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处:一个人的遭遇 人物:索科洛夫在主人公讲述自己的身世之前,作者仅仅用了寥寥几笔来勾勒他的外貌:“这是一个背有点驼的高个儿,说话嗓子很低,一双黎黑的大手,一双沉浸在极度悲痛中、充满了绝望的忧郁、叫人不忍多看的眼睛。 ”主人公是这样叙述自己的生活:开头我的生活过得平平常常。国内战争中参加过红军,在饥饿的 1922 年成了孤儿。后来当了工人,成了家,有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姑娘。这十年我们的日子过得不比别人差。他说:“孩子们吃的是牛奶糊,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有鞋穿,可以说是心满意足了。 ”可是,就在这时候战争爆发了,第三天索科洛夫上了前线。索科洛夫作为一名普通战士,经历了整个战争。1942 年,在前沿
2、阵地运输炮弹时,受伤被俘。在德国集中营里,索科洛夫捍卫作为一名普通军人的尊严。直到 1944 年成功地从集中营逃出来。妻子和女儿,在 1942 年死于法西斯的炮弹之下。 “自己家住过的地方。一个很深的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静。 ”他忍着穿心的悲痛,重返前线。现在他唯一的希望只有儿子了,但就在战争胜利前夕, “我在这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我那最后的欢乐和希望。 ”战后他仍当司机,日夜奔忙。收养了一个孤儿, “两个失去亲人的人,”相依为命,坚强地开始了新的生活。杜勃罗留波夫在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中写道:“真实是作品的必要条件,远不能算作品的优点;对于优点
3、,我们是凭着作者的眼光之远大 ,对他所涉及的现象的理解之正确和描写之生动来判断的。 ”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的生活道路和经历是那样平凡、真实,肖洛霍夫直书全部真实。但是真实的力量是那样强大,无论生活的苦痛多么可怕,都会被向往幸福的强烈意志,获得幸福的愿望和赢得幸福之后的欢畅所压倒,所征服。他的经历是 20 世纪普通俄罗斯人的经历,在他的脊背上承受了历史的重负,经受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在他身上表现出非凡的刚毅、高尚的道德。小说中肖洛霍夫相当丰富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世界。文学的天才除了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深刻的观察能力,还具有能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和体验人物内心世界的内省能力和内视能力。索科洛夫与妻
4、子离别的场面是撕心裂肺的一幕:伊林娜嘴唇哭肿了,头发从围巾里散露出来,眼睛浑浊而没有表情,浑身哆嗦,好比一株刚砍倒的树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简短的形象描述之中包含了主人公多少难以用语言来传达的情感,这一幕永远刻在他的脑海里,每每回想起来总为自己轻轻的一推而自责终生:“为了当时推了她一下,我就是到死,就是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能原谅自己呀!”十七年的夫妻生活, “对我来说,天下没有比她更漂亮更称心的女人了,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失去了亲人,心倍受折磨的滋味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差不多天天夜里我都梦见死去的亲人。 奇怪得很,白天我总是显得挺坚强,从来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哎哟”,可是夜里醒来,
5、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渗透了”无论任何时候,战争的幸存者都不可能忘掉自己的遭遇。屠格涅夫认为作家应当是隐蔽的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对死的本能解释为:“自我为了求得生存,为了对付焦虑,尤其是对待来自死的本能的危险,便力图通过改变本能的对象选择来转移危险。只要死的本能的能量从人自身已吸引开转而发泄到外界对象,危险就可以转移,焦虑也就随之消失。 ”当主人公无可奈何的成了俘虏,面对走来的六个德寇枪手:“瞎,我的末日到啦。便坐起来,他不愿躺着死去。人这东西真有意思:在这一刹那间我既不慌张,也不胆怯。只是眼睛瞧着他。 ”面对死亡,索科洛夫采取了以静制动的心理战术。正象肖洛霍夫说的那样:“谁没有亲身经历过,谁就无法
6、一下子体会这玩意儿是怎么个滋味似的。 ”在警卫队长的办公室里,索科洛夫又经历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在敌人面前他不卑不亢,直言不讳地对答队长的提问,充分体现了一个普通军人的尊严。 “不,总算没有事,这一次死神又在我的身旁滑过去了,只让我感到身上一阵冰凉”这些真切的内心独白使我们仿佛亲身体验到他内心激烈的斗争,感觉到了他心跳的加快,同时又无时不在为他的命运捏一把汗。肖洛霍夫同千百万苏联红军战士一道,在壕堑和硝烟中度过了艰苦的战争岁月。作者从自己的情感经历出发,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从而真正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战争中,主人公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富有正义感。当阵地
