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588088 上传时间:2019-12-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向嘉炜 外国语学院 1500018606目录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 .0目录 0内 容 摘 要 1从甲午战争看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 .1一、 战前日本的社会观念 .11. 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观念简述 12. “幕末 明治时代 ”日本社会观念的变化 2二、 战前中国的社会观念 .31.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观念 32.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观念 3三、 战前中日社会观念对比及分析 .4四、 中日社会观念在战争过程中的体现 .41. 丰岛海战 42. 黄海海战 63. 批判性地看待退守威海卫的决策 7五、 甲午战争对

2、于中日社会观念的影响 .71. 甲午战争对于日本社会观念的影响 72. 甲午战争对于中国社会观念的影响 7六、 总结 8七、 批注 10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I内 容 摘 要1895年 4月 17日,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溃败,而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甲午战争使得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程度大大加深,而使得日本在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野心膨胀。本文将研究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心态的变化及异同,并就战争部分过程分析有关中日社会心态的相关问题。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对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群体大多与群众严重脱节,例如洋

3、务派、维新派,因此将其定义为整个社会的观念并不准确,然而相对于日本,整个明治维新过程中,甚至是整个近代化进程中,都是全民奋斗举国参与,因此用社会心态一词描述对日本社会产生影响的群体性意识是比较准确的。但是笔者始终找不到更加准确的词语形容中国的特殊情况,因此姑且使用社会观念一词。笔者意图通过对中日双方战前观念意识的分析,更深刻地理解甲午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战时中日双方在战略部署、军事实力、决策层心态以及马关条约签订时双方的博弈;并通过研究战后两国社会观念发生的变化,更深刻地理解甲午战争中日对于两国在战后近代化进程的影响。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1从甲午战争看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一、 战

4、前日本的社会观念1. 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观念简述日本 78是位于亚洲最东端的海岛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古代日本与中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当时同为封建制度国家的日本一方面极力效仿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自己所处的“从属”地位,极力寻找机会摆脱掉中国的束缚。第二,日本作为海岛封建国家,灾难频发,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息息相关,因此日本历来拥有信奉神权的传统。据元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于 1274年(元至元 11年)和 1281年(元至元 18年)先后两次发动对日本的侵略战争 11,但由于元军战术上的失误,以及日本军民的顽强抵抗,以及在海上遭遇狂风暴雨等原因而失败,而日本人则将自己的胜

5、利归结于“神风”保佑,更愿意相信日本是一个“神国”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形成了“岛国心态”和“神国心态”犬牙交错的复杂社会心态,一方面,保守地效仿中国的封建制度,并实行锁国政策;另一方面因在对华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神国心态”膨胀,狂妄自大的观念是其日后种种行为的心理支撑。2. “幕末明治时代”日本社会观念的变化早在“黑船来航”事件之前,日本已受到过多次类似的入侵事件,早在 18世纪末,北方的俄国人为了达到向远东扩张和进出北美大陆的目的,就意图将日本作为补给基地;1808 年,英国军舰“菲同” (Phaeton)号无视日本地方官的制止,强行登陆长崎,发生了抢夺事件。然而日本政府对于此类

6、事件的态度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大相径庭。起初指示海防炮台,只要沿岸看到外国船只就可以开炮攻击,然而清廷鸦片战争的失利动摇了幕府一向强硬的海防政策,发布了“天保薪水令” ,对外来船只的态度缓和。 22在“黑船来航”期间,佩里将军所展现的美国的军事实力以及现代化程度让日本感受到了自己与西方世界存在的差距。在此之后,与中国的形势大致相同的是,日本国内也形成了“开国”和“攘夷”两个派系。文久三年(1863) ,幕府动荡,政府“一边倒”地倾向“攘夷派” ,引起外国列强的强烈不满,发起对日的侵略战争。其中,1864 年美英法荷四国联合舰队的攻击是毁灭性的,一个小时的炮击彻底破坏了日本沿海炮台的所有炮械。诸

7、多事件给日本各界带来强烈冲击,于是“开国”和“攘夷”两大派系统一了战线,认为推翻当前衰败的德川幕府才是首要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西南各藩为代表的军事势力,开始了著名的“倒幕运动” 。1868 年,风雨飘摇的德川幕府最终崩塌,明治新1 宋濂元史世祖五:庚寅,敕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等将屯田军及女直军,并水军,合万五千人,战船大小合九百艘,征日本。宋濂元史世祖八:丙戌,征日本国军启行。2 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2014 年 10 月第 1 版 第 2 页外国语学院 向嘉炜 1500018606II政府的成立意味着明治时代的到来。明治维新期间,与中国近代化进程前期所不同的是,日本的近代

