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29常州市特色村庄规划引导浅论.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620296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029常州市特色村庄规划引导浅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029常州市特色村庄规划引导浅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029常州市特色村庄规划引导浅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029常州市特色村庄规划引导浅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029常州市特色村庄规划引导浅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常州市特色村庄规划引导浅论 刘安生 陈伟前 胡金燕 【摘要】 伴随城镇化快速发展,村庄特色严重丧失。本文从分析 常州市村庄演变规律入手 ,按不同类别划定一批有历史传承价值的特色村庄,通过规划引导,加强村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特色的保护, 以期乡村聚落文化在新的历史 时期 获到传承与复兴。 【关键词】 村庄 ; 特色 ; 规划 ; 引导 自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城镇化就进入了最快速发展的时期。常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更以平均第年约 1.5 个百分点的增长跨入了 城镇化 后期 发展阶段, 到 目前已经 达到 70%,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伴随城镇

2、化快速发展,乡村的衰退越发显现,村庄的特色越趋消退。 2011 年底,江苏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意见,决定实施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 , 计划用 3 5 年时间对全省村庄环境进行整治,彻底改善村庄环境面貌 ,为加强整治的引导,并借此 行动 , 尽力保护 和恢复村庄特色, 常州市规划部门 在行动的前期阶段组织了 常州市村庄环境整治特色分类规划引导研究 项目研究, 该研究获省优二等奖,本文就是以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整理而成 。 1.常州市村庄演变 常州市村庄演变也尊循着社会的普遍规律。 聚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乡村居民点 村庄

3、,作为当代社会最基本的聚落形式,其发展变化有着内在的强有力的支配因素,本质上说,社会关系和社会生产力决定着聚落的生存与演变。社会关系方面,土地的私有制和公有制之分,给聚落打下了最深刻的烙印,土地私有的条件下,布局自由、个性鲜明、风格多异、等级明显等村落形态要素能得到更多的表现,村落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往往通过宗族祠堂的功能释放而得到满足,一定程度体现了对土地私有制度下公共功能缺失的一种社会修正,这些,普遍是新中国成立时大体所继承的村落特质。新中国的土地革命,彻底改变了土地的私有制度,自此,土地的公有制度 支配着社会的发展,也支配着村落形态的发展,人民公社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体制,更注

4、重生产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如大队部、学校、卫生室、晒场、农具房、作坊、饲舍等开始兴建,给村落注入了新的元素,但住宅建设多以修缮为主,村落形态基本沿袭原有格局,没有太大改变。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实行土地承包,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增加了农民致富渠道, 80 年 代末 90 年代初,就掀起了农村建房的高潮,这一轮建设,由于受限严格统一的宅基地政策,挨户比肩大一统的的砖混楼房成为了村民住宅的普遍 式样,团块状为主的村落形态有向条线状的村落形态转变的趋向,村庄虽然长高了,乡土气息却埋没了,房屋新了,个性少了,一轮高潮过后,原本的村落特质多已难觅踪影。进入新世纪后

5、,土地流转政策给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三产设施用地开始有所松动,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一些村落出现了停车场、农家乐等新的功能元素,村庄的建筑体量、风貌更富变化,给原有的村落形态带来了新的变化。以上这些,都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土地制度和政策是支配村落演变的最本质的因素。 社会生产力方面,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分,使聚落的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城市 逐渐成为聚落主导形式的同时,村落的聚落形式则不断衰退和分化,一方面是村庄的消亡,另一方面非农产业类型的村庄不断形成,如工业型、旅游型等村庄,则给村落的生长注入了新动力。在这方面,常州市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村村办工业一度空前发

6、展,农村集体经济得以壮大,形成了一大批工业为主导的村庄,不少 明 星村得以扬名,造就了一些别墅式村庄,同时也掀起了农村第一轮建房热潮,到了 90 年代后期,企业改制,私营企业开始迅速发展,镇镇办园区,一定程度推动了农村 三集中 ,即“ 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农民到镇上建房也普遍起来,与些同时,“农民安置区”这一新的聚落形式开始出现,农村的经济能人和私营业主也盖起了一批大型独立别墅,无意中,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村落的风貌。 2.常州市特色村庄分类与辨识 常州全市有近万个大小不等的 属性分类示意图 自然村落,居住着约 50 万 户 的农村人口,这些村庄,在布局形态、地形地

