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灾害的识别与防治,曹 玉 志,第一部份 地质灾害简介第二部份 地质灾害的识别第三部份 地质灾害防治,第一部份 地质灾害简介,一、地质灾害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和人为的地质作用在地球表层引起的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地质作用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相遭遇的结果。没有致灾作用,灾害无法发生;而若作用遇不到有价值的受灾对象,造不成损失,也不能称为灾害。致灾作用是主导因素,受灾对象是被动客体。,二、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指崩塌(含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不均匀沉降。三、地质灾害的特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
2、可预见性差、预测难度大的特点,其防治工作常常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一旦发生,将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四、地质灾害的危害我国的地质灾害尤其是西部山区的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随着工程开发活动的增强有愈演愈烈之势,据粗略统计,近十年来,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近千人,经济损失上百亿元。,五、地质灾害的类型,第二部份 地质灾害的识别,一、崩塌、滑坡 (一)崩 塌(俗称“垮山”)高陡斜坡(含人工边坡)上的岩土体完全脱离母体后向下倾倒、翻滚、跳动、坠落,这一移动现象与过程称为崩塌 。崩塌的运动形式分为:倾倒式、滑移式、错断式、拉裂式、陷落挤出式(图1、图2、图3
3、)。,图1,图2,图3,1、崩塌的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切割强烈的陡峭山体斜坡中上部位。 (2)地层岩性 发生崩塌的岩性组合大多是上部为坚硬的碳酸盐岩,下部为较软弱的碎屑岩。由于下伏软弱层抗风化能力较低,易产生退坡,从而导致上覆坚硬岩体形成陡岩或孤立山嘴,岩体中的节理裂隙、卸荷裂隙及溶蚀裂隙发育,将岩体切割破碎,在降水或人为活动作用下易产生崩落。,见照片110,(3)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崩塌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因构造成因的断层面、岩石节理裂隙面成为岩体的软弱结构面,软弱结构面越发育,坡体越破碎,崩塌就越易产生。 2、崩塌的引发因素 (1)大气降水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冲刷坡脚,导致坡
4、脚掏空,同时降水沿裂隙渗入坡内,增大了对边坡岩体的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软化或掏蚀了裂隙中充填物,同时增加岩体重力,有利于崩塌的产生。,静水压力及扬压力,水位,泉,水对崩塌、滑坡稳定性的影响,(2)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工程活动(采矿、切坡)的影响是崩塌形成的较重要因素。采矿形成了较大的采空区,如果预留保安矿柱过小或数量不够、不留保安矿柱或回采保安矿柱,以及采矿过程中爆破震动,破坏了岩体的结构,导致上覆岩体失去支撑面开裂或使原有裂缝进一步扩大,从而引发崩塌(照片1、2、3、510)。 较大的切坡工程施工对岩体的震动破坏较大,加上卸荷作用的影响,切坡后的边坡岩体将会较为破碎 ,易引发崩塌(照片4 )。,
5、照片1 黔西县红林乡岩脚村薄刀山崩塌(采矿引起),2001年5月29日贵州省兴义雄武乡木咱村发生崩塌,造成一起掩埋6户7栋农舍、二辆“东风牌”载重汽车、5辆拖拉机及35辆小马车,毁坏农户38户228间,压毁耕地近300亩及部分水电设施,压埋年产3万吨煤矿1个,导致鲁岔公路中断,并造成10人死亡,重伤2人,3人轻伤。,照片2 兴义雄武崩塌时的景象(采矿引起),照片3 兴义雄武崩塌后的景象(采矿引起),87年9月1日,巫溪城关 岩崩,伤亡122人。,照片4 四川巫溪崩塌 (工程活动引起),照片5 开阳金钟镇崩塌(采矿引起),照片6 开阳金钟镇崩塌 (采矿引起),照片7 开阳金钟镇崩塌(采矿引起),
6、照片8 开阳金钟镇崩塌(采矿引起),照片9 开阳金钟镇崩塌(采矿引起),照片10 开阳金钟镇崩塌(采矿引起),(二)滑 坡(俗称“走山”、“梭山”)斜坡上的(具临空面)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移动事件(图412) 。,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1、滑坡的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滑坡多发生在地形坡50度以下的斜坡体上,主要集中发生在2040 的斜坡体上(图13)。,图13,(2)地层岩性:滑坡的形成受地层岩性控制明显。多发生于泥岩、砂岩层分布区(照片11
7、18);另外泥页岩、泥灰岩、含煤地层,其间的软弱夹层遇水易软化,常构成层间或滑坡滑动带,亦是软弱易滑地层 。盘县的滑坡85%以上的滑坡发生于此类地层中。 (3)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相对发育的地方发生滑坡的机率也较大。,2、滑坡的诱发因素 (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渗入滑坡体后,一方面增加了滑坡体的重量,增加了滑坡向下滑动的推力,同时降水时产生的静水压力及动水压力,也增加了滑坡向下滑动的推力;另一方面软化滑带土,使滑带土的力学性质大为降低,减少了滑坡的抗滑阻力。经我院对历年来滑坡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贵州滑坡80%的发生在雨季。,(2)人为工程活动 公路施工、房屋建设、矿山建设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人工切
