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语文文言诗文解读经典.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59431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3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文言诗文解读经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中语文文言诗文解读经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初中语文文言诗文解读经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初中语文文言诗文解读经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初中语文文言诗文解读经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初中语文文言诗文教材解读一、语文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与文言文教材的关系一个成功的教师,不是仅凭丰厚的学科知识就能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和把握的,而是依靠他学科教学知识的水平研究分析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这里有两个概念:学科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语文教师的学科知识是指他所具备的语文专业知识,如文学知识、汉语知识、文学史知识、文章学、逻辑学、语音、语法等。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四个部分,学科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和所教学科课程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国际上近年来在教师发展与教学领域研究提出的新概念。英语全称“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 PCK。PCK 是

2、学科教学知识的简称,这 一 术 语 最 早 出 现 于 1986 年 舒 尔 曼 教 授 在 美 国 教 育 研 究 协 会会 刊 教 育 研 究 者 发 表 的 一 份 研 究 报 告 。教师的 PCK 是决定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知识。所以,我们对教材中文言诗文的解读不应仅仅着眼于古汉语知识和古代文学内容,那是孤立的、浅层次的,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的情境,从课程的整体上进行综合的深入的研究和把握。二、初中语文文言诗文的教学目标和文言诗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有的学生不理解,文言文不是我们能今天使用的语言,又难学,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应该告诉学生,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世界上没有哪个国

3、家像中国一样,留下了那么丰富的古代典籍和诗歌,它们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们写了大量的作品,在各方面有较高的价值,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感都融汇在他们的作品中,阅读这些作品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培养我们的文学修教学法知识学生知识课程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2养,提高我们的思想、知识、文化素养,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我国古代对天象、医学、地理、科技、军事等方面的许多优秀成果都通过专业典籍保留了下来、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如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对现代研究战争都很有借鉴意义;黄帝内经比较

4、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理论要换做和基本思想,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学习中医的人必须要具备较好的文言功底。 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内容丰富、规模巨大的农业生产技术著作,对 中 国 农 业 研 究 具 有 重 大 意 义 。曾经去韩国旅游,听韩国导游介绍,在韩国,掌握古汉语是公务员的必备的文化素质条件之一,因为韩国在 15 世纪中期前一直使用的文字是汉语,在朝鲜王国第四代国王世宗的倡导下,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并于 1446 年开始使用。所以,他们要了解和研究历史就必须学会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已经使用了五千年,在世界上是唯一保留下来并且得以充分发展的

5、表意文字(既表意又表音) ,文言是现代汉语之源,现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出于文言,文言的许多句子成为现代汉语的成语,优秀的文言文用词用语的简约,语言的典雅、议论说明的逻辑,抒情写景的生动,对我们今天学习表达仍富有借鉴的价值,学文言能大大促进现代汉语学习。给学生讲清了这些,他们就会明白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文言诗文。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纲要 (2011 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文言诗文教学目标提出的总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 240 篇(段) 。 ”在七到九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

6、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表述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却蕴含了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基本要求,学习的方法、阅读能力等几方面的内容。“诵读”和 “借助工具书”“借助注释”都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学策略的要求。“诵读”不同于“朗读”,“诵读比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诵具有表演性,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品味意蕴、情感投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所以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借助工具书”“借助注释”说明教师不应该包办一切,而是应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努力倡导自学。“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是

7、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目标。“积累、感悟和运用”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积累”什么?不是背会了多少篇就是积累,“积累”还包括对文言词语、句式的掌握。“感悟”是指在对文言诗文内容的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品味,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人文精神,从而获得的心灵的启迪和领悟。“感悟”是极为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教师无法替代学生去感悟,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品读作品,才能有3所感悟,有所收获。“运用”这一要求的提出,表明语文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也是要让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当然,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运用”和 学习现代文的“运用”是不同的。学习的三位目标(知识与技能、过

8、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知识技能的目标说,学习现代文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学习文言文,“运用”的含义,从语文能力的角度而言就是主要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不包括“听说写”。在实践中运用,是指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指阅读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当然也包含了将从文言文中学到的古代文化的精髓消化、吸收、继承和运用。如掌握运用文言文中一些成语等。作为指导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语文教师,在研究、解读文言诗文教材时,一定要遵循课程纲要,关于初中阶段文言诗文教学的目的、要求,明确自己教学文言诗文的价值取向,注意初中古诗文中涉及的关键知识有哪些,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发展的训练点有哪些,我们在教学中应对

