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老子《道德经》的人生智慧.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500963 上传时间:2019-11-23 格式:PPT 页数:164 大小:3.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道德经》的人生智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老子《道德经》的人生智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老子《道德经》的人生智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老子《道德经》的人生智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4页
老子《道德经》的人生智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老子道德经的人生智慧,道德经石刻书法,赵孟頫书法作品道德经部分,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老子的“道”是指什么?,“道” 是世界的本原。,道德经,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大器晚成 功成身退,1918年8月20日,鲁迅先生 在致友人许寿裳的信中指出: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美国作家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说道,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国外被人广泛翻译和阅读的一本书就是在两千多年以前写成的道德经。 在西方

2、社会,道德经比儒家经典更受欢迎,至今少说也有40种译本。除圣经以外,任何书籍在数量上都无法与道德经相提并论!,太史公的赞誉,史记成书:8书10表 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皇帝 诸侯 将相 尊重诸子百家,老子韩非列传,李约瑟-老子的信徒,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具有系统实验和自然知识假说数学化特征的近代自然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兴起? 为什么在公元后一千五百年

3、间中国发展科学比西方更为有效与领先?中国都有哪些成就,其贡献如何?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基本上处于经验阶段或达芬奇式的水平,而未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或伽利略式的突破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李约瑟的推崇,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中国科技史大师。 毕生著作等身,发表科学论文300多篇(生物化学和科学史约各占一半)、学术著作约50种,著名的化学胚胎学、中国科学技术史,早年从师生物化学之父”的霍普金斯,博士论文环糖的代谢机制 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是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译成中文应是共7卷,李约瑟的推崇,李

4、约瑟一生倾慕道家和道教,他原来并不叫李约瑟,而是(尼德兰)。因为他崇拜中国的老子,老子姓李,又叫李聃,所以他取姓李,加上Joseph,就成了“李约瑟”。认为道家思想是想对自然界的猜测与洞察,先后取 “丹耀”;“十宿道人”,“胜冗子”, 李约瑟坚信:道家有不少东西可以向世界传授,尽管宗教道教今天已经垂死或已死亡,但或许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哲学的。,老子是“轴心时代”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Karl Jasper

5、s,道德经的国际影响,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手可得。尼采,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不读道德经一

6、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傅佩荣细说老子,再生的老子 麦小舟 著,大道天下,福 兮 祸 所 倚,祸 兮 福 所 伏,道德经选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德经选例,第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选例,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大器晚成”。,“功成(遂)身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生平,老子的历史考证 老子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可惜有关他的平生事迹已难详考,就连他确切的生卒年月也未曾留下。 司马迁在史记里为他作传的时候,已然搞不大清楚,只是列举了可能与老子有关的几个传说人物,算是“以疑传疑”最后只好这样写道:“老子,隐君子也”。我们只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后来的人都尊称他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

8、在古代是对男子的美称,大概凡是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这个称号。,老子简介,大历史学家司马迁花了18年的心血,写下了52万6千5百多个字的史记,但是在为老子这位道家圣人作评传时,只写了450多个字。这是没有办法,因为材料太少,司马迁又很严谨。他怎么写的?他一开头写了27个字: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是介绍了老子的籍贯、姓氏、职务。老子是楚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这个苦县厉乡的曲仁里在哪里呢?有人说在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城东,在那里还有许多有关老子的遗迹。不过,学者也有认为老子的故乡在安徽的涡阳地区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约公元前580前500

9、年),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东) 厉乡曲仁里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老子出生的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10、”。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在西游记中,老子又被称为太上老君,连玉皇大帝也让他三分,当初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太上老君掷出金圈,将孙悟空打晕。 后来唐僧西天取经时,太上老君的炼丹童子和青牛都可以到下界横行无忌,孙悟空虽然自称齐天大圣也奈何他们不得。,老子的工作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这是什么职务?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老子就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是收藏图书、保管图书的这样一个官员。 老子还不仅是一个图书馆的馆长,他这个地方应该不仅有图书,而且有文物和档案,以及其他的东西,这就可能兼有像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这样的情况。,老子就是把这些

11、东西结合在一起管理的这么一个馆长。 如果我们再往深里思考的话,就发现一个秘密,为什么他写下的五千多个字就成了中国的一大经典、世界上的一大智慧? 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学问?为什么他的思想这么深刻? 这从他的职业,从他的工作岗位,我们也许可以找到其中的秘密。,大家想想看,他做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兼做档案馆、博物馆的馆长,那么他有了特别丰富的知识与智慧的源泉。 第一,他看到的东西远远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图书、档案、文物,当然大大超过一般人,因为一般人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他不仅看到大量的东西,而且还会看到许多秘密的东西,甚至机密的东西。,第二,我们可以再想,他既然是那个时候国家级别的馆长,当时的