8、坡,形成了临空面,使上覆岩土体失去支撑,产生滑坡。近十年来随着贵州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贵州的基础建设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由此而引起的滑坡越来越多(照片1114、1619)。2002年盘县忠义乡发生的(5死、1伤)的滑坡就是因为在公路施工过程中不合理的人工切坡造成的,95年贵阳沙冲路公路拓宽改造引发的滑坡死亡38人,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贵开路三江桥头滑坡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水库蓄水泄水与渠道渗漏:水库蓄水时,浸润和软化滑坡体岩土体,减小了滑坡体的抗滑力;水库泄水时,水位急剧下降,渗水压力和静水压力加大了滑坡体的下滑力(如鲁布革水电站滑坡)。堆填加载:在斜坡体上大量兴建楼房、工厂、堆渣
9、、填土等,增加了斜坡体荷载,斜坡体失去平衡而引发滑坡。,照片11 (工程切坡引起),照片12 (工程切坡引起),照片13 (工程切坡引起),照片14 (工程切坡引起),照片15,照片16 (工程切坡引起),照片17 (工程切坡引起),照片18 (工程切坡引起),照片19,贵阳市沙冲路由于公路开挖,诱发滑坡,造成死亡36人,重伤3人的特大灾害,照片20,照片21,(三)崩塌、滑坡的识别 1、崩塌的识别崩塌体坡脚有块石大小相差悬殊结构零乱的崩塌堆积物,又叫倒石堆,崩塌体前缘小型崩塌、坠落不断发生。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是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面的陡倾裂缝发育,或顺裂隙、软弱带发育,坡体上部拉张裂缝发
10、育,裂缝不断加长加宽,速度突增,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分离之势(照片7、8、10)。,2、滑坡体识别 (1)地形地物在山体斜坡地带,滑坡区常形成圈椅状地形和槽谷状地形,或造成斜坡上出现异常的台坎及斜坡坡脚“侵占”河床、耕地、房屋场地、道路边缘等现象。在滑坡体上,常有鼻状凸丘或多级平台。平台的高程和特征与外围河流阶地不同。在滑坡体外两侧,常形成沟谷,常有双沟同源现象。可见到线形地物(如道路、耕地边界等)被错断位移的现象。在滑坡体上,常有积水洼地、地面裂缝、“醉汉林”、“马刀树”和房屋开裂、倾斜、沉陷、隆起、冒水等现象(照片2224)。,(2)岩土体结构滑坡体范围内的岩土体常有扰
11、乱、松动、挤压揉皱、受水浸润、擦痕等现象。基岩的层位、产状和断层特征与外围不一致,常见有被泥土、石屑充填或未被充填的张性裂缝,张扭性裂缝(两侧边缘)及压性裂缝。 (3)水文地质在具有隔水作用的滑动面(带)的前缘(出露点)常有成排、成群的泉水溢出。在滑体后缘,常有泉水出露或渗水现象。有时在滑坡体两侧或前缘,会形成特殊的“泥球”现象。,(4)滑坡边界及滑坡床滑坡后缘断壁上带有顺层擦痕。滑坡前缘土体常被挤出或呈舌状凸起,常伴有揉皱、褶曲或断裂现象。在滑动的岩土体周边两侧,常有沟或裂面,甚至线状地物被剪断等现象(照片25)。,照片22 滑坡体上的拉张裂缝及“马刀树”,拉张裂缝,马刀树,照片23 滑坡体
12、上的拉张裂缝,照片24 滑坡滑动引起的地面开裂,照片25 滑坡滑动错断排水沟,(四)滑坡、崩塌发生的前兆特征 1、崩塌发生的前兆特征 (1)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2)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 (3)不时有偶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4)出现热、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5)动物表现极度异常现象。 2、滑坡发生的前兆特征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2)滑坡体后缘弧形、直线性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错,四周岩土体出现松驰、小型坍滑现象。 (3)滑带岩土体因磨擦错动发出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
13、或冷风。 (4)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 (5)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歪斜等现象。 (6)滑体上如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五)日常工程活动中如何避免崩塌、滑坡灾害1、在工程选址中尽量避开已有或易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工程选址的目的,在于寻求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之间的最有利结合,使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环境条件,尽可能避免,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在工程选址中首先要看工程地基的好坏,同时也要看外围有无可能危及工程安全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还
14、要看工程建设本身是否会结当地或外围地质环境造成不良影响。2、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注意避免因开挖、弃土、排水而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六)滑坡、崩塌的监测,后缘拉裂缝,前缘隆起,平 面,剖 面,1、变形破坏迹象的出现,时间,缝宽,1979,1980,1981,1982,1983,2、变形迹象的出现,地下水位,地下位移,地表位移,3、监测点的布置,4、监测的目的为了解和掌握崩滑体的演变过程,及时捕捉崩滑灾害的特征信息,为崩塌滑坡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同时,监测结果也是检验崩塌滑坡分析评价及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尺度。因此,监测既是崩塌滑坡调查、研究和防治工程
