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核生物多样性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摘要】微生物是一群以分解代谢为主的重要生物类群,其生物学多样性十分丰富。但由于它们的微观性,尤其原核微生物不但形态简单、而且不存在有性生殖,也缺乏化石资料29 而造成难以对其进行种群数目和数量的统计,因而对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远没有宏观生物那样深入和受到重视。本文根据原核微生物的特性,从其形态结构、进化分支、生理代谢类群、遗传及应用等方面简述了它们的多样性及重要意义,意在引起科学界和全社会对这类生物资源的认识和保护的重视。【关键词】 原核微生物 多样性 应用原核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蓝细菌。(一) 、形态结构的多样性 以细菌
2、为代表说明原核生物形态结构的多样性: 1、细胞壁 原核生物经过革兰氏染色,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染色反映的是细胞壁结构的差异。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其中肽聚糖是细菌特有的成分,而磷壁酸则是革兰氏阳性菌所特有。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和脂多糖(LPS )组成。其中脂多糖为革兰氏阴性菌特有。2、细胞膜 细菌细胞膜有如下功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和运输;壁多糖和荚膜等大分子物质合成场所;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产能基地;鞭毛着生点并提供运动所需能量。3、细胞质中的内含物 细菌细胞质中的内含物主要包括: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载色体,质膜内陷形成囊状
3、载色体,属内膜系统,是光合细菌光合作用的场所;羧化体,在化能自养细菌中常发现由膜内陷包裹形成的羧化体,是将 CO2 还原成糖的场所;气泡,水生,无鞭毛的光合细菌细胞内所含众多充满气体的小泡囊,由蛋白质膜包围而成。4、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30 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裹的一层胶状结构,统称荚膜。化学组成多是胞外多糖类,少量蛋白质,常呈粘稠状;鞭毛:某些细菌在体表长出的波曲的长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菌毛:是细菌表面的一种纤细、中空、外直、数量多的蛋白质附属物,功能是使菌体细胞粘连在宿主各器官表面。性菌毛是一种特殊的菌毛,主要用于遗传物质的传递;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营养体细胞内形成一
4、个圆形或椭圆型抗逆休眠体,叫芽孢或内生孢子。5、 形态 29细菌形态基本上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球菌按其相互连接方式又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杆菌形态较复杂,常有短杆菌、棒杆菌、梭状杆菌、分枝菌等。按其排列方式则有链状、栅状、 “八” 字状以及有鞘衣的丝状等。螺旋菌一般可分为弧菌(螺旋不满一环)和螺菌(满 2-6 环的小型、坚硬的螺旋状细菌) 。 (二) 、进化分支多样性1990年,Woese 等人总结了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地球上的细胞生物是沿着3个主要谱系进化的,这3个进化谱系在分类学上称为3个域,图1就是以原核生物最理想的进化计时器16S r
5、RNA序列构建的生命系统发育树。 29(三) 、生理类群多样性原核微生物具有多种多样的代谢能力和生理功能,可适应各种生态环境并以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体系。1、生境的广泛性高等生物通过功能专化或分化的细胞或器官对付逆境,而微生物则是通过适应性不同的单细胞群体而形成了可耐受和适应广泛的特殊环境的生物种群。它们能够耐受烧烤、冰冻、酸、碱、高盐、无氧、营养极限等其他生物无法耐受和生存的极端环境。尤其是古菌,它们的最适环境大多是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的原始环境和极端生境。有一种产甲烷的古生菌能够在高压下达到112的过热水中生长。282、代谢类型的多样性细菌的主要代谢也具有多
6、样性: (1) 碳代谢: EMP、 ED 和戊糖磷酸途径。不同的途径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 (2)氮代谢:细菌可同化氨态氮,也可固定大气氮为细胞氮原。固氮是细菌特有的功能,且种群很多,自生固氮细菌的代表是圆褐固氮菌,共生固氮菌以根瘤菌为主; (3) CO2 的固定:细菌可利用光能或化学能 ,在好氧或厌氧环境中将CO2 同化为细胞碳或转化为其他产物 ,如蓝细菌的光合作用、同型产乙酸菌的产乙酸作用、甲烷菌的产甲烷作用及逆向的三羧酸循环。3、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微生物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也因种群而异,根据微生物对其他生物的依赖关系可分为腐生、互生、共生和寄生。在厌氧降解过程中,不同菌群协同将有机物最终无机化
