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生产月知识讲座,主讲:李瑞阳,柜身厂总装车间,主要内容,关注安全,就等于关注生命 “安全生产月”专题会议记实 防暑降温“信息快车” 防雷电常识 其它,请看面两侧案例,故事发生在今年6月6日下午下班高峰期,厦门公交车纵火案共造成40多人遇害,其中有几名高考学生。,谁也不曾想到,几分钟之前还热情洋溢的生命,瞬间从亲人的视线中消失,画面反映的是吉林禽业公司的火灾画面,谁也不曾想到,一夜之间,119条鲜活的生命,永久地告别了这个世界,留给世间的119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和亲人永久的伤痛,关注安全,就是关注生命!,“安全生产月”专题会议纪实,“安全生产月”题会议纪实,“安全生产月”题会议纪实,“安全生产
2、月”题会议纪实,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知识竞赛,防暑降温知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絮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防暑降温知识,中暑应急处理措施,1、 应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解开衣扣,平卧休息; 2、 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有条件可用30%酒精擦身降温,还可在额部、太阳穴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3、 喝一些淡盐水或清凉饮料。清醒者也可服人丹、绿豆汤,或服用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4、 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并及时送医院治疗; 5、 重度中暑者立即送医院急救。,防暑降温知识,科学有效的防暑降温,以防中暑发生:,养成
3、主动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一定要定时补充水分。每天在清晨起床后、上午10点左右、下午34点、晚上就寝前这四个“最佳饮水时间”要饮用12杯白开水,当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以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保持充足睡眠很重要。因为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保持充足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睡眠,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饮食应要经常补充营养,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不能多吃冷饮,也不能用啤酒和饮料解暑,应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防暑降温应急预案,在烈日下或
4、高温环境中工作,身体调节体温的能力不能适应,体内产生的热能不能适当地向外散发,积聚而产生高热称为中暑。患者先有头痛、眩晕、心悸、恶心等,随即出汗停止,体温上升,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昏迷而死亡。一般可分为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四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并见。,防暑降温应急预案,在烈日下出现的中暑症状,首先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头部先用温水敷,以后改为冷水敷。在高热环境下出现的中暑症状宜先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饮用含盐饮料,静脉滴注生理盐水500-1000毫升。或速将患者抬到阴凉处,迅速针刺或指压人中、内关、足三里、十宣等穴位,还可静脉滴注5%糖盐水。,防暑降温应急预案,因高温、高湿、无风,身
5、体散热困难,体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出现昏迷、抽搐等中暑症状者,宜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用冷水或冰水擦浴使皮肤发红,体表盖以湿毛巾,头部及大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还可用药物降温,如氯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防暑降温应急预案,因高温、高湿、无风,身体散热困难,体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出现昏迷、抽搐等中暑症状者,宜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用冷水或冰水擦浴使皮肤发,体表盖以湿毛巾,头部及大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还可用药物降温,如氯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中暑症状及救治措施,1、中暑的症状 (1)先兆中暑: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 耳鸣、胸闷、心悸、恶心、体温升高、全身无力。 (2)轻
