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沙之书,刘思琦、李健、张惠娟、郑筠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剩余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的主席。1955年任国力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2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十个、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布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诗人之一。,
2、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明像数学一样的简洁的文笔。(法)安德烈 莫洛亚,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往往是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绝对真理的无望追求。他的小说往往通过幻想,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这些主题。在他四五十年代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迷宫、镜子、圆等意象。而在短篇小说沙之书中,那本虚构的“沙之书”圣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类面对着无限时,进入了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真实困境。,由实转虚的故事叙述,虚构是博尔赫斯小说的灵魂。作者经常采用貌似真实的虚构
3、手法叙述故事,从小说中,叙述者、人物以及买书卖书的交易都跟生活中发生的一样真实,随着主题的凸现,叙述者、人物以及事件都不再重要,从真实转向虚构。这只是一种叙述方式。他们的任务只是带出小说的主题,为主题的出现提供合理存在的依据。,圣经推销员。,人物和情节在传统的小说中应该是最重要的。本文的情节是围绕着圣书推销,拥有,遗弃。小说中有三个人物,印度种姓最下层的拥有圣书者、圣经推销员和我。除了没有出场的印度人之外,我是真实的虚构者,另一个人物圣经推销员也是由真实转入虚构。,圣经推销员在“我”的眼中,陌生人,身材很高,面目模糊不清。小说以“我”也许近视来展现生活中人与人的真实。起初的错觉,“我认为他上了
4、年纪;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只是他那斯堪的那维亚人似的稀疏的、几乎泛白的金黄色头发给了我错误的印象”,后来交谈中得知“他是奥尔卡达群岛人(苏格兰人)”,到后来的“谈印度、奥尔卡达群岛和统治过那里的挪威首领”,这些细节使小说显得确有此事,确有其人,为“沙之书”圣书的出场、交换提供了真实情境。而“他进我家门的时候就决心把书卖掉”,又使圣书转到“我”的手中成为一种真实、合理、必然。,当文中叙述到“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当“沙之书”卖给“我”之后,无名无姓的圣经推销员便不复存在。他到来的目的就是将圣书卖给“我”,将悲哀卖给我。,读沙之书时,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不断膨胀的自私和欲望,
5、吓了一跳。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但也不曾料到在我的内心竟埋藏着如此之深的贪婪,竟有些无穷无尽的意味。 在这一次与沙之书实实在在的心灵触碰之后,我发觉人类的贪婪真的可怕极了。它的狡猾,在外面裹着因占有而产生的短暂的幸福感的甜蜜外衣,而里面却像是黑洞一般,拼命地吸噬一切纯洁而光亮的东西,留下无穷无尽的黑暗。当某一天,你终于被它吸干时,照了照镜子,这才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怪物,而它早已将自己藏匿在一个阴暗的角落,肆虐地嘲笑着你的愚钝和无知。 似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藏着沙之书的图书馆。人们在里面走着,逛着。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遇到那个阴暗的搁架,但大多数的人在好奇心的诱引下,都找到了它,拿起了它,只是智者懂得如何放下,而愚者却永远地陷入了这痛苦的沙之渊,混沌一生,不能自拔。,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