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6-0032-02作者简介 周建宏(1969),男,专科,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东乐学区教师,小学高级。2012 年 12 月 7 日,教育部颁布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路径和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总体发展规划中,并融入新课改教学实践和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制定实施办法,加强人文关怀,开展心理疏导,使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由自发萌芽到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建设、系统化落实的根本性转变,为新课改形势下实施立德树人
2、、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受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师资素质的差异性、心理反应的动态性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存在重视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心理疏导不力、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着眼当前小学素质教育新常态,挖掘心理健康教育新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显得迫切而重要。一、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一)合理诉求未满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诉求主要包括成长进步的诉求、生存的感性诉求和发展的理性诉求。当前,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些学校主体导向功能发挥不明显,氛围营造不浓厚,师资队伍不健全,课程安排不到位,“以生为本 ”意识树立不牢固,还有一些教师忽略了小学生成长进步
3、所需的综合条件的创造,导致在满足学生共同需要与个性诉求上软弱无力。近年来屡次发生的小学生自杀、离家出走等事件充分说明,如果学生的合理性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其自身就会走上错误的道路,运用错误的办法,实现错误的愿望,从而加剧问题的严重性。(二)教育关口需前置前置教育关口,下移疏导重心,是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鲜明特点。当前,一些教师业务素质不全面,教育引导力薄弱,对小学生低、中、高年级易出现的倾向性问题不敏感,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育之不深,缺乏积极的心态、充分的准备和科学有效的施教方法。另外,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定型,自我调适意识不强,加之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心理动态化、多样
4、化、复杂化的倾向日益明显。事实上,小学生心理问题只要发现得早、教育得及时、疏导得靠前,就能把握住指导、调治的主动权,进而可以将心理问题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三)师生互信待加强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内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属性,客观要求教师要基于心理健康实际,秉持诚信的理念,积极参与。当前,一些学校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专职教师的事,片面隔离学科教育、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其他教师参与教育主动性不强。在家校沟通时,有的教师无意夸大或缩小学生的在校表现,如将爱讲话定义为蛮横不讲理,把孤僻理解成受同学排挤等,教师反映的问题与学生内心世界、现实表现不吻合。有的教师不注意保护小学生的隐私
5、,忽略教育引导的时间、内容和场合,导致学生对教师不信任、不支持、不理解,从而增加了心理工作的难度。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把握的重点环节(一)警惕“心流感 ”,营造健康成长清新环境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不深入、心理干预不及时而引发的问题比比皆是。为此,教师要认清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正确面对“情感混乱、精神烦乱、心理矛盾” 等“心流感”症状,善于担当,勇于负责,用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来引导小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能够倾听教诲,检点自我。师生共同营造健康成长的清新环境,就会使防御“心流感” 堤坝坚不可摧。(二)培育“生成树 ”,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6、 年修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作了明确规定。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准确找到心理疏导与小学生心理动态反映、行为表现的结合点,并结合学生身心成长特点规律,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及日常的言行引导,全方位地渗透至教学活动中,认真培育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公民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中,使其品行“生成树”茁壮成长。(三)利用“承载体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学校要以课堂为“主阵地” ,搭建学生、教师、家长沟通的桥梁,及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使其掌握小学生成长的特点,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亲子交流;要以校外教育机构为辅助体,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专业机构的辅助教育功能,加强专职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要定期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化实践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