8、化过程是一个举国上下全民向“西”学习的过程,因为不仅是殖产兴业、交通运输、通信、科技这类政府占主导地位的方面在向西方学习,包括城市建设、报刊媒体、民俗民风同样也在西化。当然,明治维新起初一定是由政府主导的,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民众普遍开始认同各方位学习西方,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诸多具象化的事物例如建筑、服饰、用餐等都产生了积极学习,甚至是仰慕的心理。笔者对于此种心态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1)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经济发展迅猛,民众看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2) 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派出了包括伊藤博文等重量级政治人物在内的大型使节团,成功学回了西方各国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经验,为明治时期在短

9、时间内基本完成立宪制度改革提供了支撑。3) 日本为海岛国家,国土面积较小,人口较少,黑船事件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在黑船事件过后“攘夷派”掌权时,西方列强用武力再次打开日本国门,因此日本举国上下的西化较为彻底。值得一提的是,明治新政府的政治宣传使得民众形成了复杂的意识形态。一方面,以福泽谕吉、加藤弘之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编写的劝学篇 西国立志编 自由之理等启蒙文章对日本的有志青年产生了深远影响。 33然而另一方面,早在幕末时期,维新著名人物吉田松阴在力图维新的同时,也极力鼓吹“海外雄飞论” ,妄想完成当年丰臣秀吉未尽之遗愿;而其学生木户孝允和伊藤博文,作为明治维新的代表人物,在一

10、定程度上也继承了其老师的观念。前文所提到的福泽谕吉同样也是矛盾的统一体。著名的“脱亚入欧论”就出自他所发表的文章脱亚论 。综上所述,这两者看似矛盾的心态在日本人心中扎根:一方面,自卑的日本人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举国上下奋发图新;另一方面,自傲的日本人自诩“神国” ,明治时期所产生的“海外雄飞论”和“脱亚入欧论”与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契合,使日本形成崇拜欧美,蔑视亚洲邻国的观念。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1879 年,日本吞并琉球。尚对中国有畏惧之心的日本在多次试探之后,摸清清廷之软弱腐败无能,侵华之野心膨胀,甲午的序幕正在打开。二、 战前中国的社会观念1.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观念数千年来,中国向来

11、以“天朝上国”自居,其他的国家都是不如本国的“蛮夷之地” ,都应该作为“藩属国”到中国来朝贡。因此在鸦片战争以前,中3 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2014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1 页。外国语学院 向嘉炜 1500018606III国是没有管理外事的外交机构的,甚至都没有平等的外交观念。乾隆帝因马嘎尔尼觐见皇帝不下跪而仅行鞠躬礼而勃然大怒,嘉庆帝断然拒绝英国特使阿美士德要求与中国通商的要求, “荒蛮之地的狄夷只能向天朝进贡,而无权与位于天下之中的中国互通有无 ”。 44沉浸在迷梦中的中国,看不见走向近代化的世界的发展速度,看不到那一双双虎视眈眈的眼睛正紧盯着自己。2.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观

12、念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从此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道路,被迫打开自己的国门。 “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和编写海国图志的魏源是中国最早形成近代思想的代表人物。19 世纪 6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近代工业、军事开始起步。然而,即使是倡导“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思想在清廷内还是遭到了极大阻力,更不用说将该思想深入到群众当中。到 1875年,郭嵩焘被派驻英国担任公使之时,竭尽所能客观地描述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时,仍然遭到清廷内大多数人的唾弃,对于郭嵩焘使用刀叉,在宴会上起立欢迎巴西国王等看似平

13、常的礼仪,大骂其“有辱天朝之名节” ,55可见即使是在鸦片战争过后,中国惨败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各类不平等条约,大多数人高高在上的心态仍然没有转变过来,即使是拥有一定先进思想的洋务派,也没有意识到根本问题, “师夷长技”只为“制夷” ,为的是巩固封建制度。三、 战前中日社会观念对比及分析中日开始近代化的时间大致相同,均在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在试图打开中日两国国门时的方法其实大致相同,均准备以不使用武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两国对于西方列强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其实,若说佩里将军驾驶着数艘黑船,没有使用武力就强行进入日本港口是有不妥之处的。与其说佩里没有使用武力,倒不如说佩里根本不需要使用武力

