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代中国社会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主题嬗变【作者简介】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 300071 孙显蔚(1975),女,辽宁朝阳人,南开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研究。【内容提要】当代中国社会哲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期为初创阶段,主要是厘定学科内容及研究方法;90 年代初期至中期为起步阶段,着重于发展哲学的研究;90 年代中期以后可谓纵深阶段,对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研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科观念,诸如社会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确立了社会哲学研究的大方向。【英文摘要】Development of modern C
2、hinese social philosophy can be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rom mid80s to 90s is theinitiative stage. At this stage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discipline are established. Theperiod between early to mid 90s is the starting stage.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studies of this philoso
3、phicaldiscipline are developed. The 3rd stage is the latter part of90s when a series of important issues in social life aredealt with and a system of academic concepts begins to takeshape.【关 键 词】社会哲学 /发展哲学/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social philosophy/developmental philosophy/modern China/social reform【 正 文 】 社会哲学是随着
4、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中国社会哲学的发展也相应地是一个过程。从 80 年代至今,中国社会哲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其关注的不同的中心问题和不同的理论方法。现将这三个阶段的主要观点作一综述和评析。一、初创阶段:学科内容的厘定 从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是我国社会哲学研究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一段时间,社会生活有了明显变化,对于改革开放、社会生活的变化,需要提供理论上的说明。这一时期就哲学本身来说并未作好理论上的准备,仍基本沿用原有的思维框架,用哲学教科书体系原理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社会哲学的研
5、究还较为空泛。 1.围绕对社会哲学涵义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哲学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社会的哲学解释和概括。而社会往往在三种概念范式中被理解和运用。其一是“自然社会” 关系范式;其二是“人类 社会” 关系范式;其三是 “文化社会”关系范式。社会在这里分别被划分为广义、中义和狭义三个不同层次。以此为根据,社会哲学相应地也被划分为广义社会哲学、中义社会哲学和狭义社会哲学。广义社会哲学包括人类哲学和中义社会哲学。中义社会哲学则由文化哲学(文艺哲学、科技哲学、宗教哲学、语言哲学等)及狭义社会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道德哲学、教育哲学等)所组成。广义社会哲学还包括研究人类社
6、会纵向发展一般规律的历史哲学和一般社会哲学(亦可称普通社会哲学)。普通社会哲学是研究属于人类、文化及社会之中带有共同性的普遍现象(如社会活动、社会价值、社会心理)的哲学理论,它旨在探究社会的一般本质、结构、功能、性状、过程、变迁、发展及其规律,力图对社会的整体图景和未来趋势作形而上学的沉思。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哲学是关于社会生活的知识的哲学。论者认为,社会历史不仅有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层面,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层面,即社会主体的人自身的生活活动、生活关系、生活方式等的社会生活方面。这一方面,关系到人的形成、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机制、规律。关于这一方面的哲学概括,就属于社会哲学的范畴。社会哲学是历史
7、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社会史以及其他有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相联结的桥梁和中介。它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2.围绕对社会哲学研究对象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哲学是研究社会最一般的本质、结构、过程、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哲学理论。它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用哲学的方式揭示、描述社会,总结概括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经验。论者认为,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机体,它具有双重的功能和任务:一是对社会机体进行横向的解剖,研究其静态结构,揭示其本质;二是对社会机体进行纵向的分析,研究其动态结构,揭示其规律和发展方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结构来看,社会哲学是以一般哲
8、学原理为指导,以具体社会科学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哲学理论,它是联结辩证唯物主义与具体社会科学的中介、桥梁。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哲学是以社会有机体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哲学。从根本上说,社会哲学的对象就是社会存在。这里的社会存在是作为自然存在的对应物提出来的,它的实体是劳动,其存在形式是社会时间与社会空间。在马克思的社会哲学中,社会存在不仅是认识论范畴,而且更重要的是本体论范畴。因为对社会哲学来说,什么是人,什么是社会,什么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这一切问题离开了对社会存在的正确理解,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答案。 3.关于对社会哲学研究内容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哲学的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
