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斯图亚特·霍尔与“他者”理论.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612409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8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斯图亚特·霍尔与“他者”理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斯图亚特·霍尔与“他者”理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斯图亚特·霍尔与“他者”理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斯图亚特·霍尔与“他者”理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斯图亚特·霍尔与“他者”理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斯图亚特邹威华 伏珊理论探索当代文坛20 1 42霍尔与“他者“理论摘要:斯图亚特霍尔是文化研究的思想集大成者,后殖民理论思想家。“他者”理论被视为其后殖民理论内核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论文以“他者”为主题,深入思考“他者”理论的文化内涵,剖析“他者”理论-9表征差异的关系,突出该理论所彰显的“意义”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我们思考“他者”理论的后殖民文学与文化理论价值提供话语空间。关键词:霍尔;“他者”理论;表征差异;后殖民文学与文化理论斯图亚特霍尔(1932一)是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创建者、思想集大成者;也是当下最活跃的“公众知识分子”以及最富盛名的后殖民理论思想家。在霍尔从事学术研究40多年的

2、时间中,他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各种思想和理论,以当时英国所处时代的语境为切入点和起始点,把“文化霸权”和“接合理论”充分用于其理论的建构中,为我们认识霍尔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地图。总体上讲,霍尔的思想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重要的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围绕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建构。在该阶段中,霍尔是该学派创建的亲历者,也是该学派理论向纵深发展的推动者和践行者,他为该学派从英伦半岛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视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世界级思想家,以及敢于担当责任的“有机知识分子”。后一阶段霍尔特别关注其文化身份、表征差异、他者等主题,这与当时国际国内的大环境有密切关系。因为20世纪80年代是作为后结构理论、

3、后福特主义、后殖民理论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时刻,霍尔以其自身的文化身份为思考问题的主体性认知视角,把“他者”理论纳入其思想建构之中,为我们深刻诠释“他者”理论内涵,以及它与表征差异的关系提供了认识版图。霍尔这种敏锐的思维和认知一方面是基于他独特的天然的“肤色”,另一方面是基于当时英国社会因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种族问题”,以及前殖民地的附属国家在二战后纷纷取得独立,名义上成为了一个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国家,但实际上却因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问题与宗主国仍有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原因。对霍尔而言,他其实从走出加勒比海和牙买加的那个时刻开始,就一直在双重身份和被“他者”的景观中来回穿梭,不断

4、地转换其身份和角色。所以,他对身份问题、“他者”理论的思考既是亲历者,又是见证者,还是代言人,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可行性。在当下的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中,他的很多与后殖民问题相关的著述被纷纷收录到各种理论书籍和教材之中,霍尔被视为与法侬、赛义德、斯皮瓦克和巴巴等学者齐名的世界级的后殖民理论大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他者”问题是后殖民理论话语中极为重要的核心主题词,也是霍尔后殖民文学与文化理论中最核心的、重要的理论之一。研究霍尔思想中的“他者”一方面要思考该理论本身的文化内核,另一方面也要考量该理论在后殖民语境中与表征差异的密切关系;同时,还要着力思考该理论对当下我们研究后殖民文学和文化理论

5、带来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方可彰显出霍尔对后殖民理论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突出霍尔“他者”理论的深刻性,内核的丰富性和延展性。一“他者”理论“他者”(the Other)是当下后殖民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核心词汇之一。朱利安沃尔弗雷斯(JulianWolfreys)在文学与文化理论中的批评关键词一书中认为“有关他者与他性的概念以不同的、相异的途径被用在批评话语中,这些途径表明要给这一概念赋予普遍的、稳定的而非模糊的意义是不可能的。广义上讲,有关他者的批评总是与政治批评、心理批评特别是拉康式的批评以及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在当代文学和文化理论中,“他者”理论最重要的用法来自于赛义德在东方主