14、。当黑船开进港口,日本军民都惶恐得目瞪口呆,当时还尚以弓箭刀枪为主要武器的日本军民自然毫无还手之力。反观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军队人数众多,加之中国国土面积大,英国士兵人数较少,战线较长,因此与日本情况不同的是,中国虽然最终战败,但并不是毫无还手之力的。再看日本,在与美国签订修好条约后, “攘夷派”曾一度控制政府,保守势力抬头,对西方列强态度强硬,因此也爆发了多场战争。几次战争将日本的沿海炮台打得七零八落,日本也同样毫无还手之力。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因为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很彻底,因此日本除将自己的武士道精神与新形成的“海外雄飞论”和“脱亚入欧论”结合以外, “西化”是十分彻底的。综上所述,总结战

15、前中日社会观念异同:4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2011 年 3 月第 1 版,第 75 页。5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2011 年 3 月第 1 版,第 83 页。外国语学院 向嘉炜 1500018606IV1) 日本社会仰慕西方的政治思想文化,中国社会仍坚信自己的制度优越性。2) 日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海外雄飞”以及“脱亚入欧”的思想,而中国社会仍轻视对外关系。3) 日本在对清廷的多次试探后产生了侵略中国的野心,而中国仍没有把日本的迅猛发展放在眼里。综上所述,总结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1) 中国的封建经济根深蒂固,自给自足的特点让列强难以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日本国力较弱,

16、封建经济基础薄弱,列强容易以经济手段打开国门。2) 中国封建制度持续长达数千年,短时间内难以暴露其无法避免的缺陷;日本幕府风雨飘摇,山河日下。3) 在中国“西学”思想并没有深入群众,在决策层也面临诸多阻力;日本思想家对于“西学”的大力宣传使维新拥有群众基础,维新思想深入人心4) 中国地大物博,列强在短时间内难以在全国建立自己的势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封建政权形成威胁;日本作为海岛国家,国土面积小,列强可在短时间内对其形成较大的威胁。四、 中日社会观念在战争过程中的体现1. 丰岛海战丰岛海战,1894 年 7月 25日,是甲午战争第一战。日本精心策划海上袭击,反观中国,却因种种荒谬的原因而没有做足

17、相应的准备。例如,李鸿章在丰岛海战前 5天还告诫叶志超:“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谁即理诎。切记勿忘!汝勿性急。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但如此相信所谓的“万国公例” ,难道把“兵不厌诈”不放在眼里吗?正如英人赫德指出:“日本是根本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除非借口代别人打抱不平而自己捡便宜也可以算作正义。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正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双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以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希望能够以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 ”66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李鸿章在内的中

18、枢内部多数人依赖西方列强从中调停,这未免比相信“万国公例”更加天真。清廷中人对学习西方不屑一顾,对腐朽天朝高度自信,此时面临战争,又妄想依赖能够从战争中获得利益的西方列强们能够从中调停的心态,实在是耐人寻味。在战争正式开始之前,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中日双方的政府都在用外交手段进行斡旋。日本照会清廷“第二次绝交书” ,又对于和商的问题支支吾吾,6 赫德给金登干的信 , 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 ,第 78 页。外国语学院 向嘉炜 1500018606V耍尽外交手段拖延时间,为自己的军事部署赢得时间,并且使清廷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日本之所以能够在外交斡旋中保持自信占据上风,就是他们在之前与西方列强的多次接

19、触中“学费”交得够多,而清廷不是对西方列强不屑一顾,就是在完全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签署不平等条约,因此首先在外交经验上就输给了日本。反观日本,却对于甲午战争做了最充分的战略部署。1879 年至 1880年,日本陆军就制定了第一份对清作战策 ,1887 年初,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小川又次局长又制定了征讨清国策案 ;与此同时,日本海军部也制定了征清方案6份。 77与万历年间如出一辙,日本还是将朝鲜半岛作为自己的跳板,而不直接进攻中国。在战争开始之前,日本不仅对自己的部队编制、进攻路线、人员调配、船只配备进行了严格地划分,其海军还加强了对北洋舰队行踪及运兵情况的侦察,他们加强了在中国的间谍活动,还派出军

