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伦敦雾霾的历史背景以及英国雾霾治理的主要经验(杨知云)1伦敦雾霾的历史背景(1)昔日伦敦雾霾的惨状19 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快速兴起和发展,使得英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英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中在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便是“1952 年伦敦大雾事件” 。1952 年 12 月 5-8 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态下蓄积不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飞机被迫取消航班,汽车即
2、便白天行驶也须打开车灯,行人走路都极为困难,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清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出来却发现,大白天的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几近瘫痪。 1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蓄,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仅仅 4 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 4000 多人。两个月后,又有 8000 多人陆续丧生。就连当时举办的一场盛大的得奖牛展览中的 350 头牛也惨遭劫难。一头牛当场死亡,52 头严重中毒,其中 14 头奄奄待毙。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
3、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大雾持续到 12 月 10 日才逐渐散去。图 1 1952 年冬天,伦敦东区一家工厂在浓雾中继续排放着烟尘 21 引自 2013 年 1 月 14 日 深圳广电集团; 摘自自然之友编20 世纪环境警示录 2 引自老照片昔日伦敦的雾霾惨状 老胡博客文化(以下图片同理)图 2 1953 年,一位女士正给她的爱犬戴上口罩,他们身后的商店和行人淹没在浓雾之中。图 3 1953 年 1 月,市民在一家商铺抢购口罩图 4 1958 年 10 月,交警在浓雾中指挥交通除了这次大雾事件外,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政府虽多次大力整顿环境问题,抗污、排污等等,但伦敦战雾并没有到此为止。20
4、世纪 80 年代以后,汽车走进家庭,数量激增。汽车尾气取代煤烟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中的铅吸入人体后就再也无法排出,严重影响人类后代的智力。随后英国开始推行无铅汽油,但是到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人们发现汽车排放的其它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等也极为有害,它们被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会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多种二次污染物,形成“光化学烟雾” 。于是,为了使环境状况得到改善,英国政府便通过法律、制度等政策措施,严格指定策略加强整顿。到如今,英国伦敦已从昔日的“雾都”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 。(2)伦敦雾霾的成因分析1.以煤炭为支撑的工业革命
5、的兴起和发展为英国社会经济带来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压力,城市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城市环境不断恶化。20 世纪初的伦敦是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由煤炭支撑的工业革命让伦敦城内遍布工厂,家庭也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城市发电也主要靠煤,以煤为动力的蒸汽机车拉着一节节燃煤专列开进首都。煤炭在燃烧时,会生成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质。这些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附着在飘尘上,凝聚在雾气中。在没有风的时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于是就形成了“大雾围城”的状景。2.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汽车随之走入广大家庭,私家车数量激增
6、,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逐渐五代煤烟成为主要污染源。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走进家庭,城市中私人轿车大量激增,汽车尾气便取代煤烟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形成“光化学烟雾” 。3.当时英国社会里不同阶层存在不同的环境观念,各个阶层为了追逐各自的眼前利益,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当时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放任主义和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风靡整个贵族统治阶层和普通大众之中,以至于使得这个终日追逐利益却没有限制的“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更是只顾眼前利益,以追求利润为最高目的,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
7、的生命,不惜破坏环境。二英国政府治理雾霾的主要经验进入 20 世纪中期,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用半个世纪的努力来治理空气污染。具体治理措施如下:1.制定了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依法治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如关闭电厂、建造高大烟囱、改造传统炉灶、集中供暖等。1954 年,伦敦市率先出台伦敦城法案 ,控制烟雾排放。1956 年,为将治理举措推向全国,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 ,并于 1968 年进行了修订。 清洁空气法案主要针对工厂和居民取暖这两大污染源进行治理。首先是工厂,关停伦敦城内所有火电厂,重工业和发电厂迁出市区,在郊区重建。其次是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
8、取集中供暖,并逐步用天然气替代燃煤。此外,法案最大的亮点在于在城市设立无烟区,区中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为进一步控制工厂排污,英国政府还于 1956 年制定了制碱等工厂法 。 31968 年后,政府先后颁布了控制公害法 、 公共卫生法 、 放射性物质法 、 汽车使用条例等多项法令。1974 年出台的控制公害法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对空气、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方面的保护,并添加了控制噪音的条款。1990 年,英国颁布环境保护法案 ,确立了工业污染控制原则。 1995 年,英国通过环境法 ,将对地方空气质量的管理纳入法律,旨在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2.制定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空气质量标准。
9、1995 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同时,欧盟也要求其成员国 2012 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 35 天,不然将面临 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2008 年,英国正式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 ,成为第一个对碳排放作出法律规定的国家。2012 年 1 月 1 日起,英国开始运行经过修订、改善和细化的空气质量指数评价体系,将 PM2.5 评价标准等纳入其中。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家车发展,征收“拥堵费” 。2003 年起,伦敦市政府又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
10、费” 。3 引自 2013-02-17 14:10:00 人民网报道2007 年,伦敦又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 2025方案,严格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计划在 20 年内,减少 9%的私家车流量,降低 12%的废气排放。4.多管齐下,鼓励使用新型能源首先,鼓励使用新能源,着力推广新技术,提高电能使用效率。由于伦敦有 21%的空气污染物来自于建筑物的取暖需求。为此,伦敦政府通过建立节能写字楼、提高现有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利用新能源等方法减少此类污染。其次,建设绿地,使用钙基粘合剂等,净化空气。上世纪 80 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 4434 平方公里。5.公民积极参与公共措施的讨论与决策,通过媒体加强对政府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作为世界上第一批代议制民主国家之一,英国公民在公共措施到的讨论、决策、监督、执行上,都有深厚的自治传统和强大的社会根基,环境问题也不例外。如果政府在治理空气方面稍有疏失,主流媒体不会替政府粉饰遮掩而是大胆抨击。英国公民获知空气信息的途径也不被官方垄断,公民能直接通过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环保机构获取相关数据,不得被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