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华夏意匠_读书报告.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596648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夏意匠_读书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华夏意匠_读书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华夏意匠_读书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华夏意匠_读书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华夏意匠_读书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的同构关系华夏意匠读书报告摘 要本文通过阅读华夏意匠以及其它相关书籍,对中国古建与古代城市的形态和设计思想的一些相同点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这些相同点。关键词华夏意匠古建城市规划同构中国文化的特征就是不断地持续发展,没有断裂,也没有革命性的变化。和西方相比,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但是就具体的既定工作来说,我们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更实用,因此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山寨”,甚至比原版还好用。中国文化具有相当高的融合性,中国历史上有数次少数民族统治,佛教、伊斯兰教很早就进入中国,但是中国文化一直没有消亡,反而更加有活力,这些都应归功于融合性。融合、吸收、再发展成了中国文化中

2、重要的环节。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我们就可以来分析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当然也可以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特点。在浅涉中国明代以后依然成为范式的官式建筑和自邺城以后的城市特点,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某种同构关系。本文中的同构关系可以理解为由于某些相同或是不同的原因使得两个或是多个物体在本质上产生出来相同的特点,并且在周围诸多因素的变化之下,它们的这种相同点保持不变。本文就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的一些同构关系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行一些探究。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过程,除了受一般建筑设计需考虑的因素,如建筑的地形环境,建筑的规模等之外,也注入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是在建筑设计的思想精神层面上受到儒家、道

3、家以及阴阳学说、风水学说的很大影响,从而显示出复杂而又神秘的内涵。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建筑还是城市都是经历了从混乱无计划到轴线清晰,规划有序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抛开建筑设计本身的趋于合理的这样一个规律性,文化观念对建筑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在礼制,阴阳、分水学说的影响之下,中国建筑已趋于定型化,同样,在中国城市规划方面,可以看到曹魏邺城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由于礼制的深刻影响,城市规划也已定型化,明清故宫是典型的代表。中国建筑的发展始终是个缓慢的过程(配个图)。发展是一个总结前人经验并有所创新的过程,但是在中国,不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城市规划却始终是祖宗成果的延续,对其总结和完善是

4、有的,但是创新是缺失的,从中国古建一直使用木结构作为其结构构架,便可以看出,木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两千年来都没有改变。孔子的“述而不作”的观念深入人心,古人们怀着对老祖宗的畏惧和崇敬,鲜有创新。这可能是中国古建的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这种同构的关系可以总结成一下的几种:1、方正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建筑组群乃至整个城市的基本形状都是矩形。这种相同很好理解,早在唐代时,建筑已采用模数制,虽然在营造法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模数制的具体的使用,但是可以推算到唐代。建筑的木构件(如斗拱,梁,枋,柱等)是呈线性状的,基本是进行横向竖向的组合之后,于是我们看到单体建筑的基本形体是以矩形为主。这个可以说是个

5、客观的原因,还有意识形态方面上的原因,在后文将继续讨论。而古建一般不宜单个建筑存在,组群院落是非常重要的,而院落围合的形状也是矩形,因该还是得归因于意识形态上面,即从儒家思想的影响方面讨论。2、中轴对称上面讲到,不论是单体建筑还是建筑组群或是整个城市的形状都是矩形。那么为何是矩形呢,从意识形态上面讲,则是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众所周知,矩形是轴线对称图形,在所有的规则单一图形中,只有矩形是符合中国古建的结构古建的形态以及向心感和纯粹性。对称在古人心中,不但是美好的,而且是正统的、能够被认可的,“不中则不正,不正则不中”。由于中国的地理特点,中国建筑的朝向多是坐北朝南,而南北轴线北向尽端的建筑则是

6、被认为是尊贵的,地位最高的,甚至是威严的。这些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儒家思想的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宗法的体现,在封建社会中,人有等级,有地位高和地位低之分,建筑和城市也是如此。儒家思想的影响范围是如此之广。“北堂为尊,两厢次之,倒坐为宾”就是中国四合院因轴线对称而产生的种种等级的分别。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所居住的场所-皇城则更是将礼制演绎的淋漓尽致。从整个国家君君臣臣,到宗族大家庭的父父子子,都非常严格的遵循着礼制的条条框框。中国人是少有信仰的,无论是古代与现代,所以儒家思想或许有那么一种类似于宗教的地位,这和西方的宗教是不同的,西方的宗教是脱离于当权者的统治之外的,而中国的儒家思想始终是辅助和巩固统