9、面:一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哲学方面。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类能动活动的产物,人的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因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问题的哲学方面,是社会哲学的中心和基本内容。它包括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化、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新人的形成等一系列问题。二是社会机体的结构、职能和机制。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机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由各种要素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上组成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研究社会结构各层次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探讨社会职能及其作用机制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的规律,也是社会哲学的基本内容。三是当代国际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的哲学方面。社会哲学不仅
10、要研究单个的、具体的社会的社会生活,而且要研究整个人类社会,特别要研究当代国际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即“全球性问题” 的哲学方面。同时当代社会实践也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提到哲学高度认识的问题,如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机制,世界文化交流的机制等。又如涉及整个人类生活的和平、人口、城市化、粮食、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等问题。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哲学是对社会作总体性研究的哲学理论。社会哲学的总体应包括社会本质论、社会结构论、社会过程论、社会规律论和社会自由论。只有通过对这些部分的分析与综合,才能完成社会哲学的任务,形成科学的社会观和社会认识的
11、方法论。社会本质论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的普遍本质,包括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方式,社会与自然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本质。社会结构论的主要任务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社会,揭示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基本层次,从总体上把握社会结构的络系统。社会过程论的主要任务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社会,揭示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包括社会发展的动因、动力、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以及社会过程的运动轨迹。社会规律论的主要任务是揭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包括社会规律的特点和作用机制,社会规律的系统结构,以及发现社会规律的基本途径。社会自由论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方向和总的趋势,揭示人的解放和人类自由的本质,
12、把握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基本条件和途径。 4.对社会哲学研究方法的认识。论者认为,社会哲学是一门应用哲学,应当把哲学方法与研究社会总体的社会科学方法结合起来。社会哲学需要总结和概括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经验,因而必须以哲学的分析、抽象和概括方法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站在哲学的高度以抽象的思维方式认识社会、思考历史。社会哲学需要总结和概括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因而也要吸收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占有真实而全面的材料,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升华为哲学理论。社会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哲学方法与社会学、历史学方法的统一。论者认为,必须运用科学的系统方法对社会作总体性的研究,再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
13、法建立社会哲学范畴体系,达到对社会哲学的全面把握。 由上可见,这一阶段社会哲学的理论内容和方法基本上沿用旧有的哲学框架和范式。这时候的社会哲学研究总的说来是比较空洞的,很少在深层次上触及到真正的社会问题,还没有真正找到属于社会哲学自己的理论问题,也没有形成基本的学术规范。但这一阶段研究的重大意义也是不容抹煞的。首先,它表明哲学活动已开始把目光转向了现实生活,转向对于社会结构机制的研究,这无疑是一种意义重大的哲学转向,是社会哲学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其次,这一时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使马克思理论中的社会哲学维度得以发挥,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理论重新得到重视。再次,这一时期的研究在一些理论问题上也提
14、出了一些新见解。 二、起步阶段:发展哲学的思考 90 年代初期至中期,中国社会哲学研究进入第二个阶段。我们知道,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中国的改革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人们的经济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这一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刚刚确立,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消失,怎样把计划与市场有效地结合起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做到社会发展的稳定、高效,还需进一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还需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矛盾,社会转型的总体性、复杂性,需要有解释力的说明。此时,也是国际上社会发展理论的大转变时期,二战后各国普遍致力于经济的发展,但西方国家的发展理
15、论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把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浓缩在同一个时期,市场化、现代化、社会改革同时进行,社会整体必然发生急剧而全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变化,同时涉及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亟需一种整体发展观,这种发展观要求从社会生活的整体去研究社会发展问题。所以,这一时期,就中国社会哲学的研究而言,主要是着眼于社会发展问题,是以国外社会发展理论为学术资源,可以说是一种发展哲学。 1.围绕发展哲学的涵义,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从哲学层面上确立的发展观应是一种整体的发展观,它必须以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尺度和终极目标,以此来选
16、择和确立社会的整个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发展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探究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它从全球背景上阐明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远景;狭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则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是探究这些国家落后的原因,发展的环境条件,以及走向现代化的理论、模式、战略方针和具体政策。 第三种观点认为,发展哲学既指广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在各学科研究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的基础上,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概括性的研究,并给予各学科对发展问题的研究以方法论的指导;也指在狭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中,总结概