7、要失手时,指挥员问他“窜得过去吗?”他心想: “同志们也许正在那边流血牺牲,难道我能呆在这儿打喷嚏吗?”他坚定地回答:“我应该窜过去 !”在俘虏中间有一位军医在黑暗中主动给同志们治病,使他深受感动。 “瞧吧,这就叫做真正的医生! 他即使当了俘虏,即使在黑暗中,还干着自己伟大的事业。 ”当他听到一个叛徒要出卖一个共产党员时,给这卑鄙的行为气得直打哆嗦。 “有我在,你就别想自己走出这教堂,你只能让人家像死牲口那样拖出去!”天蒙蒙亮,他拿定主意, “扑在那家伙的身上,同时手指拼死命掐住他的喉咙。 ”这一系列行为使索科洛夫的形象显得既平凡又高大,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面前。他就生活在普通人之中,作者力图
8、通过对主人公性格的塑造,从而使读者领悟到作品的普遍的、深层的内容和含义。既然是个男人,既然是个军人,就得忍受一切,应付一切,如果需要这么做的话。这正是索科洛夫的性格写照。当主人公索科洛夫收到前线儿子的来信时,感到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他为儿子骄傲的同时,重新编制起对未来美好的梦:“夜里醒来,我常常作着老头儿的梦; 想着将来有了家,和儿子一起欢度自己的晚年生活。 ”虽然命运对他的打击一次比一次重,但他还是保留了,甚至还可以说是加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深厚的感情和希望。作者的笔触及时写了索科洛夫收养孤儿万尼亚的情节。战后索科洛夫仍旧在一个汽车队里当司机。第四天,当索科洛夫看到万尼亚时:“
9、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 ,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我要领他当儿子。 ”这个念头一产生,索科洛夫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亮堂些了。他要用爱心改变这孩子的生活和命运,让这个孩子不再做一个孩子不应该做的事情。 “我和他睡在一起,好久以来头一次安安静静地睡着了。我一醒来,看见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象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可乐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两个各自流浪的、失去了一切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他们融汇为一体的共同命运,互相确定了对方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索科洛夫在万尼亚身上看到了未来,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用自己全部的心血来浇灌着这希望的花朵,而且这孩子也可以使这男人“刚强起来” 。随着小说的进展,肖洛
10、霍夫为读者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也随之更加有血有肉,更加真切而高大。索科洛夫在小说结尾强调不应该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眼泪再去伤害年轻一代的心。这个意志坚强的俄罗斯人能经受一切,那个孩子,等他长大,也能经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在小说的结尾,作品的结构同作品的艺术思想、作品的高度的人道主义倾向是互为表里、完全一致的。俄罗斯艺术真实而富于人道精神,对人类理想的胜利满怀信心,它给世界文学带来了新鲜活跃的气象。我认为文中作者对主人公多处表现出主人公索科洛夫内心的世界,但又衬托出索科洛夫的情感,如索科洛夫与妻子离别的场面,连我们读者都感觉到一阵阵痛苦,怜惜,因为那是真真切切的撕心裂肺。而后来
11、索科洛夫每每的对自己感到自责的时候,更是体现出索科洛夫对妻子那份深深的爱,如:“为了当时推了她一下,我就是到死,就是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能原谅自己呀!” “对我来说 ,天下没有比她更漂亮更称心的女人了,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如此的深爱,着实让人羡慕,但也让人惋惜。而且索科洛夫充满了正义感,见到其他的同志都在战场上,他一定不会坐以待毙,这又体现着索科洛夫军人的身份。索科洛夫还有我们所没有的勇敢与坚持,在索科洛夫逃出集中营的时候,得知了失去亲人的噩耗,又在不久后失去了唯一的希望儿子,虽然真的又穿心的悲痛,但是他没有放弃。这正是我们所做不到的地方,我们平时也会有困难,但是,我们所做的第一个选择不是放弃就是躲避,而我们遇到的困难不知比索科洛夫的遭遇容易多少倍,但是我们没几个会选择勇敢面对,所以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索科洛夫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但是他在我们心里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如果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有这样的人存在,我们都应该敬仰那个人,因为这是一个伟大的人,虽然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贡献,但是他心中有着我们没有的那份责任,那份爱,那份勇敢,那份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