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纲要解读.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054629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纲要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6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纲要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6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纲要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6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纲要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6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纲要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必修一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读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西周宗法制 A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为核心 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族内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 西周分封制 A目的:为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候国。诸候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

2、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评价: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3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B形成(形成于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的特征。建立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即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处理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管理军务)。诸卿分掌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地方推行郡县制。影响: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

3、进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但皇帝专权,易滋生腐败和暴政,在封建社会末期,消极作用比较明显。4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A(一)君主专制的演变汉 措施: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侍中、尚书令)构成内朝(中朝),与丞相为首外朝相对应影响: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唐 措施: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影响:宰相权利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宋 措施: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参知政事(行政权)三司使(财权)枢密使(军权)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了

4、皇权元 措施: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直接管辖腹里 宣政院(佛教、藏族地区事务)枢密院(管军影响:中书省宰相的权力威胁皇权(二)中央集权的演变汉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措施:推恩令 将全国划分成十三个监察区,设置刺史影响:王国问题解决加强了中央集权唐 措施: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 措施: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财政中央掌控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元 措施:行省制度(10 个行省)、路、府、州、县和宣慰司(边远地区)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三)总趋势 皇帝与宰相夺

5、权中,皇权不断强化;中央与地方斗争中,中央集权得到巩固:5 明朝内阁 A1、明朝内阁: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內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内阁制度是中国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标志6 清朝军机处 A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军机(房) 处.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特点:简、精、速

6、、密影响:提高中央集权的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7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C加强: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康熙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雍正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推向顶峰。影响:一方面有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保持了政局稳定、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另一方面,国家的命运随着君主能力强弱而兴衰,压抑思想文化进步,压制民主人权,阻碍封建社会转型为资本主义社会,到明清中国开始落后于欧美国家。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A梭伦改革时间:公元前 6 世纪初内容:A、按财产的多寡划分四个等级。 B、公民大会成为最

7、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会议最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第四等级不能入选四百人会议;成立陪审法庭。C、废除债务奴隶制。意义: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 6 世纪末内容:以 10 个行政选区取代 4 个部落;设立 “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意义: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 时间:公元前 5 世纪中期内容:除十将军(最高的军事机构)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陪审法庭(最高的司法机关)是最高法院,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调动公民的参与政治

8、的积极性)意义:雅典民主制度发展到“黄金时代”,顶峰。2 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B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3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A(1)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法等方面。评价:局限性:搀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进步性: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的利益。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2)公民法特点: 范围: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操作

9、: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但私法规范不够完善(3)万民法特点:范围: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操作: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内容: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评价:适应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使法律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4)查士丁尼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形成4 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A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这有利 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特别在罗马帝国时期,

10、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但是,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5 法律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 B(1)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强有力工具,规范人们的行为,巩固国家政权,进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2)法律是保障公民权利,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法宝;(3)法律维护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人生而自由,天赋人权。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权利法案A时间:1689 年。 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内容:限制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司法权。确立议会的言论自由权和集会权。意义: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法治取代人治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11、、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2 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B君主权力受到法律限制,统而不治,成为虚君 议会居权力中心、内阁对议会负责 内阁与议会相互制衡3 美国 1787 年宪法 A主要内容:联邦政府是各州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结合结构图掌握)特点: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作用: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体现了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调和了各方面的

12、矛盾,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种族歧视4 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A联邦制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所谓“制约与平衡”的原则(特点),即行政、立法、司法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立法权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拥有立法权 、征税权、宣战权、审批权、众议院还有对总统的弹劾权。行政权总统由民间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司法权联邦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终身任职;可行使最高

13、审判权;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A时间:1875 年通过。内容: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义院组成,众议院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间接选出,任期九年,每三年改其中的 1/3,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众联席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经议员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意义:资阶共和政体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6德意志帝国宪法A时间:1871 年通过。内容:(1)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的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包括宰相)、召

14、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2)宰相是政府首脑,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3)议会是立法结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但权利很小。评价: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是很不彻底的代议制。7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C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促进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四单元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 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A1840 年-1842 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 年1842 年,英、法联军发动第

