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 为什么要学习中外教育史,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以人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分析、研究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进程,总结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探讨教育发展客观规律,为解决当代问题提供启示与借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对原始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 1、文献与历史法研究 典籍、代表性研究成果,讲逻辑,指某些因素的联系 2、考古学 地下挖掘、田野考察,拿出实证,认为历史可以部分地复原 3、现代史学派研究方法 后现代主义向现代主义的一种挑战,用现代因果进行重新反思。解释主义学派,用现代学理观念向古代进行解读、沟通,焕
2、发出新的气息 4、二重印证法 代表人物:王国维 梁启超 郭沫若,5、访谈法 少数民族地区有远古时代教育的痕迹 6、人类学研究 研究的场景化 二、简单叙述原始时期的教育 1、原始时期是教育的黑暗,没有独立性,教育内容、水平、手段、方法极其低下,予以否定。 2、考察教育起源: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3、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相当于社会教育,养老与孝道结合起来,认为是学校的产生。 4、教育方式方法:模仿和示范,在劳动和生产中进行教育,后期有强烈的宗教性。在原始部落注重巫师的思想。 5、后期传递方式:神话、格言、故事运用文学手法进行,表达历史、伦理及世界周边的知识。,原始时期
3、的教育经历几个阶段:原始人群阶段,人类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三、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第四,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到了氏族公社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趋于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原
4、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向阶级社会的阶级性教育方向转变。学校作为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校的萌芽,源于两个方面:教育的分化;文字的产生。古代文献中关于学校萌芽的传说涉及的学校类型有两种:“成均”;“庠”。二者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包括教育活动在内的多种活动的机构,但还不是正式的学校,只是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新中国60年:教育历经风雨-跨越发展单位:万人,案例:全球马拉松教育毛入学率(%) 1-高水平 2-中上水平 3-中下水平 4-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总供给能力大幅增强UNESCO全民教育监测报告:中国处于前1/3位次,近
5、年跻身全球义务教育免费水平较高国家。UNDP人类发展指数(HDI)测评: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处于典型低收入国家行列,整体提高15%而步入中下收入国家行列。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总体上达到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20世纪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注重与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相协调。90年代初到党的十六大,教育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责任。,改革开放30年教育工作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二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
6、展相适应;三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五是坚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办教育;六是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引自刘延东国务委员在2009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规划纲要的实践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国家层面 三大战略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 可
7、持续发展,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2020年,规划纲要的背景和思路,二、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过程及特点,是广纳群言、广集众志;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充分讨论、凝聚共识的过程 1、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成为纲要制定的重要保障 2、开放民主透明方式为纲要制定提供广大民众心声 3、牢牢把握原则为纲要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4、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与规划的创新性,教育规划纲要:领导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指明方向;温家宝总理: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发表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和教育大
8、计,教师为本,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召开五次教育工作会;刘延东国务委员:担任工作小组组长 2008年8月29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订工作方案。 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亲自指挥; 14个部委参与,战略专题研究、国内外调研,分省规划; 2009年1-2月和2010年2-3月,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4月-5月,温总理主持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6月,胡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 7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规划纲要(7月29日公布) 7月13-14日,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9、,教育规划纲要:群众基础,制定遵循原则: 牢领会把握精神 了解把握群众需求 两次征求意见:问需与民 问计与民 意见梳理:第一次210万条,第二次249万条,2010年2-3月规划纲要文本征求意见时热议问题 素质教育仍需统一认识 学前教育问题错综复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择校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途径 高考招生制度与教育公平 高校分类定位和质量评价 培养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建设更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教授治学 进城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反对学术不端和惩防教育腐败 财政教育经费占GDP4%时间表,规划纲要的社会预期,教育规划纲要:基本原则,1、坚持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和科学发展观
10、及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成果作基础 2、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3、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4、坚持以人为本 5、立足基本国情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创新 7、坚持依法治教,体现政策连续性与规划创新性,1、二十字教育方针体师了教育规划纲要的政策连续性 2、教育战略目标体现了教育规划纲要的创新性 3、教育规划纲要中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二十字教育方针体师了政策连续性,作为国家政策,应具有连续性,而作为一定时期的规划应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具有创新性。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都
