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题.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053220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 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1.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肠杆菌的细胞中不存在既含有蛋白质又含有核酸的结构B. 乳酸菌和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细胞内物质氧化过程完全相同C. 甲状腺能够接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D. 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以及物质运输等生命活动有关【答案】D【解析】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含有的细胞器核糖体既含有蛋白质又含有核酸(RNA) ,A 项错误;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生成乳酸,而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生成酒精和 CO2,二者进行的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但第二阶段的物质氧

2、化过程不同,B 项错误;甲状腺能够接受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但不能直接结=接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C 项错误;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等生命活动有关,D 项正确。2. 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结合后,凝血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而凝血酶的产生又能加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的结合,下列调节机制与此最为相似的是A. 寒冷时,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B. 临近排卵时,雌性激素浓度升高,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C. 进餐后,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使血糖浓度下降D.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数量增长,使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答案

3、】B. .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概念,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出其调节机制。3. 澳洲麦维尔角地区的一种壁虎,有一条像叶片一样宽大的尾巴,斑驳的体色像岩石或树干,便于伪装昼伏夜出,主要以小虫子为食,具有修长的身形和四肢,配上巨大的双眼,能很好地适应丛林环境。还有另一种壁虎体背腹扁平,身上排列着粒鳞或杂有疣鳞,指、趾端扩展,其下方形成皮肤褶襞,密布腺毛,有粘附能力,可在墙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迅速爬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麦维尔角地区的所有壁虎一定能够构成一个生物种群B. 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则表明这两种壁虎是同一个物种C. 这两种壁虎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

4、相同,有的不同D. 两壁虎形态差异是在不同自然选择下不定向进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题干中就提出了两种壁虎,这两种壁虎可能属于不同物种,所以麦维尔角地区的所有壁虎不一定能够构成一个生物种群,A 项错误;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并且能产生可育的后代,才表明这两种壁虎是同一个物种。如果两种壁虎能够杂交,但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则说明两种壁虎存在生殖隔离,这两种壁虎不是同一物种,B 项错误;已知两种壁虎具有不同的性状特征,适应不同的环境,可推知这两种壁虎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相同,有的不同,C 项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

5、解种群的概念、明确物种的概念及标志。4. 下图表示三种基因重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 1 所示细胞产生的次级精(卵)母细胞内不含有等位基因B. 图 1 和图 2 两种类型的基因重组都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C.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基因重组与图 3 中的基因重组相似D. 孟徳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F 2 出现新表现型原因和图 1 相似【答案】C5. 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差速离心: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和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分离B. 模型构建: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和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C. 单因子对照实验:用 18O 分别标记 H2O 和

6、CO2探究光合作用 O2来源D. 同位素标记: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和噬菌侵染细菌实验【答案】A【解析】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方法是纸层析法,差速离心法常用于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分离,A 项错误;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发现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B 项正确;用 18O 分别标记 H2O 和 CO2探究光合作用中 O2的来源,采用了单因子对照实验法,C 项正确;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和噬菌侵染细菌实验都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D 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各种实验的研究方法,此类题目的综合性比较强,需要对各种实验的方法理解透彻,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进行总结,形成知

7、识网络。6.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PD 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miRNA-181a 是一种非编码单链微小 RNA,为了探究其对帕金森病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实验。(1)将育龄 12.5d 的胎鼠中脑黑质组织充分剪碎,使用_进行适当消化处理,获取多巴胺能神经元悬液,置于 37、_细胞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液中需要加入适量的胎牛血清,原因是_。(2)MPP +是 MPTP 的代谢产物,可利用物质 MPP+在体外构建 PD 细胞模型,其机理是:物质 MPP+ 可被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_蛋白吸收,从而蓄积在神经元中,引起神经元的_。(3)将上述