17、括那些从本国情况出发,尤其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对社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从中揭示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社会变迁一般规律的学说,以为社会决策者构拟发展规划和战略,为实施改革方案提供总体的思维模式。 第四种观点把社会发展理论看作是宏观的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性的历史进程,它大致可划分为两大层面:一是以经济起飞、技术发展、体制完善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二是以文化转型、素质提高、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变为主要内容的人自身的现代化。 2.关于发展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反映 20 世纪发展现实的发展哲学应围绕“生存实践 发展 ”三个主要范畴
18、展开。( 1 )生存范畴作为发展哲学的起始范畴,是由 20 世纪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决定的。(2)20 世纪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发展障碍都是由人类现实活动造成的,这就要求发展哲学探讨 20 世纪实践活动的本质特点,研究20 世纪实践的合理性、实践的自我控制、实践的优化问题,研究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类的自我提高和完善问题。(3)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本身的双重效应, 实践活动的主观目的并不能保证实践的合理性,这就要求发展哲学在反思实践活动时,必须研究诸如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发展的目标和尺度、发展进程等问题,以促进对既成实践的超越,促进现实实践的优化发展。 第二种观点认为,发展哲学较之其他学科所致力的研究目标
19、,更应该注意研究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层面,对发展的深度、广度和规模,甚至发展的负作用问题都要进行一种全方位的人文思考,从而阐明一种关注人类命运和未来的“伦理的真理”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必须澄清发展的文化内涵,赋予发展理论以 20 世纪特有的文化内涵。 (2)注意研究技术革命和发展的关系,必须使科技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弘扬科学中的人文精神。(3)注意探索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体化、国际化、普遍化与发展的民族性的关系。(4 )注意协调和优化人同自然的关系。(5)致力于社会发展和个性完善的统一。 第三种观点认为,发展哲学的研究对象,从时空界限上说,主要是研究 20 世纪(特别是它的后半期)
20、以来特定的社会发展即现代化问题。它在空间上是从中国现代化出发向世界性问题辐射的,所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动力、道路和模式、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发展前景等问题。 第四种观点认为,发展哲学的对象是社会发展问题。从历时态角度看,发展哲学是断代史意义上的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从共时态的角度看,它要研究的国家和地区,既包括已经进入工业社会、现代化社会和发达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没有、正在和将要进入工业社会、现代社会和发达社会的国家和地区。对这些对象要从哲学角度进行研究。因此,发展哲学的对象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是各门具体发展学说的理论概括,是从整体
21、上来研究发展问题。具体说来发展哲学的内容包括不平等与贫困、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动力结构、社会协调、社会预测、社会发展模式与改革方略、社会发展研究方法等。 关于这一阶段的研究状况,可以作出如下评价:第一,从社会基本结构发展的变化来考虑,开始抓住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笼统地谈论。第二,对于发展问题没有从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基本上是借用了国外一些现成的发展理论的观念框架。第三,没有把发展哲学同具体科学区分开来,变成一种实证研究,缺乏哲学的提升。此时的研究尽管有某些不足,但中国哲学理应研究发展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改革与建设提供思路、方案与方法已经成为共识,因此建构发展哲学是社会实践的需要,同时也
22、是哲学发展的有益尝试。 三、纵深阶段:学科观念的澄明 90 年代中期以后,社会哲学研究进入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哲学对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科观念,包括社会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这是社会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它澄清了长期以来社会哲学学科观念的模糊混乱状态,确立了社会哲学研究的大方向。社会哲学研究也正式纳入教学科研体制,诸多博士、硕士点将其作为研究方向,尤其是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发表了上百篇社会哲学论文,并由山西教育出版社推出了“社会哲学研究 ”丛书。这时期的主要进展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社会哲学涵义的阐述上,明确了马克思主
23、义社会历史理论中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两个维度的关系,纠正了把历史与社会混为一谈的错误观念。论者认为,历史哲学的维度是一种纵向研究的维度,它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揭示人类历史的一般本性和一般规律。社会哲学的维度则是一种横向研究的维度,是直接关注现实生活的维度,它研究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中,历史哲学的维度即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维度是我们所熟悉的,社会哲学的维度却被我们忽视了。事实上,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这两个维度的区分是十分清楚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对于现实社会生活过程的关注和研究始终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源泉和起点,从学理上讲,社会哲学是历史哲学的基础。如
24、果抛开了社会哲学的维度,就会退回到马克思一再批判的旧的历史哲学的老路上去。在我国社会哲学兴起的早期,学界出现了两种偏向。一种是把社会哲学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就不必多此一举再搞什么社会哲学,或者把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范畴原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就叫做社会哲学。另一种偏向是把社会哲学混同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特别是混同于社会学,多限于社会问题的实证研究。这两种偏向都在于没有把握到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这两个维度的关系。把握这两个哲学维度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思考社会哲学的许多问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两个哲学维度的观念可以说是关于社会哲学的学科观念中最为核心的观念。2.在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方面
