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文交流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家好,我们今天讲的主题是“人文交流与一带一路建设”。2013 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今天中国对外经济战略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划。一、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一)人文交流的目的“一带一路”建设实际上包括几个重要领域的内容,民心相通实际上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的社会根基。我国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在共同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提到“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
2、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这是民心相通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措施与手段,但这些主要的措施与手段实际上都是以“人文交流”为主要载体的,因此我们说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问题的关键需要我们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人文交流措施来加以保障,人文交流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实现心与心的沟通。(二)什么是人文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大体可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新闻出版、学术交流、民族民间文化交流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历史悠久,共同为创造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 21世纪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双方应充分发挥人文交流作用
3、,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为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人文支撑。二、加强人文交流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哪些作用人文交流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人文交流有利于增强丝绸之路文化自信和复兴第一,加强人文交流有利于增强丝绸之路文化自信和复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它不是一个凭空冥想出来的东西,早在汉代以前,发端于中国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承载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人文往来的友谊之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南方沿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中南半岛陆路丝绸之路与中国和东南亚
4、国家的人文交流,催生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古老文明,丝绸之路不仅成为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贸繁荣的纽带,而且也是播种友谊,传承文明的重要桥梁。当今在构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人文交流充当了当代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自信和复兴的有效途径,并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平崛起所依托的文化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否建成,关键在于人文交流与合作能否取得突破。(二)加强人文交流有利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民众增信释疑第二,加强人文交流有利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民众增信释疑。人类的纷争不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各异,政治
5、、社会、经济、文化的背景也复杂不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没有一个互信的环境,必将为”一带一路”建设增添更多的、人为的障碍。缺乏互信缘于双方缺少沟通和相互猜疑。当今世界,中国和沿线国家都是亚洲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同时也是热点敏感问题频发的地区,尤其是南海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同推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障碍。如何妥善解决双方彼此间的争议和矛盾,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难题。而要破解这一课题,关键在于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面向未来、合作共赢的原则,用东方智慧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和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人文的力量。因为双边人文交流,是促进双方互相了解的重要纽带,也
6、是沟通感情的重要渠道,更是缩小中国与相关国家相关民族心灵间的距离的重要途径。只有双方多沟通,才能消除误解;只有双方多交流,才能化解矛盾。因此,加强和扩大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在构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三)加强人文交流有利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互学习与借鉴现代文明第三,加强人文交流有利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互学习与借鉴现代文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是促进交流双方或多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解放生产力的有力的手段,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其意义极其重大。就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人文交流可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边的互联互通、物流
7、、商贸、旅游、投资、产业合作等注入文化基因,沟通人心,培育人文精神,为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扫清思想障碍,铺设新法律、新政策、新制度。当前,沿线国家一些国家对中国提出的构建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产生质疑,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产生怀疑,影响经济合作和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更应该通过加强和扩大人文交流,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沿线国家的影响及世界文明的影响,以史为鉴,就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可行性、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等开展相互讨论、磋商,求同存异,以增强投资合作、共谋发展、互利共赢的信心,携手共建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四)加强人文交流可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搭台唱戏第四,加强人文交流可
8、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搭台唱戏。”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经济领域,但由于现实的、认识上的偏差,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它不但没有为经济上的合作提供便利,反而有时会给经济上的合作增添更大的障碍。通过人文交流,我们可以有效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心灵上的沟通,最终实现疑惑的消除,实现彼此之间的互信,通过这种互信来推动经贸合作的进行。也就是说真正的人文交流的目的是为经济合作构筑良好的社会民意的基础,是为经济合作扫清社会民意所面临的一系列的认识上的障碍。三、努力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从具体的内容来看,要实现这种人文交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我们
9、在以下领域加大投入的力度。(一)继续推进双边教育交流与合作一是要继续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教育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10 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双方高等院校教育合作为主渠道,以学生流动为教育交流合作的中心,积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设立奖学金等措施,不断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规模和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搭建交流平台,交流合作领域已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推动落实双方领导人提出的“双 10万计划”,中国在沿线国家留学生总数已超过 11万人,率先提前 7年实现了目标;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为沿线国家培养大批人才,教育交流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
10、线国家合作打造“黄金十年”、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双边贸易往来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展望未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将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双方教育部门和机构将继续共同努力,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为创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系未来新的“钻石十年”做出贡献。一是扩大双方留学人员名额。鉴于目前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增长速度大大滞后于中国在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今后中国应提高给予沿线国家留学生的政府奖学金名额,以顺应沿线国家的教育需求。二是科学安排课程设置。针对当前双方留学生掌握对方国家语言
