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民族社会学的视野1.简答:民族社会学定义:是研究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和民族语社会协调发展机制的社会科学,具体来说,是从社会学的视野来探讨与民族相关联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同时也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的良性运行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民族社会关系的协调。2.民族社会学的主要特色有:社会学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考察具有全面性;社会学视野更具有现实性;在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社会学视野具有较强的实证性或经验性。3.辨析: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是民族社会学的基本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民族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民族社会学所要研究的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内涵丰富和外延
2、广泛的范畴,而不是相互独立或二元对立的两个范畴。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所代表的既不是孤立的民族事项,也非笼统的社会,而是两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关系、结构和过程。4.理解民族与社会的关系,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认识民族社会学与民族学之间的区别。民族学把民族当作具体的物质现象来加以研究,民族社会学则是把民族与社会相联系和融为一体。其次,要区分社会中民族范畴的两种特性。一是与民族相关联的自在特性,二是自为性。最后,既要了解民族与社会的结构特征,也要把握其过程特征。- 2 -5.简答: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以下五项:研究社会中民族及民族文化的形成、变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及规律;探讨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
3、以及社会互动的结构、过程及特征;研究民族社区、人口、教育和社会问题;研究民族政策和制度安排;探讨社会变迁与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6.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社会中的民族关系问题,民族问题的核心就是利益和价值的关系问题,民族问题主要有四个层面: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政治层面的民族问题是指不同民族在政治利益方面的关系问题,只要涉及政治主体中各民族的政治地位、政治利益的分配以及民族政治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其特征主要是:集中性;危机直接性;象征性。经济层面的民族问题实际上就是民族之间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利益分配方面存在非均衡现象。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自然条件的作用;二是社会结构性因素
4、的影响;三是各民族自身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基本特征是:它是民族问题的根源和基础,民族之间出现的矛盾、不协调,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上不平等所致,所以,经济层面的民族问题具有根本性和潜在性。文化层面的民族问题是不同民族之间因为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协调关系。其特点主要是观念、态度和情感问题。导致文化层面的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鼓吹本民族文化总是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而对其他文化则采取抵制和鄙视的态度。社会层面的民族问题是指在社会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互动过程中所出现的民- 3 -族关系不协调的现象。其主要特点有:多样性和嵌入性。7.社会的良性运行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社会
5、系统的动力机制;二是系统内部子系统的协调机制。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是推动社会运行的力量来源,是决定社会运行效率高低的根本因素,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着运行动力的高低。系统协调机制主要指各子系统之间的结构、功能和运动的衔接及顺畅的机制,它是确保系统动力顺利传送并输出结果的机制。社会良性运行的一般规律就是一个社会必须具备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完善的协调机制,具体的说就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两者缺一不可。8.认识多民族构成的族际社会的运行特征和规律主要从以下两方面:首先,分析那些因素可能影响和阻碍族际社会的良性运行。从良性运行的动力条件来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相对低下,
6、会在根本上制约族际社会良性运行程度的提高。因此,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提高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让民族地区的人民走出经济的贫困状态,这是族际社会良性运行的根本条件。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程度来看,影响族际社会良性运行的因素主要是民族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其次,探讨族际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途径和策略。从多民族社会的结构特征来看,要促进族际社会的良性运行,一是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各民族在经济上的共同发展;二是必须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需要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9.中国社会转型主要指:社会结构从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 4 -会不断向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包
7、含了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效率较高的市场经济的转轨。首先,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问题。其中贫富分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较为突出。其次,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不同民族的社会与文化转型问题,即各民族的社会与文化变迁和发展如何与整个社会系统的结构转型相协调、相一致。10.论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第一,从社会结构特征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族际社会,56 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建设和共同发展,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主权国家。第二,从社会发展现实的角度看,当前中国社会在发
8、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其中,地区差别和地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第三,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看,中国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第四,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看,中国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主要江河的源头,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特殊,但其地理位置特别重要,直接关系到中国生态环境的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推动中国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主要任务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 5 -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9、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族地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于民族和民族地区来讲,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结构大调整。而要推动改革和结构大调整,扩大对外开放非常重要。开放不仅能搞活市场,也能带动观念和结构的转变与调整。通过扩大开放程度,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加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实施民族地区人才发展战略。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加大教育的投入,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使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为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要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开辟多
