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教育科学学院科学教育 071 顾婷婷在物质横流的时代,精神文明总是如同配角,在当今社会,身为国家新生力量的大学生,对于文化消费不占主导的现状,这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值得去深思,去研究如何去突破现在的文化消费的瓶颈,让大学生文化消费的阅读层面,有所提高和觉悟是我们所探究的。随着中国物质生产方式的市场化,中国精神生产的市场也被这条经济活动的规律所引导。越来越多的人嗅到了这里面的商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甚至于扭曲。大量的商业性的文化垃圾充斥着这个时代。相较于其他年龄层及文化层,全日制本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无疑是佼佼者。文化消费的定义是:指直接进入文化消费领域、满足人
2、们日常文化需要的产品和活动,也包括为了直接消费而进行必要的再生产( 复制)和辅助性创造活动。当今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无疑是鲜活的。对于新事物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有一种不可或缺的敏锐和对新事物追求的狂热。在我们调查的问卷上反应了些问题。一,针对文化消费导向的现状,提高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对策研究1.针对文化消费内容:调查表明:现在高达 85%的大学生最常涉猎的阅读是娱乐休闲类的信息。时尚、体育、娱乐明星、幽默、游戏及动漫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中国文化的诗词歌赋、散文及名家著作。大多数被调查者的态度是,大学生消费文化本身只是娱乐与休闲,目的无非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排遣一下内心的压抑与焦虑,让大学生活
3、不是太过于无聊,填充自身心理的空虚和贫乏。而很少有人会有目的的去消费文化。对于休闲娱乐的文化始终是一种泡沫文化,虽然楼台宫阙,却是海市蜃楼,没有真正意义上文化的根基。对于古典文学,中国文化真正的载体,却鲜被人关注。第二个成为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追捧者,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所创造的青春文学。青春、武侠、玄幻、科幻、悬疑恐怖小说这一个系列的文学,是闲暇时,一个消遣时间的切口。让人陷入一些虚构的空间,麻痹自己在现时空的感觉。对于自身涵养类的,如哲学、历史、传记、励志等,相较之下,关注的目光就较为零星。第三种个誉为考试宝典的各类参考用书,是当代大学生的另一股热潮。术业有专攻,是古人之训也。但是,现在的教参
4、市场都是为各类考试准备的磨刀石。为求高分,为求良木而栖,这些书往往比学术专刊、专业书籍更为重要。教育系统的弊端,才使得高校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如此不堪一击!自身的认识是人体现自我的一种表现。在康德看来,理性生命的一个永恒不变的格律是“自己思考”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不会去 “自己思考”,而是现在的文化市场的导向,让人变得不能“自己思考” 。“不急跬步无以至千里” ,水滴石穿,对于这样的涉猎内容和文化消费导向并不是一朝一夕间可以决定的,主要有两方因素。第一教育体制:考试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于现在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只是为考试而去关注一些古典文学,老师对这方面的要求也仅仅限在对试卷上所能够反映的
5、。所以对于人文的启蒙教育无疑都是欠缺的。而大学的人文教育又仅仅是一种形式。第二是大学生自身的文化涵养。大学自学性的开放式学习,并不应该是纯粹的娱乐。对于阅读内容的提高。首先,是对于现在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不应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甘为文化有所贡献,不让文化越来越商业化。只因利益而忘记文化本身的魅力。不要因为市场的需求而大量的生产一些脱离社会现实、画面刺激、血腥的青春网络小说,扭曲文化本身的电影、电视等音像制品,多多的用这些现代的手段去诠释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东西。让大家能在市场这个大氛围下,多去感知。比如现行很前卫的百家讲坛。就是难得的商业文化下的牡丹。正是有这么一个市场,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去关
6、注这些文化。对于论语 、 三国志 、 聊斋志异等一些古代巨作,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文人学者去讲析,才会再度吸引大家的眼球。再次,是大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身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该多多的进行自身的思考。要从“让我做什么?”转变到“我要做什么?”自我觉醒意识是最大的动力,激励自己去关注自己的人生,不仅仅是对于未来就业、本身专业的关注,更该加入人生的思考,看些文学、哲学、心理方面的读物。还应该经常的关注时事,大学生的视角独特,自身较为敏感,对于信息的捕捉更加的敏锐,有了较高的文化修为,才能正确的分析问题,提出较有层次的意见。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独特。2.针对文化消费形式:(1)对于高雅艺术文化的欣赏,让我们
7、很值得探讨的。从问卷上经常性参加展会,愿意为一些文化艺术掏腰包的人,少之又少,仅为 1%。展会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这个概念还十分淡薄。原因有二。一、从小对于艺术类的高雅文化接触较少,仅仅在艺术课上,吸收一些“常识” 。并不是从小就培养了较强的鉴赏能力,文化的自身修为,层次相对较低。二、艺术性强的展会、展览总是因品质的需要,而有较高的价位。身为大学生,没有相对的经济能力,就算有心为之,也因为高价格而望而却步。对于这点来说,相对比较无奈。毕竟在面包和精神面前,面包是基础。可以让高雅艺术进校园这样的活动,多多的开展一些。尽所能的大众化。比如上海的剧院前段时间刚推出的一些的人文话剧,效果很好,到场的观众