15、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并割占台湾。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1)南京条约 1842 年 8 月 中英内容:割香港岛 赔款 2100 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注:鸦片战争后,列强还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巡查贸易权” (破坏了领海主权), 传教权危害: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马关条约 1895 年 中日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

16、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危害: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新要求,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3)辛丑条约 1901 年 9 月 中国与西方 11 国内容:赔款 4.5 亿两;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拆毁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要地;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修订商约。危害: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A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黄海海战(1894 年 9

17、 月的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爱国将领率领清军与日军展开了英勇抗争)义和团运动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马关条约中“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的消息传到台湾,台湾人民在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 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 50 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抗日战争。3 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B英勇不屈的精神 不怕牺牲的精神 团结一致的精神 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4 侵华日军的罪行 A南京大屠杀:1937 年 12 月,日军攻陷南京,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

18、武器的军人超过 30 万人。潘家峪惨案。成立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三光政策5 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主要史实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有:凇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太原会战与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徐州会战与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最大规模战役)、武汉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敌后战场主要战役有:百团大战(1940 年,彭德怀帅八路军在华北地区,提高八路军威望)6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C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

19、坚实基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专题 3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天朝田亩制度A颁布:1853 年,太平天国制定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天朝的建国纲领。目的: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评价:A、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B、落后性:太平天国要建立的仍然是小农经济,这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20、。C、空想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2 资政新篇A颁布:1859 年,太平天国颁布了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内容: A、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依法治国,广开言路。B、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C 、文教卫:开设新式学堂等,建立医院等。D 、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评价:A、进步性(意义):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B、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3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A(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成立:1905 年日本东京。 领导人:孙中山。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

21、阶级革命政党。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2)、武昌起义的爆发时间:1911 年 10 月 10 日。 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结果:占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3)、中华民国的成立概况:1912 年 1 月 1 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 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政权的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内容: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自

22、由、民主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三权分立的原则)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B性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5 五四运动 A时间

23、:1919 年 5 月 4 日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中心及主力:以 6 月 3 日为界,前期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后期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五四运动初步胜利的表现: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意义: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基础.6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A成立条件:a、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阶级:工人阶级的壮大

24、 c、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组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e、共产国际的帮助成立标志: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至浙江召开)。一大的主要内容: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7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C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在: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社会目标。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过程 A国民革命(1)1924 年初,中国国民党

25、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2)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时间是 1926 年(3)1927 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4)意义:是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5)失败原因: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由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国民革命最终失败。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

26、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也是“八一”建军节的历史由来。 1927 年 9 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及意义长征的主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19341936 年会师: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粉碎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的分裂危机中共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遵义会议 时间:1935 年 1 月内容: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27、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意义: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1945 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 1946-1949 年,战略反攻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9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B(1)胜利标志:新中国的成立。(2)伟大意义: 结束中国人被剥削、被压迫和被奴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国家的繁荣

28、富强创造条件。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推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正确解放的斗争。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A标志: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2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B(1)十月革命的胜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 年 11 月 6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11 月 7 日,发表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告推翻了临时政府,政权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9、国内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国际意义: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1)时间、地点:1949 年 10 月 1 日、北京,开国大典。(2)意义: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国家的政治建设逐步展开奠定了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2

3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建立: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主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原则(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地位:是新中国的政体、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意义: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确立与发展:1949 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6 年,“长期共存

31、,相互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新阶段意义: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法宝之一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内容: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目的: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实施:先后建立内蒙古(1947)、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965)意义:A、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 B、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C、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

32、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的主要成就 A民主:重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立和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法制:建设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民主政治建设趋法律化、制度化。6 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A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毛泽东对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无视国家法律,肆意冲击和破坏民主法制,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

33、致死,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民主权利被肆意践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 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做到“依法行政”。公民的行为必须做到“有法必依”。 7“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B提出:80 年代初,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内涵:“一国”指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统一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原则/前提:一个中国。意义: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道路;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际上解决争端提供新途径。实践:首先在香港成功应用:1997 年