12、一般人不能到那里去查阅图书的,那么到他那里的人,必然是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他碰到的就是这些高层次的文化人、学者,经常进行交流。我们有句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然他的知识、智慧在不断地丰富起来了。,第三,他这个职位在京城,处于王朝、政权的中心。因此他不仅能够知道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能够和当时王朝政权的核心频繁接触,也就是他能够获取大量王朝的时代信息。再加上老子的天分聪明,悟性极高,有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素质,又处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当然灵性焕发,有那么深邃的学问,会诞生出中国的哲学之父了。,司马迁在这27个字的后面,又极其简单地用161个字记叙了孔子向老子学习的事,用67个字写了

13、老子出关的事,再后来就说的是“或曰”、“或曰”的了。 这也就是说,自己吃不准了,只能记下有的这样说,又有的那样说了。,司马迁在此文中提到几个有关人物: 一是老莱子,为楚国人,与孔子同时; 二是“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有一位“太史儋”,曾见过秦献公; 三是战国魏国将军李宗的父亲。然而这些人到底是否即是老子,也只是“或曰”、“世莫知其然否”。这就是说:世上没有人知道那些说法是对,还是不对。 再比如有人说,老子活了160多岁,有人说活了200多岁,等等,也不可考证了,大约老子是一位特别长寿的人。,关于老子其人的时代,近现代学者也还有不同看法: 一说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人,比孔子早些。 一说老子是战国中

14、前期人,应该比孟子早,比墨子晚。 一说老子是战国末期人,比庄子晚。 从当今的出土材料来看,老子是春秋末期的人似乎最合理一些。,孔子问礼老子 思想史上的空前盛事,孔子问礼老子,发生于公元前两千五百年前的周朝。翻阅中国古代典籍,有关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记载很多,史记、庄子、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记载。史记中有两处,庄子中则有五处。 关于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次数,中国学界存在很大分歧,有学者考证孔子至少三次专程向老子问礼,也有学者认为是四次或五次,有的则认为有七八次之多。,孔子问礼老子 思想史上的空前盛事,孔子三十多岁后,在社会上已经有些影响了,但是他很谦虚好学。当时老子名声很大,孔子决定去拜见老子,向他请

15、教礼的问题。 于是孔子一路上想象老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风尘仆仆地从鲁国山东曲阜来到周王都。今天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牌坊,内有古碑,上面写着“孔子入周问礼处”。自然是后人建造的。,明朝圣贤图中的“孔子问礼老子“,孔子拜师,孔子拜谒老子,据史记载,孔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地点在巷党(今山东境内)。 其时,因为周王朝内部矛盾,老子受到陷害,被免去守藏史之职后,游历各国。当他来到鲁国时,恰逢他在鲁国巷党的友人去世,人们知道老子是一位精通周礼的人,就请他去帮助安排丧事。 出殡那一天,年仅17岁的孔子也去了。因为他有时也担任丧祝,也就是帮助办理丧事,所以也被邀助丧。,这

16、一天送葬队伍正在行进时,突然遇到日食。老子立即让送葬的队伍停止前进,靠右站立,停止哭泣,等日食过后再走。正在前面引导灵柩的孔子很不理解,但面对精通周礼的老子,他只能按吩咐去做。 送葬归来,孔子向老子表示自己的不同看法,孔子认为中途止柩是不合周礼,而且日食究竟要多长时间过去不知道,等得太久,死者不安,应该继续前进为好。,老子便对孔子说:“诸侯国王朝见天子,都是日出上路,日落前休息并祭奠车上的祖先牌位。大夫出国访问也是见日出才赶路,日落即休息。送葬也一样,不在日出之前出殡。夜晚看到星星出来而赶路的,只有罪犯及回家奔父母之丧的人。日食的时候,天很黑,如同夜晚,对于懂礼仪的君子来说,是不应该把别人刚去