15、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信息获取的一种有效手段。5、监测和方法目前,国内外崩塌滑坡监测方法已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监测内容丰富,监测方法较多,监测仪器各种各样,这里不作论述,现就简易的大地形变位移测量、裂缝位移测量、宏观地质调查法监测叙述如下:,(1)监测点的选定A:大地变形位移监测:为了解崩塌滑坡的变化动态和发展趋势,研究其稳定性,预报崩滑险情、对崩塌滑坡进行大地变形测量(位移监测)是必要的。大地变形测量监测的选定应根据崩塌滑坡的平面形态布设监测网点,监测网点分控制点和监测点,控制点埋设在崩滑体区外围,为相对不动点,监测点布设在崩滑体内,一般布设上、中、下三条直线主要是为控
16、制崩滑体变形化范围,用视准线法测量监测点的位移变化动态。B:裂缝相对位移监测:裂缝相对位移监测是监测崩滑体中裂缝两侧相对张开、闭合变化,监测点选择在裂缝两侧,特别是主裂缝(崩塌母体与崩塌体之间裂缝)两侧,监测点一般两个一组,测量其距离或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经观测裂缝张开、闭合和垂直变化,此外,还可在建筑物(房屋墙、挡土墙、浆砌片石沟侧壁等)的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等观测该裂缝的变化情况(图25)。,C:宏观地质调查法:宏观地质调查法是采用常规的崩塌滑坡变形形迹追踪地质调查方法,进行人工巡视,并发动当地群众报告崩塌滑坡区内出现的各种微细变化。该调查法选点宜在变化明显地段设固定点,包括调查路线应穿越
17、,控制整个崩塌滑坡区。(2)确定测量工具和测期 监测点选点之后,需确定测量工具和观测次数和时间间隔。测量工具原则上精度越高越好,但考滤到经济、实用和便于操作,大地形变测量选用经纬仪和红外线测距仪;裂缝相对位移监测用钢卷尺,宏观地质调查用一般的地质罗盘钢卷尺等即可。要动力破坏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崩塌滑坡变形缓慢阶段(蠕动阶段),简易监测宜每月一至二次,崩塌滑坡变形加快,监测次数相应加密。此外,雨季应加密观测次数。监测观测工作应连续进行,直到灾害隐患消除为止。,(3)记录、分析监测成果每次观测,需认真作好野外记录,室内将其制成表格,并绘制观测时间位移曲线图等,及时进行监测工作总结,并按有关规定及
18、时上报。(4)建立简单易行的险情警报系统,发现险情及时上报监测的最终目的是在于预报灾情,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为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崩塌滑坡监测站应建立有线和无线通信联络险情警报系统,若发现险情,应立即上报主管部门,将险区内人员撤离,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二、泥石流 1、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地质灾害现象。是高浓度水沙(泥)两相混合流,其中泥沙粒径差异很大,流动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非恒定性,是水土流失过程中介于洪水与滑坡之间的泥沙集中搬运的一种形态。(照片2631)。,照片26,照片27,照片28,照片29,照片30,按泥石流的成因活动产出的环境分类
19、,照片31,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 (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 (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3、泥石流发育的基本规律 (1)在深切割的高山与中山,中山与低山的过渡地带的地形相对高差大,泥石流普遍发育。 (2)受气候影响,降雨型泥石流在降雨量大和暴雨区多有分布。 (3)贵州的泥石流多发生在碎屑岩分布区。 (4)受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 在大面积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强烈的地区,采矿大量堆矿渣的沟谷,大规模开挖堆积弃土的山坡和沟谷,都易产生泥石流(如:1995年6月24日开阳金钟镇泥石流,造成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的特
20、大灾害) 。,三、地面塌陷 1、地面塌陷的定义及类型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现象。由于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地面塌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岩溶塌陷 由于可溶岩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照片3235)。 非岩溶性塌陷 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图15、16,照片3637) 。,图15、16,照片32 岩溶塌陷,照片33 岩溶塌陷,照片34 岩溶塌陷,照片35 岩溶塌陷,照片36 息烽县南山煤矿
