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届甘肃省张掖市民乐一中高三压轴卷语文(二)第 I 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大学教育的文化价值文化作为一种亘古绵久的社会现象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大学是一种文化机构,其教育目的在于通过继承、传播和创造文化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从而塑造出健全的、完善的人。因此,文化是大学教育的生发之根、立命之本,大学教育是文化繁荣与兴盛的承载与依托。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狭义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更多指一个受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支配的
2、系统。文化通过介入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规则、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具有“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功能。在这种天然禀赋下,自大学这种教育形式诞生之日起,大学便具有了文化属性,并在文化的交往和互动中获得永恒的精神动力,形成独有的精神品格。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引领和文化融合是自大学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的永恒使命。大学教育是高深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层次、系统化、学科化的特点。大学教育要求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知识,其本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特别是在文化以知识的形式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文化的再生和新文化的涌现,这是大学教育的文化创造使命最为集中
3、的体现。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还在于它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追求高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大学教育的内容仅仅能够回应社会的变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教育活动从知识和制度以及道德和精神的层面上,有针对性地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此外,大学教育的内容还可以是不同质、不同源的文化融合而成的新文化, “融合”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法则之一。先进文化的生产是大学教育的制高点。凡是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关的科学知识都相对集中于大学,而科学知识正是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的每一次创新,包括新成果、新学科知识体系,都提供了先进文化孕育的土壤。大学汇聚了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年轻学生们,他们直接创造着新文化
4、的各种元素和因子。同时,大学通过培养人才,发表著作、文章和举办讲座、演讲等各种形式将所创造的先进文化输入社会,争取外部系统的认同。大学精神是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首先,大学教育追求真理的理性气质和对客观规律把握的求真务实态度在先进文化中起着激励作用。其次,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过程中执著于理想主义,而理想主义正是先进文化产生的不竭动力源泉。此外,文化批判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特殊功能,大学按照最高的价值目标和理想,通过教育活动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展开分析,并作出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评价,从而使先进文化得以彰显。(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
5、一项是(3 分) ( )A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它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B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出健全的、完善的人,它通过继承、传播和创造文化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C大学教育的根本是文化,只要文化被不断地介入和渗透,就会起到对人教化、塑造、熏陶的作用,将社会规则规范迅速内化为自己的行动。D一定的社会群体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构成了狭义文化,它更多指一个受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支配的系统。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大学教育传承高深文化,其本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实现着文化的再
6、生和新文化的涌现。B大学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传承、创造、引领和融合文化的使命,而大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各种文化融合而成的新文化。C大学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回应社会的变化,还必须通过教育活动从知识、制度等层面上有针对性地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D先进文化的发展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推进,大学是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关的科学知识重要集中地,它对先进文化的发展有积极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大学聚集了各个领域的精英,他们能够创造新文化的诸种元素,并在教育上作出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知识的要求。B大学具有先天的文化属性,在文化的交往和互动中获得恒久的精神动力,形成特有的精神品格,其
7、精神也成为了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C理想主义是先进文化产生的不竭动力源泉,它不仅源于大学教育追求真理的理性气质,还源于对客观规律把握的求真务实态度。D大学在先进文化的创造和输出上地位很重要,它不仅要创造先进文化,而且还将它们输入社会,争取得到外部系统的认同。1. C(“迅速”错,应为“潜移默化”,窜改文意。)2. B(以偏概全,原文为“此外”“还可以是”。)3. C(“源于”无中生有。)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 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
8、,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 ,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 ”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 ,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 ”时韪其谋。徙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
9、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 士马,声言出塞。巳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元祐六年,
10、薨,年八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注】嫚:轻慢。羌:指西夏,即赵元昊。料简:挑选。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B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C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D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4.C 解析:“道遇戍卒皆遣归”中, “遇”与“遣”的行为主体相同,意义相对对立,故“卒
