1、在幸福中完成教学福州市鳝溪小学(晋七小) 刘虹岁月悠悠,时光荏苒,记忆的长河中对幸福始终有着一份执著的热望与渴盼,我在生活中寻觅它,在工作中追求它。 刚刚懂事的我就隐隐约约知道这个字眼,从此心里便多了一种憧憬和期待。真正的幸福不单单建立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上,更重要的是充实的精神生活,当你渐渐成熟,你会发现钱可以买到房屋,却买不来温暖的家,钱可以买来漂亮的衣饰,却买不来善良与品德,钱可以买来药品,但买不来健康,更重要的是钱可以买到世界上所有的糖,却买不到最甜蜜的幸福。幸福教育与以前提出的 “愉快教育”等不一样。 “愉快”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人类原始的情绪之一” 。幸福要跟人性联系起来界定。人性
2、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应该是生理、心理和伦理的统一;所以,幸福应该也是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统一。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它首先是一种主观感受,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感受是有差异的。如有一个学生家里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但若有很多师生与他分担不幸,他却同时又是幸福的。因为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反观今天的教育,却经常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反而把一些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变成了目的来追求。比如教材、教学方法、分数、作业、考勤管理等等,它们都应该是学校教育帮助人健康成长的手段,但在很多场合下它们没有被放在人这个目的下来使用,而是自成目的,甚至让人这个目的反
3、过来为这些手段服务,这样手段就蜕变为压抑人、控制人、折磨人、奴役人的异己物,成为剥夺人的幸福生活的 “教育因素”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只有充分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才能使教育成为一种让人幸福、令人羡慕的职业。教育不仅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童年,还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人生。所谓幸福童年,是指快乐的校园生活;所谓幸福人生,是指为孩子今后人生奠定完整而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生基础。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也是一种追求的过程,在这种体验与追求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学生对幸福拥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外,还需要他们具有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以及享用幸福的能力, “幸福教育”就是将相对较高的教师的幸福能力“移植”
4、到幸福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身上去,使学生从主要由教师赋予其幸福逐渐转变为主要由自己去创造和享受幸福。建构教师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生活幸福教育是为“人”的幸福的,教育不是主要与教师或学生某一方“人”有关,它是师生双方的实践,没有教师方面“幸福地教” ,也就无法真正有学生“幸福地学” 。教师不只是在为学生服务,教育活动本身也是教师的主要生活方式,如果教师在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幸福,则他的人生也很难是幸福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工作领域获得幸福感的。首先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个别化表达上。教材只有经过教师的教才是有教育意义的教材。在幸福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使 “干瘪的”教材丰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
5、来、统一的教材个别化起来。其次,教师在统一学生的目的与教师设计的目的中体验到幸福。学生的学习永远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师不可能直接将经验“打人”学生的头脑,变成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能否把自己的目的化成学生的目的便是教育是否成功、教师是否幸福的关键,教师的不幸常常是因为没有“内在统一”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第三,教师通过处理好个性的自我与角色的自我之间的关系,获得幸福体验。教师在坚守个性自我的同时并不必然拒斥角色自我,但教师要自觉地超越角色自我,将角色自我审美化、个性化、感性化、情感化,把它沉人个性层次,使角色的规范、要求变成生命体验的一部分。优秀的教师都是在超越了角色自我之后展示出丰富的个性
6、自我的。他们的教育活动往往是最具个性魅力的幸福艺术。在幸福教育中,师生在幸福上是相互 “感染”的。幸福作为一种内在体验,是“独享”的,但通过外部表情,幸福又可以与他人“分享” 。当教师的内部体验外化为表情时,教师的幸福就变成了一种可被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识别教师的表情,在自己内心激起同构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又外化为学生的表情。教师通过学生表情的反馈强化了自己的幸福体验,学生的幸福感也因此渐次强烈。这样,在幸福上,师生双方相互感应,不断激荡,慢慢消解中介隔离最后达到同悲共欢的融合境界。因此,情感是学生学习与学校发展的基础。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生活。因为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不仅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还要拥有一个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