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如何正确认识盈余管理.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612357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70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正确认识盈余管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正确认识盈余管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正确认识盈余管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正确认识盈余管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8 中国集体经济20111期集体经济ZHONGGUOJITIJINGJI之道经营如何正确认识盈余管理贾力锋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盈余管理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还对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变革,甚至企业的会计行为产生巨大影响。一、盈余管理的涵义盈余管理是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于盈余管理的涵义,会计学家雪普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即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取私人利益,而有意地对对外财务报告进行控制。说得通俗点就是公司管理当局凭借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在法律

2、和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来编制对外财务报告,以达到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二、盈余管理形成的主要原因(一)各契约关系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现代企业中,委托人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常常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者垄断许多经营过程中的信息,委托人要获得这些信息,就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有时甚至不可能得到这些信息。同样,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也很难获得企业独占的内部信息。由于企业管理者掌握着信息的制造与发布权,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会对会计信息进行隐瞒或夸张。因此,对委托人来说也就不可能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充分性进行评判,使得现代企业的盈余管理

3、成为可能。(二)会计准则与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会计固有的局限性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不同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会计准则和制度不可能制定得尽善尽美,必然存在一定的会计选择。如会计上要求的权责发生制、稳健性原则,在会计确认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渗入职中国集体经济20111期 39集体经济ZHONGGUOJITIJINGJI业判断等许多主观人为的因素,管理当局也就可能通过操纵应计项目、或有损失来确认虚拟业绩或“储存利润” 。因为政府只能就一般性的会计规范即通用会计准则做出规定,而那些会计政策没有规定的特殊状况,就为企业提供了会计选择的空间,使企业盈余管理具备了可行性。三

4、、盈余管理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欺诈行为,等同于利润操纵和财务舞弊,它是上市公司为特定目的而对盈余进行操纵的行为,并非限制在公认会计原则或会计方法内;另一种则认为盈余管理并不是一种欺诈行为,由它产生的财务报告虽然缺乏真实性但也不是欺诈性财务报告。盈余管理只是破坏了盈余数据的公允性,没有破坏它的事实性,因为它的事项与交易是实际发生的,不是捏造的。同时,盈余管理并不像财务舞弊那样对相关利益方只有害而无利,它虽然降低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但在降低契约成本、税收筹划、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就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而言, 一是有助于企业度过暂时

5、的财务危机。 当企业处于经营困难, 又急需投资资金时, 往往采用利润前推措施;此时,企业一般来说财务状况不佳,净资产收益率不能达到配股筹资条件 ;资产负债率过高,潜在债权人不愿意提供信贷支持。企业若提前确认后期的利润,如,将直线法用加速折旧,降低坏账损失的提取比例,推迟计提长期投资的减值准备等,那么,当期利润定当得以提高,从而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要求。同时,这些做法也提高了股东权益率,企业更容易通过举债方式筹集资金。这样,可以帮助企业度过财务难关,使企业能有充裕的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二是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 对于生产经营状况不稳定的企业,实施利润平滑手段,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稳定的

6、信息,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稳定股价,也有助于股东达到财富最大化目标。采取利润逐年后移措施,使企业业绩表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有利于树立企业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的良好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企业若能抓住有利时机,调整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市场占有率,转”虚增长”为“实增长” ,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三是有助于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 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合法避税,进行税收筹划。它能在不违背国家税收政策的前提下,既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又符合税法所蕴涵的政策导向。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有益的选择。四、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一)费用资本化。 将有关费用计入与之相关的购建资

7、产的价值。在会计上,按支出的收益期长短,可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两种,前者是指使以后会计年度受益的支出,应计入所购建的相关资产的价值,如购买固定资产发生的买价、运输费用、安装测试费用等;40 中国集体经济20111期集体经济ZHONGGUOJITIJINGJI后者是指仅使本年度受益的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事实上,二者的区别在于费用计入的时期不同,从而影响各期的利润额,资本化可以增加当期利润。一般上市公司通常用费用资本化的方法,故意将应该费用化的费用资本化,尤其是对借款费用和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以减少当期收益。故意递延费用和提前确认费用来控制费用分摊,影响盈余。(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

8、。会计准则要求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但是企业变更会计政策以后,能够使所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更为相关时,企业就可以变更会计政策。这无疑给企业的管理者变更会计政策提供了空间。由于在会计实务中对同一交易或事项的处理中,人们通常很难判断哪一种作法更能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因而一些企业便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成本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来说,这不失为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计提巨额存货跌价

9、损失,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三)潜亏挂账。 即指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损失,导致账面资产价值的虚计和本期利润的虚增,从而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主要有不良债权长期挂账、转移期间费用、财产盘亏与损失挂账。例如新官上任的企业领导可能会注销一大笔资产,特别在可以将注销责任往前任企业负责人身上推的时候,新任企业负责人具有这一动机。又如在达不到分红计划所规定的盈利下限时,往往也会进行巨额冲销,以便以后年度能够进行分红。与巨额冲销相反,潜亏挂账是企业虚增利润的好

10、手段。(四)出售、转让与置换资产。 由于技术的原因,如果这种出售、转让和置换资产作价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则,它就可能成为改变企业利润额最简单、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因而往往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之一。(五)利用合并报表范围。 上市公司还通过改变合并报表范围,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常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将原来列在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通过整体出售或者减持股份的方式,排除在当年度合并报表范围外 ;二是将原来不属于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采用增加股权投资比例的方式纳入当年度合并报表范围 ;三是当年度新收购一家企业使其成为子公司,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方略管理中国集体经济20111期 41集体经

11、济ZHONGGUOJITIJINGJI五、对盈余管理的规范分析就盈余管理的消极作用而言,尽管盈余管理在国内外企业均被广泛采用,但是,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限度时,就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从而误导信息的使用者,影响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破坏社会的经济发展。过度盈余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 当盈余管理超过合理的限度时,就很容易转变为利润操纵,使会计信息失去相关性和可靠性 ; 还可使报表上的盈利信息成为数字游戏,将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失去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2.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 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经营

12、者甚至企业的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风险。事实上,许多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并未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未来发展,而只是作为眼前的权宜之计。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增加当期利润后,将使预期目标利润变得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同时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下一年度若达不到预期目标,为了维护企业形象和公司管理者的利益,只有更加变本加厉地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进行不合法的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最终将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信心,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下降。3. 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 由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存在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盈余管理会促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不能忽略管理当局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损

13、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的事实。过度的运用盈余管理,会因为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4. 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和协调发展不利。 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如果竞争对手采取了过度的盈余管理,那么其他企业要保持良好的操守就很难,最终将导致恶性循环和不正常的盈余管理竞争,使得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投资者将无法区分各个不同企业的好坏,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失去效率。综上所述,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公司调节盈余的行为,违背了中立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报表上反映的企业业绩同企业经营实际脱节,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从而给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误导,但由于盈余管理手段的客观性,完全消除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能让它放任自流也不能完全杜绝。要做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去控制,不允许过度的盈余管理,掌握好一个度,是我们用好盈余管理的关键所在。(作者单位 :总社资财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