11、”后断开,排除 A、D 两项。 “上元张灯” “城门三夕不闭”关系紧密,可排除 B 项。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茂 材 ”, 又 作 “茂 才 ”, 西 汉 时 原 作 “秀 才 ”, 到 东 汉 时 因 避 光 武 帝 刘 秀 的 讳 而改 为 “茂 才 ”。B “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C “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D “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5.D 解析:封爵的大官
12、之死可以称薨,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张方平是南京人,年轻时极为聪明,考中科举茂材,评为特别优异的等级,后来历任多种官职,在任上多有出色的表现。B张方平很有战略眼光。他认为一旦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就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C张方平头脑冷静,善用谋略。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适逢上元节,他又让城门三夜不关,最终安定了人心。D张方平能未雨绸缪。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
13、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6.B 解析:不是“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 ,而是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怨,这样才能确保宋朝西、北边境的安宁。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O 分)(1)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7. (1)后来,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 (“浅妄” “利”各 1 分,判断句式1 分,大意 2 分)(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2)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
14、的防备了。(关键词“罪” “边臣” “先事之备”每译对一处得 1 分,大意 2 分)【参考译文】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优异等次的茂材,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以此)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力强盛,其他人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
15、入侵边境,四路人马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使者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都得到。”当时朝廷肯定了他的计谋。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代理守丞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器械,不断前往守蜀。又下诏催促方平出发,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戍守兵卒,都让
16、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替他们上奏免赊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年间以前,每年征调百娃疏浚汴水。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以尺寸的小利为利益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
17、,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有能够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有能够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一天天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元祜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道中喜雨曾几苏秀 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
18、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释】 苏:今江苏苏州。秀:秀州,今浙江嘉兴。霖:一连数日的大雨。此句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此句语出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最佳音:这里指雨打梧桐的声音。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望岁:盼望丰收年成。译文: 这炎热的夏末终于迎来酣畅的大雨了,晚上梦也变得有一点冷了,衣襟也有些潮湿了,原来是屋顶漏雨了,但是我不为漏雨湿床而发愁,我更高兴的是,这雨水漫过了溪岸边,这千里的稻花连成一片,多么美丽,又有一个好的收成了!就连五更时分雨打梧桐叶的声音也这么动听!我不种田都为此这么高兴(没有田地的我都为此这么高兴) ,更何况那些指
19、望丰收(有个好收成)的农民们!【赏析】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时为浙西提刑任上。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 “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
20、民的关切心情。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这首诗咏物的技巧和起承转合暂且不说,我们只来说一说这里面表现出的作者的心态,我觉得“喜”字是全诗的中心,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没有任何难懂的地方,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把农民兄弟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与他们同喜同悲。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
21、怀,不仅在封建社会,即使是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吉甫敢于为民请命,排击煊赫一时的秦桧。8.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5 分)8. 本诗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 分) 。上句诗人想象绵延千里的稻田在雨水的浇灌之后,禾苗拔节生长,稻花随风摇曳,一片秀美景象(2 分) ;下句实写,作者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赞美这是最好听的声音,这也表现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2 分) 。【答案二】颈联“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酣畅淋漓地抒发出诗人久旱逢甘霖、秋苗将以苏的欣喜之情。虚实相生,诗人想象“大雨三日”的 作用: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生机勃勃。然
22、后收归眼前。直抒胸臆,直抒“听雨”之喜:把雨落梧桐的潇潇声响当作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9.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并结合全诗说出理由。 (6 分)9.诗眼:“喜” (2 分) 。首联写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发觉凉冷润衣襟是一喜,颔联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 颈联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尾联想到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2 分) ,这一“喜”字贯穿整首诗,表达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有盼的喜悦之情(2 分) 。相关试题链接:(1)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要分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处。【答案】 “润”的意思是浸润、滋润。久晴干旱,骄阳似火,人们期盼着甘霖。诗人一夜梦醒,忽感霖雨已降,炎氛全