6、义一书中的论述和阐释,“他者”是用于指称某种观念的文化投射,这种投射通过一定的权力关系和话语权力建构出文化主体的身份。“他者的问题不可或缺地与身份认同和差异相关。身份认同部分地是由某种基础上的差异所界定的,即是说,是由不同于他者身份认同的差异所界定的,它假定了其肯定的意义,借此它们可以排除什么。由此,他者问题在当代关于身份认同的话语中是一个不甚分明的主题,它既与个人万方数据斯图亚特霍尔与“他者”理论认同以及自我的构成(尤其是在精神分析中)相关,又与集体认同(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中)相关。他者就是避开了我们意识和认知的东西,就是位于我们的文化和社群以外的东西。他者就是非自我和非我们。”在台

7、湾清华大学外语系的廖炳惠教授看来,“针对性别和地理方面的差异他者,在人类学和文学中,都假设了自身与他者间的对立,特别是面对无法真正理解的对象时,包括在性别、肤色、年龄、性取向乃至于身体外貌,或行为规范上无法理解的方式等方面,都以他者化的方式来建构他者。”这些认识都共同地说明,“他者”理论自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降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那些运动和时代中,人的价值和人的理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并充分重视人的权力和自由,从那些时代开始,人们逐渐在现实的社会语境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所以,那些时代对人的解放而言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作为个体的人逐渐摆脱了奴隶主、贵族、牧师、教皇的束缚,从潜意

8、识到有意识地逐步认知到作为自我在社会中存在的重要性,并开始伸张自我的价值,突出“自我”的重要性,这是身份认同的雏形阶段。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身份问题和“他者”问题在二战以后就越发地突显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民族国家和个人纷纷从前殖民地国家脱离出来,获得了民族解放和独立,宗主国的人民和民族国家的人民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了彼此的不同,都对对方用一种怀疑的眼光在审视着。特别是获得民族解放和取得独立的国家的人民在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心中既充满期望,又充满无限的恐惧,这种期望和恐慌并存的境遇时刻在人们的心中上演。人们担心的挑战是,尽管获得了“解放”,但是宗主国

9、对这些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统治对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刻上了挥之不去的烙印,他们永远都生活在被“观看”、被“注视”的尴尬处境之中,被刻画着永远的“他者”形象和成见。这些认知要在短时I司内抹去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和观察,这种后殖民时代的民族国家毕竟已经“独立”,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也是民族国家的人民看到希望所在的根本原因。他们可以具有独立的人格认识,充分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从骨子深处感知和体会到了作为被“他者”化形象下的自我存在的合法性,他们开始|董得自己欣赏自己,赞美自己,歌颂自己,并认识到自己的肤色和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以他们的民族而自豪。这

10、是“他者”独立自主的时刻,也是“他者”积极阳光的时刻,还是差异化的时刻。在这种意识中,“他者”形象已经得到了自我和他人的解放,并不断讴歌“他者”所彰显出来的积极而正面的形象和景观,这是时代赋予“他者”形象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也是时代成就“他者”形象的时刻,所以,我们当下来研究和思考“他者”理论就显得越发重要了。霍尔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不断地思考作为少数族裔群族“他者”的理论问题,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著述,涉及到后殖民文学与文化理论的诸多方面。其中,他的“他者”理论中所突出的核心要义与身份认同密切相关,同时在差异中诠释出身份认同的文化内涵。这是基于他本人的身份和“他者”化形象的具体写照,也是基

11、于他对后殖民理论问题深思熟虑的结果,对我们认识“他者”理论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从“他者”理论发展的谱系学考察,这种当代意义上真正的、最有文化内涵的“他者”理论出现在后结构、后现代和后殖民的批判话语中,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关注的主要主题有:非理性、东方、女性、少数族裔等边缘的、缺场的、卑微的、外在的、被排除在主流之外的他者问题。“他者”的这些特征充分说明,“他者”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被动的、被主体所观看和观照的、被压抑的、处于话语权力的另一端。所以,谈论“他者”理论本身就预设了一个前提,就是现实社会本身就把要言说“他者”的主体对象置于某种优越的地位,而“他者”本身处于绝对的从属地位和被动地

