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中医历来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我国历代医学家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出“八法” 。八法是针对八纲辨证以及方药的主要作用而概括出来的基本治疗方法(治疗大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需要,现代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早已超出“八法”的范围。本章仅介绍属于临床上常用且
2、具有共性的。第一节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的治疗总则。由于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病变过程有轻重缓急,不同的时间、地点与个体对病情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病变的本质以治之,即“治病求本” ;根据体内邪正斗争所产生的虚实变化,以“扶正祛邪” ;按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用以“调整阴阳” ;按脏腑、气血失调的病机,来调理脏腑功能,调整气血关系;按发病的不同时间、地点和不同的病人,来“三因制宜” 。一、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就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预防为主,是我国
3、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 的预防思想。(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治未病,必须从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着手:疾病的发生与机体的正气有关,亦与外邪侵入密切相关;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1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易招致外邪而致病。故平时注意调摄精神,保持精神愉快,使气机调畅,气血和平,以利于健康;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可以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适
4、当进行药物的预防及人工免疫也是防病和提高正气的重要方法。2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包括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以及避免六淫、疫疠等致病邪气的侵袭,调摄七情、饮食与劳逸。这些,是未病先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3养生保健养生又称为摄生,摄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摄是保养珍重的意思,摄生即是保养生机,延续生命的意思。摄生一般分为两部分内容,就是运动和饮食保健。古人在生产劳动中发现,通过活动可以减轻某些部位的疲劳并增强体质,因此华佗创造了五禽戏,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而后又逐渐发展形成太极拳、气功等保健疗法,用于预防疾病。自古有“药食同源”之说,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
5、,即发现某些食物具有治病功能。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既为药物,又为食物的许多品种。著名大医学家孙思邈强调:“夫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并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他还创制了茯苓酥、杏仁酥等著名的药膳方剂,后世历代医家对药膳学亦均有研究和发展,成为祖国医学防病治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的养生保健,也是未病先防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1早期诊治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其邪就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极易侵犯脏腑,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
6、,治疗起来就会愈加困难。为此,一定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的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2先安未受邪之地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难经七十七难),这里明确地指出了疾病的传变规律。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治疗肝病,常须配合健脾和胃方法。这就是依其脏腑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实例。清代叶天士,曾根据温热病伤及胃阴后,热病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此即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二、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是辨证
7、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之一。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且有相对的特性。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通过临床症状而显示出来的。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它不是疾病的本质,为此只有充分地搜集疾病的各方面信息,并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才能准确地判断其标本状况,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本”确立适当的治疗方法。(一)正治与反治逆者正治,从者反治,这两种治疗方法,乃是治病求本这一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1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的方芍性质与疾
8、病的性质相反。如临床上常用的“寒者热之” 、 “热者寒之” 、 “虚则补之” 、 “实则泻之”等。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2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 “从” ,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常用的有“热因热用” 、 “寒因寒用” 、 “塞因塞用” 、 “通因通用”等。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这是一种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寒因寒用:是
9、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闭经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二)标本缓急由于疾病变化的复杂性,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的区别。1急则治其标临证中出