20、舰到朝鲜港口进行监视。 88这种战略体现出日本一方面形成了侵略中国的野心;另一方面,这是日本近代化发展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日本仍对中国稍有忌惮,对自己的实力没有十足的把握。在日本军队周密部署偷袭激化,加之军事装备优于我军的情况下,我军部分官兵表现出了顽强的斗志沉没的高升号 245人幸免于难,而其余的 871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笔者认为,这样的英勇斗志是源于先前所批判的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的。第一,天朝上国观念使得参战官兵以国家荣辱为重,因此英勇顽强;第二,客观上中国的军事装备落后于日本军备,为了展现出军事实力,士兵们必须展现出斗志。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当时国人仍然存在的“天朝上

21、国”观念不能完全地批判。当面对强敌的时候,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技不如人的清兵做出了顽强的抵抗,在面对日军不宣而战的奇袭时表现出大国军队的沉稳冷静,尽可能地减少损失而最大程度地对敌军形成威胁。2. 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整个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双方在大东沟鏖战 5小时,北洋水师损失 5艘舰艇,日军多艘舰艇遭到重创,却未沉一舰。此役过后,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卫,失去了黄海的制海权,对甲午战争最后的失利形成决定性的影响。丰岛海战过后,舰队官兵情绪高昂,当黄海海战的备战号令下达之时,水兵们迅速做好了准备。丁汝昌命令队伍摆出之前已训练已久的犄角鱼贯阵,然后又在战前变阵为犄角雁形阵,已发挥北洋舰队船

22、首巨炮的威力。由于各舰艇进口自不同国家,船龄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变阵过程中,由于舰艇船速不一,导致花费较长时间变阵,且阵型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反观日本,同样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舰艇的优势:其舰艇一字排开,均侧对北洋舰队,发挥其舰体两侧速射炮的优势。战争一触即发,因战争过程在本文中并不重要,因此不做过多描述。日舰在战争打响后的突然分兵,游击队迅速插向北洋舰队肋部,使其腹背受敌之时,7 戚俊杰日本为甲午一战精心准备 26 年 甲午镜鉴 ,第 148 页。8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2014 年 4 月第 2 版,第 42 页外国语学院 向嘉炜 1500018606VI战役的天平就倾向了日军。然而在腹背受敌之时,致

23、远管带邓世昌带领官兵,驾驶致远舰,勇冲敌阵英勇献身,为战争后段力挽危局,转败为功奠定了基础。黄海海战两军均损失较大,但北洋舰队损失 5艘舰艇,败面仍大于日军。黄海海战的失败,体现出了战时的以下几点心态:(1) 中国人固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在海战过程中,北洋舰队的迎敌阵式始终没有变化。沈寿堃指出,丁汝昌的战术思想相当机械、呆板,胸中只存一种迎敌阵式,而且将其贯彻于舰队的平时操练。过分强调集中,却不懂得阵式临阵的变化有时不可先期预定。正是呆板的单一编队,使得北洋水师在战争一开始就面临腹背受敌的窘境。(2) “富国强兵” , “师夷长技”停留在很浅显的层面。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

24、练兵之法。 ”魏源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显然,北洋水师的船舰包括武器配件完全依赖进口,并没有做到前人魏源所主张的自己制造船炮。反观日本,则是一方面向国外购买船械,一方面着手进行改造。如日本从法国购进 4278吨的严岛和松岛后,横须贺厂仅用两年的时间就仿造了一艘同样舰型的舰艇。完全依赖进口,在战争真正来临时就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军火储备不全,故障武器无法维修等等恶果。 99(3) 政府高层对近代化的发展不够重视。当时,世界上的军事发展都十分迅猛,各类军械都日新月异,而北洋水师的舰艇一直沿用老旧型号,武器装备也是早已被淘汰的产品。其中最令国人咬牙切