12、位,这是典型的“定型化的”认识,充满着殖民主义的话语霸权。从“他者”理论中深入思考,我们要追问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那就是“他者”所指涉的对象。从性别上讲,在现当代的文化理论价值中、在男性社会中女性是他者;从人种上讲,黑人、黄种人等有色人种是他者;从族群上讲,少数族群是他者;从地域上讲,东方和非洲是欧洲、英美文学视野中的他者;从经济区域来讲,欠发达地区和国家是他者;从文化归属上讲,异质文化、非西方文化是他者。以上的各种分类不难看到:“他者”的主体总是出现在差异的另一端,是西方哲学二元对立划分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他者存在于二元对立中处于弱势的一方,作出所谓的他者的划分的都是处于强势的一方。而文

13、学与文化中的他者批评则是在解构这貌似强大的一方作出这一划分的种种策略,这种策略的荒谬和脆弱,以及这种划分之下所掩盖的他们的欲望和恐惧。”由此,不难看出,“他者”是异质文化的产物,是被关注的对象,是殖民者书写的对象,也是被压制和压抑的场域。在这种无硝烟的场域中,一直在不断地上演着冲突,这种冲突在殖民征服初期,作为“他者”的非洲总是沉默无语的,缺场的,是被殖民地人们言说的对象。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民族意识不断加强,作为“他者”的非洲和有色人种不断地为自己争取各种不同的权力,各种消极的非洲形象,有色人种形象不断地被重新认识,不断地被给予改写。他们再也不是被动的“他者”,他们自

14、身也在述说着自我,书写着本民族的历史,进一步讴歌和赞扬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这些都是“他者”在当下文学研究和文化理论中真实的写照和鲜活的反映,为我们认识和思考后殖民文学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二“他者”理论与表征差异“他者”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很漫长的历史,拥万方数据理论探索当代文坛201 42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当下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思考。这种理论尤其是在当下的后殖民文学和文化批评理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某种程度上讲,“他者”理论的规模影响空前,理论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而加勒比海牙买加出生的斯图亚特霍尔是继后殖民理论大家法侬、赛义德、斯皮瓦克、巴巴之后又一杰出的学者,他出生在牙买

15、加,成长于牙买加,但求学于英国的牛津大学,至此以后他一直以英国为主战场,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事后殖民文学与文化理论的学术研究。让霍尔名声鹊起的不仅仅在于他对“伯明翰学派”作出的杰出贡献,还在于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其独特的“两栖人”的身份,站在英国伦敦这个老牌帝国主义的中心,放眼世界,把后殖民文学与文化理论统摄于其思想的内核之中,为我们思考“他者”理论,尤其是透过“他者”理论去观照表征差异提供了认识上的视角和空间。霍尔站在学术的最前沿,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身份为思考问题的小语境,以后殖民理论为大语境,从现代性出发,使“他者”理论的内涵不断丰富,从现代社会延伸到后现代社会。他通过表征理论和表征差异

16、把身份、族性、种族、主体性、表征、霸权、话语权、差异的政治、接合的政治、表征的政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入“他者”理论和“他者”景观之中,为我们深入、透彻思考“他者”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就表征的内核来看,霍尔认为,“在文化中的意义过程的核心,存在着两个相关的表征系统。通过在各种事物(人、物、事、抽象观念等等)与我们的概念系统、概念图之间建构一系列相似性或一系列等价物,第一个系统使我们能赋予世界以意义。第二个系统依靠的是在我们的概念图与一系列类符号之间建构一系列相似性,这些符号给安排和组织到代表或表征那些概念的各种语言中。各种事物、概念和符号间的关系是语言中意义产生的实质之所在,而将这三个要素连接

17、起来的过程就是我们称为表征的东西”。这种对表征的思考是把表征所呈现出来的语言、符号、概念、意义等内容视为一个整体,把它们看成是动态的统一体,具有表意实践的功能和文化建构功能,具有未完成的文化属性和特质。“意义”是文化表征呈现给现实世界最核心的主题,“意义”是一种实现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的斗争场域。也就是说,“表征暗含的是对选择、表达、建构和塑造过程的积极主动行为,而不仅仅是传输一个已有的意义,而是主动的赋予意义,这是一个意义的实践和生产”。这种认识充分说明,表征所指向的终极目标是世界和社会现实呈现给我们的“意义”,而意义的选择、意义的解读,以及意义本身所蕴含的内核都因语境不同、问题不同具有其多样

