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4

类型隆中对练习题及答案.doc

  • 上传人:精品资料
  • 文档编号:10549019
  • 上传时间:2019-11-28
  • 格式:DOC
  • 页数:24
  • 大小:38.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隆中对练习题及答案.doc
    资源描述:

    1、隆中对同步训练1给红色的字注音。(1)躬耕陇亩( lng ) (2)汉室倾颓(tu )(3)不知存恤( x ) (4)遂用猖獗(ju )(5)挟天子( xi ) (6)帝室之胄( zhu )(7)枉驾顾之( wng) (8)南抚夷越( y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莫之许也( ) (2)先主器之( )(3 )此人可就见( ) (4 )宜枉驾顾之( )(5 )凡三往( ) (6)欲信大义于天下( )(7 )不可胜数( ) (8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3翻译下列句子。(1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2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3 )遂用猖獗,至于今日。(4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5 )百姓

    2、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6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

    3、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5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

    4、?为什么?6为什么要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7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8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9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10除了“ 隆中对” ,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 24 个。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11本文第一句揭示哪些关于孟尝君的传统观念?下文反驳这

    5、些传统观念的主要论点是什么?你同意这些论点吗?12有许多人认为本文虽仅四句话,却起承转合俱备,一气贯注。所谓“转 ”就是转换论证角度。想一想,哪一句是“转” ,是转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13在作者王安石的心目中,“ 士”是什么样的人?参考答案1(1) lng(2 )tu(3)x(4) ju(5)xi( 6)zhu(7)wng(8 ) y 2(1 )承认、同意(2)器重、重视(3)接近、趋向(4)拜访(5 )总共(6)通“ 伸”,伸张(7 )尽(8)亲自 3(1 )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2)这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筹划得当。(3)就因此失败,弄到成为今天这个局面。(4)这方面可把他

    6、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5)百姓们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6)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4 “凡三往,乃见 ”,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求贤若渴。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5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6因为曹操使“ 主上蒙尘 ”,“ 汉室倾颓” ,是刘备“ 欲信大义于天下” 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

    7、的结论。7从政权、地位、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8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给了刘备。9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10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11第一句共揭示了三点:a、孟尝君能得士;b、士以故归之;c、孟尝君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下文反驳这些传统观念的

    8、主要论点是“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可以言得士”。可发表自己的见解。12“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一句是“ 转”。这一句是“转 ”而从真正得士的角度来论证的 13“士”是有本事治国的人,要有政治家的眼光和谋略,要有雄才大略。翻译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

    9、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古文考前复习判断题1、 “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起义的深刻历史背景,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则是起义的直接原因。2、陈胜利用百姓不知扶苏、项燕二人存亡的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表现他蛊惑民心。3、 “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实际是陈胜假借鬼神的名义来号召戍卒,是为了恐吓士兵。4、陈胜是个有远大抱负,敢于反抗,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的农民领袖。5、本文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6、作者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生动地再现了陈胜这位农民运动领袖陈胜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胜

    10、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看重。7、选文详略得当,详写了起义场面和作战过程,而略写了起义的筹划过程。8、 “苟富贵,无相忘” ,表达了陈胜极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愿望,也说明了他具有朴素的阶级友情。9、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用计杀死两尉;然后陈胜站出来揭露秦的苛政,以商量口吻做起义动员;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 。10、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充分显示了陈胜蔑视王侯将相,敢于冲破帝王将相“神圣”统治的大无畏精神。11、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陈胜瞧不起一起干活的穷人们,认为他们是目光短浅的人。12、诸君县纷纷响应起义的事实,从侧面衬托了秦国的统

    11、治已经让人民失去了信心。13、第二段写了三层意思,第二层叙述了陈胜分析天下形势。14、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15、 “等死,死国可乎”中的“乎”语气强烈,含有征询的意味,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16、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语气表达方式完全相同。17、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写的是陈胜的谋划,其余的如大泽乡遇雨、为坛而盟等都写的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表现陈胜非凡才略。18、翻译下列重要句子: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

    12、暴秦。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隆中对1、选出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凡三往,乃见”可见刘备思贤若渴,诸葛亮清高自许、谨慎持重。B 对策是先夺取荆州、益州,因为它们是天然粮仓和地势险要的地方。然后结好少数民族,再处理好内政外交。最后形势有变时,兵分两路进军。C 文章详略分明。略写刘备三顾茅庐和问对策,详写诸葛亮的回答,表现诸葛亮的才华和远见。D 诸葛亮勾画的政治蓝图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选正确一项( )A 隆中对前,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诸葛亮的非凡智慧。B隆中对 的“对”和 陈涉世家的“世家”一样,都是一种文体。C 诸葛亮的对策

    13、先说“可争” “可图” ,次论“不可争” “不可图” ,最后指出怎样“争” “图”层层深入。D 文章结构严谨,始终围绕刘备兴复汉室这个中心,围绕三顾茅庐进行叙写。3、不正确的一项( )A 诸葛亮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刘备对他的重要性。B 第一段按照史书体例,正面描写了诸葛亮年轻时的不凡抱负C 徐庶的推荐,关羽、张飞的妒忌及刘备的“鱼之有水”的比喻都是侧面描写。D 文章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用了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鱼我所欲也1、 正确的一项A 第一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第二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B 文章使用设喻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以“鱼”比喻“义” ,

    14、以“熊掌”喻“生”C 作者赞扬那些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行为是见利忘义。D 在生和义不可兼得时,应该权衡利弊,不要随意舍弃生命。2、正确的一项( )A 文中的“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不义” , “甚于死者”指“义” ,作者认为人人都喜爱大义。B 文章将 “一箪食 ”“一豆羹 ”与“万钟”进行对比,指出“一箪食”“一豆羹”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C 孟子认为人们喜欢的东西没有生命重要,那么首先要保住生命。D 第一段提出论点后,接着先从反面假设,再从正面论述,最后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第二段先反后正举了两个例子进行对比论证,进一步论证,说理透辟。3、不正确的一项( )A 文章主要用了比喻修辞,以“鱼”和“熊掌” ,象征抽象的“生”和“义” ,把深刻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B 文章说理,使用大量排比句,气势充沛,笔墨酣畅。C 本文共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三种论证方法D“嗟来之食”是正面举例,证明人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 “受万钟”是反面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隆中对练习题及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1054901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