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是那一只蟋蟀著名诗人流沙河的诗歌就是那一只蟋蟀是一篇意象数量众多、内蕴深刻、组合高妙的佳作。纵观全诗,其中的主要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兴象、境象和喻象。作者流沙河,当代诗人。原名余勋坦。1931 年 11 月 11 日生于四川省金堂县城。作 品 原 文就 是 那 一 只 蟋 蟀 台 湾 诗 人 Y 先 生 说 : “在 海 外 , 夜 间 听 到 蟋 蟀 叫 , 就 会 以 为 那 是 在 四 川乡 下 听 到 的 那 一 只 。 ” 就 是 那 一 只 蟋 蟀 钢 翅 响 拍 着 金 风 一 跳 跳 过 了 海 峡 从 台 北 上 空 悄 悄 降 落 落 在 你 的 院 子 里 夜
2、 夜 唱 歌 就 是 那 一 只 蟋 蟀 在 豳 风 七 月 里 唱 过 在 唐 风 蟋 蟀 里 唱 过 在 古 诗 十 九 首 里 唱 过 在 花 木 兰 的 织 机 旁 唱 过 在 姜 夔 的 词 里 唱 过 劳 人 听 过 思 妇 听 过 就 是 那 一 只 蟋 蟀 在 深 山 的 驿 道 边 唱 过 在 长 城 的 烽 台 上 唱 过 在 旅 馆 的 天 井 中 唱 过 在 战 场 的 野 草 间 唱 过 孤 客 听 过 伤 兵 听 过 就 是 那 一 只 蟋 蟀 在 你 的 记 忆 里 唱 歌 在 我 的 记 忆 里 唱 歌 唱 童 年 的 惊 喜 唱 中 年 的 寂 寞 想 起 雕
3、 竹 做 笼 想 起 呼 灯 篱 落 想 起 月 饼 想 起 桂 花 想 起 满 腹 珍 珠 的 石 榴 果 想 起 故 园 飞 黄 叶 想 起 野 塘 剩 残 荷 想 起 雁 南 飞 想 起 田 间 一 堆 堆 的 草 垛 想 起 妈 妈 唤 我 们 回 去 加 衣 裳 想 起 岁 月 偷 偷 流 去 许 多 许 多 就 是 那 一 只 蟋 蟀 在 海 峡 这 边 唱 歌 在 海 峡 那 边 唱 歌 在 台 北 的 一 条 巷 子 里 唱 歌 在 四 川 的 一 个 乡 村 里 唱 歌 在 每 个 中 国 人 脚 迹 所 到 之 处 处 处 唱 歌 比 最 单 调 的 乐 曲 更 单 调 比
4、 最 谐 和 的 音 响 更 谐 和 凝 成 水 是 露 珠 燃 成 光 是 莹 火 变 成 鸟 是 鹧 鸪 啼 叫 在 乡 愁 者 的 心 窝 就 是 那 一 只 蟋 蟀 在 你 的 窗 外 唱 歌 在 我 的 窗 外 唱 歌 你 在 倾 听 你 在 想 念 我 在 倾 听 我 在 吟 哦 你 该 猜 到 我 在 吟 些 什 么 我 会 猜 到 你 在 想 些 什 么 中 国 人 有 中 国 人 的 心 态 中 国 人 有 中 国 人 的 耳 朵 1982 年 7 月 10 日 在 成 都 1 作 品 鉴 赏兴 象兴 象 是 艺 术 作 品 中 没 有 明 显 的 人 为 痕 迹 的 意 象
5、 , “兴 象 天 然 ”, 是 无言 的 天 籁 。 其 构 成 似 乎 是 纯 粹 客 观 的 物 象 , 往 往 没 有 明 显 的 象 征 、 比 喻 的 意味 , 单 个 兴 象 的 存 在 与 否 似 乎 也 无 关 紧 要 , 但 由 很 多 单 个 兴 象 组 成 的 兴 象 群却 有 很 深 层 的 意 蕴 。 就 是 那 一 只 蟋 蟀 中 这 样 的 兴 象 特 别 多 , 比 如 第 2段 中 的 诗 经 、 古 诗 、 木 兰 辞 、 姜 夔 词 , 从 个 体 角 度 讲 其 中 任 何 一 个 兴 象 增 、删 、 换 都 无 所 谓 , 但 它 们 组 成 了
6、一 个 非 常 重 要 的 兴 象 群 , 表 明 从 古 到 今 , 中国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文 化 , 共 同 的 历 史 文 化 背 景 使 生 活 在 不 同 时 代 的 中 国 人 有着 相 同 的 情 感 , 尽 管 这 种 情 感 是 沉 重 的 忧 思 离 别 。 此 外 后 几 个 诗 段 中 , 驿 道 、烽 台 、 天 井 、 战 场 、 月 饼 、 桂 花 、 石 榴 果 、 残 荷 、 雁 南 飞 、 草 垛 、 台 北 巷 子 、四 川 乡 村 、 露 珠 、 萤 火 、 鹧 鸪 等 等 , 都 是 这 样 的 兴 象 , 它 们 构 成 了 该 诗 最