17、世的亲人置于这样一种星夜出奔的不吉利的境地之中的。所以出殡时如遇日食,应当停下来,等日食过后再走。”,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 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重回守藏史之位,此时的孔子已经小有名气。公元前526年,25岁的孔子学识已大为长进,其时,鲁国不少少年拜他为师。 孔子认为自己对周礼的知识所知还不够系统,尤其是关于周礼的理论原则,自己知道得还很浅,就决定和南宫敬叔(孔府门人)一起到周朝都城洛邑(今洛阳)去学习周礼。,据史记和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之归,则吾师也。” 于是,孔子和南宫敬叔来到洛邑向老子求教。这一次,孔子提出的问题仍

18、集中在丧礼方面。,孔子问:“在什么情况下,各宗庙之神主需要请出呢?” 老子回答说:“有这么几种情况。天子或诸侯去世时,由太祝把各宗庙的神主请到太祖庙里,这样做是表示列祖为国丧而聚会,这是礼规定的。等到安葬好哭毕,丧事办完之后,又把各宗庙的神主请回各自的庙里。” 老子特别强调说:“凡迎接神主出庙或回庙,都要有仪仗队,不准闲人窜动。”,孔丘又问:“大夫家中8到11岁的孩子死了,能用衣棺吗?” 老子答道:“从前8至11岁的小孩死了,葬于园,不葬于墓,不用衣棺。”即葬于田地,不能葬于祖坟里,也不能用棺材。这种习俗,如今在一些地方依然沿用。 孔丘又问:“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如果在战事进行中父母去世

19、,是停战服丧还是继续打仗呢?” 老子回答说:“子女在为父母服丧期间,按礼说是不能打仗的。一般情况下,不能因为贪图便利而不认真服三年之丧。”,在周王朝图书管理工作达30年之久的老子,熟睹了官场的腐败,开始对周礼的实质有所认识,他仿佛看到在文质彬彬、温情脉脉的礼仪纱幕后面,隐藏着丑恶阴险和狡诈;周礼成了某些人谋取名声和官爵利禄的手段。 眼前这位二十多岁的孔丘如饥似渴地来学习关于周礼的知识,从他的眼神、举止动作和气质上,都隐约可以看出一种骄矜之意和急于从政的劲头。,当孔子满意地向他告辞时,老子一边送孔丘出门,一边诚恳地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的人赠送给别人以钱财,有优良品德的仁人送给别人以良言。我没有

20、钱财,只是勉强被人加了一个仁人的称号,我就送给你几句忠言吧: 一个人自以为聪明,好议论别人的长短,以为自己的认识深刻,这种人也就接近于死亡了。真正聪明的人是不多言不善辩的,因为他懂得多言多败的道理。,一个人自以为知识渊博、懂得一切,总是喜爱揭露别人的隐私或错事,这种人已经身处危境了。 真正聪明的人无知无识得好像愚笨无比,因为他懂得多事多患的道理。 真正有钱财的商人总是把财富深藏起来而给人以穷困的表象。 真正有道德的君子也总是看起来像是傻瓜。希望你去掉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功名欲以及爱自我表现的毛病。”,后期问礼:两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孔子第三次问礼老子是在老子免官归乡后,地点在老子家乡苦县(今鹿邑

21、),此时孔子40岁。 老子重回周朝国都任守藏史没几年,周王室又发生内讧。周景王死后,王子朝继承王位,可都城百姓又立了王子猛为王。两者经几年战争,王子朝战败,其掠走大批典籍逃到了楚国。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再一次丢官,不得已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家乡。,孔子自洛邑访学问礼于老子后,虽学识精进,气质醇和,作风也更加朴实,向其拜师的鲁国人更多,但他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到各地访问学习。 一天,子路对孔子说:“我听说周王室的守藏史老子被免职回到老家居住。老师要把书籍典册藏于周王室,不妨试试借助于他。”“好主意。”孔子赞许地说。于是,孔子带着子路等人和准备藏于周王室的书册来到了苦县,他们见到老子,说明来意

22、,请老子推荐。,出乎孔子的意料,老子拒绝了。老子之所以拒绝,不仅是因为周王室藏书已名存实亡,更因为此时的老子已非孔子此前拜见的老子了。但孔子不了解老子的新境界,仍然停留在过去那个熟悉周礼的老子身上。所以他引述六经,想以六经中的理论及六经的价值来说服老子。老子不便阻止孔子的申述,但又不想听下去,就打断他的话说:“你的话太冗长了,讲讲要点就可以了。”,孔子马上回答说:“六经的根本在于仁义。我就是以仁义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 老子微微一笑,问道:“仁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答道:“是的!君子不仁便不成其为君子,不义便不能生存。仁义,确实是人的本性。” 老子说:“请问,什么叫仁义?” 孔子回答说:“心中