10、层次的人才渠道,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各族干部群众的全面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民族地区是中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以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增长只是短期行为,不能保证民族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破坏今后发展的基础。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1.全球化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是积极的影响:推动本民族和本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本民族
11、的、本国的- 6 -社会经济文化可以借助全球化潮流的力量,借助于全球资源,更好更快的发展自我。另一方面是消极的影响。在借助全球化潮流的力量来促进本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同事,也存在受到这一潮流冲击而丧失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主体性、独立性的风险。因为,在借助外力发展的过程中,可能要舍弃自己的某些东西,或产生对外来东西的过多依赖,从而导致自身发展动力的丧失,并最终丧失独立自主性、独特性和独立性的保护与发展12.简答: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特色的发展与保护:正确对待全球化过程中民族特色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坚持以发展为核心的原则;第二,坚持发展与保护并行不悖的原则;第三,坚持发展
12、与保护相互促进的原则。第二章 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简答:民族社会学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运用的主要工具。2.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特征:第一,动态性,第二,整体性,第三,经验性。3.简答:民族社会学具体研究的实施过程可分为八个阶段:提出和界定问题;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进行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发现;得出结论;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4.论述:民族社会学研究中要注意的伦理问题主要有:隐私- 7 -问题。对民族社会学来说,常常需要更加全面的了解和
13、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状况,在对这些问题的考察中,或多或少会涉及私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需要研究者遵循尊重隐私原则。其原则包括:平等的原则;尊重对方的原则;理解的原则;保密的原则。忌讳问题。忌讳问题涉及人们在生活习惯、风俗、宗教信仰等文化方面的差异,由于这些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民族社会学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隔阂、距离。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和心理距离的存在,有些研究者就可能冒犯被研究者的禁忌,导致交流和沟通的障碍,甚至伤害到被研究者的情感。因此,要采取有效办法避免冒犯忌讳问题。政治敏感问题。民族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和民族问题相关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民族问题相对于社会学中诸如社区、社会分层之
14、类的问题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民族问题可能常常与某些敏感的政治问题有所关联,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需要而且也能够做到保持政治的中立性,更多的关注学理问题,而不应触及敏感的政治问题。第三章 民族文化1.简答: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形态多样性;分布立体性;环境适应性;传承神秘性;认同全民性。2.辨析: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融合和民族文化同化是两个不相同的文化趋同过程,其区别在于民族文化融合是自觉的、自愿的、和平的,而民族文化同化则是被迫的,并往往伴随有压迫和暴力的行为。3.简答和辨析:民族文化区域化:一个民族分布在广阔的地狱- 8 -中,在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中,需要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适应方式,形成各具
15、特色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会促成民族文化的区域化。而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是不同步、不平衡的,往往是交通便利的地方受其惠,长此以往,必定会加剧民族文化的内部分化,加大原有的差异,扩展原有的差距,促成民族文化的区域化。因此,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就应该正视这种现象,不能以局部的区域文化来代表整体的民族文化,不能以先进区域的文化来掩盖后进区域的文化,也不能反过来,以后进区域的文化代表整个民族的文化。第四章 民族社区1.简答:民族社区:是指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成员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或者是以某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几个民族杂居的,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认同感而强有力的联系在一起的群体构成的区域。2.考点:民
16、族社区发展主要分为制度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从体制上看,民族地区主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和各省的民族工作条例。目前,乡级基层政权的建立,村级自治的实施包括民族社区在内的村乡社区的制度体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的制度层面上都已完成。但是实际的情况远非如此,这一农村中的制度安排在实际的运作中,各级组织的职能角色却出现了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象,严重制约乡村民族社区自治制度的正常运作。我国民族社区经济发展整体上体现出不平衡性和多元性。不平衡性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9 -3.简答:民族社区经济发展模式有以下五项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二是特色性原则;三是协调发展原则;四是可
17、持续发展原则;五是产业发展的变通原则。第五章 民族社会分层1.论述:在当前,阶层概念可以看做一种适度淡化了的阶级概念,因此是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这是因为:第一,在国外一般不存在将阶层范畴与阶级概念做明确区分的问题,工人阶层与工人阶级、中产阶层与中产阶级,基本上是一个意思。但是,在我国,由于过去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消极影响,阶级成为一个火药味很浓的概念。第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一种革命批判型的社会学,他所主张的阶级概念和把资本主义划分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理论,在当时是合适的。而在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应当转变为一种建设维护型社会学,其主要任务应该是减弱