7、为甲烷和CO2 是典型的食物链方式,尤其互营细菌和产甲烷菌之间通过种间H2/ 甲酸转移完成有机酸的降解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它从热力学的角度揭示了物种间相互依赖的原因,也代表了不同物种间存在的另一种关系。(四) 、遗传多样性与高等生物相比,微生物的多样性在基因水平更为突出,不同种群间的遗传物质和基因表达具有很大的差异。1、基因组大小和基因数目的多样性Cole 和Girons (1994) 综述了各种细菌的基因组信息,已知原核生物不同种群的基因组大小范围从0. 6 Mb(分支杆菌) 到9. 45 Mb (粘细菌) ,据估计,低等真核生物中的酵母菌同“ 高等 ”原核生物(链霉菌) 的基因组大小相似。
8、与高等生物相比,原核生物的基因组要小得多,编码的基因数目也少得多 。然而与人类基因组中90 % 95 % 的非编码区相比,微生物对遗传物质的利用效率要高得多,而且相关的基因以操纵子形式出现,有利于转录调控和协调表达。2、遗传物质化学组成和 DNA 序列的差异原核生物DNA 化学组成差异很大,不同种群的GCmol %范围是2476 ,细菌种内的差别3 % ,属内的差别10 %。另外,不同种群的基因组DNA 序列差异也很大,两种DNA2DNA 的结合(杂交) 比例间接地反映了两种细菌DNA 序列的相似性程度。通常同一个种的细菌间的序列相似性70 % ( Stacke2brandt and Geob
9、el ,1994) ,可见同种菌株间序列的差异可高达 30 %。近年来发展的DNA 指纹图谱也显示了细菌种内不同菌株的DNA 差别很大 ,常用的AFL P , RAPD ,ARDRA 及Ribotyping 等都是鉴别菌株间的重要手段3、rRNA 基因和 16S rRNA 基因序列的差异原核生物的三种rRNA 基因位于同一个操纵子rrn 上,它们的rrn 位点的拷贝数、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连锁状况及所含的tRNA 基因种类和数目皆因种群而异: (1) 细菌中 rrn 位点的拷贝数从110 个不等 ; (2) 3 种rRNA 基因常连锁为16S223S25S ,但也有的细菌不连锁,或连锁方式不同;
10、(3) 核糖体RNA 转录间隔区( ITS) 的长度和序列因种而异,近年来常被用作低分类阶元(如亚种) 的鉴别; (4) ITS 中有的含 tRNA 基因,有的不含或种类数目不同(Jensenetal,1993) 。细菌域中各门之间的16S rRNA 序列差异可达20 %25 % ,同一个种内不同菌株间的差异可达3 %4、基因组序列所揭示的遗传背景多样性一些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的完成为人们全方位地、深入地认识其遗传物质和结构的多样性提供了极好的素材。Koonin 等(1997) 通过计算机软件比较了第一个完成的古菌詹氏甲烷球菌( Math2anococcus jannaschii ) 和另外三个细
11、菌的基因组序列,它们是流感嗜血杆菌( Haemophil us i nf l uen2z ae) 、生殖道支原体( Mycoplasma genitali um) 和集胞蓝细菌的一个种( S ynechochstis sp. ) 。通过所推测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得知73 %的M. jannaschii 蛋白具有序列保守性,其中26 %是它自己特有的。在它所编码的1738 个蛋白中,676 个与细菌的蛋白相似,占总数的39 %;544 个蛋白与酵母菌的蛋白相似 ,占全部蛋白的31. 4 %。三种细菌各自特有的蛋白比例分别是: Haemophil us i nf l uen2z ae 约
12、10 % , Mycoplasma genitali um 约20 % 和S ynechochstis sp. 约25 %。蛋白质序列相似性分析不仅支持古菌作为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而且也揭示了原核生物遗传背景的多样性。(五) 、原核生物多样性的应用1.嗜热菌(thermophiles)具有独特的基因类型、生理机制、代谢机制及产物,不仅是科学研究的理想材料,而且在食品、化学、医药工业、环境生物技术、能源利用、生物转化及抗生素生产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实验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约有 1的微生物可通过传统培养方法进行培养和分离,而大部分微生物类群不能被分离和认识。因此,应用免培养法(culture
13、-independent approach)研究地球上高温地热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162.通过构建 16S rRNA 基因文库,对豆腐废水 UASB 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原核生物对养性进行了分析,并用 MPN 法对颗粒污泥中的互养产乙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进行了活菌数量测定。结果表明 33的 16S rRNA 基因序列属于产甲烷菌,氢和乙酸盐营养型的产甲烷菌在颗粒污泥中数量最多。低 GC 革兰氏阳性菌和 变形菌纲分支的细菌也是颗粒污泥中的主要菌群。17243、固氮菌,侵入植物根内,与植物根部联合发育成膨大体,形成根瘤,根瘤菌属(Rhizobium)和慢生根瘤菌属(Brad
14、yrhizobium)是著名的共生固氮菌属,通过根瘤菌拌种大豆,达到省肥,高产、清洁。2527参考文献:1肖炜.昆明盐矿古老岩盐沉积中的原核生物多样性研究 . 云南大学.微生物学,2006 年2刘宏伟.腾冲热海蛤蟆嘴热泉中的原核生物多样性研究.云南大学.微生物学,2006 年3李汇明.云南两盐矿高盐环境细菌多样性的初步研究.云南大学.微生物学,2005年4李沁元.应用免培养法研究云南腾冲热海几个高温热泉的细菌多样性.云南大学.微生物学,2004 年5柴丽红.青海两盐湖细菌多样性初步研究.云南大学.微生物学,2003 年6王涛.免培养法对云南腾冲、龙陵二超高温热泉微生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云南大学