34、7 月 1 日香港回归。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9 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B有利于祖国领土和主权的统一完整;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A1949 年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3 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访问印度和缅甸重申意义: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4 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瑞士日内瓦会议1955 年万隆会议(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35、。意义: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飞国际会议;中国:加强与亚非联系,同更多国家建交。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过程:首次提出:1953 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一步阐释:1954 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 最终定型: 1955 年亚非会议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3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原因: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支持中国恢复合法席位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逐渐破产。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概况:1971 年 10 月

36、 25 日,第 26 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意义: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4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A 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局势发生了新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2)过程: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

37、化。1978 年 12 月中美双方签订了中美建交公报,在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 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交往以来,台湾问题始终是影响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只有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中美两国才能有着健康、正常的发展。中日建交(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的推动。(2)建交:1972 年日本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双方发表声明,宣告中日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结束中美、中日长期敌对的历史,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打破了美国

38、遏制新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使我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2001 年,在上海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2001 年参与组建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与俄罗斯、中亚政治经济合作。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A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过程:(1)

39、美国推行“冷战”政策1946 年,邱吉尔“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冷战的实质:遏止共产主义)1947 年,“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应用,影响:美国帮助西欧恢复了经济,也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1949 年,建立北约组织。(政治军事集团)(2)苏联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 1955 年,建立华约。(政治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2 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发展的影响 B消极影响:导致美苏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不得安宁,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如“冷战”-德国的分裂、

40、古巴导弹危机; “热战”-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积极影响:A 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B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彼此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推动世界整体发展。C 不结盟运动出现,第三世界崛起。3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A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的优势地位。过程:1951 年,欧洲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 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总部布鲁塞尔。4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A原因:“冷战”爆发后,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

41、政策,开始扶植日本。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存的封建因素,为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美国的援助,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表现:从 19561972 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大经济大国。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

42、位外交。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5 中国的振兴 A主要原因:重返联合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是第三世界中惟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又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制止亚洲金融危机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做出贡献。6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原因: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亚、非、拉美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创始人: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

43、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尔标志: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内容: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把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作用:标志着第三世界崛起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面貌,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7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B时间:20 世纪 60、70 年代;表现:在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的兴起、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影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8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1)瓦解的标志:1991 年底,苏联解体,标志战后存在 40 多年的两极

44、格局崩溃。(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时间:20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原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表现:当前世界格局出现“一超多强”局面,(即美、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读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A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耜耕)。封建社会:铁犁牛耕。铁犁牛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发展历程:A、出现:时间:春秋战国B、普及: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发展:西汉:耦犁

45、(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唐代:曲辕犁影响: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A(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2)奴隶社会(夏商周):实行井田制。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着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奴隶和庶民在贵族土地上集体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 特点:土地个人所有、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影响: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2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

46、基本特点 B (1)起源早,世界领先,独立发展,自成体系(2)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3)农业经营方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与特征 A、金属冶炼术的进步(1)铸铜(2)冶铁 a.发展: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从块炼铁到生铁,是冶铁技术史上的巨大飞跃。春秋时期,开始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b.影响:铁器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3)冶炼燃料a. 历程: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北宋:用煤冶铁相当普遍;南宋:

47、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b. 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焦炭冶铁的国家。、纺织业的发展(衣被天下)(1)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学会养蚕缫丝。西周以后:技术突飞猛进。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丝织品纹饰更加绚丽,极具艺术神韵。(2)棉纺织业a.条件:棉花种植推广:宋末元初,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棉纺织技术改进:元代黄道婆推广“捍、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b.表现: 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c.影

48、响: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棉布在明代后期取代丝、麻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陶瓷业的发展(从烧陶到制瓷)(1)陶器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中华先民创造了闻名于世的陶器工艺,如彩陶、黑陶和白陶等。(2)瓷器东汉南北朝 青瓷和白瓷隋唐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 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历程明清 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影响 18 世纪,中国瓷器已遍销全世界,并深入到普通的外国人家庭中4、手工业经营形态的演变(官私手工业的消长)(1)家庭手工业a.特点: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b.评价:家庭手工业生产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2)官营手工业a. 发展历程:西周: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唐宋:出现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b.地位: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细密分工与协作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