25、齿的,当属慈禧挪用巨额海军军费为自己修建颐和园并兴建“三海工程” 。根据史料研究推算,多数研究者认为花费在两三千万两白银之多。总之,北洋海军在 1888年正式成军时,其实力大大超过日本海军,然而此后至甲午战前的 6年,由于经费紧张便未再添置一艘舰艇,未再更新一门火炮,甚至正常的维修都难以进行。1891 年 4月,户部干脆要求停购舰上大炮,裁减海军人员。反观日本,这 6年内日本平均每年添置新舰艇 2艘,日本天皇甚至节省宫中费用以充造船费用。 1010如此大的反差,足以说明两国政府对于近代化发展所持有的截然相反的心态。3. 批判性地看待退守威海卫的决策黄海海战过后,北洋水师再损失 5艘舰艇,李鸿章

26、避战保船,下令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卫军港,最终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历史上多有学者批评李鸿章做出的绝对失败的决策,然而在笔者看来,北洋水师即使没有退守威海卫,全军覆没也是时间问题。再假使北洋水师没有全军覆没,9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2014 年 4 月第 2 版,第 150 页。10雷颐走向革命 细说晚清七十年2011 年 3 月第 1 版,第 142 页。外国语学院 向嘉炜 1500018606VII但政府对于包括军事近代化在内的整个国家的近代化总是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北洋水师“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名号也迟早会被取代,老气横秋的北洋水师也会在衰败中走向灭亡。因此笔者认为,李鸿章退守威海卫“避战

27、保船”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原因在于让国人再次从洋务运动给人带来的进步的假象中清醒过来,认识到洋务运动并没有解决近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北洋水师的覆灭决定了甲午战争的失败,而甲午战争的失败决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从器物层面向思想制度层面转型的过程。五、 甲午战争对于中日社会观念的影响1. 甲午战争对于日本社会观念的影响作为甲午战争的胜利一方,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日本成为战争暴发户,也是“战争”在日本人的心中扎根。共 2315亿两的赔款,约合3.4725亿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才有 8000万日元。 1111甲午战争使得日本第

28、一次尝到了发动侵略战争的甜头,军人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军事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岛国心态”在此时的日本人心中变得非常狭隘,他们认为只有脱离岛屿,进攻大陆,国家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海外雄飞论”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拥护,“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正在逐步形成。 “武士道”精神得以保存下来,在日后的军事宣传中被断章取义,使得日本逐步走上无法挽回的法西斯道路。2. 甲午战争对于中国社会观念的影响笔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一页。在甲午战争前,虽然已开始开眼看世界,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才使得中国人真正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苏醒过来。日本人的坚船利炮给了中国人当头一棒,被打得痛入骨髓了才发现自己究

29、竟落后了世界多少。其实早在中法战争之时,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就已经初步形成。王韬、郑观应等人提出实行“商战” 。早在此时,早期的维新派人物就已经发现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的双重手段,并且意识到经济侵略比军事侵略的效果更墙,因此提出反对经济侵略,改变旧有的“重农抑商” , “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提高商人的地位。在甲午战争过后,有识之士们意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形式不能只停留在“器物层面” ,于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动的变法运动兴起了。甲午战争后发生的“公车上书” ,是洋务运动让位于戊戌变法的重要标志。中国的近代化从此开始走向政治运动。值得一提的是,维新运动高举着救亡图存的旗帜,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

30、派人物打响“能变则全,不变则亡”的口号,发表大量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群众基础。笔者认为,从戊戌维新变法开始,救11戚其章甲午战争史2014 年 4 月第 2 版,第 509 页。外国语学院 向嘉炜 1500018606VIII亡图存的近代化发展观念才真正开始走向社会化,形成社会观念。在戊戌维新变法以前,近代化发展观念停留在那么几个屈指可数的有识之士心中,即使他们有伟大的蓝图,在没有群众基础甚至说是多数人支持的情况下,必然达不到所预想的效果,甚至成为一纸空文。当维新运动使得不同社会群体拥有了统一的目标救亡图存,这其中自然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派。可以说,甲午战争后的维新运动把资产阶级

31、革命派推上了政治舞台。1894 年 11月 24日,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资产阶级革命派认清了清政府卖国求存的本质,认清了西方列强帝国主义的本质,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帝国主义,建立民主共和的观念。革命观念的形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注入了新的活力。 1212六、 总结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日本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甲午战争由日本蓄意挑起,中国在反侵略斗争中,虽英勇顽强,但由于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及其他诸多原因,使得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不过,这并不是笔者研究的重点。笔者研究的重点在于社会观念。笔者在研究开始之前,曾经疑惑为什么