15、.微生物学,2003 年7刘继辉.云南 4 个盐矿中的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云南大学.微生物学,2009 年8王治刚.云南两盐矿古老岩盐沉积中的原核生物多样性研究.云南大学.微生物学,2008 年9陶天申,杨瑞馥,东秀珠主编 原核生物系统学 出版社: 北京市: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 10Vreeland RH,Piselli AFJ,McDonnough SS,et a1Distribution and diversity of halophilie bacteria in a subsurface salt formation Extremophiles,1998,2(3)
16、11肖炜,杨亚玲,刘宏伟等昆明盐矿古老岩盐沉积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微生物学报2006,46(6) 12高金梅,汪孝清,对双季晚稻粳籼(杂交)选型调向和初步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02(6)13黄智敏,黄璟,中国东亚热带农业湿地高校种植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4周守华,黄永平,熊勤学,江汉平原盛夏冷害的发生趋势和气候背景J.中国农业气象,2008,92(2)15.蔡明历,刘承柳,两系晚粳杂交水稻生育特点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1996(SI)16毛普应,魏天盛,张明等,公安县优质晚稻品种筛选试验初报J,湖北农业科学,2004(3)17Zhou J;Brans
17、 M A;Tiedje J M DNA recovery from soils d diverse composition 外文期刊 1996(02) 18Hou H Z Determination of soil pH 2000 19Ma R H;Kong F X;Duan H T;Zhang S X Kong W J Hso J Y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yanobacteria blooms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ries in Lake Taihu,China 期刊论文 -Journal of Lake Scienc
18、es2008(06) 20Schmid M C;Hooper A B;Klotz M G;Woebken D Lam P Kuypers M M M Pommerening-Roeser A Op den Camp H J M Jetten M S M Environmental detection of octahaem cytochrome c hydroxylamine/hydrazine oxidoreductase genes of aerobic and anaerobic ammonium-oxidizing bacteria 2008(11) 21Dale O R;Tobias
19、 C R;Song B Bio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diverse anaerobic ammonium oxidizing(anammox)bacteria in Cape Fear River Estuary 外文期刊 2009(05) DOI:10.1111/j.1462-2920.2008.01850.x 22Tal Y;Watts J E M;Schreier H J Anaerobic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nd related activity in Baltimore inner harbor sedimen
20、t 外文期刊 2005(04) DOI:10.1128/AEM.71.4.1816-1821.2005 23Jia Z;Conrad R Bacteria rather than Archaea dominate microbial ammonia oxidation in an agricultural soil 外文期刊 2009(07) DOI:10.1111/j.1462-2920.2009.01891.x 24Francis C A;Beman J M;Kuypers M M M New processes and players in the nitrogen cycle:the
21、microbial ecology of anaerobic and archaeal ammonia oxidation 外文期刊 2007(01) DOI:10.1038/ismej.2007.8 25姜成林,徐丽华,微生物资源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6黄巧云主编,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27牛翠娟,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2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28(英)波斯特盖特著,周启玲,周育,毕群译,微生物与人类,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29李阜棣,胡正嘉主编,微生物学(6 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30袁红莉,王贺祥主编,农业微生物学及实验教程,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231东秀珠,洪俊华,生物多样性,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 2001,9(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