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职教育践行“五对接”的思考.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55401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教育践行“五对接”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职教育践行“五对接”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职教育践行“五对接”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职教育践行“五对接”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职教育践行“五对接”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职教育践行“五对接”的思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简称决定 ,下同)提出:职业教育改革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五对接”的提出,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开拓、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我校目前开展的学习贯彻坚持“四个着力点”推动学校新发展活动,研究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推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我校制定的“内涵提升、协调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加强专业设置与接生产需求对

2、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决定提出, “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是职业性,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岗位或工种。这就要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瞄准职业岗位需求变化,使所设置的专业及在校生规模与职业岗位及人群规模变化趋势相一致。实现专业设置与生产需求对接,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某一岗位的专门人才,而不是一个行业,更不是几行业都能胜任的“通才” 。随着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职校的专业设置、学生对所学专业选择以及人才培养周期等因素会导致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

3、需求错位。这种情况对职校产生的直接的影响是导致原有一些骨干专业出现由“热”变“冷”的变化,一些曾经作为学校重点投入的、具备相对充足的教学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造成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近年我校各专业招生数的结构变化也印证了这一点。因此,职业学校应对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客观存在的动态失衡,应赋予专业设置和学生专业选择的灵活性。我校一年来,通过深入生产实际、开展市场调研,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主要有增设新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实行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方式,有效扭转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距离国务院要求的“产教深度融合”目标还有一定距离。目前,企业的发展很快,尤其是

4、在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对现代技术和工艺的需求会日趋旺盛,因此,这种“对接”不仅要瞄准当下的、本地的企业需求,更要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高屋建瓴地把握企业“明天”的需求。对于学校、对于教师而讲,只有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中去,花大力气进行调研,才能充分认识某一岗位对技能的具体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操作能力等) ,才能对专业的设置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出正确抉择。二、推进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决定提出课程内容改革要 “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 “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的改革应立足于行业、地区经济需求,放眼时代新

5、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满足职业岗位需求为原则,完善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要根据就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结构目标,改革课程结构;根据行业标准,进行专业课程项目化,从而建立起与职业标准接轨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目前我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公共基础课,二是专业基础课,三是专业课。要实现教学过程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职业标准(岗位技能标准)转,即岗位技能涉及到哪些知识,就学哪些知识,需要多少,就学多少。具体做法是,第一步以岗位技能为导向决定开什么样的专业课;第二步围绕专业课教学需要决定开哪些专业基础课;第三步选择有助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公共基础课。从我校

6、现行教材使用情况看,现有职教教材虽然经过多次改变,但还普遍存在 “繁、难、偏、旧”的问题,部分教材内容与实际职业标准脱节。因此,适当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也应是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使是公共基础课,也可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区别对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坚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要求职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

7、接”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正确理解与有效实施,这是职教改革必须研究、实践、探讨与解决的实际问题。从我校目前的情况看,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主要应加强几个方面的调研,解决实际问题:一是校企合作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还未形成比较成熟、可操作性强的理论体系,未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应的课程标准。 实现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需要以 “行动导向”为教学方法的“项目化”教学来实现。专业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此类课程标准必须根据专业、岗位和任务所需的能力来制订。二是学校的实训基地目前还未能真正满足“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需要。具备一个实践教学场所校内实训基地,是必不可少

8、的首要条件,同时还要求这个校内实训基地至少具备三个方面:要求实训基地的设备数量够用且能与企业基本同步更新;要求实训基地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生产运营模式;有保证实训基地充分利于教学的制度和机制。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包括争取中央及省财政支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规范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是成功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保障。三是学生参与实习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相关度不高。部分专业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内容技术含量不高,与学生所学知识和所掌握技能的关系不是很密切;有的实习单位只把实习生当成普通劳动力看待,这样的实习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无法达到学校预期的目的。因此,加

9、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加强学生的实习管理和引导、提高实习质量也是实施“对接”的重要的环节。四、强化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决定强调要“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 , “支持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 , “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由此可见,真正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学校、企业共同配合。尽管目前职业教育在推进“双证融通”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不少实际问题值得探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还缺乏有机的衔接,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教育方面,职业

10、学校多是采用毕业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方式,即在取得学业毕业证书的基础上,再通过训练技能与考核获得某种职业资格证书,事实上“双证”还是分立的。二是在制度方面,目前学生的技能鉴定不能与学校的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其结果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不能交融,不能使各类教育资格证书形成真正的“直通车”或“立交桥”。三是社会和学生方面对职业资格证书重视不够,甚至认为可有可无,从我校这几年的情况看,部分学生对学校组织的考证还不够重视。从学校的层面看,目前应主要加强几项工作:一是要在学生中广泛宣传,让他们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作用,了解所学专业对应职

11、业群需要具备哪些职业资格证书。二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学生实际,为他们量身定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逐步取消突击补课的临时性做法。三是利用学校作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双证书试点学校”这一有利条件,及时做好动员、组织、备考工作,力争让更多学生顺利通过考核。五、促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需要对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决定要求职业院校 “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的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 , “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12、,知识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和要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改革和变化,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性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才的职业需求,人们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中职学校除了完成职业教育任务,也应承担教育、引导学生终身学习的任务:一是要重视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已由专业素质竞争转化为包括非专业素质的综合素质竞争,非专业素质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在某些特定情形下,非专业素质对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应

13、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判断能力、组织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等。使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要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学校教育内容只是终身学习其中的一部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职业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关注授课内容的更新,贴近社会的前沿,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与各届学生的联系,及时做好学生信息收集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培训机构的作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提供必要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