23、消。“润”字不仅传达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帖感、喜悦感。(2)诗人的情感集中在“喜”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6 分)(2)全诗采用情景相济、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1 分)既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又表现了诗人心系百姓的情怀。(1 分)首联写骄阳转雨、天气变凉,表现个人喜悦之情。颔联写诗人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情缓解,为民而喜。颈联写久逢甘霖,千里平畴、一片青绿,潇潇雨落梧桐之声就是最美妙的乐声,为可望的丰收而喜至极。尾联用对比衬托手法,直抒胸臆,写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4 分)(3)颈联中
24、“应”字、“最”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4 分)(3)“应”字写诗人想象中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的生机勃勃的画面,(2 分)“最”字写诗人把雨落梧桐的潇潇声响当作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2 分)两字充分表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4)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抒发的感情。(4 分)(4)大雨如注,诗人“房漏” 、 “床湿” ,但他不顾个人生活窘迫,闻雨而喜(2 分) ,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 (2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的心态的句子是:“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由描写
25、江山胜景转入对历史追溯的句子是:“ , ”。(3) 蜀道难中,写急流和飞瀑冲击山崖,石块滚滚而下,山谷间响起巨大声响来写蜀道之险的名句是:“ ,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尘埃里的上帝李代金威尔逊原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每个月都能拿到一份不错的薪水,但是一场车祸却夺去他的双腿,从此,他不但失去工作,而且行动变得艰难。成天无所事事的威尔逊总是闷闷不乐,妻子看在眼里,就建议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
26、家超市。威尔逊想了想,同意了。超市开起来了,没想到生意非常不错,附近的人都到他的超市购物。一整天,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威尔逊的生意做得风风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为车祸去世了。因为责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为此需要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为此她家顿时陷入了困境。威尔逊决定出乎帮他们。他清楚,自己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生意。然而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威尔逊想了想,便有了主意。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马克。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然后,
27、他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马克就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由得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马克把钱交给他们,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动得掉下了泪水。因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这样真好,蒂芬妮对钱的来历没有丝毫怀疑,花得心安理得。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一大笔医药费顿时吓傻了他们全家。治吧,没钱;不治吧,只能病死。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小,难道就要因为她的死而成为孤儿吗?蒂芬妮为此
28、成天以泪洗面。 见此,威尔逊再一次同妻子商量,他说:“我们跟蒂芬妮是邻居,我们手上还有不少钱,不如取点来帮帮她!”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妮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当然这次也不能明帮。于是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再一次装入一个袋子,再一次交给马克,再一次详细地交代一番,让他务必稳妥地把钱交到比尔和大卫手里。马克点点头,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当然,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样子,发现了那袋钱,并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着说:“这是我家
29、的钱,这下好了,妈妈有救了!”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蒂芬妮从两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得喜出望外,连忙带上钱去了医院。十天后,蒂芬妮出院了,就去找了一份轻松的工作。后来,她又换了辛苦的工作,努力地挣钱。威尔逊见此非常高兴,心想这下好了,他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原来她把钱都存了起来。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尔逊以为她要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谢谢你们对我们的帮助,我这是来还你们钱,请您收下!”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
30、候帮过你啊?”蒂芬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查过,她的丈夫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他们一家在帮她,才想出这样的办法给钱。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没有帮过你什么。倒是你,帮了我们。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我的超市购物了!”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威尔逊说得有道理,卡尔森就曾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好,真是我家的花帮了忙。然后,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对妻子说:“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大家总是照顾我们的生意
31、,可他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选自 2015 年第 2 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小说开头介绍威尔逊在一次车祸中失去双腿后无所作为的生活现状,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B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小说人物之所以塑造得有血有肉有灵魂,得益于作者对情节的巧妙安排,叙事有起有伏。C威尔逊为帮助蒂芬妮,让马克与比尔和大卫在家里玩捉迷藏游戏,并嘱咐他务必稳妥地把钱交到蒂芬妮手里。D蒂芬妮攒够钱后,第一时间找到威尔逊,善意地说明来意。但却被威尔逊巧妙地阻止,最后她带着钱,开心地离开了。 E文中叙述蒂芬妮得到第一次帮助后“钱花的心安理得”,是为第二次得到帮助后“不由得喜出望外”的情节做衬托,以突出威尔逊的聪慧机敏。11(1)答 B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