7、基础 层 的 意 象 单 元 , 相 当 于 作 者 抒 情 达 意 的 细 胞 。 境 象境 象 也 就 是 通 常 所 说 的 意 境 , 是 由 基 础 层 次 上 的 意 象 组 合 而 成 的 一 个 整体 , 它 比 基 础 性 的 意 象 在 时 空 上 更 具 有 突 破 性 , 有 强 烈 的 宇 宙 感 、 历 史 感 、人 生 感 。 就 是 那 一 只 蟋 蟀 的 2、 3、 4、 5 诗 段 中 的 众 多 兴 象 分 别 组 成 四大 兴 象 群 , 也 就 是 四 大 境 象 , 读 者 可 以 深 刻 地 感 受 到 中 华 民 族 沧 桑 的 历 史 、广 阔
8、 的 河 山 、 伟 大 的 母 爱 以 及 隔 不 断 的 统 一 情 。 尤 其 是 第 3 幅 意 境 , 是 非常 优 美 感 人 的 , 诗 人 以 两 位 诗 人 共 同 回 忆 的 方 式 , 截 取 一 个 个 非 常 典 型 的 富有 浓 郁 乡 村 生 活 气 息 的 画 面 , 诸 如 吃 月 饼 、 观 残 荷 、 堆 草 垛 等 , 借 以 表 现 天真 烂 漫 的 童 年 生 活 的 美 好 , 从 而 说 明 每 一 个 中 国 人 的 生 活 经 历 可 能 不 完 全 相同 , 但 是 生 我 养 我 的 家 园 、 伟 大 深 厚 的 母 爱 , 则 是 共
9、 同 的 、 真 切 的 。 喻 象喻 象 即 通 过 比 喻 、 象 征 的 方 式 构 置 的 意 象 , 它 是 艺 术 家 借 助 一 定 的 艺 术技 巧 , 将 客 观 物 象 按 照 心 灵 重 组 或 变 形 , 让 客 观 物 象 成 为 心 灵 的 载 体 而 创 造出 来 的 , 比 喻 和 象 征 性 的 意 象 因 其 具 有 巨 大 的 暗 示 性 而 为 艺 术 家 所 喜 爱 。 就 是 那 一 只 蟋 蟀 中 的 “蟋 蟀 ”就 是 这 样 的 喻 象 。 蟋 蟀 是 每 一 个 普 通 的 中国 人 都 非 常 熟 悉 的 小 昆 虫 , 又 叫 促 织 或
10、 蛐 蛐 儿 , 因 其 好 斗 , 两 翅 摩 擦 能 发 声而 受 到 很 多 人 的 喜 爱 。 但 是 诗 歌 中 的 蟋 蟀 已 经 不 是 一 般 意 义 上 的 昆 虫 。 蟋 蟀已 不 再 受 时 间 、 空 间 、 政 治 等 的 限 制 , 它 能 沟 通 古 今 、 两 岸 中 国 人 共 有 的 情感 。 诗 人 杨 炼 曾 经 说 过 : “一 首 诗 的 整 体 结 构 就 像 一 个 磁 场 , 一 组 群雕 这 是 一 个 正 在 共 振 的 场 , 每 个 部 分 和 其 他 部 分 相 呼 应 , 相 参 与 。 ”这 个 整 体 的 旋 律 或 磁 场 比
11、 单 个 的 意 象 更 为 重 要 , 一 个 意 象 也 只 能 在 整 体 的“场 ”中 才 能 更 好 地 发 挥 作 用 。 所 以 , 高 明 的 艺 术 家 是 非 常 重 视 意 象 的 组 合关 系 的 , 就 是 那 一 只 蟋 蟀 就 充 分 体 现 了 这 种 组 合 艺 术 的 精 妙 。 2 第一层组合:由兴象组合成:境象,也就是主体部分第 2、3、4、5 诗段中,作者铺排的一系列的兴象。这些兴象看似独立,没有联系,但由此组合成四幅意境,这四幅意境成为作者抒发感情的四个基本单元。 第二层组合:四大境象之间的多角度对应关系。首先是第 2 和第 3 段之间、第 3 和第
12、 4 段之间的两两对应。第 2 段的兴象群是从历史发展纵向展开的,第 3 段的兴象群是从地点转换横向展开的,两段从时间、空间角度对应、互为补充,说明不同时代和地点的中国人有相同的情感。第 3 段的兴象群按照童年、中年。记童年的时间展开,第 4 段的兴象群是按海峡两岸的空间来展开,两段又从时间、空间角度对应,互为补充,说明不同经历和地域政治背景的中国人也有相同的情感。其次是第 2、3 诗段和第 4、5 诗段之间的对应,第2、3 诗段侧重描述民族的历史、地域背景,第 3、4 诗段侧重描述两位诗友个人的际遇和情感,所以第 2、3 诗段和第 4、5 诗段相对应,构成一个由客体呈现到主体呈现,由民族的宏
