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 罗森塔尔,速读:,找出文章中不合常理的地方。,教学目标:,1、捕捉并分析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矛盾点”,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 2、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增加对遇难者的同情和对法西斯的痛恨;学习优秀的记者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重点:捕捉并分析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矛盾点”,读懂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难点:通过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挖掘本则新闻的价值意义。,速读:,找出文章中不合常理的地方。,思路:,走近 背景 走进 走出(13) (46) (715) (16),二、阳光明媚温暖,儿童在追逐游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
2、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二、明确:,1、四个“不该”; 2、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二战期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没有笑,只有死亡,而今天的奥斯维辛博物馆却是阳光明媚,儿童嬉戏。儿童是天真的他们不知道历史的沉重,而美景更容易让人们忘却过去,所以才是“最可怕”,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的隐忧。 3、“永远”,运用反复,强调了这种控诉和愤怒。,参观者:,沿着 毒气室 焚尸房 女监房恐怖 茫然 惊惧难忘 发抖 张嘴绞刑室 纪念墙 试验室窒息 注目 羞愧跪祷告 深思 尴尬,细读文本:,三、“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3、废墟上为什么会有雏菊花在怒放呢?作者想表达什么?,三、明确:,毒气室和焚尸炉 纳粹屠杀生命的见证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这两种极大反差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景象让人震撼,同时也告诉我们:无论纳粹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残害是最恶劣的罪行。,四、“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如果你去一个博物馆旅游参观,不是应该看到的东西越多越好吗?这里作者为什么写“庆幸”没有看呢?
4、,四、明确:,不看,是为了不让自己太难受,不看,反而对于心灵上是一种解脱; 同时,不看,是对女囚的尊重,对于被试验女囚的来说,那时的她们已经没有尊严了,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五、“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的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在这一片木然的照片中,竟然又如花一样的笑脸,大家想一下,这个姑娘在想什么呢?,五、明确:,木然 象征着绝望,对生活的绝望。 微笑 体现镇定从容,超越死亡威胁
5、和生命的坚韧 美好而又隐秘的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为梦想而微笑 绝望中不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即使面临死亡,她仍然带着世间最美的微笑。她仿佛在告诉我们:即使明天世界要毁灭,我们也要在今天种下一棵小树。即使一手搭着地狱之门,另一手也要抓住人间的光明.,六、“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这里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理解“作祷告”的含义吗?,六、明确:,在西方,作祷告,无非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和上帝的谅解。 但是,这个“人间地狱”里,是没有作祷告的地方的,无辜的人们面对杀戮,无路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法西斯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
6、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 在这样一个地方,上帝是不存在的。这样的祷告是没有价值的。,普利策奖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 罗森塔尔,奥斯维辛 虽然属于过去, 却向未来敞开。,总结,1、作品的艺术 (1)精彩的细节描写:以情入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手法。 (2)精巧的视角:一般的新闻很客观,相当冷静,而这篇文章带有情感,突破了新闻稿“零度写作”的原则,让我们感受到记者的情绪,读到了记者的使命感。 (3)精炼的语言:优美、凝练。 2、社会价值 (1)奥斯维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维辛有关。在这里,奥斯维辛已经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作业:,课本43页 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200字,写在每周的片段训练中,自行减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