7、貌、 产业发展、村庄建筑、乡村风俗、历史文化 等 方面 都表现各自的属性与价值,我们根据村庄特质的 鲜明性和传 承 的 价值 性来 辨识其中的特色村庄,并 根据村庄环境整治引导的需要 , 选择合理的分类角度和依据 进行 分类 划分。 属性是分类的基础,一个村庄的特色属性,由上而下可进行无穷的层层分解,形成树枝状结构分类体系 。 根据研究目的,止于某一级分解,并从这一级的属性中提炼主要的特色元素,归纳出特色属性类别,形成有限的划分类别 ,我们在 二级分解 的基础上 ,划分出五种特色类型 。 对应 五种特色类型 村庄,我们建立“古、朴、独、特”四大特色系列共 20 个特色元素的判识标准,由下而上层

8、层筛选,最终确定了第一批共 199 个特色村庄 。 属性层级 分解 图 特色辨 识 归纳图 3.常州市特色村庄规划引导 3.1 历史文化型村庄 历史文化型村庄是指具有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人文历史风貌的村庄,是特色村庄最基本和最具代表的类型。历史文化型村庄整治追求“文韵史风,博古今村”总体意向目标的实现。 3.1.1 关注特色建筑修缮,协调周边建筑风貌 要特别关注特色建筑修缮及其与周边建筑协调,除加强肌理空间整合、立面整治设计外,还要重点考虑屋顶、屋面、门窗、墙体、传统装饰的修缮和整饰。 1.特色建筑修缮要求 必须尊重历史建筑的特殊性,在充分研究历史建筑原状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研究。

9、 历史文化型村庄要素总结(以杨桥村为例) 常州特色村庄分布图 建筑风貌特色建筑修缮屋面修缮墙体修缮墙饰面修缮楼地面修缮装饰修缮周边建筑协调肌理空间整合屋顶整饰墙体整饰门窗整饰立面整治指引1) 应根据建筑保护和使用安全的要求,达到保存建筑的历史风貌,改善使用功能的要求。 2) 对建筑结构构件进行局部加固、补强,应有可靠措施,尽可能保证原有结构不受破坏,新旧材料结合可靠。 3) 除整治改造工程外,建筑结构的修缮,应尽可能保留建筑的原有结构体系、材料,构造与连接方式。 4) 工程涉及改变使用功能和变动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平面布局或增添大型设备的必须完成施工图设计。 2.周边建筑协调要求 1) 保护并延

10、续特色建筑周边环境的传统空间格局、传统风貌、景观以及景观视廊。 2) 严格保护村庄传统环境风貌,任何建设活动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存,不得对传统格局和特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不得擅自进行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在风貌协调区内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必须在性质、功能、尺度、体量、高度、材料、色彩、选址、格局等方面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3) 特色建筑保护范围及风貌协调区内的既有建筑物、构筑物与特色建筑及周边环境极不协调,或者严重影响、破坏历史风貌的,建议逐步拆除。 4) 历史文化型村庄在可能的条件下应通过规划划定风貌协调区。 3.1.2 强调村庄空间感受,彰显村庄文化 底蕴 要着重对村口、街巷空间、河道空间

11、、院落空间、广场空间、祭祀仪式空间进行景观绿化设计,体现村庄历史文化底蕴和风貌。 强调 历史文化型 村庄 空间 感 受 ,突出 村庄 内外空间的差异性;强调景观效果传统大气;能够较好地营造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村 庄 形象,打造适宜风貌独特的村庄。 对于村庄特征性空间 区域, 强调 形式简洁,突出个性,可结合实地条件选择适当标志物或结合绿化进行统一设计,并融入村庄特色文化或历史传说,凸显内涵深厚的历史文化型村庄特色。 道路及停车场的设计尺度在满足基本需要前提下宜小不宜大,路面材质尽可能就地取材和使用传统材料。各类设施布置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管线敷设方式应以地下埋设为主,宜以院落为单位设置集中