11、弱化的情况,高校应调整课程和课时,保证留学生有足够的课时学习语言课,以熟悉掌握对方国家语言、历史和文化。只有真正学习和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历史和文化,才能为将来的合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积极推进双边学历学位互认,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实现“一体化”。四是将教育交流纳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政府已初步决定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周”纳入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从而将会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快速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二)着力推进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重要内容之
12、一。在过去 10年里,通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基金,其中 10国与中国开展了 33个以人文交流为主的科技项目合作,平均每年有 3个科技合作项目启动。同时,中国已经和沿线国家 10国中的 8个国家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并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 6国建立双边科技合作联委会机制。在双边联委会机制下,中国科技部与各国科技主管部门一起,实施了逾千个长期合作研究项目和短期交流考察项目,涉及农业、海洋、能源、减灾防灾、医疗卫生、环境等众多领域。自 2009年建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论坛”以来,中国已在云南省成功举办了 3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论
13、坛,主题分别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推广运用、种业技术和贸易等。在共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双边应继续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围绕全球性具有挑战的重要领域开展合作,比如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环境管理、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特别是国际陆路大通道项目建设技术问题、非传统安全的技术检测与监控、卫星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如何支持经济发展等,将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通关便利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迫切需要解决和攻坚的科技重大问题。(三)积极推进青少年交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主力军。10 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14、青年交流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中国积极为沿线国家培训了一大批青年干部官员,建立了青年交流合作机制,举办青年企业家论坛,举办各种青年交流活动。今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继续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交流,既要轰轰烈烈地举行各种大联欢活动,更要扎扎实实推进原有的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一是继续加强对沿线国家青年干部的培训工作。除了加大培训规模和力度,应针对沿线国家的青年干部对中国汉语言基础薄弱,短期培训只能蜻蜓点水的不足,加大沿线国家青年干部汉语教育,以提高他们中国语言文化水平,为未来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青年交流活动要走向务实。未来 10年,中国将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邀请沿线国
15、家 1万名青年来华交流,促进相互了解,深化传统友谊,增进相互信任,夯实民意基础。为了办好沿线国家青年来华交流,今后在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各项交流活动中,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实实在在,不搞花样,不图虚名,使交流双方扎实推进,获得好的成效。三是继续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交流基地建设。就广西而言,今后除了办好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还要努力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交流活动中心(扶绥空港经济区内,占地 500亩)建设,为承接区域性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提供服务设施。创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产业园合作机制,抓好建设吸引青年企业家投资,发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
16、年产业园示范合作。四是创办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历史知识竞赛活动,让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客观地了解对方国家的历史变迁,面向未来,增强团结。(四)扩大和活跃文化交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是双方人文交流的重头,内容十分丰富。当前,应围绕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主题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首先,要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影视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影视文化传播快、覆盖广的优势,有计划地制作一批高质量的政论性强、生动形象的历史文化片,通过电视频道、音像制品等,向沿线国家正面宣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友好合作的历史,解读中国与“一带一路”沿
17、线国家历史发展变迁,让年轻人科学看待历史,珍惜传统友谊,增加正能量。2014年 5月 15日,由中越泰三方共同合作的“海上丝绸之路”之海道传奇电视剧在南宁举行开机仪式。这部电视剧将填补电视剧作品中“海上丝绸之路”这一题材的空白,将让世人了解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此外,应积极办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推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其次,加强新闻出版业的国际交流。创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社,编纂出版大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系列丛书,当前,急需设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上丝绸之路丛书,出版和翻译一批具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的海上丝绸之
18、路优秀人文读物向海内外推介。组织举办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图书展览会,推介宣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文化。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开辟广播电视沿线国家频道,增加报刊版面,加大对沿线国家宣传力度,使文化交流深入沿线国家普通民众。再次,继续加大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艺术、杂技、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交流活动。根据双方交流需求,不断创新交流形式,丰富交流内容,推陈出新,使中国文化深入沿线国家,沿线国家文化融入中国,共享双方文明。当前,应结合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组织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赴沿线国家进行巡展,联合沿线国家申请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化遗产,以保护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五)加强学术
19、交流与合作以学术交流促进人文交流与合作。10 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术交流合作有序推进,广西、云南等省区智库与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智库开展了壮泰族群、跨境民族及经济研究合作取得成效,出版了一批有份量的研究专著。2004 年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战略对话论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论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论坛等一系列论坛相继落户南宁、昆明和贵阳,并逐步常态化,对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合作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术交流合作,建议:一是创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术交流中心。其功能是学术交流、政
20、策研究、咨询研究、资料中心、援外培训、人才培养、研究生实习、博士后流动等,使之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术交流的中心和殿堂、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术研究资料网络中心、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摇篮、学术人才进修实习流动的基地,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二是积极提供咨询决策服务。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方企业双向投资的增多,各国智库应积极为双方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对外投资可行性研究、绩效评估、风险评估、移民安置、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社会公益和环保等,帮助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合作开展跨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项目的减轻贫困、产业合作、民族发展、环境保护、非传统安全等问题
