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材料题答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538183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材料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克思材料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克思材料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克思材料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克思材料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材料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 观点、理 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 和政治学说。 材料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工业革命的进行,使 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经济条件) 。(2)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日益恶(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掀起大规模的工人运动(阶级基础)。(4)19 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形成(思想基础) 。(5)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加工人运动;经过大量实贫富分化加 剧( 客观参照物)。践活动,这也为创立马克思主 义提供了实践经验(

2、实践活动)。材料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的统一 材料 4简述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包括意念、思 维、精神),物质第一性,意 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材料 5事物普遍联系原理是什么?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 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 结果。 3、因果联系时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提高 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 预见性。 材料 6(重点)中国古代哲学中“和而不同

3、”思想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1)材料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正确体现了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充满矛盾的,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 统一,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和”体现的就是矛盾双方的一致性、同一性;“不同”体现的就是矛盾双方的差异性、斗争性。只有存在差异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才能推动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如果万事万物都绝对等同,没有任何差别,那就不会有事物发展的动力,世界也就无法存2在和发展了。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2)结合矛盾学说,分析我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辩证法原理。和而不同是有差异的统一,即矛盾是双方既 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

4、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表现为矛盾双方的依 赖、合作、协调、互助等关系,而不是绝对的差别和对立。因此我 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就 应当努力促进不同区域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互助和协调, 维持基本的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防止因为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矛盾的斗争性表现为矛盾双方的差别、竞争、分离等关系,而不是完全等同或绝对的同一。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就应当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承认和保持不同区域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不同部门之间在收入、待遇等方面的差距,促进区域之间、 阶层之间、部门之间的有序竞争,防止平均主 义思想重新抬头。总之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材料 7(1)阐述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 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二者的区 别在于,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是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这是共性所包括不了的。 第三 矛盾的普

6、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矛盾特殊性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都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 发热的故事说明,要在 实践中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启示有:第一,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第二,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又要求人们透 过现象看本质。透 过现象揭示本 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第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提高实践活动自觉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第四,要注意使用科学的方法。材料 9下列材料为中国文化中深涵哲理的典故或成语:材料 1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

7、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 2论衡中说: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后人引申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材料 3后汉书丁鸿传中说: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杜渐防萌亦作防微杜渐。请回答:这些典故所包含的哲学原理是什么?有何指导意义?3(1)上述三个典故所包含的哲理都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认为事物变化发展有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和状态,量 变和质变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渗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前提,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典故中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冰冻三尺属于事物的质变,是由生于毫术、起于累土、始于足下、非一日之

8、寒的量变引起和造成的结果。防微杜渐说的是在坏思想、坏事情或错误刚萌生时加以防止、杜 绝,即不 让其量变,就不会发生凶恶、灾害这种质变。(3)在我们成才 (属于质变)的道路上,一定要重视和应用这一原理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勘奋学习、努力工作。一方面,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防止急于求成;另一面,要有是非、善恶观念,防止不良思想和行为 的发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我们就一定能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才。材料 10(重点)(1) “防微杜渐” 和“ 养痈成患 ”体现了怎样的哲学原理?(2)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避免“ 养痈成患”?(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量 变和质变、 连续性和间断性的

9、辩证统一。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 模、程度、运动速度的快慢、颜 色深浅等可量化的规定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 变的必然结果。防微杜 渐是要保持事物量的 稳定性,避免因量变的积累造成质变,影响事物的整体 发 展;养痈成患是指量的积累引起了事物的质变,对事物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均体 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2)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 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 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即在实践中要坚持适度的原 则,将一些不好的苗 头 扼杀在萌芽状态,做到循序渐进、防微杜渐,避

10、免“ 养痈成患”。材料 11(1)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 标准。(二)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 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 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结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 于实践, 对实践有反作用。这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 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2、从真理的 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

11、 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一种 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3、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 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 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 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 展的结果,使它成 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材料 124(1)结合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原理,简要分析材料。(2)这一事例对我们深化认识有何启示?(1)材料中涉及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 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