6、度中暑:除上述病症外,体温38以上,面色潮红,胸闷,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 (3)重度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出现昏倒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40以上等症状。,中暑症状及救治措施,2、出现中暑后急救措施 (1).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阴下。 (2).让病人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开电扇或开空调,以尽快散热。 (3).尽快冷却体温,降至38度以下。具体做法有用凉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用温水或酒精擦拭全身;冷水浸浴15至30分钟。 (4).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
7、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等解暑。 (5).还可服用人丹和藿香正气水。另外,对于重症中暑病人,要立即拨打120电话,请以求助医务人员紧急救治。,中暑后五个禁忌,1.忌大量饮水,中暑患者应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切忌狂饮。因为大量饮水不仅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性排汗亢进,使体内水分和盐分进一步大量流失,严重时可导致热痉挛。 2.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中暑患者大多脾胃虚弱,大量食用生冷食物和寒性食物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重者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3.忌吃大量油腻食物,中暑后应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肠胃的消化能力。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并使大量血
8、液滞留于胃肠道导致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会感到疲倦。 4.忌纯补,中暑之后,暑气未消,虽有虚症,却不能单纯用补法,过早进补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使已经逐渐消退的暑热复燃。 5.忌偏食,中暑患者应以清淡饮食为主,但可适当佐以鱼、肉、蛋、奶等。以保证人体所需营养成分。,高温天气需学“中暑急救”常识,高温天气如不慎患上暑热病,就一定要到医院找医生诊治,不要拖延时间,延误病情。对于严重中暑者,要及时进行抢救,否则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据专家介绍,中暑是夏天常见的急性热病之一,其主要症状为:轻的中暑病人可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口渴、大汗、全身疲乏、心慌、胸闷、面色潮红,体温升高到38以上;或出现面色苍
9、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的虚脱表现。重者表现高热(体温超过41)、无汗、意识障碍,如嗜睡、言语不清、神志不清、手足抽搐,甚至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等。如有以上病状者,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补充清凉含盐饮料;如病人中暑倒地,还应按压“人中穴”;体温升高者予物理降温,冷水擦浴,按摩四肢皮肤、头部、腋窝、腹股沟放置冰袋;重者要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救治,不能耽误。,三类人最容易中暑,老人、小孩、产妇最容易中暑。这三类人夏季应多注意居住环境的通风,平时加强锻炼,以减少中暑的可能性,中暑自我治疗小妙方,1.避开烈日。2.多喝水。3.喝稀释的电解质饮料。4.避免以
10、盐锭剂补充盐分。 5.避免酒精。6.避免咖啡因。7.勿抽烟。8.慢慢适应气温的转变。 9.从事户外活动应放慢速度。 10.过于炎热时可以冷水冲淋头部及颈部,当水分蒸散时可帮助散热。 11.中暑可能在连续几天内逐渐地虚脱,如有体重在数天内直线下降的情况,应加以留意。 12.戴帽子可减缓头颈吸热的速度,特别是秃头或逐渐秃头的人。 13.勿打赤膊,以免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通风的汗衫反而有消暑的作用。 14.选择浅色的衣服,棉花及聚酯合成的衣物最为透气。 15.一旦中暑,请为患者泼水,将患者移到有冷气的地方,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则给予补充水分,再以冷毛巾湿敷患者。,雷电防范知识,雷电是怎样形成的?雷电是一
11、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雷电可分为以下四种: 1.直击雷 直击雷是云层与
12、地面凸出物之间放电形成的。直击雷可在瞬间击伤击毙人畜。 2.球形雷 球形雷是一种球形,发红光或极亮白光的火球。球形雷能从门、窗、烟囱等通道侵入室内,极其危险。 3.雷电感应 雷电感应分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两种。静电感应是由于雷云接近地面,在地面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大量异性电荷所致。在雷云与其他部位放电后,凸出物顶部的电荷失去束缚,以雷电波形式,沿突出物极快地传播。电磁感应是由于雷击后,巨大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大磁场所致。这种磁场能在附近的金属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压,造成对人体的二次放电,从而损坏电气设备。 4.雷电侵入波 雷电冲击波是由于雷击而在架空线路上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