23、正而无邪,愿物和乐而无怨,泛爱众人而不偏,利于万民而无私,这就是仁义的大概。” 老子摇摇头缓慢地说:“你后面说的这些话真是危险得很呀。现在讲泛爱众,不是太迂腐了吗?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实际生活,都明白地证实了所有讲无私的恰恰都是为了实现自私。”,孔子这次访问老子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他和老子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有着根本的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孔子再次问礼于老子时已50多岁了。 从公元前551年起,吴楚之间战争不断,吴军打到了鹿邑附近,战火不时骚扰着正罢官在家的老子。在弟子和家人的劝说下,老子来到了沛地(今江苏沛县)避乱隐居。 此时老子已与周礼决裂,走向探索新的治世方法,并进而探索宇宙本源,形成道

24、法自然,以无为本,有无统一的天道观。,而此时,在鲁国的孔子仍为苦苦探索天道不得而苦恼。当他听说老子隐居沛地,经过探索已获得天道的消息后,便决定再一次访问老子。他带了学生向南一直来到沛地老子隐居之所。 老子见到孔子,便说:“你来啦!我听说你现在已经成了北方的贤者,你也已经懂得了天道吗?” 孔子回答:“还没有懂得天道。” 老子问:“你是怎样寻求天道的呢?” 孔子说:“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而没有得到。” 老子问:“你又怎样去寻求呢?”,孔子说:“我从阴阳的变化中来寻求,还没有得到。” 老子说:“是的。阴阳之道目不可见、耳不可闻、言不可传,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所谓得道,只能是体道,如果试图像认

25、识有形、有声之物一样去认识道,用耳朵去听,那是听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语去表达,也是没有恰当词语可以表达的,确实是不会得道的。你说你寻求多年而不得,那是当然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献的,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不把它奉献给君王;如果道是可以进贡的,那么子女就不可能不把它进贡给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就不可能不告诉兄弟;如果道可以给予他人,人们就不可能不给予子孙。然而这些只是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 原因就是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赠送。你努力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心中不自悟则不能保留住道。心自悟到道,还需与外界环境相证。如果得不到印证,道就不会畅通无阻。,所以,当有了内心的领

26、悟但还不能被外人理解接受时,圣人便不以道告诉于人。 如果一个人仅仅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但心中没有真正领悟时,圣人便不会教诲他。 名,是天下公用的工具,但不是大道,不可以多取。你所宣讲的仁义也只是先王使用过的旅舍,也只供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居留一宿,而不是可以长久居住的。 大道是没有形迹的,一个人的形迹太昭著,不懂得和其光、同其尘的大道,一定会遭到很多责难。”,回到客栈,孔子一直在琢磨老子所说的大道,但总是恍恍惚惚。整整三天,他一言不发。孔子的这种状态被庄子天运记载为:“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们见其如此,就问:“老师见到老子有什么规谏呢?” 孔子回答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

27、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奔走。对于善奔走的野兽,可以用网缚捉;对于善游的鱼,可以用钩去钓取;对于善飞的鸟,可以用箭射获。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样上九天的。老子所讲的道,就像是龙,合起来成一体,散开来成云彩,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我听了这些道理,还觉得恍惚,怎么能去规谏老子呢?”,曲阜,洛阳,兖州,济宁,商丘,开封,郑州,偃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停止,传说那天老子刚洗了头发,正在晾头发。古人的头发是不许剪断的,因为这是爹妈给的,一辈子不能剪断,否则就是不孝,所以男人的头发跟女人一样长,而且要比现代女性的长发长得多,这晾头发也是一件挺麻

28、烦的事情。 孔子一踏进门就被眼前的情景弄傻了,只看见老子披着长长的散发,迎风而立,微微抬头,双目似闭又似开着,面上似笑又不笑,神情似醒又非醒。树叶飘过,不动声色;风吹拂脸,声色不动;啊,就像一株枯树挺立在那儿!,年轻的孔子自己也经常洗头发,也经常晾发,但是他不是这个样子,也不会这个样子。他也从来没有看到过别人这样子晾发的,所以孔子傻了眼! 孔子心里打了个问号:这就是当代最有名望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老子?怎么会这个样子啊,像个枯木?不过孔子很有礼貌,不打扰老子,而是先退了下去,静静等待着。,孔子很真诚地又很直率地问老子:“先生,是我眼花了呢,还是真的,刚才先生的形体就同枯木一样,好像超脱了一切!