13、观到个人的微观的抒情发展脉络。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对应,使诗人将个体的感情投射到民族的文化背景上,从而将个人的情感得到放大、升华,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层组合:四大境象最终由蟋蟀这个喻象统领起来,让全诗众多的意象构架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诗每一诗段都由“就是那一只蟋蟀在唱过 、 在唱歌”发端,所有的意象都从“蟋蟀”这个意象发仞,纵横古今,然后又回到“ 蟋蟀 ”这个意象上,这样不断地扩展收缩,循环往复,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发展到最后形成高潮。诗人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总结性地揭示了蟋蟀歌唱的寓意,共同的祖先、土地、文化,使任何事物都分不开中国人,中国人的心永远是相通
14、相思的。蟋蟀的叫声,就像一曲流动的音乐,笼罩了全诗,自始至终使全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诗人流沙河简介 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 年 11 月 11 日生在成都。1935 年迁回金堂槐树街老家。自幼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 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8 年始发表作品。1949 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写作愈勤.建国后,历任川西农民报副刊编辑、四川省文联创作员、 星星诗刊编辑、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后在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专门从事创作。著有诗集告别火星 流沙河诗集.(1950 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 四川群众编辑、 星星编辑。1957
15、 年后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工余研读诸子百家。1966 年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 12 年。1978 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1979 年复出发表作品。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1985 年起专职写作。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 20 种。其中理想被选入初中课本 (语文学习1996 年第 6 期) 附: 1948 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1956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农村夜曲 。1957 年 1 月参与创办诗刊星星 ,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 ,由此为诗界、文学界瞩目。但后者不久即遭到公开批判,被认为是“站在已被消灭的阶级立场”上, “向人民发出的一纸挑战
16、书”,由此被打为右派,遣送回原籍劳动。七十年代末回归文坛,仍然以诗作为主,记叙自己以往的生活遭遇和心理体验,后结集为流沙河诗集 (1982) 、 故园别 (1983) 、 游踪 (1983)等。 荣获 1979 至 1980 年全国优秀新诗。 因才识扬名,因清脱为人仰重,因谦虚而备受爱戴,这便是人们心目中的著名诗人流沙河。 近年思想越来越趋向西方价值观. 近况 流沙河曾在中国诗坛上笔走龙蛇,饮誉海内外。10 年前,先生突然“见异思迁”,弃诗而作文,鼓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拨弄出举世瞩目的一个大旋涡。近年来,突然又波澜不兴,一时间,文化人都在询问他的“流向”。蜀国的文学圈子压根儿就消失了他那瘦比黄