9、的策略和方法又有哪些?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知识的水平,对教材在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前,历年的语文教学大纲都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定性为“工具性”。上世纪末期,语文界曾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问题展开一场大讨论。一种观点反对工具性,提出要“张扬语文的人文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语文是用来听说读写的,工具性是基本的特点。反映在教学中,前一种观点主张语文教学“淡化语文知识”,反对进行知识的教学,反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大量的基础训练;而后一种观点,则认为“无知则无能”,主张进行必要的有效的训练。课程纲要吸取了双方观点中的合理的因素,提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种概括非常科学

10、,既肯定了“文以载道”,文章就是文化的载体,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又强调了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性。对于文言文的教学,目前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言诗文的教学首先是文章的学习,目前的教学普遍仍存在大量的词语、句式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内容情感的体验。这是学生不爱学习文言文的主要原因。文言文的教学不需要教给学生系统的文言词法、句法,学生能理解文意即可,主要在于朗读背诵。学生背诵了一定量的诗文,自然就形成了语感,日积月累,文言阅读能力就提高了。(方智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文言诗文的教学必须包括两个方面,即“文言加文章”,文言是基础,文章是核心,没有基础知识,理解就是空中楼阁。

11、 这两种不同的观点直接反映了文言诗文教学的两种价值观,也直接影响到老师对文言诗文教材的研究备课和教学设计(苏立康)。古 诗 文 教 学 要 首 先 要 明 确 学 生 学 习 文 言 诗 文 要 “学 什 么 ”? 就 能 进 一 步明 确 教 师 “教 什 么 ”? 概 括 为 五 个 字 , 就 是 “文 言 加 文 章 ”, 下 面 就 这 个 问题 提 出 以 下 五 点 供 老 师 们 参 考 。 4(1)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生需要掌握的涉及词语、句式、文化知识、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了解相关的典故和历史事件、背景,这是他们阅读古诗文必备的。(2)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了解文言诗文的内

12、容,对文意进行提取、确认、推断和整合,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并通过品味、诵读,感悟文章的内涵,提高对社会、生活、人生的认识能力。(4)从练字、排句、写景、状物、抒情等方面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5)通过翻译作品,迁移扩大阅读面,锻炼学生的自读,提高阅读运用的能力。可以说,对文言诗文的教学而言, 课程纲要提出的“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融汇在这五个方面。为什么不是只学文章,学习内容就行了,还要学习文言呢?文言文和今天的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别,理解文言词语是阅读文言课文的基础,学生只有了积累了一些常用古代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掌握了文言词语

13、的特殊用法,了解了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诵读、感悟,逐渐形成语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一定要积累必要的文言知识,主要是从语言的角度来学习,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培养阅读文言读物的能力,以便从古代优秀的作品中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这是培养学生素养的一个要素。三、语文教师如何研读古诗文教材现在,无论哪种语文教材,课文后都有编者设计好的练习思考题,还配有厚厚的教学参考,学生同步练习等资料。网上也很容易找到相关的教学设计。有的老师就不再重视研究教材,把现成的资料拼凑一下,教案就出来了,再搬到课堂过一遍,教学就完成了。

14、而真要问他们几个比较深入的问题,有的教师就答不上来了,教学中还往往出现知识错误。如,一位青年骨干教师在教陈涉世家时,把“等死可乎?”中的“等”解作古今异义,说现代的“等”是“等待”的意思,而文中的“等”是 “相同”的意思。其实,“等死可乎”中的“等”不是古今异义的词,今天,我们常说的“等同”“等距离”中的“等”也是“相同”的意思。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这是老师备课容易产生疏漏的原因。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在浩瀚的古代文化面前,谁都可能因知识的不足而犯错误。北师大教授、博导于丹因为把“庄子何许人”说成了“庄子何其人”,招来了许多质疑和批评;国学大师余秋雨也曾在做客央视节目时,把“一石”粮

15、说成“一石(shi)粮”,主持人李咏只好“顾左右而言它”转移话题。还听到一位北京名师、特级教师说“邹忌讽齐王纳谏(lian)”。我就曾经把“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读成“zhzh l shu, rn zh lshn” 。 理 解 成 “聪 明5的 人 喜 欢 水 , 仁 慈 的 人 喜 欢 山 。 ”其 实 , 这 句 话 的 意 思 是 “智 者 的 快 乐 , 就像 水 一 样 , 悠 然 安 详 , 永 远 是 活 泼 的 。 仁 者 之 乐 , 像 山 一 样 , 崇 高 、 伟 大 、宁 静 。 我不敢嘲笑别人,因为我知道自己也免不了犯错。教训使人明白了一条,当教师切切不能望文生义,不

