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这时
2、各国封君权贵的养士之风也很盛行。 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交,社会上有一个阶层叫士,士是什么呢?就是低级贵族。贵族一共有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士和前三种贵族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呢?天子、诸侯、大夫都是有地盘的,有领地、有封地、有封国、封邑,而士是没有这些的,用现在的话说,士是没有不动产的。 士有什么呢?第一,他有一个贵族身份。第二,一般来说士都有一技之长。比如说他有武艺,武功好,这个叫做武士;如果他有文才,文笔好,这个叫做文士;如果说他计谋好,那他就叫做谋士;如果他口才好,那他就叫做辩士-这些人就是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游走于诸侯权贵之间的,今天给你出个主意,明天给他出个主意。他们是没有什么立场,
3、没有什么是非的。他反正就是给你出主意,如果你采纳我的主意,我被你雇佣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点子公司,也算是一种智力劳动吧。 辩士就是谋士,就是靠辩论、说服、出谋划策来谋生的士,所以也叫说客战国时期的“士”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这不仅说明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为了区分不同的士,当时的人便开始对士进行类分。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 谋士”、“ 勇士” 、“巧士”、“使士” 。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谈说之士”、“ 处士”、“勇士” 、“技艺之士” 、“商贾之士
4、”。庄子 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 辩士”、“察士”、“ 招世之士”、“ 中民之士 ”、“筋力之士” 、“勇敢之士”、“ 兵革之士”、“ 枯槁之士” 、“法律之士”、“礼教之士” 、“仁义之士” 等。根据士的特点、社会地位等情况,大体可分成三大部分:在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地位有所提高,春秋时期一些居于士阶层的大夫家臣就掌有重权,例如孔子时代的阳虎,到了战国时代,士主要分为几个类型:文士、武士、辨士和谋士,根据他们的名字就能够猜出他们的专长这些士依附在大夫和诸侯身边,为他们出谋划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客,主公为他们提供食宿,他们就要对主公尽忠,但他们绝对不是奴隶,因为他们享有人身自由,如果主公失
5、势或对他不好,他就可以选择离开第一,礼贤下士。魏文侯是礼贤下士的典范。吕氏春秋期贤载:“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 然则君何不相之? 于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魏文侯在这里提出了如何处理权势、财富与道德、知识之间的关系问题。魏文侯不但不恃权、恃富鄙视一个穷知识分子,相反,路过段干木的家门都要扶轼,施以注目礼。这一举动在整个魏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有些君主为了获得智谋,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如秦王对范睢,“敬执宾
6、主之礼 “ 。邹衍“适梁,惠王效迎,执宾主之礼“ 。魏公子平原君无忌屈身拜请侯赢、毛公、薛公是人所熟知的礼贤下士的典型。虽然当时能得到免去君臣礼待遇的只有少数有名望的士人,但这种行动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二,以师相待。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如“魏文侯师子夏、田子方“ 。齐宣王拜颜鉫为师 。孟子说:“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在谋略、道德面前,君臣的关系降到次要地位,君主应该到臣子门上讨教。孟子万章下记载一段鲁缪公与子思的故事。“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
7、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 这里也是讲,以权势论,士人与君主为君臣关系;以德行而论,君主应以士为师。鲁缪公与士人交朋友,在孟子看来是属于对士人不尊重的一种表现。吕氏春秋劝学讲:“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君主尊士为师的举动和以士为师的理论,反映了一部分士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 第三,平等以待。齐孟尝君是一位典型人物,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有一次,“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
8、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战国策齐策四载:孟尝君好士,“饮食、衣服与之共“。 由于社会上形成了尊士之风,一些士常常高傲自处,甚至不把君主放在眼里。颜 鉫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其中心论点是:朝代的更替和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政策、谋略之得失,而政策、谋略主要出于士。由此而得出士贵于君的结论。这一论点使齐宣王折服。在这种气氛下,有些名士凭借其知识、道德敢于藐视君主。孟子公开批评魏惠王:“不仁哉,梁惠王也。“ 孟子还宣传:“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 ?乐其道而忘人之势。“ 齐高士王斗见齐宣王时公然声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 宣王为了获得好士之名,“因趋而迎之于门“ 。 名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 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