7、治者的权利。有一种提法,所谓“家国同构”是另一个层面上,儒家的礼制和宗法对广大人民的影响。从宏观方面上看,这种同构现象无处不在。3、内向性城市是有城和市组成,他们分别是城墙和集市的意思,城墙的作用是抵御外来的侵犯,集市则是提供贸易流通的场所,城墙是一个城市的边界,芦原义信将减法空间便是如此,造就了向心的城市空间。同样,再看北京四合院,院墙是庭院的边界,建筑组群是被封闭起来的,从胡同望去,两边的院落也只能看到大门和院墙,宁静而简单。隋唐长安的的城市布局采用里坊制,每个里坊又有自己的围墙,因此那时的整个街道应该是单一和纯粹的,4、追求建筑和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是中国建筑以及城市规划的典型的特点。仅看用

8、木材作为建筑的构架就足以体现亲地恋木的态度,而石材则由于其冷冰冰和没有生命的特质成为建设死人的坟墓的材料。说到这,不能不说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对建筑的影响,古人讲,木为阳,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诸如此类等等,这些观念广泛的作为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其后会具体说明。其实物质的种种外在的体现都是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中国古建以木构架为主体结构,既是由于木为阳,木被看成是有生命的东西。也是由于中国人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一种融入自然拥抱自然的姿态而非冷冰冰的拒绝(客观原因在此将不再多说)。上面提到中国人是没有什么宗教信仰的,现世是他们最为关注。至于佛教所讲的前世今身,因果轮回虽然也

9、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毕竟这种影响力是不足的,几乎不曾影响到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住宅甚至是城市从未被看成是永久性的东西,从未刻意做成能流传后世价值的精品,只求与人们的客观寿命匹配即可,即使碰巧比较精美,那也不是人们的初衷,而更多是其他的角度出发的。古代的城市规划十分注重城市的绿化以及周围的环境,从隋唐长安起,各朝都在道路两旁种植树木。这种可能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啊。那么看院落的自然环境,住宅的庭院的环境是很优美的,从客观方面讲在调节小气候是很有用的,古代的有钱人很多拥有私家园林,漫步在自己的园林中,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所想所感,或欣喜或郁闷或凄凉,所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山水植物时常是文

10、人寄情的物体,至于普通人居住的小院也能够布置的充满情趣,创作出舒适的生活空间,体现出主人的爱好情趣。想象一下,庭院中建筑本身的宜人的尺度,庭院最然不大,合理的种植了一些花草树木,若庭中有大树,则夏天在树荫下的活动也是凉爽而快意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环境的温度,遮挡南向的暴晒的日光,降低室内的温度,而冬天落完树叶的大树正好又能够允许阳光通过,保证室内有充足的阳光,庭院四周的围墙也是创造了一种内向的封闭的空间,封闭的空间向来是给人安全的感觉,封闭的空间有强烈的领域感,这种领域感对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如同房屋的四面的墙围合的是一种庇护的空间,同样,庭院的围墙给人抵御外界干扰的宁静的自我的空间,

1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从中可以看出庭院所创造出来的美不胜收的小环境,从视觉,听觉,触觉给人无限的情趣,环境虽是由人创造的,但是反过来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心情甚至能够陶冶人的情操。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思想是成仙,但是它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态度是讲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5、等级制度礼制和宗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渗透到各类人群的各种日常生活之中,由于它将人分成三六九等,尊卑贵贱,因此人们的着装,言语行为,建筑形式,甚至是城市规

12、划都存在着等级之分,并且是严谨僭越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既是说明,在一个国家中,臣子必须要服从君主,儿子必须要服从父亲,这是一种必须执行的绝对服从。否则就会被安上忤逆和不孝的罪名。统治者也希望通过这种规范而使国家形成一中井井有条的秩序。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殿,台基形式,建筑的进深面阔。小到斗拱,门钉,梁枋彩画。屋顶的形式都是礼制等级的体现。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思想是以礼制的等级制度为最根本的依据的。构成城市的一些要素本身的等级的区别,例如都城中的金碧辉煌的皇城和普通百姓的青砖素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

13、五里,子男城方三里”;“天子之城高九初,公侯七初,伯五切,子男三切”等等。”6、风水至于风水对古建营造和城市规划的影响,风水是根值于人们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即便在当今,这种思想也还是存在的。虽然风水有一些科学依据,但是更多的则是文化上面的一种体现。在王其亨的一些著作里面有着很深入的解读,这里就不再多言。7、人性化的尺度尺度是人们对于客观尺寸的主观上的感受。中国的古代建筑尺度是亲切宜人的,即使是最为华贵的皇宫,从尺度上将也是较为人性化的,如故宫的太和殿,作为等级最高,最为隆重的建筑,总高度仅为30多米,面积仅仅一千平方米,一方面是受到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制约,另一方面则是观念意识,古人将建筑定位为现世,适合人们生活的空间,即便是宗教建筑也是如此。因此,符合人体尺度的空间显然是最宜人的,最亲近的。在总结以上内容的同时,我也参阅不少与之相关的书籍,例如侯幼斌的中国建筑美学,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王其享风水理论研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