16、能想当然就上课,指导学生。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应有一桶水,所以,对教材的研究、解读,一定要深入、细致,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现代汉语的词汇进行比较,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仔细地选择或设计相关的训练,认真地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做好备课工作。以期在课堂教学中解释得准确,深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从文言的角度解读文言诗文的基础知识有的老师认为,初中阶段的文言诗文不就是浅易的文言文吗?对于教师来说,把握教材中的字词句似乎没有什么难度。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就在“浅易”上出问题。要避免出错,首先要从整体上理清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把握好深浅难度。1.“浅易”有度,逐年加深课程标准提出,初中

17、阶段学生阅读的文言文是“浅易的文言文” 。张志公先生在文言阅读基础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浅易的文言文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文章中都是一般的常用的文言句式,用于现代汉语者多,没有难懂的句子,如尚书的某些篇目, 汉赋的某些篇目,而史记传记体文章和韩愈的文章则平易者较多。这是从语法角度说的。二、极少专用术语和文物典章制度用语,多是基本词汇和次基本词汇。这是从词汇的角度说的。三、指一般叙事、写景、说明的文字,不是某些专门著作,如考工记 齐民要术等,涉及的内容偏、怪的篇目。当然是浅易的文言文。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来说的。三者是互相联系的,主要是语汇的浅易性问题。 ”刘国正先生指出:“文言文的深奥和浅易,一要看是

18、否使用许多生僻的词语和难解的句子,二要看是否含有许多今人已陌生的名物制度,三要看是否运用了许多典故,这三个方面比较少的,应该算是比较浅易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诗文就符合上述两位专家所说的这三个特点。从篇幅上看,初中阶段选入教材的文言文一般都比较短,初一的文言课文大多一二百字,如人教版初一(上)教材中的几篇文言文,蒲松龄的山市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 寓言四则中的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初一(下)教材中的伤仲永(王安石)、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口技(林嗣环)山海经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列子、狼(蒲松龄)都很短,只有木兰诗较长,超过了 300 字,但因为是一首民歌,所以读起来朗

19、朗上口,很容易背诵。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二、初三文言文篇幅长度逐增,到了初三,杨修之死陈涉世家隆中对出师表都有一定的篇幅,孟子二章等议论性的文章也教多了,内容有了明显的深度,这是适应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逐渐提高的需要的。6从语言难度看,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涉及的词语句式大多浅易好懂,有一定难度,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和句式很少,而且一般都加了注释。初中阶段阅读文言文的词语是哪些呢?许多人对此进行了整理,有的是140 个,有的是 160 个,还有 300 个,365 的等。北师大中文系教授饶杰藤编制的初中语文课本文言词语表对几种版本的教材中文言文涉及的实词和虚词进行了比较和统计,列出了 600 个常用实词和

20、24 个常用虚词。实词“哀作” ,虚词“之、其、者、所、何、于、则、为、矣、欤、且、乃、而、虽、然、也、已、焉、尔、乎、哉、孰 ”用国家语委整理的 5000 字字库对照,这 624 个字确实是高频率的常用字。从 1924 年到现在,初中教材所编入的文言文共 241 篇,统计结果,常用字大于 75%,非常用字小于 25%,虚词占 19%(包括重复字) ,复音节词占 6%。古今同义词大于 65%,古今异义的小于 10%,一词多义的小于 4%,通假字小于 1%,词类活用小于 2.2%,文化常识用字小于 18%。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初一一般文言特殊句式

21、很少,多是省略句(主语省略较多) ,倒装句(多为介宾后置) 。初二、初三逐渐复杂化。而典型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还有借助于“乃”、“是” 、“为”、“则”、“悉”、“本”等词构成的判断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斯是陋室陋室铭”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臣本布衣”出师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基本上都出现在初三课文中。省略句在所有的文言文中,都是最常见的,也是学生阅读文言文必须跨过的坎。初一多为主语省