18、社会冲突和社会张力,增加社会的整合力。第三,我国实际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不能或很难用阶级概念来概括的社会群体,即很难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来加以区分。需要更加合适的、更有概括力又能包容阶级概念内容的范畴已不可避免,只有用以职业为主要原则的,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内容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所构成的多元标准的阶层或分层的范畴来加以区分,才比较说得通。2.简答:我国民族之间的社会分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地区差距导致的民族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的差距;各民族文化教育分层;各少数民族发展的综合指数分层。- 10 -3.简答:民族社会分层的积极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间合理的社会分层可以促使“各民族在参与竞争的过程
19、中,民族平等的思想和要求进一步发展,竞争也可以加速消除沉淀在民族心理深层的消极因素,促使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的分化,不仅可以打破了传统的一元化的利益结构,使之向着多元化的利益格局转变,而且也引起人们利益意识的觉醒。社会阶层分化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 从身份向契约” 的 转化,强化了人们对 改革的认同;社会阶层分化促使民族地区社会出现相对独立于原来体制结构的以“个体 户” 、私营 企业主等为主的市民群体;社会 阶层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权力结构,有助于加强民族地区的民主法制建设;社会阶层分化也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了各民族成员对社会变动的承受力。第六章 民族社会关
20、系1.民族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受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不同形式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婚姻等关系。2.民族政治关系的特点:第一,在阶级社会中,民族政治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民族政治关系同经济关系直接联系,并直接服务于经济。第三,民族政治关系的处理带有强制性或暴力性。3.民族政治关系: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特点:第一,在阶级社会中,民族政治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 11 -民族政治关系同经济关系直接联系,并直接服务于经济;第三,民族政治关系的处理带有强制性或暴力性。4.民族文化关系:含义:民族文化关系
21、就是各个民族在文化交往中形成的关系。特点:独特性、传承性、整体性和象征性。我国的民族文化关系: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正是依靠文化的交流来推进文化的整合和融合,从而形成“一体多元,多元一体”的格局,各个民族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文化个性,各民族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关系。5.论述:我国民族社会关系的发展态势: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走出了一条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由于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结成了“谁也离不开谁” 的紧密关系,使我国的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有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22、中华民族凝聚力日趋增强,民族关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各族人口异地交流的趋势有增无减,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进一步加强。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来看,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起良好的睦领友好关系,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平等、团结、互助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但不可否认民族间基于经济利益、文化差异、宗教因- 12 -素而导致的民族纠纷仍然有可能发生。首先,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将得到遏制,但短期
23、内这种差距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其次,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带来的各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增强也使少数民族成员对在经济活动中涉及民族利益的问题更为敏感。最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我国各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通讯、交通工具的便捷更加大了民族之间联系的范围和深度。在西部地区吸纳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境外各种敌对势力也在不断向我国渗透,各种民族主义思潮也有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我国,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惕。第八章 民族生活方式1.按民族觅食的生存方式进行分类,可分为:(1)采用小规模觅食的民族生活方式;(2)小规模农业社会中民族的生活方式;(3)畜
24、牧民族的生活方式;(4)大规模社会中民族的生活方式。2.按文化区分类,分为六大区域:西方文化区、伊斯兰文化区、印度文化区、东亚文化区、东南亚文化区和非洲文化区。第十一章 民族语言1.民族语言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全国 55 个少数民族,共使用 82 种语言。这些语言分别属于五个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2.简答: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态度: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任何歧视、限制和侮辱民族语言文字的言- 13 -行。主张和坚持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赞助各族人民自愿的互相学习语言文字。3.中国民族语言总政策是: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字和各
25、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具体措施:除共同纲领和宪法上明文规定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外,还在一些有关法令和文献中详尽的规定了实施意见和办法。从中央到有关省和自治区,先后建立并逐步健全了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各种机构,保证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得到健康的发展。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帮助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制文字。培养了大批从事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科学研究的人才。推广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第十二章 民族政策1.民族政策:是指在多民族或多族群国家中,由国家机关、政党等政策主体为处理民族问题、调控族际关系和保障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而采取的行为原则以及执行这些原
26、则的一些列法令、条例、谋略、措施、办法等的总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民族政策的目标取向主要是社会冲突或社会整合。因而,可将民族政策划分为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和平等的民族政策两大类。2.新中国民族政策制定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事实依据是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状况。民族政策制定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民族政策问题的确认,民族政策规划,- 14 -民族政策合法化。3.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有三大特点:第一,将民族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第二,城市民族工作作为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类型,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第三,越来越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参与。4.辨