18、性和复杂性,也就是我们当下常说的“差异性”。由此看来,表征首先给我们呈现出“他者”的意义,而意义因表征不同,那么“他者”的意义也就不同,这样一来,“他者”的意义就深刻地印上了表征差异的文化内涵。所以,从本质上讲,我们思考“他者”就是思考“他者”背后所蕴含的表征差异的“意义”。“在表征中,一种差异似乎吸引着其他差异一合起来就构成一个他者的景观。”(墨)这种认识充分展示出“他者”理论与表征差异两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有机的统一体。在表征“他者”理论的过程中,后殖民理论学者始终在坚持不懈地强调差异的重要性。同时“表征差异”是基于“他者”为理论前提的。纵观后殖民理论中的“他者”理论,作者认为,“

19、表征差异”和“他者”理论之所以重要,从本源上探究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学科理论。第一种是语言学的理论,尤其是索绪尔的理论。在他看来,“差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意义的根本,没有它,意义就不存在。举例来说,在呈现某种事物时,某些东西可以被视为“英国特有的”,这不只是由于各种特定的国家特征,还因为我们能标记出这些国家特征与“他者”的“表征差异”。如英国性(Britishness)就是非中国性,非法国性等等。由是观之,“意义”依赖于对立者的差异,基于对“他者”的清楚认识。第二种是来自于巴赫金的理论。在他看来,我们之所以需要“表征差异”是因为我们只能通过同“他者”对话方可建立意义。意义通过对话建立起来,

20、它根本上是对话体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谈论的和所意味的任何事情,都因为与别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改变。这样一来,意义就在对话的过程中通过参与者之间的“差异”而显示出来。“他者”是意义的根本。第三种是来自于霍尔学者的理论,他们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思考“他者”问题的。在他们看来,文化取决于给予事物以意义,这是通过在一个分类系统中给事物指派不同的位置而做到的,由此,对“表征差异”的标志,就是被称为文化的符号秩序的根据。说到底,这种认识还是进一步突出了“差异”是文化意义的本质性特征,也突出了“表征差异”在“他者”理论中的重要性。第四种是来自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以弗洛伊德和拉康为代表,他们更多的是从主体性角度去

21、思考差异性问题。在他们看来,“他者”是根本性的,无论对自我的构建,对作为主体的我们,还是对性别身份的认同都是如此。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认识充分说明,“他者”和“表征差异”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当下学术研究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过分突出“他者”中所指涉的“表征差异”以及“差异”中蕴含的“他者”问题,也会陷入一种危险的境地。从某种程度上说,“表征差异”和“他者”是“危险的场域,是各种消极情感、分裂、对他者的敌意和侵犯的场域”凹。这种“表征差异”中的“他者”形象在资本主义海外扩张中不断地上演着;在欧洲文学、英语文学中也不断地书写着;在欧美的各种影像资料和录像中呈现

22、着。总体上讲,殖民地与被殖民地、宗主国与附属国、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经济发展国家和贫穷落后国家每天都在言说着“他者”的故事,这些故事呈现给我们的形象通常都是强势文化、强势文明对弱势文化和弱势文明的消极的表征和差异。拿欧洲人眼中的非洲形象来说,在中世纪,非洲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那时候,还常常给予积极看待。霍尔曾指出,毕竟,科普万方数据斯图亚特霍尔与“他者”理论特教堂是“海外”最古老的基督教社区之一;黑人圣徒出现在中世纪基督教画像中;埃塞俄比亚传说中的“祭祀王约翰”,被尊称为基督教最忠实的支持者之一;等等这些美好的勾勒。但是这种形象逐渐地被改变了。非洲人被断定为哈姆的后裔,而圣经诅咒哈姆永远只能做“