8、都为之震撼。有了这么一个文化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去关注、去欣赏、去膜拜艺术、文化。(2)对于新兴的网络产业,大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较为集中。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每月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于网络,甚至有近10%的受调查同学每月在上网方面花费 50 元以上。网络文化的多元化,让大学生有了一个平台去接触世界、社会信息。正因为此,网络文化在影响新一代大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念方面有相当的分量。网络的多元化,信息的高度膨胀,林林总总的文化信息,大学生是否能够透视糖衣里的文化实质,是我们该深究的。 而网络的相关产业不断发展,对于信息的错误性、不安全性。国家也在今年对于网络警察这块有了质的
9、突破,对于黄色、暴力、反动等的信息坚决地管理起来,也是让大学生在浏览网页时的一种保障。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应有分辨信息的能力,不应受诱惑而掉入不可自拔的虚拟陷阱。在文化消费领域,将导向的角度变广,使镜头对准高雅文化,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近距离的欣赏文化。让大学生文化消费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增加消费的文化深度,在形式上创新,增加文化消费广度。二、针对不同类群文化消费现状,提高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的对策研究“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 ,不同的个体的文化认知不同,对于消费理念的不同,让文化消费的现况更加盘根错节。正因为此,在大学这个文化氛围较为浓郁的地方,我们积极倡议加强人文教育,增强文化涵养,希望能让
10、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一致提高一个层次。1.在针对不同地域的大学生文化消费:(1).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水平的差异,对待文化消费的认知是有所不同的。当发现一本内容诱人但价位较高的图书时,有将近 70%来自农村的同学选择不买或者暂时不买,等经济宽裕时再买。而大多数来自大城市或者城镇的同学则会选择购买来满足自己在文化阅读方面的需求,只有少数同学会想要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合买。对于报刊、杂志的阅读,有 41.4%来自大城市的同学会每周甚至每天购买阅读,49.4%来自城镇的同学会选择购买周刊或是月刊进行阅读,大约每周或是每月购买一至两次,而有 57.7%来自农村的同学几乎不购买报刊、杂志来阅读,他们
11、大多都会选择在图书馆里借阅。有关于这点来说,大学生的经济能力较小,生活水平又有所差异。文化消费的理念,有,但是淡薄。这就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渠道去满足大家的文化消费。定期的增加、优化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对于学生的借书情况进行适时统计,了解大学生的文化阅读动态。有时也可适当的对于相较而言生活水平较低的同学发放一些文化津贴,鼓励多多阅读、消费文化。(2).无关于地域差别,参加调查的同学中有 73.1%的同学每月在文化消费方面花费的金钱在 50 元以下,占了每月生活费 5%10%,首先,我们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把握正确的文化消费方向,走出消费误区,从而有利于自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12、形成。其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消费方式,对于自己的消费要有计划,不能盲目消费。2.在针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男女生的差别在于文化阅读的内容上,男生对于一些军事、历史内容较为有兴趣,曲折的故事情节,主人公超脱自然的力量更是倍受吹捧。曾看到某知名盗墓小说家暴料,自身对于盗墓并没有研究,写小说只靠一支笔,一张纸。试问:这样的小说除了在短时间内使自己不再空虚,看完后你留下了什么?是错误的墓地结构,还是虚幻的时空。对于女生而言,少女小说,八卦娱乐,以及时尚杂志是点击率较高的,让人向往于光鲜生活,忙于追求物质生活而忽视了我们的精神探索。对于这个问题,男女生的差异是不能变
13、更的,只是身为一名女生(男生) ,应找到自身提高文化涵养的出口,不要沉溺于过于虚幻的空间里。对于与男生(女生)的差异,应设法去了解,选择自己的理念。3.在针对不同学科的大学生:文科生相较于理科生而言更为感性。60%的文科生对于散文、名家著作较为关注,而剩下的对于古代文学兴趣较大,诗词歌赋,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强于理科生。理科生则对于现代时尚事物、科普读物等的比例占 32%,远远高于文科生的 7.4%。对于这个问题来说,适时地调整文科生与理科生的阅读范围,让文科生关注传统文化的同时多增加理性的思维。理科生更应多关注文化修养,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而对于身为消费者的大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目光放在文化的本质上,而并非一味的追求时尚的前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对于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敬畏和传承,担负起对于当今文化导向的风向标。提高大学生文化消费层次,并不是大学生单方面就能一步登天的,他的提升,需要个方面的提高。国家对于启蒙人文教育的加强,学校在升学率的同时,更多的是提供更多的文化消费的机会,推出更多的优惠政策,促进文化消费。提高大学生文化消费是必须的,也是迫在眉睫的,大学生文化消费是大众文化消费的核心。他的提高是对整个文化市场消费群消费倾向的指标。是让中国文化传承最为强大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