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推荐.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58795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单项选择题0.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A18 世纪 90 年代 B19 世纪 40 年代 C19 世纪 70 年代 D19 世纪 90 年代0.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A】A 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B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C 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D 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0.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C】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B马克思和大卫? 李嘉图 C马克思和恩格斯 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0.4马克思主义是【A】A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

2、设想的学说0.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C】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0.6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D】A逻辑性 B。理论性 C战斗性 D实践性0.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B】A自我批判 B与时俱进 C不迷信权威 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0.8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D】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B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 C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D建立共产主义社会0.9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D】A倡导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 B高扬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 C提倡诚实守信的伦理道德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0.10就理想的内容来

3、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职业理想 D生活理想0.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D】A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 B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 C学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 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0.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 B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 D善于独立思考1.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D】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2世界观是【A】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4、 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1.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C】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C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1.5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D】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D世界的统一性1.6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C】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1.7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B】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5、现代唯物主义 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17 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 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 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 D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主义1.8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1.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D】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 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 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1.1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6、【C】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1.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A不可逆性 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 D伸张性1.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A】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1.1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B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1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A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B否认绝对运动的存在C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D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1.15从哲学上看,运

7、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C】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1.16时间是物质运动的【A】A持续性和顺序性 B广延性和伸张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1.17空间是物质运动的【C】A无限性和绝对性 B有限性和特殊性 C广延性和伸张性 D持续性和顺序性1.1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 B主观的精神活动 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 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1.1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B】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 D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1.20社会历

8、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C】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1.22。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C】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 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1.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D】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D】A原因和结

9、果互相作用的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1.2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1.26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B】A绝对性和相对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有限性和无限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1.27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昕谓错误。这说明【C】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1.28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

10、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D】A矛盾的统一性的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1.2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B】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3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1.31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1、的统一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1.32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这是一种【B】A相对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1.3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C】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1.34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D】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1.3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

12、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在哲学上坚持了【C】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C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1.3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37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A】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1.3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

13、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1.3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1.40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B】A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C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 D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1.41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这是一种【D】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

14、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1.42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C】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折衷主义诡辩论的观点1.4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44循环论的错误在于【C】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

15、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1.4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A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1.461998 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B】 A一因多果 B一果多因 C同因异果 D同果异因1.47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D】A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 B原因和

16、结果相互依存C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 D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1.48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里,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然的。这是一种【A】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1.49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计划的根据是【B】A抽象的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人民群众的愿望 D先进分子的构想1.50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C】A水中捞月B以砖磨镜 C水滴石穿 D心想事成1.51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A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B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 D内容的

17、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1.52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的。这是一种【C】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D神秘主义观点1.53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确定的,假象是不确定的 C真象是稳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1.54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D】A主观性和个别性B社会性和历史性 C稳定性和不变性 D客观性和普遍性1.55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C】A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 B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

18、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 D社会规律是不稳定的,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1.56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这是一种【B】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1.57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C】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58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j1.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A】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B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 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D充分发挥集体智慧1.60不同的

19、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D】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 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 D意识受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1.61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C】A人们的主观愿望 B先进分子的要求 C客观存在的事实 D正确的指导思想1.62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设工,建成大楼。这一事实说明【B】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2

20、“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B】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D牛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4认识的本质是【A】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2.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B】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和综合 D总结和概括2.6理性认识的形

21、式是【C】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2.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2.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2.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A】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2.1O。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

22、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D】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2.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2.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C】 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 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3、2.14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B】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的错误 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2.1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D】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2.1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2.17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D】A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是一致的 B承认真理的全面性是一致的 C承认真理的具体性是一致

24、的 D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2.18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2.19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A】A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论辩论的观点 D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2.20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 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2.2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

25、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D】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B】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2.23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C】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2.2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D】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2.25在真

26、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A】A真理的客观性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的全面性 D真理的具体性2.2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B】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 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2.27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C】A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B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C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2.28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A】A客观性 B全面性 C具体性 D稳定性2.29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

27、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D】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I)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2.30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B】A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 B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2.31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C】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发展的 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D有用的就是真理2.3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1社会存在是指【D】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

28、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3.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A】A制造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思想意识 D具有语言文字3.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B】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风气的好坏 D人口增长的快慢3.4社会意识是【C】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3.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3.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A法律思想、逻辑学

29、、宗教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3.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A】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3.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3.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B】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3.10在劳动资料,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D】A运输设备 B动力系统 C传动装置