23、他兄弟的fb人的仆人”,他们被认为等同于自然界,“象征着野蛮,与文明世界恰好形成对比”。启蒙运动把社会按进化程度从“蒙昧状态”到“文明状态”加以排列,认为非洲是“大自然中每一个怪异事物的来源”,自此以后,欧洲的白人在非洲的探险中不断地把非洲异化,看成是野蛮、落后的“他者”,出现在各种地图、蚀刻画、摄影照片中,在报纸的解说和叙事中,在日记、旅行手记、学术论文、官方报告和“男孩体”小说中,还出现在各种广告中,还保留在各种火柴盒、钉盒、牙膏盒、铅笔盒、香烟盒、棋牌、活页乐谱上等等,它们纷纷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这是欧洲视野中的非洲反映,蕴涵着“表征差异”和“他者”中极为消极的一面,是令人沮丧和失望的

24、。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消极的“他者”形象和景观一直会潜藏在殖民者的心理上,也会潜藏在有殖民意识倾向的殖民地学者的心理上,这是极为可怕的,也是永远存在的事实。因为前殖民地国家或宗主国强加给被“他者化”形象的国家的苦难和枷锁太深重了,太刻骨铭心了。从很大程度上讲,对被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身体和肉体的摧残不算什么,但对其人民进行心理和灵魂的摧残是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会长时间对这些人民的心灵产生无法想象的、难以承受的痛苦和辛酸。所以,站在较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审视“他者”问题,“他者”问题的消极面远远强于积极面,由“他者”形象呈现给我们的“意义”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被边缘化的,被动的。不过时过境迁,“

25、他者”景观在当下的语境中已经呈现出积极乐观的景象,可喜可贺。这让我们看到了“他者”背后的积极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值得珍藏的记忆,因为这实在是来之不易,格外显得弥足珍贵。这种认识在二战后的英国少数族裔群体人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争夺正面的和积极的种族化表征体系形象,人们就试图用一系列“积极的黑人、黑人生活和文化的形象来取代消极的、继续统治大众表征领域的形象。这一方面具有恢复平衡的好处,对差异的接受实际上是一种赞美为它奠定了基础。它颠覆了二元对立,给次要用语优先权,有时以积极的方法解读消极词语:黑的是美的。这种认识把黑人的文化身份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高度赞赏黑人以及黑人文化的文学、美学和

26、文化价值。这种对“黑就是美”的思维从本质上彻底颠覆了西方殖民者对“非洲”、对“非洲人民”以及对宗主国少数族裔群体人们的认知,让我们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在差异和“他者”的形象中生存的现实境遇。这也是当下社会以及未来社会必然的一种走向,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关注。三“他者”理论的后殖民价值“表征差异”中所体现的“他者”是霍尔思考族裔散居文化身份认同理论时最耀眼的主题词,身份认同的差异性使文化表征在现实实践和表意实践中的“意义”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具有弹性。具体来讲,“表征差异”指涉的是“一个”中的“许多”,拒绝僵硬地把多元的族群分割为截然分开的二元对立的统一体。身份认同的差异性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和简单

27、的对与错关系。基于这样的观点和认识,在思考少数族裔文学作品时,我们就会拥有更加多元的、开放的、未完成的视野和认识空间,因为在这种意义上的表征差异所指涉的非洲就不是殖民时期的非洲,完全处于失语的状态,不能、也没有机会言说自己,这些表征差异所呈现给我们的“意义”和“价值”只是那些存留在奴隶区的日常生活和习惯中,在种植园的语言和庭院中,在讲给孩子的故事的童话中,在宗教实践和信仰中,在精神生活、艺术、技艺、音乐中。也不是欧洲文化视野中的“非洲”和“加勒比海”问题,因为欧洲通过文学和艺术等多种形式不断地言说着非洲,以他们惯常的、习以为常的强势语言和言说方式表征非洲以及非洲文化的“意义”,通过权力,不断地

28、玩弄着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权力的“游戏”。这种欧洲视野中的非洲,使非洲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他者”。在霍尔看来,要颠覆欧洲文学、文化对非洲的“成见”、“偏见”和“歧视”,势必要强化和努力争取文化表征中的“意义”,把“消极的”、“野蛮的”、“未开化的”、“缺乏教养的”非洲在“表征差异”的文化意向和影响下“积极的”充分肯定和赞美非洲的文学与文化。与此同时,“他者”理论在涉及后殖民文学和文化理论的种族“差异”定型中表现得也最为显著。而我们在处理这些理论时,首先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定型化带给认识“他者”理论和表征差异的重要思考。因为定型化是长期以来对事物固有的看法,充满着“先人为主”的思考范式,是站在自我的立