11、不是首次提出。“优”是20多年前邓小平提出;“育”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也有10多年了;“改”都提出20多年了;“促”以前常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七大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至于“提”那更是永恒主题。 所以,20字工作方针,体现了连续性,是教育系统今后十年应坚持的指南。,战略目标“两基一进入”体现了时代创新性,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首次提出。 第一,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往提出的是现代化建设,要建设现代化的教育,并没有明确的时限,只表明应然或在进行中。现在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定了时限,就有所不同了。 第二
12、,“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十七大首提,现提到2020年我们要将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起来,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时限性指标。 第三,“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现进入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十年努力,要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纲要有许多理念与具体措施呈现出创新亮点,比如:“普及学前教育”,在我国首提,既是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又是结合现实迫切需要的一项政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校去行政化”、“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歧视政策”等等。,研制产生过程 调查研究(2008.8-2009.2) 起草论证(2009.3-2010.2)公开征求意见(2010.2.28-3
13、.28)送审完善(2010.4.15和 5.5温家宝总理;5.27和6.21胡锦涛总书记),三、2010-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1、总体任务 (5项任务) 2、发展任务(8项重点,终身学习为导向) 3、改革任务(6个领域,人才培养为核心) 4、保障任务(6大任务,项目试点为抓手),教育规划纲要明确2020年国家战略目标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必须坚持德育为
14、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规划纲要体现国家意志,回应群众关切,总体任务纲要20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改革创新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公平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核心 内容,重要保证,重点 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胡锦涛总书记的
15、“五个必须”,一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三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四必须促进社会公平 五必须重视教育质量,优先发展教育,-为什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哪些优先? -怎么做到优先?,优先发展教育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更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认识深化,决心更加坚定。2011.2.21,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行第26次集体学习。 第二,教育优先发展,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选择。 第三,教育优先发展,是当今世界许
16、多国家的共同趋势。,胡锦涛总书记: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三优先”需要尽快 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一要全社会倡导教育优先发展的观念。 二要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 三要把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 四要建立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问责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就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
17、-就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能力为重,坚持改革创新,胡锦涛:改革才能发展,改革才能提高质量 -改革要有动力:内在改革动力,外在改革推动 -推进教育改革:一是坚持改革方向,明确改革思路;二是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三是坚持试点先行,确保有序推进 -创新就是继承原来的,学习外来的,创造未来的,21世纪人类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
18、,更是文化的演进。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生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创新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不少国家都把加强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占据国际竞争有利位置的基本策略。,促进社会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困难群体子女教育保障 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授受义务教育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 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重视教育质量,提高质量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环节,是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要求的关键。扩招一定层面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强不强就是质量,坚持规模与质量统一。没有质量的规模就是泡沫 -明确质量标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人才 制定一个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
19、现行教育理念衡量学校、老师、学生科学指标体系 -加强质量保障,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质量的关键靠教师,发展任务,5,高等教育,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 续 教 育,1,2,国 民 教 育,终身教育,民 族 教 育,特 殊 教 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学前教育,1、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短板 2、两次征求意见提的最多,有一段被忽视,学校少了, 学校贵了,“入园难入园贵”,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3、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2年,有条件的要达到 3年 4、鼓励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私立幼儿园,重点推进农村学前教育 5、12月1日全国学前教育电视电
20、话会上强调,“要突出公益性和普惠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以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为方向,以幼儿为本、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 6、河北省到2012年改扩建和新建1000所公办幼儿园,6县成中西部改革试点,5千万元新建和改扩建34所,义务教育,1、义务教育特征:普及性、免费性、强制性、统一性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不等于平均主义,均衡只能把低的扶上来,而不是把高的拉下来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的是资源配置均衡(校舍、图书、设备、教师),不指学校的质量、特色、风格 4、义务教育减负和择校:长期看解决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