25、,找到了社会哲学研究的切入点。论者认为,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归根到底是由研究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实践所限定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既给理论研究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又为富有成效的研究提供最基本的信息资源。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变既要求从哲学层面上提供一种总体性的观念,以实现对于这种巨变的观念引导,又为这种研究提供了最丰富、最直接的鲜活素材。所以,当代中国社会哲学的研究,最适宜的切入点就应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把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作为切入点,能够最为清楚地把握住社会哲学的维度,它既是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和研究,又获得了一种透视人类社会生活总体的最好的视角。考察社会哲学思想史可以发现,近代西方社会哲学的兴起
26、,也是由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推动的社会结构转型的产物。 3.在研究方法上要确立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论者认为,社会哲学是一种直接关注和研究现实社会生活的哲学维度,它选定当前正在进行的现实的社会转型作为切入点,那么,这种研究就必定是、必须是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是以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为中心的。以问题为中心,从方法论上讲,就是反对从概念、原理出发,反对体系先行,就是要坚决摒弃一切教条主义的研究方法。社会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更新社会观念,因为旧的社会观念不足以解释和引导新的社会现实,因而要重建社会观念,建立起能够解释和引导新的社会现实生活的新的社会观念。 4.在社会哲学研究内容上
27、,提出了一系列能够较为深入地把握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观念。主要有:(1 )关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的观念。这就是把从非市场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把握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活动领域的基本结构关系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的转变过程。这是中国人自己提出的社会转型学说。这一转型理论成为我们把握社会转型的基本观念框架。(2 )关于社会转型过程中两种类型的代价的观念。这就是把社会转型的代价划分为模式代价和过程代价两类,能够较好地用来对转型过程进行代价分析,例如对于代价的本质和意义、代价和风险以及代价的补偿、风险的减弱和避免等重要问题都能作出较好的分析。(3)关于文化的层面性结构的观念。 这就是
28、把文化划分为理想性文化与实用性文化两个层面,能较为确切地分析市场经济社会中文化分化的状况。(4)关于复调文化的观念。 这一观念能较好地说明理想性文化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存在状态,说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5)关于市场经济导致诸道德价值疏离化的观念,有助于说明市场经济社会中道德角色化的现象。(6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之间具有三重关系的观念,能较清晰地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复杂关系,等等。这些观念虽然还有待于深化和完备,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是在对于现实生活的分析研究中提炼出来的,对于推进社会观念的更新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5.关于社会哲学研究的意义,论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发
29、挥:(1)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 社会哲学兴起的直接动因就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巨变。社会哲学作为对于社会生活的总体把握,它的直接的实践意义就在于提高人们对于社会转型过程的自觉性。(2 )社会哲学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科学建设的意义。为了说明这种意义,首先需要认可这样一种看法,就是中国的社会科学需要重建。社会科学作为经验科学,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约于它所要解释的经验。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科学理论是不足以解释中国的情况的。这几年,社会科学家们对于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本土化” 就是重建。没有社会科学的重建,不完成这个社会科学“本土化” 的任务,中国的现代化是难以进行的。“重建”不是枝枝节
30、节的修修补补,而必须涉及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修正,这在实质上便属于社会哲学的范围了。显然,如果没有社会哲学的帮助,社会科学的重建是难以有效地进行的。(3 )对于哲学自身发展的意义。社会哲学兴起的直接动因是现实实践的需要,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总体把握是社会哲学的直接的实践兴趣所在。但社会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活动,作为一种哲学研究,必定会超越特定的实践兴趣,它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把握必定要上升到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本质把握的层面上,必定要在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普遍本质的把握这一层面的观照下去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而一旦以人类社会生活为对象,它就具有了指向第一哲学的意义。开展社会哲学的研究是现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可见这一时期的研究抓住了理论上的一些根本问题,并进行了深入探讨,逐步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理论,社会哲学已发展成为一种显学。这种发展状况也说明社会哲学研究本身的重要性和继续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社会转型的后发性,所处国际环境的特殊性,以及中国所处的独特的研究视角,都为中国社会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的余地和可能性空间。总之,社会哲学的领域是一个充满了理论生长点的领域,是一个孕育着新理论、新学说的领域,是一个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的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哲学研究必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