22、略,而初二初三省略的情况就比较多了,如 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陈涉自立为将军, 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宾语省略 “上使扶苏 外将兵”陈涉世家 “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介词省略 “置 于 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被动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7倒装句式,初一常见是介宾后置,如:投以骨狼“日 扳 仲 永 环 谒 于 邑人 ”伤 仲 永

23、初二初三教材出现的倒装句类型增多。如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陋室铭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用“ 者”作标志的定语后置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2. 把握关键,举一反三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理解是核心,而词语是最重要的,词语是理解的基础。教师需要掌握在一篇文言课文中,有哪些词是一词多义现象,有哪些难理解的实词,有哪些需要掌握的虚词,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有哪些通假字,有哪些词类活用的现象;有哪几个句子属于古汉语的特殊句式?虽然这些在文中占的比例很小,但却是读通文句,理解内容的重要词语。每一个

24、字、每一个特殊句式都要搞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础上把握准教学的关键,建构教学的设计。要注意那些看似简单,而学生对其含义的理解模糊或者容易混淆其意义和用法的词语。比如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夜色入户”的“户”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里的“户” ,学生往往很自然地理解为窗,是因为受了现代汉语“窗户”一词的影响。其实这几个“户”都是门的意思。在篆体中, “户”就是一扇门, “门”是两扇门。现代汉语中, “户”一般不单用,而是用在复音节词中,如“窗户” 、 “户口” “户主” “家家户户” “一户人家” ,这里的“户”也都还保留着“门”的意思

25、,而不是指“窗” ,即使是“窗户”这个词,也只是个偏义词, “门”的意思虚化了,而并不是“户”也指“窗” 。很多译文,把上述三个例句中的“户”错解成了“窗户” 。像“户”这样的词,看似简单,其实学生容易误解。这就是关键词,教师一定要把握准,进行比较分析,学生才能印象深刻。再如李白的静夜思 (小学教材)中“床前明月光”一句中的“床” ,在古汉语中,一个义项是“卧具”的意思(床 头 屋 漏 无 干 处 , 雨 脚 如 麻 未 断 绝 ) ,另一个义项是“架子” ,如“琴床” 、 “饸饹床子” ,还有一个义项是“井栏” 。第一、二个义项是古今相同的,第三个义项是古今异义的。 “床前明月光”不是指“床

26、铺” ,而是指井栏。作者其实是在院子里井栏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而许多翻译都误解为是坐在床边,看见月亮透过窗户照到屋里的地上,像霜一样。有的诗意画还画出了这样的画面。这都是误解。这些不但是学生易错的词语,教师甚至也会错,所以一定要注意把握准确。3. 分析比较,古今贯通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语意和语法虽然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但古代汉语的许多意思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甚至文言文中许多用字简约、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完全流传了下来,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一部分,8即成语。所以,我们在研究教材和教学设计时,都要注意用现代汉语的意思与古代汉语进行比较,把古今打通,让学生模糊的感知清晰起

27、来,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逐渐形成一定的联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文言文中常用“对曰” 。 “对”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有“回答”这样的词, “对”就是“答”的意思。从“对对答回答” ,这个词从古到今就是这样发展来的。 曹刿论战一文中的“遂逐秦师” ,从“逐追逐追” 。 狼一文中的“狼亦黠矣” ,从“黠狡黠狡猾” ,这样发展变化的。即使是词类活用现象,现代汉语也保留着这样的用法,如“端正态度” “繁荣市场”就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笔直” 是“像笔一样直” , “军绿色”是“像军装一样的绿色” 。 “她穿了一件孔雀绿的裙子”“笔”和“军” “孔雀”不就是名词作状语吗?这样比较,古今词义就贯通了。古今贯通

28、是文言文词语教学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才不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在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词现代已经成为双音节的词。只有少量的名词,如“山、水、人、鸟、门、房”等仍保留着单音节。我们在研读文言文时,就要注意这种变化,不要用现代的用法去理解文言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最后一句“战胜于朝廷”。应读为“战/胜于朝廷”,而不是“战胜/于朝廷”,否则就会产生误解。以王安石的伤仲永为例:金 溪 民 方 仲 永 ,世 隶 耕 。仲 永 生 五 年 ,未 尝 识 /书 具 ,忽 啼 求 之 。父 异 焉 ,借 旁 近 与 之 ,即 书 诗 四 句 ,并 /自 为 其 名 。其 诗 以 养 父 母 、收 族