29、场,用自我的眼光去关注对方,区分“正常的”和“非正常的”、“正常的”和“变态的”、“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可归入的”和“不可归入的”或“他者”等等。这种定型化的认识实质上是福柯所谓“权力知识”的游戏。透视“他者”理论为我们认识表征差异提供依据,消除“他者”的负面形象极为重要的是要颠覆各种固有的成见和定型化的东西。霍尔近20年来围绕“身份认同”所思考的“表征的政治”、“族裔散居美学”、“差异的政治”以及“接合的政治”都是力主彰显出“黑就是美”这样的哲学命题,用差异的眼光和视角为我们全新地诠释出对“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承认、赞美和歌颂,用表征差异的思维去强化“黑人身份”和“少数族裔身份认同

30、”的多样性和合理性,从而消除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用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去消解西方世界对非洲、西方世界对亚洲,白人对黑人、白人对有色人种的认知。不再回避黑人的身体、黑人的肤色、黑人的文化、价值和信仰,通过致力于黑人性(Blackness)的文化表征,这种策略性认识和思考是通向表征差异中“反表征”的具体体现,也是通向“表征的政治”的必由之路,是一种夺取表征差异所赋予的“意义”的永无休止的斗争和斗争万方数据理论探索当代文坛20 1 42场域;最终形成为一种在“表征差异”影响下的“新世界文化在场”的格局,这种在场充分认识并肯定族裔散居文化身份认同的“多元性”、“混杂性”、“差异性”以及“再接合性”。这

31、是表征差异“意义”多元性的场域,这种场域形成为一种杂交、同化和汇合的协商的局面,多种文化、多种语言、多种社会景观的相互对话轮番在此上演,形成为一种巨大的张力场。由此,表征差异中的“他者”就从无声变成了有声,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从被动走向了主动,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从静态走向了动态,从沉默的失语者走向了声张自己权利的主人,由此彻底颠覆了“他者”的消极形象,并不断地承认、赞美和讴歌“他者”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意义,为我们全面分析和思考后殖民文学和文化理论提供了又一理论支点。注释:Julian WolfreysCritical Keyword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Theory

32、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P169周宪编著文化研究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0页。廖炳惠编著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王晓路等著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5页。在霍尔的后殖民文化理论中,最重要的主题涉及到文化身份、身份认同、主体性、差异、接合的政治、表征的政治等。其中包括重要的文章和著作,具体有:“Minimal Selves”(1987),“New Ethnicity”(1988),“Globalization:EuropeS Other Self(

33、1991),“Ethnicity:Identity and Difference”(1991),“nle Local and the Global:Globalization andEthnicity”(1991),“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1992),“TheWest and the Rest:Discouse and Power”(1992),“Cultural Identity andDiaspora”(1994),“Negotiating Caribbean Identities(1995)”,“Introduction:Who Needs

34、Identity?”(1996),“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1997)Stuart Hall,etc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age Publications Ltd,1997P19Stuart Hall,“r11Ile Rediscovery ofIdeology:Reture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in MGurevitchTBenne

35、ttJCurran and SWoollacot,edsCulture,Society,and the MediaLondon:Methuen,198262Stuart Hall,etc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age Publications Ltd,1997PP231-232Stuart Hall,etc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age Publications Ltd,1997p236S

36、tuart Hall,etc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Signifyi“g Practice,Sage Publications Ltd,1997p238Stuart Hall,etc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Signilying Practice,Sage Publications Ltd,1997pp239240参见斯图亚特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76页。(作者单位:邹威华,成都师范学院外语系;伏珊,成都师范学院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9XWW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伯明翰学派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9XJC752001;2012年度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项目等资助)责任编辑鄢然万方数据斯图亚特霍尔与“他者”理论作者: 邹威华, 伏珊作者单位: 邹威华(成都师范学院外语系), 伏珊(成都师范学院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刊名: 当代文坛英文刊名: Modern Literary Magazine年,卷(期): 2014(2)本文链接: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