17、花的影子,消失了他那让人心头搁不下的谦恭,消失了他兴之所至谈笑惊座的幽默。 外貌 先生已逾七旬,身高 1.7 米,体重却只有 90 多斤,怎一个“瘦”字了得,他的样子,容易使人联想到经霜后的枣树,秋塘里的残荷。光阴似箭催人老,先生已是两鬓如霜了,但双眼依然睿智深邃,神态依然恬淡超然。先生言谈海阔天空,雅俗共赏,亦庄亦谐。他幽默的质量,可谓绝唱,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引经据典,从早“幽”到晚。 著作 先生是四川金堂人,生于 1931 年 11 月 11 日,幼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 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1949 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1952 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和星
18、星诗刊编辑。1957 年“反右”运动中,因草木篇被毛主席亲自点名, “假百花齐放之名,行死鼠乱抛之实”。流沙河在全国上下被批倒批臭,后连续接受多种“劳动改造”(白天修路,锯木头,傍晚遭批斗) ,累计 20 年。1979 年他被调回四川省文联,从 1985 年起专职写作,并先后出版了锯齿啮痕录 独唱 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 流沙河随笔 流沙河诗话 故园别 游踪 庄子现代版 Y 先生语录等著作。迄今为止,已出版小说、诗歌、诗论、散文、翻译小说、研究专著等著作 22 种。 笔名来由 先生原名余勋坦, “流沙河”中的“ 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国人名字惯为三字,遂将“河”复补。
19、点评著作 先生的 400 则精美短文集成的Y 先生语录堪称一绝,真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先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活字典,标新立异,出语有典,理据有度。流传颇广的庄子现代版就是佐证,充分体现出他的学者风范。 老才子的表现 先生走路的步态有异于常人,似乎有点脚不着地,给人一种飘逸感,但又不是飘飘欲仙的那种,身子薄菲菲像只风筝。风筝飞在蓝天高处,轻轻漫漫,引人仰望。先生一生中只有有限的几次出川游历,最远的一次是南斯拉夫。虽然足迹未远,虽然已逾七旬,却足以担当起一个“老才子” 的名分,写起文章来纵横捭阖,才情横溢,机智幽默,反讽甚至狡黠,都在字里行间随处可见。 养树的爱好 闲暇时,先生喜欢养养树。他家布满
20、了各种小树,却没有一盆花。最高大的一株是橡树,他似乎颇有些为之自豪。那株橡树站在窗前,为他挡住了市尘与市声。太阳出来时,他的书桌上便满是叶影晃动。 对家乡菜的爱 先生对家乡菜肴偏爱有加,对成都一川菜馆题壁赞曰:“民以食为天,食以民为铨,百姓所赞扬,物美价且廉。 ”并对“白肉拌蒜泥,腰花炒猪肝,落座便可啖,爽口即为鲜。鸡丁说宫保,豆腐说淮南,锅巴烩肉片,炸响满堂欢”大加推崇。有朋自远方来,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等来访,便以烧饼小菜、蒸牛肉和夫妻肺片等招待客人,于是主客尽欢,念念不忘。先生还在Y 先生语录 中说:“春天的苕菜,还有香椿拌嫩胡豆哟,夏天的凉粉,还有酸豇豆炒碎牛肉哟,秋天的泡海椒,还有干煸狗爪豆哟,冬天的泡青菜,还有豆豉熬腊肉哟。 ”引得读者口水长流,望梅止渴。 “独特”的行为 先生日常居家好静思,喜读书,此外亦奖掖后进,扶持新人,基本谢绝社交应酬。常以春蚕吐丝之态,为中国文学的宝库倾吐着字字珠玑。沧桑岁月终未使这条河枯竭干涸,相反,它正满载至清至纯之水,以自身独有的流向,静静地汇入我们民族文化史的无尽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