10、现发热、中满、大小便不利等较急重病情时,不论其本为何,均应先治其标证,待急重症状稳定后,再治其本证。又如大出血者,无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血止后再治其本病;某些慢性病者,原有宿疾复感外邪而新感证又较急时,亦应先治外感之标,待新病愈后,再治宿疾以治其本。2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3标本兼治指其标本病并重,应标本兼治。如素体气虚又患外感,治宜益气解表。益气为治本,解表是治标;又如表证未解,里证又现,治应表里双解。三、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其本质是机体阴阳相对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体
11、内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为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之一。(一)损其偏盛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如以“治热以寒” ,即“热者寒之”之法,清泻其阳热,治疗阳热亢盛的实热证;以“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之法,温散其阴寒,治疗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二)补其偏衰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的治法。如用滋阴以制阳法,运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则,治疗阴虚阳亢的虚热证;用补阳以制阴,运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则,治疗阳虚不能制阴所致的阴寒偏盛证。若属阴
12、阳两虚者,则应采用阴阳双补法。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 ,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另外,由于阴阳概念的广义性,故诸如解表攻里、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调和营卫等治疗方法,亦都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四、扶正祛邪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煳,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扶正与祛邪,虽然各异,但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13、。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运用本法时,必须全面分析正邪双方的消长盛衰状况,并根据其在疾病中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和先后。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又不盛的虚性病证。如气虚、阳虚、血虚、阴虚者,分别用补气、补阳、补血、滋阴法治之。单纯祛邪法,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如表邪亢盛,痰涎壅塞,食物中毒,食积胀满等,分别用解表祛邪、消导化痰、吐、下等法治之。扶正与祛邪兼用,适应正虚邪实病证,扶正而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但在具体应用时,还应分清是正虚为主、还是邪实为主,酌情有所偏
14、重。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者;如瘀血所致之崩漏证,应先用活血祛瘀,然后再补血;非如此,则瘀血不去,崩漏难止。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如虫积者因其正气太虚而不宜驱虫,宜先健脾以扶正,待正气恢复后,再驱虫消积。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如同为感冒一病,可有风寒、风热、暑热、气虚等不同,治法亦各有不同。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如久泄脱肛、崩漏、
15、子宫脱垂、胃下垂等是几种截然不同的疾病,但辨证如果均符合中气下陷这一证型,则治法皆应以升提中气方法进行治疗。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时令气候、地理环境、情志、饮食等条件都对病变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患者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治疗疾病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区别不同情况,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一)因时制宜指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夏季气候温热,人体腠理开泄,故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避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冬季气候寒凉,人体腠理致密,当慎用寒凉,以防伤阳;暑季多雨,气候潮湿,故病多挟湿,治宜加入化湿、渗湿之品。(二
16、)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用药。如西北地高气寒,病多燥寒,治宜辛润,寒凉之剂必须慎用;东南地低气温多雨,病多温热或湿热,治宜清化,而温热及助湿之剂必须慎用。此外,同一风寒表证,治宜辛温发汗以解表;西北地区,多用麻黄、桂枝、细辛;东南地区,多用荆芥、苏叶、淡豆豉、生姜;湿重地区,多用羌活、防风、佩兰等。(三)因人制宜指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如老年人生机渐减,气血亏虚,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治宜偏于补益,实证时攻之应慎;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故治疗时忌峻攻、进补,用量宜轻;妇人用药,应考虑其经、
17、带、胎、产等情况,妊娠期禁用或慎用峻下、破血、滑利、走窜、有毒之品,产后应虑及气血亏损、恶露等情况。阳热体质或平素偏食辛辣者,用药宜偏凉,慎用温热;阳虚体质或嗜食生冷者,用药宜偏温,慎用苦寒;另外,亦当注意肥人多痰,瘦人多火及素有慢性疾患,职业病等不同情况,在治疗时,均应根据各自情况予以考虑。第二节 治 法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主要的基本的治疗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 。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己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法、清胃泄热法、温补脾肾法等。一、汗 法
18、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此外,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病初起、麻疹将透未透等有表证者,也可运用。汗法的临床应用,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辛温发汗(或解表)和辛凉发汗(或解表)两类。辛温发汗,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甚、发热轻的表寒证;辛凉发汗,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湿燥,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证。如果病人正气素虚,则应根据其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的具体症状,在解表剂中适当配伍滋阴、助阳、益气、养血等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此即滋阴发汗、助阳
19、发汗、益气发汗、养血发汗等方法。此外,还有理气、清热、消食等与发汗并用的方法,亦称“表里双解法” 。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发汗太过会耗散津液,损伤正气。对于表邪已解、麻疹已透、疮疡已溃,以及自汗、盗汗、失血、吐泻、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上述诸证患者,如必须使用汗法时,则需配伍加用益气、滋阴、助阳、养血等药物进行治疗。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油腻厚味及辛辣食物。二、吐 法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此外,有时吐法还可以代替升提法