12、,然后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白居易的诗句体现了这一飞跃过程。但从感性 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 ,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只有实现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才能使 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实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沈括的 实地考察和现 代的科学研究实现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从实践到 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 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 类认识 运动的基本规律。因此,我 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13、,做到主 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 实践和具体历史的“ 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如中国革命初期教条的照搬苏联经验,坚持城市 战争和起义的模式,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毛泽东经过大量的战争实践,并总结各地 红军、 红色政权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 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促使革命走向成功。材料 14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真理和 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 围内是绝对的。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

14、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 转化。 材料 15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即坚持以科学的事 实求是的精神去 认识和改造世界, 摇摇吧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贯彻“ 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处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真理与价值是相对立的统一。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真理是 讲认识与认识对 象的关系,要求 认识要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

15、使人愉快的属性。3.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4.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他的功能上。材料 17请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我国改革的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5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的意识形态, 这些上层建筑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

16、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资本主义作风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 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不是要从根本上改 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材料 19“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这个案例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 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 过市 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地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 过于求,企 业就会 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这个

17、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试?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 预,逐步提高 驾驭市场的能力。材料 23(1) 用 IBM 的案例说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2) 从 IBM 公司的发展过程总结垄断资本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1)垄断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垄断是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IBM公司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致力于计算机行业,在 竞争中脱 颖而出,很快在大型 计算机业务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垄断产生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竞 争。IBM 公司在整个 60 年代和 70年代掌握着大型计算机的技术,并 垄断其市场, 获得了巨大的超 额利润。但是垄断产生后并没有也不可能

18、消除竞争,而是与 竞争并存,甚至加 剧了竞 争。 IBM 公司在 60 和 70 年代在大型计算机行业中占据绝对优势,但同 时还存在多家公司与其 竞争。随着 计算机的小型化,多家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领域, 导致计算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IBM 公司垄断地位受到挑战。竞争又 产生新的 垄断。随着竞争由单一产品的竞争细化到零部件的 竞争,出 现了更多新的垄断行业与企业,在新一轮的 竞争中产生了新的垄断。(2)IBM 公司从上世 纪 50 年代致力于 计算机行业,很快在大型计算机业务中占据了统治地位;随后多家企业涉足计算机行业,使 竞争更加激烈,截至 1980 年,IBM 仍在计算机行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19、后一度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但 经过其内部改革重新 获得垄断优势。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资本主 义条件下竞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以及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到 1980 年为 止, IBM 公司占据了全球大型计算机市场 80%以上份额,毛利高达 70%就说明了这一点。竞争的规模比过去空前扩大。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发生了改 变,多家 资本、技术雄厚的企业加入竞争,让这一领域的竞争深度与广度大大增加。竞争手段更加多样。 90 年代 IBM 公司采取包括组织改造、资产重组、经营战略转移在内的多种手段,全面提升了企 业竞争力。竞争范围扩展到各个领域。IBM 制定了全方位的

20、战略目标,力 图在所有领域都有技术 和质量上的优势, 树立其不可动摇的地位。竞争程度更加激烈, 时间更加持久。竞争逐步升级,随着计算机技术向“开放型系6统”发展,竞争由 单一产品的竞争细化到零部件的竞争, 竞 争在各企业与行业之间全面深入展开,促使企业调整经营战略,加大科技投入,进行内部组织改造、资产重组,降低生 产成本,以保证企业垄断地位。(2008 年分析题第 35 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材料 24请回答: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一个复杂和长期的历史过程”?(

2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过 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前 进性和曲折性的 统一。(2)资本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也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首先,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 积累推动资本主 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 为社会主义的前奏。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 资本主义经济的

22、巨大发展, 资产阶级 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阻碍者。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 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 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 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 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 发展的联合体。其次,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 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材料 28请回答:为什么说“一切民族将走向社会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列宁说“

23、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 ,那么一切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是什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 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集中体现在生产关系上:一个要维护私有制,一个要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 扬弃。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总 是在相互比较中存在、在 对立 统一中发展。而先进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总要取代落后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这是人类社会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各异,大家都在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