29、为 意 ,传 一 乡 秀 才 观 之 。自 是 /指 物 作 诗立 就 ,其 文 理 皆 有 可 观 者 。邑 人 奇 之 ,稍 稍 宾 客 其 父 ,或 /以 钱 币 乞 之 。父 /利 其 然 也 ,日扳 (pn)仲 永 /环 谒 (y)于 邑 人 ,不 使 学 。 余 闻 之 也 久 。明 道 中 ,从 /先 人 还 家 ,于 舅 家 见 之 ,十 二 三 矣 。令 作 诗 ,不 能 称 /前 时之 闻 。又 七 年 ,还 自 扬 州 ,复 到 舅 家 问 焉 。曰 :“泯 (mn)然 众 人 矣 。” 王 子 曰 :仲 永 之 通 悟 ,受 之 天 也 。其 受 之 天 也 ,贤 于

30、材 人 远 矣 。卒 之 为 众 人 ,则 其 受于 人 者 不 至 也 。彼 其 受 之 天 也 ,如 此 其 贤 也 ,不 受 之 人 ,且 为 众 人 ;今 夫 (f)不 受 /之 天 ,固 众 人 ,又 不 受 之 人 ,得 为 众 人 而 已 耶 (y)?翻译金 溪 平 民 方 仲 永 ,世 代 以 种 田 为 业 。仲 永 长 到 五 岁 ,不 曾 认 识 笔 、墨 、纸 、砚 ,(有 一天 )忽 然 放 声 哭 着 要 这 些 东 西 ;父 亲 对 此 感 到 惊 异 ,从 邻 居 家 借 来 给 他 。(仲 永 )当 即 写了 四 句 诗 ,并 且 题 上 了 自 己 的 名

31、字 。这 首 诗 把 赡 养 父 母 、团 结 同 宗 族 作 为 内 容 ,传 送 给全 乡 的 秀 才 (赏 评 )。从 此 ,有 人 指 定 物 品 让 他 作 诗 ,他 立 刻 就 能 完 成 ,诗 的 文 采 和 道 理都 有 值 得 欣 赏 的 地 方 。同 县 的 人 对 他 感 到 惊 奇 ,渐 渐 地 用 宾 客 之 礼 对 待 他 的 父 亲 ;有 的人 (还 )花 钱 财 和 礼 物 求 仲 永 题 诗 。他 的 父 亲 认 为 这 样 有 利 可 图 ,(就 )每 天 拉 着 仲 永 四处 拜 访 同 县 的 人 ,不 让 他 学 习 。 我 听 闻 这 件 事 很 久

32、 了 。明 道 年 间 ,跟 随 先 父 回 到 家 乡 ,在 舅 舅 家 里 见 到 他 ,(这 时 ,他 已 经 )十 二 三 岁 了 。让 (他 )作 诗 ,(写 出 来 的 诗 已 经 )不 能 与 从 前 的 名 声 相 称 。又 过 了七 年 ,(我 )从 扬 州 回 来 ,再 到 舅 舅 家 ,问 起 方 仲 永 的 情 况 ,(舅 舅 )回 答 说 :“他 的 才 能 完全 消 失 ,完 全 如 同 常 人 了 。” 9王 安 石 说 :仲 永 的 通 晓 、领 悟 能 力 都 是 先 天 得 到 的 。(他 )天 生 聪 明 ,远 胜 过 有 才 能的 人 。他 最 终 成

33、为 一 个 普 通 的 人 ,是 因 为 他 没 有 受 到 后 天 的 教 育 。像 他 那 样 天 生 聪 明 ,如 此 有 天 赋 的 人 ,没 有 受 到 后 天 的 教 育 ,尚 且 要 成 为 普 通 人 ;那 么 ,现 在 那 些 不 是 天 生聪 明 ,本 来 就 平 凡 的 人 ,又 不 接 受 后 天 的 教 育 ,想 成 为 一 个 平 常 人 恐 怕 也 不 能 够 吧 ?首 先 , 分 析 掌 握 本 文 文 言 的 浅 易 度这 篇 文 章 原 文 共 237 个 字 , 课 文 一 般 选 前 两 段 , 共 158 字 , 其 中 地 名 人名 4 个 词 ,