12、的室内式强弱电配电箱。 3.2 旅游观光型村庄 旅游观光型村庄指具有一定旅游功能且以第三产业 、服务业为主导功能的村庄,具有“吃、住、游、购、娱”功能的村庄, 追求“游乐拾趣,休闲乡村”总体意向目标的实现。 3.2.1 整合 旅游建筑功能,构建 合理 空间载体 通过对常州市的村庄调研 研究 与总结,旅游观光型村庄主要 包括营业性空间、娱乐活动空间、生活体验空间、生产体验空间四种公共空间 , 四类空间对应相应的空间载体 : 1) 生活体验空间 民宿客栈类建筑 2) 娱乐活动空间 农家乐餐饮类建筑 3) 经营营业空间 土特产商业类建筑 4) 生产体验空间 其他综合类建筑 对于旅游观光型村庄必须旅游

13、观光型村庄要素总结(以遥观镇建农村为例) 民宿客栈类建筑改造(以遥观镇建农村为例) 特别 关注村庄空间整合,同时注重民宿客栈类建农家乐餐饮类建筑、土特产商业类建筑以及其他综合类建筑的外立面及建筑功能的改造。 农村的民宿客栈可以利用原有民宅,将相邻的住宅整合,集中经营,组团化管理,以解决中小型团体游客的住宿问题,并提供相对安静适宜的居住氛围。 农家乐的改造可以根据原建筑,采用前包间后厨房的形式,为中小型旅游团体提供快捷舒适的用餐环境,注重内庭与室外空间的营造,凸显乡村生态的氛围。 结合当地的特色商品,农村的特色商业建筑可采用一层商铺二层工作室的形式,使游客能近距离感受商品的制作过程,增加旅游的趣

14、味性。 3.2.2 适应 村庄 旅游需求 , 营建魅力特色空间 着重对村口、展示、购物街巷 、民宿客栈等村庄旅游 空间以及特 色 农庄空间进行景观绿化设计,体现旅游型村庄的特色和风貌。 适应旅游观光型村庄的需求, 要求 设计 展现产业等特色的独特材质造型 建筑, 展现风俗特色的特色传统 建筑 ,引导游人引入, 增强 强的旅游吸引力。 展示村庄特色,宣传村庄活动,提供游客集散空间。 对村庄展示空间的 尺度、宣传设施、铺装、小品、绿化 等 要素 的 材质、风格的选择应注重展现独特的村庄魅力。 满足游人购物活动的需求,展现繁华热闹的购物气氛,同时满足游客停留休憩的需要。 特色农庄空间以绿化为主,注重

15、庭院空间,生态农业体验空间景观的营造,着重展现独特的农庄风貌 , 绿化配置 则 以 乡土果树为主,体现乡野风貌 , 道路交通 则应 着重针对道路的宽度及材质、村庄的观光道、停车场、公交巴士停靠点以及自行车租赁点的设计提出引导。 3.3 丘陵山地型村庄 丘陵山地型村庄指丘陵地区或依山傍水、或凭高据险、富有诗意栖居的如画山村,追求“山水人居,如画山村”总体意向目标的实现。 3.3.1融入 自然 山水文化, 打造 特色山水村庄 重点 关注山地建筑、场地竖向设计以及山地 建筑形式等方面。 融入山水文化、空间层次关系、与自然地形地貌有机融合三大要素。 1) “魂” 山水文化 2) “形” 空间层次 3)

16、 “神” 自然融合 充分考虑当地传统、历史、习俗等文化,融入特色文化,赋予村庄建筑以符合其特征的造型。因地制宜,根据地势地形走势梳理空间,形成错落有致的山地空间。建筑色彩应以淡雅色彩为主,与山体自然相融合,形成神型具备的特色山水村庄。 建筑 需 与山势相互协调,与水相互映衬,建筑 空间需 层次分明丰富 , 保持原有建筑风貌以及建筑空间布局。 综合运用“钻、坡、退、让、靠、爬、跌、错、吊、掉、架、跨、挑等接地形式,以减少对山地地表的改动程度,保护山地生态环境,塑造出灵活的建筑形态。 建筑造型 应 简洁明快,结合村庄现状需求与特色文化进行建筑设计,色彩必须与山体自然相融合匹配,形成山水人居呼应的景