32、只有等到甲午战争的惨败才能够让中华儿女真正开始认清自己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才能够明白自己的封建体制的腐朽落后,才能够从迷梦中苏醒,开始真正的救亡图存?其实列举诸如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封建体制难以撼动、国内改革阻力巨大等原因,在笔者看来,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原因仍在于先进的思想观念没有深入人心。什么叫先进的思想观念?先进的思想观念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是不同的,它时间为转移。例如在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就是先进思想,而他们的思想到了甲午战争后则成为了落后的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宪政治思想成为先进的思想;而进入到 20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建立民主共和的思想又成为了先进的思想,而立宪派“保

33、皇”的保守思想又遭到反对。但是,在甲午战争以前,先进的观念始终没有群众基础,甚至得不到支持,而只有等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已深深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漩涡,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妄为之时,整个中华民族群众层面才开始慢慢觉醒。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其中,太平天国运动是一个特殊的拥有群众基础的运动。诚然,他们反对清政府的统治,拥有以农民为代表的群众基础,但是由于其发端于宗教的特点,在对清政府产生一定威胁以后,没有一个具体的发展目标,加之农民仅仅只是因为清政府的诸多举动威胁了他们的生计而投入到战争中而并不是认清了封建体制的腐朽,因为太平天国最后本质上也是建立了一个封建政体,因此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后期在资政

34、新篇中反应一定的资产阶级先进观念,也是没有群众基础的,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失败。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以前,先进的思想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呢?因为战争失败的阴影并没有触及到大多数人的利益。第一,甲午战争中国共赔款 2.315亿两。把清廷的国库掏空,也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清廷自然会增加税负,当税赋不断增高,就触及到以农民为主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了。第二,虎视眈眈的列强们掀12戚其章甲午战争史2014 年 4 月第 2 版,第 515 页。外国语学院 向嘉炜 1500018606IX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海港被占领,列强们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整个中国沿海被划分得支离破碎,而深入内

35、陆的沿江沿河城市,租界林立,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妄为,亡国灭种的威胁顶在了中华民族的头上,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因此,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这些斗争此起彼伏,最后汇合成具有全国规模的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出帝国主义矛盾的首要性,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同时也说明农民群众没有思想武器,没有认清问题本质的能力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因此最后沦为清政府的人肉盾牌。为什么只有大多数人的利益受到威胁之时,先进的思想观念才能深入到人心中呢?笔者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特性中一直存在的缺陷。日本侵华始于 1931年,而直到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势如破竹,中华民族才真正觉

36、醒过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被觉醒”的) ,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外来入侵。而反观日本,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其社会观念中所体现的“始终处于被威胁状态”的思想固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居安思危”的观念,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沉睡的东方雄狮在没有退路的悬崖边才苏醒过来,而日本则像一只刺猬一样,始终把武器对准自己的“假想敌” 。当今世界,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比比皆是。经济侵略、文化渗透、网络战等等新型的“侵略方式”往往能够达到比武装入侵更好的效果。若是仍向 120年前的甲午年间那样,等人家打到了家门口才意识到敌人的入侵,态势就无法挽回了。我们生活在和平

37、年代,没有腐朽的清廷,没有帝国主义列强,但是,历史摆在眼前,近代化进程中的坎坷与耻辱在历史书上是刺眼的。因此,时刻铭记战争的教训,为自己敲响警钟,形成“居安思危”的观念,是和平年代中华民族需要思考的问题。七、 批注1. 宋濂元史世祖五:庚寅,敕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等将屯田军及女直军,并水军,合万五千人,战船大小合九百艘,征日本。宋濂元史世祖八:丙戌,征日本国军启行。2. 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2014 年 10 月第 1 版 第 2 页3. 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2014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1 页。4.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2011 年 3 月第 1 版,第 75

38、页。5.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2011 年 3 月第 1 版,第 83 页。6. 赫德给金登干的信 , 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 ,第 78 页。7. 戚俊杰日本为甲午一战精心准备 26 年 甲午镜鉴 ,第 148 页。8.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2014 年 4 月第 2 版,第 42 页9.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2014 年 4 月第 2 版,第 150 页。外国语学院 向嘉炜 1500018606X10.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2011 年 3 月第 1 版,第 142 页。11.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2014 年 4 月第 2 版,第 509 页。12.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2014 年 4 月第 2 版,第 51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