34、11 字 ; 常 用 词 136 个 (包 含 10 个 复 音 节 词 : 稍 稍 、 宾 客 、 邑 人 、父 母 、 秀 才 、 钱 币 、 先 人 、 众 人 、 十 二 三 ), 虚 词 16 个 ( 之 、 焉 、 以 、 者 、也 、 于 、 矣 等 ) , 占 11.4%; 非 常 用 词 2 个 ( 扳 、 泯 ) , 占 1.4%。 重 点 一 词多 义 4 个 ( 之 、 焉 、 为 、 闻 ) , 占 2.8%。 古 今 异 义 的 词 2 个 ( 稍 稍 、 就 ) ,占 1.4%; 词 类 活 用 4 个 ( 稍 稍 宾 客 其 父 , 日 扳 仲 永 环 谒 于

35、邑 人 , 邑 人 奇 之 ,父 利 其 然 也 ) , 占 2.8%; 没 有 用 通 假 字 。 从 特 殊 句 式 看 , 倒 装 句 两 个 “日扳 仲 永 环 谒 于 邑 人 ”“还 自 扬 州 ”, 判 断 句 一 个 “其 文 理 皆 有 可 观 者 ”, 主要 是 省 略 句 , 如 “父 异 焉 ”“不 使 学 ”“令 作 诗 ”“还 自 扬 州 ”等 , 但 总 数不 到 10 个 。 总 的 看 来 , 是 一 篇 浅 近 的 文 言 文 。 学 生 自 读 或 预 习 , 能 基 本 理 解文 章 大 意 。其 次 , 把 握 重 点 和 关 键 , 举 一 反 三 。

36、根 据 课 程 标 准 的 要 求 , 学 生 能 够 借 助 工 具 书 和 注 解 明 确 词 义 、 句 义和 内 容 的 , 老 师 就 不 必 包 办 。 但 不 包 办 不 等 于 不 指 导 。 学 生 学 习 有 难 度 的 ,教 师 必 须 指 导 或 强 调 , 如 “之 ”和 “焉 ”这 两 个 字 , 就 需 要 讲 解 。 另 外 , 还应 看 到 , 学 生 学 习 , 往 往 停 留 在 文 中 或 句 中 孤 立 地 理 解 词 义 , 因 此 , 很 容 易遗 忘 。 如 “即 书 诗 四 句 ”其 中 “即 ”就 是 “立 即 ”,“书 ”就 是 “写 ”。

37、 换一 个 语 言 环 境 , 可 能 就 会 忘 了 “书 ”是 “写 ”的 意 思 了 。 其 实 “书 ”在 现 代汉 语 中 仍 保 留 了 “写 ”的 意 思 , 如 “书 写 ”“书 法 ”“大 书 特 书 ”等 , 但 基本 保 留 在 双 音 节 词 语 中 , 所 以 , 教 师 要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比 较 。 再 如 “闻 ”。“余 闻 之 也 久 ”和 “不 能 称 前 时 之 闻 ”,两 个 “闻 ”, 前 者 是 “听 ”的 意 思 , 后者 是 “名 声 ”的 意 思 , 这 个 意 思 学 生 不 熟 悉 , 印 象 不 深 , 可 以 多 举 几 个 例

38、 子 ,如 “闻 名 全 国 ”“闻 达 ”等 。 这 样 , 这 个 词 的 意 思 就 巩 固 了 。本 文 没 有 太 难 的 句 式 。 但 省 略 句 仍 需 要 指 导 学 生 学 习 体 会 , 如 “令 作 诗 ,不 能 称 前 时 之 闻 。 ”主 语 、 宾 语 都 有 省 略 。 老 师 帮 助 学 生 补 出 省 略 的 成 分 ,让 学 生 与 原 文 句 子 比 较 , 体 会 省 略 句 的 特 点 。分 析 比 较 , 古 今 贯 通如 “自 是 指 物 作 诗 立 就 ”这 句 话 中 “是 ”和 “就 ”是 学 生 掌 握 本 文 词 语相 对 有 难 度

39、的 两 个 词 。 “是 ”是 代 词 “这 ”的 意 思 , “自 是 ”是 “从 此 ”,需 要 让 学 生 明 白 这 个 义 项 并 不 是 古 今 异 义 , 现 代 汉 语 的 中 仍 保 留 了 “是 ”作代 词 “这 ”个 义 项 , 主 要 运 用 于 书 面 语 。 如 有 的 散 文 中 的 “是 日 ”, 还 有“如 是 ”, “是 可 忍 , 孰 不 可 忍 ? ”“共 商 国 是 ”。 其 中 的 “是 ”和 方 仲永 中 的 “自 是 ”的 “是 ”意 思 是 相 同 的 。 “就 ”在 文 中 是 动 词 “完 成 ”的10意 思 , 这 个 义 项 现 代 汉