30、D生产工具3.11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C】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3.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B】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3.13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3.1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

31、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3.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D】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3.16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C】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3.17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D】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C党的组织和

32、政权组织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3.18国家政权属于【A】A社会的上层建筑 B社会的经济基础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剥削阶级意志的表现3.19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C】 A只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马克思提出来的B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斯大林首先提出来的 C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化分法3.20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B】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

33、社会、无阶级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3.21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A】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3.2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B】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3.23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句话说的是【D】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 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人

34、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3.24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B】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25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D】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C它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3.26人类社会的基

35、本矛盾是【A】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C 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3.2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C】A阶级斗争 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 C社会基本矛盾 D革命和改革3.28阶级首先是一个【B】A政治范畴 B经济范畴C思想范畴 D法律范畴3.29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D】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 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 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3.3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3.31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C】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

36、B用特权侵吞公社财产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3.32社会革命是【D】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B社会各阶级之问的政治斗争 C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武装斗争 D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3.3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3.34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B】A唯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必要形式3.35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C】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C对社会体制

37、进行改善和革新 D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斗争3.3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j3.37人的本质在于【B】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社会属性 C人的思想品德 D人的文化素质3.38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A】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人的政治立场 C人的经济利益 D人的价值追求3.3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C】A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40

38、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D】A根本的政治路线B根本的思想路线 C根本的组织路线 D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3.41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A】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B特指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C特指被压迫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D特指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理论家4.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D】A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劳动力成为商品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4.2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A】A使用价值 B价值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4.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C价值 D价格4.4具体劳动【C

39、】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D创造剩余价值4.5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决定的因素是【A】A生产条件 B劳动强度 C劳动熟练程度 D生产规律4.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B】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A】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成比例 D反向变化4.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C】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私人劳动

40、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4.9货币的本质是【B】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流通手段 D价值的表现形式4.10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A】A不会发生B可能发生 C取决于商品数量 D是不可避免的4.11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C】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价格标准职能4.12 “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C】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影响 D心理因素决定价值4.13价值规律是【B】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 D资本主义经济

41、的基本规律4.1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D】A商品价格同价值相等 B商品价值同价格相等 C商品价值围绕价格波动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4.15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C 】A都成为资本家 B都成为雇佣工人 C两极分化 D彻底破产4.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B】 A生产资料 B劳动力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4.1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B】A它由剩余价值决定 B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 C它由自身的使用价值决定 D它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4.1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C】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B货币投入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余价值

42、C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 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4.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B】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4.20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是【C】A物质财富创造过程 B价值形成过程 C价值增殖过程 D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过程4.2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C】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22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C】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

43、剩余价值 C超额利润 D垄断利润4.23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4.2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C】A剩余价值、B可变资本 C资本积累 D剩余劳动4.25资本的价值构成是【D】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D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4.26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A】A不变资本比重增大B可变资本比重增大 C流通资本比重增大 D流动资本比重增大4.2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D】A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B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C人口增长超过资

44、本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D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4.28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主要有【A】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 B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及专制独裁制三种C两党制和多党制两种 D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三种4.29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C】A法院 B检察机构 C议院或国会 D警察机构4.30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A】A议会制B三权分立制 C民主共和制 D普选制4.3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B】A实用主义 B利己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主主义4.3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C】A只具有历史进步性B只具有阶级局限性 C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D既无历史进步性

45、也无阶级局限性5.1公式 wG表示的是产业资本循环处于【C】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实现阶段5.2购买来尚未使用的生产资料处于资本循环的【B】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5.3GWPWG 是【A】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B生产资本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5.4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D】A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B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C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5.5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B】A提高平均利润率 B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C提高剩余价值率

46、 D提高资本积累率5.6年剩余价值率是【C】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B剩余价值与总资本之比 C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可变资本之比 D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总资本之比5.7社会资本是【A】A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B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总和C生产部门的资本和非生产部门资本的总和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总和5.8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A社会总产品的构成问题 B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问题 C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5.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公式是【B】A(C+v)=C;B (v+m)=C;C (v+m)C; D(v+m)=C5.10扩大再生产条件下,通过本部类内部交换就可实现的是【D】Av;Bmx;CC;Dv5.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最典型的现象是【A】A。生产过剩 B商品短缺 C长期萧条 D持续高涨5.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C】A商品经济中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社会中生产社会化和私有制的矛盾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