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7页.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59467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7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7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7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八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3 年) 第 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于 1949年在北平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毛泽东;大会决定国旗是五星红旗;代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首都是北京(把北平改为北京) ;纪年方式是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2、开国大典:1949 年 10月 1日,标志新中国成立(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答: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

2、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4、西藏和平解放:1951 年西藏地方政府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第 2课 最可爱的人1、1950 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1950 年 10月,彭德怀为司令员率军赴朝作战。2.结果:1953 年,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朝、

3、中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10 月 25日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 3.意义:国内: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外部环境。 国际: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气焰,维护了世界和亚洲的和平。4、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有:堵枪眼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 ,被烈火烧死的是邱少云。 第 3课 土地改革1、1950 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到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2、土地改革目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土地改革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土地

4、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31976)第 4课 工业化的起步1、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制定了“一五”计划(19531957 年)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2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2、 “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

5、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东北工业基地建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3、 “一五”计划的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4、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 5课 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底)1、三大改造含义:国家对农业、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形式: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全行业公

6、私合营。采用赎买的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4、三大改造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 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5)1、1956 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2、1958 年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

7、左”的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失误的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教训:制订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4、1961 年春,中共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5、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 (1959 年)、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有:石油工人王进喜(被称为“铁人” )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第 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

8、6 年)1、文革发动的原因:1966 年,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2、国家主席刘少奇受到迫害致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3、1967 年 2月,老一辈革命家(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在会议上,对“文革”的错误做法提出了批评,被诬蔑为“二月逆流” 。4、九一三事件:1971 年 9月 13日,林彪出逃,机毁人亡,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5、随后,周恩来、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恢复生产,形式好转。6、1976 年,为悼念周恩来逝世,北京爆发了“四五”运动。 “四人帮”污蔑邓小平是“四五”运动的后台。3“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基础。7、1976 年 10月,

9、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文革”结束。9、文革性质:是一场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2011年八年级下册知识点(2)第一、二单元易混知识1、开国大典:1949 年 10月 1日,标志新中国成立2、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3、抗美援朝时间:19501953 年; 土地改革时间:1950-1952 年底;“一五”计划:19531957 年; 三大改造:1953 1956年底“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年4、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

10、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5、 “一五”计划的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6、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7、三大改造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8、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9、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失误的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

11、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教训:制订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10、文革性质:是一场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 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文革结束后,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但当时领导人仍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证明: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2、1978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如下:(1):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1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政治上:做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3、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4、1980 年中共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45、1982 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 9课 改革开放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2、安徽省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

13、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1980 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原因:政策 资金 技术 管理经验)4、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5、1884 年,我国对外开放地区逐渐扩大,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成为世界性金融和经贸中心。6、现在改革开放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7、城市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1) 、从 1985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2)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

14、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使大中型国有企业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第 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 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1987 年,邓小平为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因此说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

15、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1992 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内容: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 ;改革开放胆子要放大一些;发展才是硬道理。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2、1992 年,中共召开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3、在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 11课 民族团结1、我国是由 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2

16、、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意义: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5的政治制度。 3、20 世纪 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4、现在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5、援藏干部孔繁森。 2011年八年级下册知识点(3)第 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的利益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首先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2、 “一国两制” ,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内涵是:

1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1984 年底,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据此,1997 年 7月 1日,中国政府恢复行使香港主权;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了联合声明,据此,1999 年 12月 20日中国政府恢复行使澳门主权。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4.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第 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1、解放初,提出解放台湾;20 世纪 50年代中期,党确立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

18、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打破 38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2、1990 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 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 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1993 年, “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3、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指出,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1995年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4、目前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台湾岛内“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国外反华势

19、力。统一台湾的两种方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武力解决第 14课:钢铁长城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建立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之后,又相继建立北海、南海、东海舰队。2、1971 年,我国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1974 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但目前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航空母舰。4、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刚刚成立的空军,就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5、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 年(20 世纪 60年代) ,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第 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新中国展开积极

20、的外交活动,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 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最早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是苏联(1949 年 10月 2日) ;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却是采取敌视态度。63、1953 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4、1955 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21、”的方针,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第 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二十多年。直到 20世纪 70年代,中美关系才出现了转机。 (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 (世纪握手:尼克松和周恩来握手)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1971 年 10月 25日,第 26届联

22、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4、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5、2001 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此次 APEC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 。上海 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第六单元 第 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p9092)1、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2、 “两弹元勋”邓稼先3、1964 年 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

23、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1966 年,装有核导弹头的导弹发射成功,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5、1970 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 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6、1999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2003 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神舟五号” (杨利伟) ;2005 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聂海胜、费俊龙)7、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他于 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第 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1、1986

24、 年 3月 3日 ,四位老科学家联名给中共中央写信并附上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的思路。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1986 年 3月5日,邓小平亲自批示:此事宜速解决,不可拖延。因为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 1986年 3月,因此这项计划被称为“863 计划” 。2、被列入 863计划的首批高技术领域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7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1996 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3、20 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

25、引起经济核社会的深刻变化。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利弊:是一把双刃剑:第 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p98100)1、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到 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3、20 世纪 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4、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学校数量大大增加

26、、学科门类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办学条件明显提高。20 世纪 90年代教育部启动了将北大、清华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第 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P102106)1、伴随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步也入新的时代。1956 年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文学艺术方面先是出现反思“ 文革”的作品,而后大量的是放映改革开放内容的作品。随着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影视艺术 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3、毛泽东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面

27、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 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20 世纪 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4、1984 年,为中国奥运历史上夺得第一块金牌的运动员是 许海峰,这是“中国体育最伟大的一天” 。5、1990 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2008 年,中国将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第 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p114116)1、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 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2、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衣: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凭布票,色彩和样式都很单调;改革开放后,衣着丰富多彩,展示风度和个性。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 ,而且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住:改革开放前,人们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行:改革开放后,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航线增长快。很多人有了私家小汽车。73.人们就业观念发生变化,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