8、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依据不同处理方法分为 4 组,培养一段时间后,使用酪氨酸羟化酶(TH)对各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可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初级突触分枝及最长突触长度进行观察、统计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注:TH 阳性表示可被 TH 着色; *P0.05,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生物学意义实验中 TH 的作用是_。miRNA-NC 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 miRNA 阴性对照物质,本研究中设置该组实验的目的是_。从实验结果来看,miRNA-181a+ MPP +组的各项指标_,说明 miRNA-181a 对 MPP+所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具有_作用。(4)该实验的目的是_。(5)请

9、结合上述研究,提出一种针对帕金森疾病的治疗方案。_。【答案】 (1). 胰蛋白酶 (2). 5%CO2 (3). 补充细胞生长所需的未知营养物质 (4). 载体 (5). 变性死亡 (6). 选择性标记多巴胺能神经元 (7). 为实验组(mi-RNA-181a+MPP +)作用效果提供参照 (8). 较 miRNA-NC+MPP+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有所增加,胞体形态较好,分枝数目与最长突触长度有所改善,且表面较光滑,神经元死亡程度较低 (9). 恢复 (10). 探究 mi-RNA-181a 对 MPP+诱导的 PD 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11). 利用 mi-RNA-181a 开发出

10、治疗 PD 的药物【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结合探究 miRNA-181a 对 MPP+诱导的 PD 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的实验,考查动物细胞培养、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相关知识,以及实验分析能力。本题采用 12.5d 的胎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神经元原代培养,依据不同处理方法分为 4 组:(1)空白对照(Control)组;(2)PD 模型(MPP +)组;(3)阴性对照(miRNA-NCMPP +)组;(4)miRNA-181aMPP +组。酪氨酸羟化酶(TH)可以选择性标记多巴胺能神经元,因此采用荧光显微镜对各组 TH 染色阳性神经元数目、初级突触分枝及最长突触长度进行观察,分析各组

11、之间的差异。考生可从题图结果中获取有效信息,用于对实验的分析,再结合题意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1)要制备动物细胞悬液,可先将动物组织充分剪碎,然后使用胰蛋白酶进行适当消化处理即可;动物细胞培养需在 5%CO2细胞培养箱中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液中需要加入适量的胎牛血清的目的是补充细胞生长所需的未知营养物质。(2)根据题意可知,MPP +蓄积在神经元中,说明物质 MPP+进入神经元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方式,故可推知物质 MPP+ 被多巴胺能神经元吸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已知 PD 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而利用物质 MPP+可在体外构建 PD 细胞模型,由此

12、可推知物质 MPP+蓄积在神经元中,会引起神经元的变性死亡。(3)根据题意可知,实验中 TH 的作用是选择性标记多巴胺能神经元。miRNA-NC 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 miRNA 阴性对照物质,由此可推知本研究中设置该组实验的目的是为实验组(miRNA-181a+MPP +)作用效果提供参照。从实验结果来看,Control 组(空白对照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初级突触分枝及最长突触长度均最大,且表面较光滑,神经元死亡程度最低;miRNA-181a+ MPP +组的各项指标较 miRNA-NC+MPP+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有所增加,胞体形态较好,分枝数目与最长突触长度有所改善,且表面较光滑,

13、神经元死亡程度较低。说明 miRNA-181a 对 MPP+所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具有恢复作用。(4)综上所述,可推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miRNA-181a 对 MPP+诱导的 PD 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影响。(5)结合上述研究,可知 miRNA-181a 对 MPP+所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具有恢复作用。所以可利用miRNA-181a 开发出治疗 PD 的药物对帕金森疾病进行治疗。7. 拟南芥为十字花科、自花授粉的植物,由于其具有基因组小、繁殖快等特点,成为遗传学研究的首选材料。研究者发现在野生型拟南芥中出现一株花期明显提前的植株并命名为“早花” ,为研究其早花性状,研究者做了以下实验。