17、象 , 应与周边建筑风貌协调,不宜过于跳跃。用材宜 以木材、石材、砖为主 , 临水而建色调 宜 为灰、白。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 , 充分利用当地材料,例如竹子、石材、等天然材料。 3.3.2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展现丘陵山地型村庄要素(以薛埠镇上阮村为例) 山水资源特色 强化 对村口、村庄展示空间进行景观绿化设计,体现丘陵山地型村庄的特色和风貌,并明确村庄的最佳界面与观景点。 山地景观地形变化丰富多样,相应也产生独特的景观感受,利用山区材质因地制宜,对地形变化处,村旁宅旁、山体等区域进行引导,打造具有山地特色的乡村景观。 充分利用山地水系流动性强的特色,使用山地独特材质,发挥

18、山地滨水空间的特色。选择村庄中开阔平坦的中心区域,为村民、游客提供休憩、健身的场所,作为集中展示山水景观特色的观赏窗口。 注重使用山石、竹木材质等乡土材质,就地取材,展现山水资源特色。 着重针对道路的宽度及材质、村道、山涧道的设计提出引导,同时注重山地地区村庄防洪泄洪与管网布置的要求。 3.4 水网密集型村庄 水网密集型村庄指平原水网地区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村庄,追求“水网阡陌,水乡人家”总体意向目标的实现。 3.4.1 强化滨水互动空间,构筑江南水乡村庄 注重 水与村庄的空间关系、水与建筑的关系以及滨水建筑要求等方面。 水与村的空间关系 以 “水绕村”“村围水”“水村交错” 三种为主。 1

19、) “水绕村” 水域包围村庄,村庄多为岛状 ; 2) “村围水” 村庄中有水系通过或拥有中心水塘 ; 3) “水村交错” 村庄与水系交错,房屋临水而建 。 建筑与水系、河道 应 相互协调,基于防洪与居民活动空间的双重要求,综合考虑利用建筑与河道之间的空间;保持原有建筑风貌以及建筑空间布局。 建筑色彩上应与周边建筑风貌协调,不宜过于跳跃。临水而建色调多为灰、白。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在水面上形成浑然天成的倒影 。 建筑用材以木材、砖石为主 ,充分利用当地材料,例如竹子、泥、砖石等天然材料。 3.4.2 提炼江南水乡要素,营造蓝绿生态村庄 着重对村口、村庄展示空间、滨水空间进行

20、景观绿化设计,体现水网密集型村庄的特色和风貌。 以标识提示入口区域,入口水系做景观化处理,通过标识与水景空间的融合,烘托水乡特色。建议公共空间结合水系布置,使活动场所临水或滨水,使村民充分享受水景空间,通过小品、设施与水景空间的结合,烘托水乡特色,同时注重栏杆等安全防护设施。 水系丰富是水网密集型村庄的资源特色,针对不同区段条件选用不同的驳岸形式,对其附属设施进行风貌改造与整治,并对滨河绿化进行设计,形成丰富多变的水系景观。 着重针对道路的宽度及材质、村道与桥梁的设计提出引导,同时注重村庄防洪排涝的要求。 3.5 窗口门户型村庄 窗口门户型村庄指具有特殊 区位并广泛引人直观感受的村庄。 对窗口

21、门户型村庄的整治不仅要达到“六整治、六提升”目标要求,更要追求“城镇门户,印象乡村”总体意向目标的实现。 对窗口门户型村庄整治应立足村庄规划的总体意向目标,从“建筑风貌、绿化景观、道路交通”三个方面进行既全面、又有针对性的引导。 注重造型与色彩设计与搭配,力求强烈展现门户型村庄的时代风貌与产业特色。 建筑风貌要特别关注建筑出新与村庄主导界面等方面 , 着重对村口、村旁绿化进行景观绿化设计,最大限度地展现窗口门户型村庄的特色和风貌 ,同时 对入村道路提出引导。 作者简介 : 刘安生 , 男,常州市规划设计院,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 会员 。 陈伟前 , 男,常州市规划设计院,研究员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 会员 。 胡金燕 , 女,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规划师 , 会员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