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药学概论,以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之中医药学概论为蓝本,讲授:邹本领,中医药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科目 基础:中基 中诊 中药 方剂 经典:内经 伤寒 温病 金匮 临床科目:中内 外 妇 儿 中医针灸学 中医骨伤科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所有的为临床打基础的中医理论的学科都可以称为基础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之中医药学概论涵盖了规划教材所有的基础科目,基础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必修课,也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讲述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象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
2、治为诊疗特点贯穿理法方药之中研究和论述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的整个过程。,学习目标,资格考试-执业 业务能力-临床,授课方式,应试教育 自学为主 素质教育 远程辅导 提纲携领 引导思路 临床医理 通俗易懂,本人自学历程,光明中医函授大学88级学员 1988年始先后同当地军队中医、传统中医学习同时在老师指导下从事临床医疗 19911993中医师徒学习从业临床 1993年获得中医士资格 开始独立行医2000年中医自学考试毕业 2001年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 2009年晋级主治医师职称,悟,学而不思 思而不学 师傅引进门 修行在个人 博览群书 不恪守一家之言 博学多识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行,世有
3、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实践出真知,三十岁时老母患严重的脾病。延医无数。大都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开始自学中医,为母疗疾,著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伤寒论辨等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倡导滋阴学说-“滋阴派”的创始人。,40岁专业从医,45岁拜罗知悌为师,名闻乡里 67岁时开始著书。,蒲辅周(18881975),现代中医学家, 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 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 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辨证论治,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 为丰富、
4、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蒲辅周先生,15岁继承家学, 18岁能独立应诊, 20多岁即闻名川北, 学中医不过5年,岳美中,中医学家。 一生从事中医医疗和教学工作。较早地提出了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 倡办全国中医研究班和研究生班 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多次出国从事重要医事活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岳美中先生,本是小学教师, 25岁时因劳累得了肺结核病咯血,被学校辞退, 在家养病期间, 自学中医经典著作, 参照中医有关治疗肺病的理、法、方、药,试服中药自救。 一年后竟治愈了自己的肺病,从此他对祖国医学信心倍增, 走上刻苦自学中医治病救人的
5、光明大道,是他的人生重大转折 。他是我国广大中医爱好者自学成才的光辉典范,医 德 修 养,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术可以流行一时 道则流芳千古杏林春雨 雨后春笋,名医名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张仲景伤寒论-序 “欲济世而习医则是,欲谋利而习医则非。我若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子孙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利心淡,仁心现;仁心现,斯畏心生。” 明 王肯堂灵兰要览晓澜重定绪言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 吴瑭温病条辨序,医 德 修 养-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6、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巘、昼夜、饥饿、寒暑,一心赴救,无做功夫形迹之心”。-唐 孙思邈,中医学绪论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
7、互渗透的产物。 从中医研究院-中医科学院,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象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为基础,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预防的一门学科。,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形成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阴阳五行学说已具雏型,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先秦、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春秋战国、秦汉,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创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8、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9、。“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神农本草经,东汉医家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该书后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分别讨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创造出理法方药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确立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 伤寒论共22篇,397条,用92味药组成113方。金匮要略共25篇,立262方。 两书除缺方和重复方外,共有317方,著名医家 张仲景,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四十二岁得风痹症半身不遂偏瘫,悉心攻读医学,开始撰集针灸甲乙经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
10、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 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 医学士必修书。,巢元方(公元610年) 诸病源候论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 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 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认为绦虫病系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晋至隋唐,苏敬等二十余人(公元657年659年) 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该书共54卷,包括
11、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 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孙思邈(公元581682) 备急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 千金翼方30卷,载方2571首。 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 如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劝告人们不要久居这些地方; 如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分类说。出现了“古方今病不相能”的思潮,涌现了许多学派钱乙被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12、写成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 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金元四大家刘完素 寒凉派 认为“ 百病多因于 火”, 主张以寒凉为主治疗。 张子和 攻下派 认为 “ 邪去则正安” 主张以祛邪为主。 李东垣 补土派 认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主张以补益脾胃为主。 朱震亨 养阴派 认为 “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以补益阴津为主。,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本草纲目 证治准绳 景岳全书 医林改错 血证论,王清任,李时珍,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万多帖,王肯堂,5. 近代和现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结合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中医学的历史,是学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历史。此时期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方法上均超过了历史任何时期。当代中医学理论的研究,以系统整理、发扬提高为前提,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多学科多途径地逐步揭示了中医学理论的奥秘,使中医学理论出现了不断深化、更新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