40、 语 中 已 经 没 有 了 , 这 是 古 今 异 义 。 但 并 非 文 言 文 中 的“就 ”都 是 古 今 异 义 。 如 荀 子 劝 学 篇 中 的 “金 就 砺 则 利 ”的 “就 ”,是 “放 上 ”“靠 近 ”的 意 思 , 这 个 义 项 现 代 汉 语 中 仍 保 留 着 。 我 们 说 “就 近入 学 ”, “避 难 就 易 ”, 方 言 “把 身 子 就 过 来 ”, 陕 西 话 “就 下 ”都 是 这 个意 思 。 “就 ”是 多 义 词 , 学 生 容 易 以 为 , 在 现 代 汉 语 中 , “就 ”不 仅 是 以 上级 个 例 中 的 动 词 , 更 常 用

41、的 是 副 词 , 在 古 代 汉 语 中 , “就 ”只 做 动 词 , 要 视情 况 进 行 辨 别 指 导 , 在 劝 学 篇 中 , “就 ”不 是 古 今 异 义 。 多 举 两 个 例 子 ,让 学 生 辨 别 清 楚 , 他 们 就 掌 握 得 扎 实 了 。学 员 练 习下 面 , 我 们 以 课 程 标 准 列 入 的 要 求 背 诵 的 一 篇 文 言 文 为 例 , 来 讨 论一 下 , 哪 些 基 础 知 识 是 教 师 必 须 研 读 掌 握 的 , 其 中 要 求 学 生 掌 握 的 有 哪 些 ?有 没 有 是 学 生 学 习 容 易 混 淆 的 关 键 词 或

42、句 ? 如 何 举 一 反 三 , 指 导 学 生 学 习 ?如 何 贯 通 古 今 , 分 析 比 较 ? ( 学 员 练 习 , 讨 论 )河 中 石 兽作 者 : 纪 昀 沧 州 南 ,一 寺 临 河 干 (gn),山 门 圮 (p)于 河 ,二 石 兽 并 沉 焉 。 阅 十 余 岁 ,僧 募 金 重修 ,求 石 兽 于 水 中 ,竟 不 可 得 。以 为 顺 流 下 矣 ,棹 (zho)数 小 舟 ,曳 (y)铁 钯 (p),寻 十余 里 ,无 迹 。 一 讲 学 家 设 帐 寺 中 ,闻 之 笑 曰 :“尔 辈 不 能 究 物 理 ,是 非 木 杮 (fi),岂 能 为 暴 涨 携

43、 之去 ? 乃 石 性 坚 重 ,沙 性 松 浮 ,湮 (yn)于 沙 上 ,渐 沉 渐 深 耳 。沿 河 求 之 ,不 亦 傎 ( din)乎 ? ”众 服 为 确 论 。 一 老 河 兵 闻 之 ,又 笑 曰 :“凡 河 中 失 石 ,当 求 之 于 上 流 。盖 石 性 坚 重 ,沙 性 松 浮 ,水 不能 冲 石 ,其 反 激 之 力 ,必 于 石 下 迎 水 处 啮 (ni)沙 为 坎 穴 ,渐 激 渐 深 ,至 石 之 半 ,石 必 倒掷 坎 穴 中 。如 是 再 啮 ,石 又 再 转 ,再 转 不 已 ,遂 反 溯 流 逆 上 矣 。求 之 下 流 ,固 傎 ;求 之 地中 ,不 更 傎 乎 ? ” 如 其 言 ,果 得 于 数 里 外 。然 则 天 下 之 事 ,但 知 其 一 ,不 知 其 二 者 多 矣 ,可 据 理 臆 (y)断 欤 (y)?字 词 解 释 1.沧 州 : 今 河 北 省 沧 州 市 。2.临 : 靠 近 。3.河 : 指 黄 河 。4.干 : 岸 边 。 5.山 门 : 寺 庙 的 大 门 。 圮 : 倒 塌 。 6.并 : 一 起 。7.焉 : 相 当 于 “于 之 ”, 在 那 里 。8.阅 : 经 历 。 岁 : 年 。 余 : 多 。9.求 : 寻 找 。10.竟 : 最 终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