21、采空区塌陷,塌坑,照片37 息烽县南山煤矿采空区塌陷,塌坑,2、地面塌陷发生的前兆 (1)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水位的骤然升、降,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 (2)地面变形:如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产生局部的地鼓或下沉现象,这时地面已处于临近塌陷的危险状态。 3、塌陷的成因类型分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自然塌陷分为: 暴雨塌陷洪水塌陷地震塌陷重力塌陷,人为塌陷分为: 坑道排水、突水塌陷 抽吸地下水塌陷水库蓄水或引水塌陷(蓄水正负压力的冲爆)震动或加载塌陷地表水下渗塌陷多种成因复合塌陷,四、地裂缝地裂缝是指岩体或土体中直达地表的线状开裂。按其成因类型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内营力作
22、用形成的:(1)地震引起的(2)火山引起的(3)区域新构造活动引起的。 2、外营力作用形成的:(1)矿山采空区下沉塌陷引起的(图17、照片3841)(2)过量抽取地下水、石油和开然气等引起的(3)隐伏岩溶地面塌陷引起的(4)膨胀土作用引起的。盘县的地裂缝主要是由于矿山采空区下沉塌陷引起的。,五、地面不均匀沉降1、地面不均匀沉降的基本概念地面不均匀沉降通常定义为地面岩土体出现不均匀的下沉。2、形成条件在山原地区主要为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面不均匀沉降。一般情况下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其一:为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不均匀沉降,当抽汲地下水后,地下储水空间(溶洞、廊道、裂隙)的应力状态失去平衡,即引起地面
23、发生不均匀沉降变形(如:六盘水市水城矿务局总医院大量抽汲地下水后,引起军供站区域的不均匀沉降)。 其二:为堆填的土体压密或收缩的局部效应。特别是在荷载的压密和土体含水量丧失的条件下导致土体收缩引起的地面不均匀沉降。3、表现特征 地面塌坑、地裂缝、地面倾斜等,图15 采空型地裂缝示意图,照片38 息烽县南山煤矿采空区地裂缝,地裂缝,照片39 息烽县南山煤矿采空区地裂缝,地裂缝,照片40 息烽县南山煤矿采空区地裂缝,地裂缝,照片41 息烽县南山煤矿采空区地裂缝,地裂缝,第三部分 地质灾害防治,一、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案针对不同特性的地质灾害体,应采用不同的防治技术手段方法,主要包括保护性措施、预防性措
24、施、治理性措施。 1、保护性措施从区域地质环境保护入手,改善环境,着重对区内地形切割强烈、地面坡度较陡的分布区实施生物治理措施。此措施的实施,对渐变性的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洪涝灾害以及水土流失等起到相当好的防治效果。该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现有植被,二是退耕还林,实施生态恢复,增加林、草覆盖率。,2、预防性措施 (1)限制、规范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一是限制采矿的强度或限制开采,二是在地质灾害体或是附近也应限制强烈的人为活动。 (2)监测预报:适用于孕育中并有成灾迹象的地质灾害体,对不同的地质灾害体及不同阶段,其监测内容不一,尤其是在汛期对地质灾害体的监测预报尤为重要。对滑坡、崩塌、地裂缝,主
25、要监测其变形的水平、垂直位移情况,除此之外还应观察滚石、掉块、地陷以及房屋开裂、门窗开关异常、泉水流泉、涌沙浑浊异常等情况。,对泥石流主要监测降雨量及强度,其次还应监测物源区各类地质灾害及松散堆积体的变形情况。监测人员应做好监测内容的记录和分析,并将监测情况及时汇报,以便领导作出决策。 (3)避让搬迁:适用于规模大、危害大,近期无力进行地质工程防治或防治效益低的地质灾害。 3、治理性措施适用于规划规模大,正在发展中,避让难度较大以及重点城镇(如开阳金钟镇),投入少量工程可以挽救大量经济损失,治理工程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的地质灾害。对不同的地质灾害体施用不同的地质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六种措施。,
26、1、拦挡、抗滑支挡(锚杆、抗滑桩、挡墙) 2、排水(排水沟、排水孔)、防渗 3、削方减载(含剔除危岩体) 4、坡面防护(植树种草、浆砌片石护坡等) 5、修建排洪沟渠 6、填堵夯实,对滑坡、崩塌(危岩)、不稳定斜坡的防治主要采用拦挡、抗滑、排水防渗、削方减载(含剔除危岩体)、坡面防护等措施;对泥石流的防治以拦挡为主;对塌陷、地裂缝的防治填堵夯实为主;由于区内地处云贵高原梯级斜坡地带,地形切割强烈,地面坡度大,部分傍山建房因条件限制无法合理削坡时,房屋距坡脚应距一定的距离。在只有切坡而无护砌时,即使坡角已达建议值,特别在汛期,都要注意坡体上部裂缝、坡面变形及坡上林木状态、坡脚泉水动态异常等,以备及
27、时避开。,泥石流治理的重力式实体拦挡坝支挡,泥石流治理的格拦坝支挡,泥石流治理的平面型格拦坝支挡,滑坡治理的抗滑桩及重力式抗墙支挡,重力式抗墙,抗滑桩,滑坡治理的重力式抗墙支挡,排水沟,重力式挡墙,滑坡治理的重力式挡墙及排水沟,4、实施防治规划的保证措施人类工程活动,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地质环境的恶化和被破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可分为防治管理措施和防治技术措施。 (1)防治管理措施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政府管理职能,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实现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社会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包括以下内容:,制订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法规,与相关法规相结合; 地质灾害防治统一部署