13、沿线或管道迅速传播的雷电波。雷电侵入波可毁坏电气设备的绝缘,使高压窜人低压,造成严重的触电事故。,人体被雷击中后如何就护当人体被雷击中后,往往会觉得遭雷击的人身上还有电,不敢抢救而延误了救援时间,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果出现了因雷击昏倒而“假死”的状态时,可以采取如下的救护方法: 1.是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雷击后进行人工呼吸的时间越早,对伤者的身体恢复越好,因为人脑缺氧时间超过十几分钟就会有致命危险。如果能在4分钟内以心肺复苏法进行抢救,让心脏恢复跳动,可能还来得及救活。 2.对伤者进行心脏按摩,并迅速通知医院进行抢救处理。如果遇到一群人被闪电击中,那些会发出呻吟的人不要紧,应先抢救那些已无
14、法发出声息的人。 3.如果伤者遭受雷击后引起衣服着火,此时应马上让伤者躺下,以使火焰不致烧伤面部,并往伤者身上泼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等把伤者裹住隔绝空气,以扑灭火焰。,个人防雷击十大“秘诀” 1.应该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员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避免使用电话和无线电话。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不宜进行户外球类、攀爬、骑驾等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他空旷场地,寻找有防雷设施的地方躲避。 6.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
15、或其他凸出物体,切勿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7.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8.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电线杆、桅杆等尖耸物体。 9.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等工具物品扛在肩上。 10.不宜驾驶、骑行车辆赶路。,打雷时该往哪里躲总的原则:一是人体的位置尽量降低,以减少直接雷击的危险;二是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部分如双脚要尽量靠近,与地面接触越小愈好,以减少“跨步电压”。 1.在雷电交加时,感到皮肤刺痛或头发竖起,是雷电将至的先兆,应立即躲避。 2.如果身处树木、楼房等高大物体,就应该马上离开。如果来不及离开高大的物体,应该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下,坐
16、在上面,采用下蹲的避雷姿势,注意双脚并拢。双手合拢切勿放在地面上。千万不可躺下,这时虽然高度降低了,却增大了“跨步电压”的危险。水能导电,所以潮湿的物体并不绝缘。 3.不要在山洞口、大石下或悬岩下躲避雷雨,因为这些地方会成为火花隙,电流从中通过时产生电弧可以伤人。但深邃的山洞很安全,应尽量往里面走。,打雷时该往哪里躲 4.远离铁栏及其他金属物体。并非直接的电击才足以致命。闪电击中导电体后,电能是在瞬间释放出来的,向两旁射出的电弧远达好几米。此外,炽热的电光使四周空气急剧膨胀,产生冲击波。这些冲击波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若在近处听到,强大的声波可能震伤肺部,严重时可把人震死。 5.雷雨时如果身在
17、空旷的地方,应该马上蹲在地上,这样可减少遭雷击的危险。不要用手撑地,这样会扩大身体与地面接触的范围,增加遭雷击的危险。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头,因为头部最易遭雷击。 6.空旷地带和山顶上的孤树和孤立草棚等应该回避,因为它们易遭雷击。这时如在其中避雨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站在向两旁伸展很远的低枝下面。但是,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如果野外有片密林,一时又找不到其它避雷场所,那么也可以利用密林来避雷,因为密林各处遭受雷击的机会差不多。这时只要不站在树林边缘,最好选择林中空地,双脚合拢,与四周各树保持差不多的距离就行了。 7.原则上说,雷电期间应尽量回避未安装避雷设备的高大物体,如高塔、大吊车、开阔
18、地的干草堆和帐蓬等,也不要到山顶或山梁等制高点去。不要靠近避雷设备的任何部分。铁路、延伸很长的金属栏杆和其他庞大的金属物体等也应回避。,打雷时该往哪里躲 7.原则上说,雷电期间应尽量回避未安装避雷设备的高大物体,如高塔、大吊车、开阔地的干草堆和帐蓬等,也不要到山顶或山梁等制高点去。不要靠近避雷设备的任何部分。铁路、延伸很长的金属栏杆和其他庞大的金属物体等也应回避。8.如果你在江、河、湖泊或游泳池中游泳时,遇上雷雨则要赶快上岸离开。因为水面易遭雷击,况且在水中若受到雷击伤害,还增加溺水的危险。另外,尽可能不要呆在没有避雷设备的船只上,特别是高桅杆的木帆船。 9.如正在驾车,应留在车内。车壳是金属
19、的,因屏蔽作用,就算闪电击中汽车,也不会伤人,因此,车厢是躲避雷击的理想地方。但是雷电期间最好不要骑马、骑自行车、骑摩托车和开敝蓬拖拉机。 10.如在家中,应把电视的户外天线插头和电源插头拔掉。不要靠近窗口,尽可能远离电灯、电线、电话线等引入线,在没有装避雷装置的建筑内则要避开钢柱、自来水管和暖气管道,以防雷电电流经它们窜入人体。此外,室内如人员较多,相互间应相隔几米为好。如在户外,穿橡胶底的鞋或长靴有保护作用,但也不是完全保险。11.依古老的说法,雷电交加时应关上窗门,离开壁炉,其实这样做并无多大作用。关上窗门只宜应付球状闪电,但这种闪电极罕见,至今仍缺乏有关的可靠资料。普通闪电则不会从开了的窗户射进屋内。,其它内容,通知,工艺,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