27、析:民族社会工作是民族工作与社会工作的交叉。是指政府和群众团体依据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下,对在物质和精神等方面面临困境的少数民族个人和群体所实施的一系列救助服务的活动。5.辨析: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和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总政策。6.简答: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和具有同样的权利。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含义主要是:一切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在一切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并无条件的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各民族不仅在形式上、法律上完全平等,而且在事
28、实上完全平等。7.简答: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协调和联合。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的含义有他特定的范围和阶级基础。民族团结内容是指不分民族大小、先进与落后,不分原先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的真诚团结。从实质上看,民族团结是有特定阶级内容的团结,主要是各民- 15 -族中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的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结果,是进一步实现民族平等真正平等的保证。8.简答:新中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总政策的基本内容:各
29、民族不分大小,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和地方事物的管理。保障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平等权利。逐步消除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和共同繁荣。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分裂活动。9.民族干部政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积极扩大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第二,努力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第三,在实践中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第十五章 民族地区社会问题1.简答:民族地区贫困的特点:区域贫困与社区贫困并存。物质性贫困与精神性贫困并存。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农村贫困与城镇贫困并存。2.简答: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地理因素;自然因素;文化因
30、素;人口因素。3.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现状:森林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特点:多样性、严重性和深远性;差异性、普遍性和交叉性;复杂性、持续性和长期性。对策:制定规划、颁布法律法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目前主要有三北防护林- 16 -体系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重点县工程、生态移民工程。4.民族地区的毒品与吸毒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历史因素、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造成的危害有对吸毒者个人身心的危害、对吸毒者家庭的危害和对社会的危害。第十六章 民族社会转型1.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具体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
31、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论是一种主张传统和现代既对立又统一的新型现代化理论。2.社会转型度和社会转型势是把握中国社会转型特点的两个概念和理论视角。转型度是很亮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概念指标,可具体分为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和向度五个次级概念。转型势是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社会或社区转型能力、转型趋势不平衡的概念工具。3.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中国内地社会转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社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身份制和单位制弱化;义利观和公平观的变化;阶级阶层划分从社会甄别机制向社会激励机制转变。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具有复杂性与二重性的特征,具
32、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富裕层和贫困层问题出现; “发展困境”和“ 类发 展困境 ”问题出现;社会优化与社会失衡并生;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兼有。4.民族地区社会转型滞后和转型势位的地下主要表现在:社- 17 -会经济结构转型的滞后;社会运行机制转型的滞后;价值观念转型的滞后。5.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社会转型的低起点和迟发性;转型动力的外生性;转型的不平衡性;转型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6.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社会动员能力;社会经济持续的自我增长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合理的经济结构、资源配置及对环境的保护;民族地区人口的文化教育素质。7.简答: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
33、轨,我国民族关系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政治体制改革促使中央政府与民族地区、政府组织与民族企事业群体之间的直接关系逐渐减少;二是经济体制改革促使社会的经济交往增多,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更加突出;三是法制的健全与完善促使法律调整民族关系的作用加强,各民族之间以及民族成员之间法制关系逐渐强化;四是民族关系中的阶级意识、阶级关系淡化,社会各阶层关系更加突出;五是民族关系中的宗教、家族关系弱化,人际、族际交往中的平等性、功利性加重;六是由各种因素引发的影响民族关系的事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8.论述:社会转型与民族关系的调整:在社会转型加速期民族关系的政策调整上,一方面要加速转型过程,促进民
34、族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民族关系,另一方面是要对日益分化的社会结构进行整合,缩减社会转型代价,保证多民族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现阶段,关键要做- 18 -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继续促进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消除民族之间在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隔离状况,加强不同地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和不同阶层之间的在相互依赖基础上的利益联系。另一方面,城镇化是民族地区建设现代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必然要求。第二,借助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发展机遇,促进各民族的社会转型。首先,要充分利用全球化机遇,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其次,采取积极有效
35、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换;最后,充分发挥“后发效应” ,加快促进各民族的自身开放与 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第三,处理好转型过程中民族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民族地区开发只有因地制宜、尊重民族文化传统与意愿、注重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才能真正推进民族发展。第四,促进形成合理的民族社会阶层结构,关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民族弱势群体。首先,要坚持公平合理原则,解决民族结构性差距问题,找到各类群体可以接受的各种资源重新分配的方式。其次,要综合使用行政调节、社会调节、经济调节和法律调节等方式,正确处理民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再次,要建立开放、合理和有序的民族社会流动机制。最后,要关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民族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