20、,用于癃闭或妊娠胞阻等病证。吐法多用于病情严重迫急,必须迅速吐出积滞或毒物的实证。但因邪有寒热之分,又有邪实正气未伤和邪实正气已伤的不同。因此,吐法的具体运用一般可分为四类。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且须采用吐法的病证。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用之得当,收效迅速;用之不当,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失血证、喘证、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此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等以自养,禁食辛辣、硬性食物,
21、防止七情刺激、房室劳倦,谨避风寒。三、下 法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下法在临床中的运用,由于里实证有寒、热、水、血、痰、虫及病情的新、久、缓、急等不同,而分为多种下法。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润下,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通瘀,适用于蓄血,瘀血内结证;攻痰,适用于痰滞胶结证;驱虫,适用于虫积在肠道较
22、重者;攻瘀,适用于瘀热结于下焦,体质尚实者。以上诸法虽皆属下法,但通瘀、攻痰、驱虫等法中,均有其对症的主药,而下法只用以为佐。另以上各法又皆有缓急之分:峻下,必须在病势急迫,病人体质尚强时才能使用;缓下,是在病势轻缓,或病人体质较弱的情况下使用。下法中,特别是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要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适当掌握剂量,以邪去为度,不可过量或久用,以防正气受损。服药后大便已通,则应中病即止,以防大泻。下法如运用适度,在临床可收到很好的疗效;如果用之不当,流弊很大。运用下法时必须注意以下情况:邪在表者不可下;邪在半表半里者不可下;阳明病腑未实者不可下;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
23、弱、阳气衰微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大便难下者,皆不宜用峻下法;妇人行经期、妊娠期及脾胃虚弱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四、和 法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和法的应用范围很广泛,除适宜于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外,凡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皆可采用。和法适用于邪气在半表半里之间的少阳证,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之肝胃不和证,肝脾失调导致的腹痛,泄泻或月经不调等病证,邪在肠胃导致寒热互见的肠胃失调证等。一般情况下,在病势不太强盛,而汗、吐、下等法皆不适用而正气并不虚弱的状况下,
24、均可使用。具体应用时,依病情的偏表、偏里、偏寒、偏热以及邪正虚实,可分为以下几种和法。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和法虽属治法当中较缓和的一种治法,但是如果使用不妥,亦能引起助邪或损伤正气。因此,凡病邪在表而尚未人少阳者,邪气人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五、温 法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它是采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方药,从而达到
25、消除沉寒痼冷,补益其阳气之目的一种治疗方法。温法,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温法在临床应用时,根据其寒邪所犯部位及正气强弱的不同,可分为温中祛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方法。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温法的范围。温法所用药物,性多燥热,故易耗伤阴血。因此,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孕、产妇,均应慎
26、用或禁用。六、清 法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本法治疗范围广泛,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清热法的运用,根据热病发展阶段的不同和火热所伤脏腑有异,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清泻脏腑等不同用法。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按照邪热人气、营、血分之不同,临床上又可分为以下具体治法。辛凉清热,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炽津伤之证;苦寒清热,适用于热在气分,属实热证者;透营清热,适用于热人营分证;咸寒
27、清热,适用于热人血分证;养阴清热,适用于热灼伤阴,水不制火证;清热开窍,运用于高热不退、神志昏迷之证。邪热入于脏腑,用本法清泻脏腑之热邪,则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清热法所有的方药多具寒凉之性,常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另外,凡体质素虚、脏腑本寒者,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者,皆禁用本法。七、补 法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补法一般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还依其不同的病情,选用峻补、平补、缓补等治
28、法。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表现为腰膝冷痛、下肢酸软不任步履、不仁、少腹冷痛、小便频数、阳痿、早泄等症者。除以上四类外,临床中使用补法时,常根据其虚在何脏,予以直补其脏;如补养心血法、补益心气法、养血柔肝法、滋阴润肺法、补气健脾法、滋阴补肾法、温补肾阳法等;另当某些脏腑的气、血、阴、阳同虚时,则应几法相兼治疗,如脾肾双补、滋补肝肾、益气养阴等。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真实假虚” ,即“大
29、实有赢状”证,应绝对禁补,免犯误补益疾之戒。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防止造成“闭门留寇”的不良后果。在采用补剂时,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八、消 法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瘢瘕、痞块等病证。消法的运用,应依据其病因的不同,而分别选择使用,通常可分为五类。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瘕瘕等病证;消
30、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此外,虫积、内外痈肿等病证,亦可采用消法治疗。积聚癜瘕病有初、中、末的不同,应根据正气的状况,采用消散、消和、消补等不同治法。消法属临床上常用治法之一,它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凡气滞中满之鼓胀及土衰不能制水之肿满,见阴虚热病或脾虚而腹胀、便泻、完谷不化,妇人血枯而致月经停闭者,均应禁用消法。消法乃为祛邪而设,故凡正气虚而邪实者,还应在祛邪的同时兼以扶正。上述治疗八法,是针对八纲辨证及方药的主要作用而归纳起来的基本治疗大法。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需要, “八法”除吐法少用外,实际上临床已超出“八法”的范围,如息风法、镇潜法、活血化瘀法等,使具体治法的内容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