21、研究,为双方国家决策部门提供服务。三是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研究合作。根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问题开展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合作。目前,可根据共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展一批海上丝绸之路课题研究,既要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也要研究当下合作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应用性课题,为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理论支撑。为此,建议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室设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项课题研究项目,鼓励西南边疆省区和沿线国家合作申报研究课题。(六)积极开展民间交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 450多个民族,其中有几十个跨境民族。历史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民间交流十分活跃
22、。近 10年来,双方民族民间交流也日趋活跃。在构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应继续加大双方民族民间交流。首先,鼓励双边民众相互参加双方民间节庆活动。传统节庆活动,民间庙会等,是聚焦人气、影响大、展示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平台,如中越凭祥同登庙会、靖西高平庙会、中老泰宋干节(泼水节)等,每年数十万、上百万人参加。通过这一平台,可以促进双方民族民间文化交流。其次,联合创办中越壮族侬族岱族“侬垌节(歌圩节)”。中国壮族与越南侬族、岱族共有的侬垌文化(即歌圩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每年可联合轮流在中越边境地区举行侬垌节,以丰富两国边民的文化生活,增强民族民间传统友谊。再次,加强民间社会团体交流与合作。仅
23、广西,现有社会科学学术团体(各种学会)和民间科研机构 130多家,聚焦了五六千人各人文学科的精英,是一支重要的民间智库力量,政府应鼓励他们“走出去”,与沿线国家相关组织建立各种层次的合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发挥民间智库外交。第四,设立各种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如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壮泰族群研究中心、瑶学、苗学等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等,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在广阔平台上加强协作,延展友谊。总的来看,人文交流实现的是心与心的沟通,它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夯实中国与相关国家交往的民意基础,实现心理上高度认同与认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这种沟通交往除了在经贸领域要进行合作,在政治上
24、要实现互信之外,在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也应不断的拓展和加深,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为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良好的民意基础,真正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上的民心相通。PPT 讲义 2人文交流与“一带一路”建设一、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一)人文交流的目的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在共同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提到,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二)什么是人文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我们通常所说
25、的人文,大体可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新闻出版、学术交流、民族民间文化交流等。二、加强人文交流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哪些作用(一)加强人文交流有利于增强丝绸之路文化自信和复兴当今在构建“一带一路”中,人文交流充当了当代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自信和复兴的有效途径,并成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平崛起所依托的文化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带一路”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文交流与合作能否取得突破。(二)加强人文交流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及民众增信释疑缺乏互信缘于双方缺少沟通和相互猜疑。双边人文交流,是促进双方互相了解的重要纽带,也是沟通感情的重要渠道,更是缩小中国与相关民族心灵
26、间距离的重要途径。只有双方多沟通,才能消除误解;只有双方多交流,才能化解矛盾。(三)加强人文交流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相互学习与借鉴现代文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是促进交流双方或多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解放生产力的有力手段,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其意义极其重大。人文交流可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多边的互联互通、物流、商贸、旅游、投资、产业合作等注入文化基因,沟通人心,培育人文精神,为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扫清思想障碍,铺设新法律、新政策、新制度。(四)加强人文交流可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搭台唱戏“一带一路”建设有效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但由于现实认识上的偏差,现实社会文化的差异,它不但没为经济上
27、的合作提供便利,反而还会为经济上的合作增添障碍。通过人文交流有效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心灵上的沟通,最终消除疑惑,实现彼此间互信,通过互信来有效推动经贸合作的进行。三、努力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一)继续推进双边教育交流与合作教育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双方高等院校教育合作为主渠道,以学生流动为教育交流合作的中心,积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设立奖学金等措施,不断提升中国与相关国家教育交流的规模和质量。推进双边教育交流与合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扩大双方留学人员名额。第二,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设置。第三,积极推进双边学历学位
28、互认,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实现“一体化”。第四,将教育交流纳入“一带一路”建设中,从而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快速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着力推进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双边应继续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围绕全球性具有挑战的重要领域开展合作,比如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环境管理、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特别是国际陆路大通道项目建设技术问题、非传统安全的技术检测与监控、卫星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如何支持经济发展等,将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通关便利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迫切需要解决和攻坚的科技重大问题。(三)积极推进青少年交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
29、的希望,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主力军。推进青少年交流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继续加强对相关国家青年干部的培训工作。第二,青年交流活动要走向务实。第三,继续推进中国与相关国家青少年交流基地建设。第四,创办中国与相关国家青少年历史知识竞赛活动,让中国与相关国家的青少年客观地了解对方国家的历史变迁,面向未来,增强团结。(四)扩大和活跃文化交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是双方人文交流的重头,内容十分丰富。当前,应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这一主题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推进双边文化交流与合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视交流合作。第二,加强
30、新闻出版业的国际交流。第三,继续加大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艺术、杂技、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交流活动。根据双方交流需求,不断创新交流形式,丰富交流内容,推陈出新,使中国文化深入沿线国家,沿线国家文化融入中国,共享双方文明。 (五)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学术交流促进人文交流与合作,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创建联合学术交流中心。第二,积极提供咨询决策服务。第三,开展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研究合作。(六)积极开展民间交流继续加大双方民间交流,具体措施包括:第一,鼓励双边民众相互参加双方民间节庆活动。一些传统的节庆活动,如民间庙会、灯会、花会等,是聚焦人气、展示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促进双方民族民间文化的交流。 第二,加强民间社会团体交流与合作。政府要鼓励民间社会团体“走出去”,使它们成为一支重要的民间人文交流力量,让这样的团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组织建立各种层次的合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发挥民间智库外交。 第三,设立各种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如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在广阔平台上加强协作,延展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