28、,按县、乡(镇)、村三级进行分级防治管理。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计划,实行专款专用; 对地质灾害防治质量、进度、资金、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监控;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树立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社会化,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2)资金保证措施在县政府的财政开支中,就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其运作经费作为专项计划,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基金,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充实防治基金。使地质灾害的调查、整治费用得到保证。同时制定鼓励地质灾害防治的优惠政策,真正做到“谁治理,谁受益”。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本次调查到和今后发生的地质灾害,就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
29、方案,并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逐年修订,加大实施力度,让损失减至最低程度 。,(3)抢险救灾措施此措施是在地质灾害发展到预警状态或临灾状态阶段实施,厚则上为首长负责、群策群力。可分为预警、警报及临灾警报状态。 预警状态 得到预警状态预报后,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立即召开应急防范会议向有关部门领导通报险情,领导小组组织安排人员24小时日夜值班,部署应急防范的准备工作。 进行通迅、广播、交通工具、道路、医疗卫生、气象预报、安全保卫、食品供应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警报状态 得到警报状态预报后,县地质灾害领导小组立即召开全体成员会议,组织各有关部门做好充分准备,决定应急防范撤迁方案,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人和
30、任务,地质灾害领导小组有专人日夜值班; 领导小组各部门负责人每日碰头联系,通报险情,检查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当场解决; 有关撤迁的通讯、交通、安全、医疗及食品供应等部门的准备工作就绪,随时待命行动。,临灾警报状态 得到临灾警报状态的预报,县长发布紧急撤迁令,并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传达到各部门和全体临灾居民; 各部门、单位、住户接到命令后,应服从指挥,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路线撤离到安全区; 居民全部撤离后,公安小分队布置警戒封锁线,保护险区; 险情期过后,县长可发布警报解除令,撤离人员在统一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返回居住地,并做好善后灾情清查登记工作。乡镇、村、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密切配合县地质
31、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的各项防灾、抗灾、救灾的一切工作,其主任务是负责监测预报及组织实施有序撤迁工作,5、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开展群测群防是我国地质灾害防灾预警系统的基础,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专家指导下,开展群测群防工作,是我国目前条件下,投资少、覆盖面广、且又比较有效的防灾方法。在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立即由乡(镇)干部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由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建立监测设施,传授监测和记录方法,按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害程度,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网络。其内容和职责主要是:,(1)县级监测网络(群测群防一级网):负责该县(市)境内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
32、监测预警。危及100人以上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列入县级网络,由县政府负责组建,县级防灾领导小组负责管理。建立县(市)级群测群防监测站,进行多种手段的综合监测;进行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抢险救灾;负责该县的监测系统、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负责本县的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和管理、群测群防的信息管理,成为群专结合组成的监测预警系统的纽带。县(市)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县长负责,县国土资源局主持日常工作。,(2)乡(镇)级监测网络(群测群防二级网):负责该乡镇地域内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危及50人以上、100人以下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