14、(1)为判断该“早花”是否发生了可遗传变异,最简便的验证方法是_,若后代中出现早花性状,可判断早花性状属于可遗传变异 。研究者将该“早花”与野生型的杂交子代表现型统计如下表所示,该“早花”为_性状。(2)来自突变体库中的一个隐性突变体 A3(aa)表现型与此“早花”极为相似(该“早花”突变基因用B/b 表示) 。已知 A3 的突变基因 a 位于 2 号染色体上(如图 1 所示) ,该“早花”基因 B/b 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有几种情况?请试着在图 2 中标注出基因 A/a 和 B/b 的可能位置关系。 为判断基因 A/a 与基因 B/b 的位置关系,研究者用 A3 与该“早花”杂交,子一代表现型均

15、为_ ,则 A3 的突变基因 a 与该“早花”的突变基因互为等位基因,由此推测该“早花”性状由基因 A 突变所致。 为验证上述推测是否正确,研究者将 A 基因与质粒经_酶处理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分别转入到 A3 和该“早花”突变体中,转基因株系均_,说明 b 基因由基因 A 突变所致,使植株出现早花性状。(3)为探究早花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者分别提取 A3、该“早花”和野生型的 mRNA,经过_形成 cDNA,利用_技术在体外特异性扩增 A 基因,对扩增结果进行电泳结果如下图所示,推测“早花”性状产生的原因是_。注:图中 ACTIN 基因在活细胞中均表达且表达量相近。(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分

16、析推测基因 A 的功能为_。【答案】 (1). 该“早花”植株自交 (2). 隐性 (3). (4). 早花性状 (5).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 (6). 恢复为野生型性状 (7). 逆转录酶 (8). PCR (9). 该“早花”突变体中 A 基因突变成 a,无法转录出正常 mRNA 进而无法表达出正常蛋白质,从而出现早花性状 (10). 抑制提前开花【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拟南芥“早花”性状为载体,考查性状显隐性的判断、基因位置的判断及检测方法。需要考生能从题干和题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题意梳理所学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1)由于拟南芥为自花授粉的植物

17、,所以为判断该“早花”是否发生了可遗传变异,最简便的验证方法是让该“早花”植株自交,若后代中出现早花性状,可判断早花性状属于可遗传变异;将该“早花”与野生型的杂交,F 1均表现为野生型,且正反交结果相同,由此可推知该“早花”为隐性性状。(2)由于隐性突变体 A3(aa)表现型与此“早花”极为相似(该“早花”突变基因用 B/b 表示) ,所以可推知基因 A/a 和 B/b 的位置关系可能有 3 种情况:一种是基因 A/a 和 B/b 互为等位基因,即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种是基因 A/a 和 B/b 属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即基因A/a 和 B/b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

18、体的不同位置上,A3 的基因组成为 aaBB,早花的基因组成为 AAbb;还有一种情况是基因 A/a 和 B/b 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即基因 A/a 和 B/b 分别位于两对对同源染色体上,A3 的基因组成为 aaBB,早花的基因组成为 AAbb。具体图解详见答案。 本题可用逆推法。若 A3 的突变基因 a 与该“早花”的突变基因互为等位基因,即该“早花”性状由基因 A 突变所致(可用基因 a1表示) ,则用 A3(aa)与该“早花” (a 1a1)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均为 aa1,表现型均为早花性状。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用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 连接酶处理;若 b 基因由

19、基因 A 突变所致,使植株出现早花性状,则将 A 基因通过基因工程分别转入到 A3 和该“早花”突变体中,转基因株系均可恢复为野生型性状。(3)cDNA 可由 mRNA 经过逆转录酶的催化形成;可利用 PCR 技术在体外特异性扩增 A 基因;根据电泳结果可知,A3 与该“早花”细胞中所含基因相关,野生型为杂合子,所以可推测“早花”性状产生的原因是该“早花”突变体中 A 基因突变成 a,无法转录出正常 mRNA 进而无法表达出正常蛋白质,从而出现早花性状。(4)由基因 A 突变而成的 a 基因使拟南芥出现早花性状,所以可推测基因 A 的功能为抑制提前开花。8. 浮萍是简单的单子叶水生漂浮植物,被

