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环保科普知识讲座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其内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液、噪声,海上
2、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
3、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 最后,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
4、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2005 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 个总投资达 1179 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 90 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
5、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 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 1875 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 GDP 总值的 15,这意味着一边是 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 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 267.4 万多平方公里;全国 18 个省区的 471 个县、近 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 1 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 40。全国 668 座城市,有 400 多个处于缺水状
6、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 1 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 330 立方米,并产生 230 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 亿元 GDP 就要排放 28.8 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 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 10 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 1/3 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 1/3 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 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 11,江苏大概为 12。华中地区以及
7、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 1200 万1400 万吨。而2003 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 2158.7 万吨,比 2002 年增长 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 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 2020 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 2100 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 1 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 月 27 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
8、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 GDP 的 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 GDP 的 3以上。而在过去 20 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 90 年代上半期是 0.5,最近几年也只有 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 ,投入大,对 GDP 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
9、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 20 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 年累计产值不过 500 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 3000 亿元。要恢复到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 100 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 20 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 8 元成本,占水泥出
10、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 10 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 1.21.8 元。提高生产成本 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 :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 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 50 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 5 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
11、风暴” 。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 万元。区区 20 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
12、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 、 “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
13、性。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
14、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 但当 GDP 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 GDP 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 90 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
15、。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与环保有关的节日 12 月 29 日 生物多样化国际日 11 月 1118 日 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11 月 16 日 国际宽容日 10 月 2430 日 裁军周 10 月 17 日 根除贫困国际日 10 月 16 日 世界粮食日 10 月 14 日 国际减灾日 10 月 4 日 国际动物日 9 月 27 日 世界旅游日 9 月 16 日 保护臭氧层国际日 8 月 9 日 世界土著居民国际日 7 月 11 日 世界人口日 6 月 26 日 国际禁毒日 6 月 25 日 中国土地日 6 月 17 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 月 5 日 世界环境日 6 月 4 日 受侵略戕害无辜儿童国际日 5 月 31 日 世界无烟日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 4 月的某一周 全国各地的爱鸟周 3 月 23 日 世界气象日 3 月 22 日 世界水日 3 月 21 日 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 3 月 12 日 中国植树节 2 月 2 日 世界湿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