21、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近期来说合理流动教师,将好高中名额分到学校去。 5、均衡发展特指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若均衡发展将是民族的灾难。 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有为才能实现,高中教育,促进高中培养的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由于受到统一高考的限制,我们现在的高中都是一样的,不利于学生个人潜质的多样化发展。千校一面,缺乏办学特色,因此提出高中要多样化发展。此外,提出了要建立“综合高中”这一新概念,这将为高中的多样化发展提供较好的政策依据,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贡
22、献最直接、服务最贴近的教育类型。 1、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3、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高等教育几个热点问题,1、建立分类高考、多元录取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 2、为什么高教只是减缓增量而不是停止扩招 3、如何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高等学校特色办学 4、毛入学率 5、去行政化,国家重点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985工程38所,重点是北大、清华、浙大、南京大学、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尔滨工大、中国科技大学),56所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 112所211工程大学。在2008、
23、2009年数据中,本科院校未包含322所独立学院。,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结构,2020,教育事业发展:2015年和2020年主要目标,45,2015年和2020年主要目标(续表),所谓事业发展目标难易程度的估测,仅就学生数量而言,尚未考虑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经费状况、与社会需求的适切度等因素。,2020年初中-高中-大学学龄人口处于低位 小学学龄人口即使有所回升也无压力,万人,我国教育进入后“普及”阶段拐点 有质量与均衡发展的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时间表 面向就业和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体制创新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步骤,金字塔-梯形规模结构 标志人力资源开发新阶段
24、,高等教育,高中教育,初中教育,普通小学,2002年,2007年,2020年,从年均增加300万人,到200万人,再到近年不到100万人。 预计今后10年,年均增长应在50万人左右。,2002-2008年经过宏观调控的 高教在学规模及入学率变化,2008年23.3% 2009年24.2% 2010年25%,2020年我国高教毛入学率能否达到40%?,经过反复论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40%的发展目标,这仅是中等发达国家上世纪末平均水平。据测算,随着18-22岁人口数显著下降(1.2亿降至800万人),即使维持目前在校生规模不变,毛入学率也会自然提高到34%,若达到40%的
25、目标,实际只需增长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50万人左右,主要用于优化结构,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人才培养,提高民办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能力,保持公办本科稳定,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温家宝:钱老在世,我多次去看他,我也在思考现在确实向钱学森、李四光这样的顶尖科学家少了。有两条:一是感想敢去做,做别人未做过的事情;二是理学文、文学理。 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 因材施教 改革试点(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政府管学校,向管理自己厅局一样,过多的行政干预;学校管老师向机关,部领导管司局一样。 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学术自由、管
26、理优化、制度保证),校长治,教师治,学校,学术权给教师(自然人),行政权给校长(法 人),职业化,科层化,纵向集中,专业化,扁平化,横向民主,如何理解高校“去行政化”,去行政化不等于不要行政,也不等于不要行政权力。任何一个单位或组织,只要运作,就必须有行政权力和行政人员,大学从教授治校到后来科层制的建立是管理上的进步。去行政化是要去掉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以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以行政决定代替教育规律的现象。现在许多学术事务都由行政权力处理。如在大学里新设一个专业,谁说了算?是书记、校长、处长说了算。学术事务都在行政会议上讨论、决定。教授无权参加,甚至系主任、院长也没有参加。学术委员会形
27、同虚设。学校是一个学术机构,应该有两种权力存在,即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没有行政权力学校就没办法运行,不能简单地将去行政化理解为去掉行政机构、行政权力;但学校是学术机构,必须用术权力来指挥学术活动,包括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等等。另外,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教授治学也是去行政化的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的科层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而不是取代或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的。在高校应该是教授治学,校长治校。高校里应该有一个具有学术权力的学术委员会,就是教授治学的一个机构。同时,行政化在中国传统上根深蒂固,利益相关者盘根错节,因此只能逐渐淡化,不可操之过急。,改革任务,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建设中国特
28、色学校制度 改革办学体制 改革管理体制 扩大教育开放,本届政府启动十大改革试点,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改革试点全面启动重要政策集中出台,全教会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启动了全国
29、教育体制改革试点,425项改革试点项目得以确定。以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为重点,组织实施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从国家、地方和学校3个层面系统推进,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新局面。 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共出台50多个文件,初步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支持体系。,保障任务,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人 2、保障经费投入财 3、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物 4、推进依法治教法 5、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责 6、加强组织领导事,社会投入 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学杂费、其他(事业)收入,财政投入 预算内拨款、教育税费、公有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政
30、府和社会教育投入占GDP%,20世纪90年代世界平均水平4% 现已4.5%,2012 4%!,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支撑条件,2020 4.5%?,2008年OECD成员国公共和私人 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1991-2008年我国政府和社会教育投入,2009年全国在校生:高等教育2979万;中等教育1.01亿;小学1.03亿。 民办教育所占同级教育比例:分别为15%、9.7%、4.9%。 民办幼儿园近9万所,在园儿童1134万人,分别占65%和43%。,2012年全财政性教育经费能否达到GDP的4%,1993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到2000年中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达到GDP的4%。但
31、事实是,这期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本来有3%,后来降到了2.7%、2.8%。之后再次修改,规定到2005年达到4%,而2005年也没有达到,才3%左右。以后又规划2010年达到GDP的4%,虽然实行情况较好,2009年已达到3.45%,但今年仍然不可能达到4%。因此征求意见时,很多人提到我们可能还无法实现,长期做不到会导致政府失信于民,建议最好不要在教育规划纲要再提这个指标,但最后还是决定提出到2012年达到GDP4%的目标。 在1993年提4%不可能实现,因为当时国家财政收入只有GDP的12%左右,教育不可能拿走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现在财政收入达到26万多亿,接近27万亿,占到GDP的22%左右,4%只占22%的五分之一多一点,因此教育财政投入达到GDP4%的目标是可能实现的。,谢谢大家,欢迎批评指正,联系方式: 13703141168 18603146161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