20、广泛应用于除草剂的筛选、水环境污染的修复;浮萍的淀粉和蛋白含量高而被开发为生物质能和优质蛋白生产的优势原料。本研究拟通过在浮萍中过表达大豆液泡膜抗盐基因来增强浮萍的抗盐性,以期获得能够应用于盐碱水域生长,并净化污水的浮萍株系。(1)在浮萍的生长繁殖过程中,除自身分泌的激素调节外,还可以通过添加_,以提高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2)通过分析农杆菌转 GUS 基因的效率,筛选能进行高效的转化的菌种。GUS 组织化学染色是将外植体浸没于 GUS 染液中染色。GUS 瞬时表达率=(有相应级别 GUS 基因瞬时表达的外植体数/外植体总数)100%。使用不同农杆菌对抗性浮萍愈伤组织的 GUS 瞬时表达率检测

21、结果如下图,通过检测结果显示_,因此浮萍遗传转化确定选用农杆菌 EHA105。(3)本实验使用添加不同浓度乙酰丁香酮的菌液侵染浮萍,据下图实验结果发现随着_,侵染效率_。乙酰丁香酮浓度为 100mol/L 时,浮萍的侵染效率比乙酰丁香酮浓度为200mol/L 时高出了_%。(4)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过程中,防止农杆菌过度生长是转基因成败的重要环节。植物材料和农杆菌共培养结束后,转化组织需要脱菌培养,需要用抑菌类抗生素抑制农杆菌的生长,以防止农杆菌过度生长对转化组织产生毒害作用。因此选择合适的抑菌抗生素和浓度很关键。OD 600指的是某种溶液在600nm 波长处的吸光值。吸光值正比于溶液中的吸

22、光物质的浓度,通常用于细菌细胞密度(OD 600)测量。由下图可知,_对农杆菌 EHA105 都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其最佳浓度都选用 300mg/L 的原因是_。(5)浮萍已被成功用于植物生物反应器方面的开发和生产。植物生物反应器是指利用植 物_或整株植株,大量生产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如抗体、疫苗或次生代谢产物等。与动物细胞和微生物发酵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植物细胞具有_,能够脱分化和再分化。【答案】 (1). 植物生长调节剂 (2). 农杆菌 EHA105 的侵染效率要高于 GV3101 和 C58C1 (3). 乙酰丁香酮浓度的升高 (4). 先升高后降低 (5). 0.120.15 (

23、6). 头孢霉素(Cef)和羧苄青霉素(Carb) (7). 浓度为 300mg/L 时可以完全抑制农杆菌 EHA105 的生长 (8). 细胞、组织、器官 (9).全能性【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浮萍为载体,考查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分析农杆菌转 GUS 基因的效率实验、不同浓度乙酰丁香酮对农杆菌侵染浮萍的效率的影响实验、不同抗生素溶液中细菌细胞密度(OD 600)测量实验、生物反应器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能从题干和题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题意梳理所学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分析实验时,首先要注意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识别,然后再根据题图分析判断实

24、验结果,得出结论。(1)外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可以促进浮萍体内淀粉和蛋白质的合成,以提高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2)据图可知,农杆菌 EHA105 的侵染效率要高于 GV3101 和 C58C1,因此浮萍遗传转化确定选用农杆菌EHA105。(3)据图可知,随着乙酰丁香酮浓度的升高,侵染效率先升高后降低;乙酰丁香酮浓度为 100mol/L 时,浮萍的侵染效率约为 0.3%,乙酰丁香酮浓度为 200mol/L 时,浮萍的侵染效率约为 0.150.18%,所以乙酰丁香酮浓度为 100mol/L 时,浮萍的侵染效率比乙酰丁香酮浓度为 200mol/L 时高出了 0.120.15%。(4)据图可知,浓度为 300mg/L 时两种抗生素都可以完全抑制农杆菌 EHA105 的生长,所以孢霉素(Cef)和羧苄青霉素(Carb)对农杆菌 EHA105 都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而且其最佳浓度都可选用300mg/L。(5)植物生物反应器是指利用植物细胞、组织、器官或整株植株,大量生产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如抗体、疫苗或次生代谢产物等。与动物细胞和微生物发酵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能够脱分化和再分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