33、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列入乡(镇)级网络。乡(镇)级防灾领导小组负责管理。负责对隐患点(含省、县级监测点)进行监测、预警,组织设立监测小组、临灾避灾抢险小组,确定乡(镇)联络员,签定责任书,并及时将监测记录上报县级防灾领导小组。其监测手段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协助上级监测机构做好本地区内重点地质灾害体监测预警。领导所属村的群测群防工作,做好地质灾害发生的短临前兆宣传和自救工作。乡镇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乡镇长负责。,(3)村级监测网络(群监测防三级网):危及50人以下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列入村级网络,由县、乡(镇)政
34、府协助组建,村级防灾领导小组负责管理。 村级网络是设立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小组的基础,负责该村组地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含省、县、乡(镇)级监测点)的监测预警,并负责对隐患点进行监测、记录、避险救灾,并及时将监测记录上报乡(镇)级防灾领导小组。其监测手段主要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地质灾害预警的自救指导。村组级监测网由村长(村主任)、组长负责。,监测点的建设根据上述原则确定需要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后,调查组应及时提出监测方案报当地政府,同时协助搞好监测点的建设。监测范围确定: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
35、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监测方法与要求:对当前不宜进行治理的及暂时不能进行治理的隐患点,危害大的应建立简易监测为主,结合宏观地面变形观察的群测网点。,一般采用设桩、设砂浆贴片和固定标尺进行滑坡体地面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并结合人工巡视滑坡体内的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筑物标志的各种微细变化。 对危害大的隐患点,如有条件也可用视准线法测量监测点的位移变化动态。以定期巡测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巡测一般为半月或每月一次,汛期强化监测将根据降雨强度,每天或24小时值班监测。,见照片,监测网点的管理与运行 (1)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与个人。被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乡、镇、村和有关单位为
36、监测责任人,在他们的领导下,成立监测组,监测组由受危害、威胁的居民点或有关单位的群测人员组成。(2)建立岗位责任制,县、乡(镇)、村应逐级签定责任书。(3)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培训与调查过程中,教会监测责任人、监测组成员和群众,如何监测、如何判断灾害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和灾情速报有关应急防灾救灾的方法。,(4)监测信息反馈与处理。县市国土资源主管行政部门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上报到市(地、州)国土资源行政部门(或地质环境监测站)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或省地质环境总站)将上报的资料与信息录入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进行趋势分析,同时对下一步监测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37、(5)经监测有重大险情发生时,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应立即采取应急防灾减灾措施,同时应立即报告省、市、县政府和国土资源厅主管部门,派出专业人员赴现场协助监测和指导防灾减灾。(6)建立地质灾害速报制度,按国土资源发(1998)15号文件附件。,监测数据 (1)监测数据包括地质灾害点基本资料、动态变化数据、灾情等。 (2)所有监测数据均应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在信息系统中,同时,必须以纸介质形式备份保存。 (3)监测点必须进行简易定量监测,并须整理成有关曲线、图表等。应编制有关月报、季报和年报,同时,对今后灾害及成灾趋势进行预测。 (4)监测数据应按有关程序逐级汇交。,群专结合的预警预报系统建设1、县国土资源局归口管理和指导群众监测网络,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2、县国土资源局的地质环境职能部门应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和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地质灾害危险点,并及时向有关乡镇、村和矿山及负有对重要设施管理的有关部门发出预警通知;,3、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各乡镇、矿山、重要设施主管部门编制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全县(市)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负责组织实施;4、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活动和基层干部培训工作。,返回,谢谢!,贵 州 地 质 工 程 勘 察 院联系人:曹玉志电 话: 0851-4845652(办)1360851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