29、” 老子微微一笑,讲出了一番深刻的哲理。原来老子利用晾头发的时候,完全进入了一个寂静的、虚无的、深邃的奇妙世界。他脱离了滚滚红尘的眼前世界,进入时间的隧道,遨游到万物本来开始的地方,即事物的生机活泼的原生态中去了。,他到他自己心目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道”的地方去了。 孔子奇怪地问道:“这种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老子神秘地一笑说:“达到这种境界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是最高层次的快乐,能够体味到这些的就是最高境界的人了!” 孔子的心灵被震动了,老子的形象在他心目中变得无比高大,无比智慧,无比光辉!,据说孔子见完老子回去以后,几天没有讲话。学生们说,这一下坏了,咱们的夫子怎么变傻了? 其实孔

30、子不是变傻了,而是在深入到一层又一层的内里去反思了。 孔子从而变得眼界更开阔,思想更博大,智慧更丰富了! 后来学生要孔子谈谈对老子的访谈感想,孔子深深感叹地说:“真了不起啊,老子是人中之龙啊!而我只好像是瓮罐中的一只小小的飞虫啊!”(庄子),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的学生不懂啊,请问老师,为什么称老子是龙呢? 孔子说:“如果是只鸟,我当然知道会飞;如果是条鱼,我当然知道会游;如果是只野兽,我当然知道会跑。是鸟,就可以用箭射它;是鱼,就可以用线钓它;是

31、野兽,就可以用罗网捕它。至于一条龙,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驾着云遨游太空的。所以说老子是龙啊!”(史记),你看,人中之龙多厉害!很有意思的是,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中国人给男孩子取名字都特别喜欢用上个“龙”字呢? 比如古代有常胜将军赵子龙,还有文学家冯梦龙等等,当代的比如元帅贺龙,你再看看香港两位武术影视大明星一个叫李小龙,一个叫成龙,都是“龙”!这就是中国人的一个文化基因,就是“望子成龙”的千年历史文化情结! 你看中国的文化多厉害,一个名字一下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追到“人中之龙”的老子那里去了。,孔子把自己说成是瓮罐中的小飞虫,一方面是这位还年轻的孔子确确实实在老子那里大开了眼界,另一方

32、面也可以看到孔子是非常谦虚的,这也就使得他能够不断地进步。后来孔子在当时的社会上被人家称为“人中之凤”,就是人中的凤凰啊!,老子出关,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道德经何来?,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

33、终。,老 子 出 关,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 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

34、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 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

35、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老子出关.,老子出关,鲁迅:故事新编 写完, 老子是的时候这么想的:“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关尹喜则给了老子一包盐、一包胡麻和十五个饽饽作稿费。关尹喜还特地申明说,“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3.老子其书,马王堆帛书 残叶,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 1973年长沙马

36、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学者论争老子的时代问题,1. 以胡适、唐兰为代表的“早出论”,认为老子在春秋末年或战国早期就已形成,老子成书于孔子之前,是老聃的著作。 2. 一派以梁启超、钱穆、冯友兰为代表的“晚出论”,这一派的观点是向传统说法的一种挑战,但他们的意见也不尽统一。有人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有人认为其成书当在战国后期;极端的意见则认为其成书更晚,大约要在西汉初期的文景之世。但是,其一致处在于都认为老于成书远在孔子之后。,帛书老子与郭店老子 老子有许多不同的传本,人们一直希望能从考古中发现更早的老子传本。 现代考古果然

37、有所发现,和老子有关的有两件重大事情。 一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件帛书老子写本,今人分别称为甲本、乙本,其中德经在道经之前,与通行本的次第不一样。,这版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曾经成为当时所见到的最早版本。学者将这一本子和传统的本子对照,相差不很大。于是学者们更倾向于老子成书于春秋末年,或者是成书于春秋末年而后来又经过战国前期乃至中期的人增修而成的,因此在现存的老子一书中出现战国时期的一些痕迹。比如帛书老子有“万乘之主”、“万乘之王”的词语,这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词语。,二是,1993年湖北荆门市四方乡郭店村一处东周楚国的贵族墓中出土竹简本老子,分为甲乙丙三组,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老

38、子本子。 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原始的传本。有认为作者是李耳(李聃),而今本则出自战国中期的太史儋之手。又有学者认为,这是经过儒家精心修改过的删节本。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竹简的年代下限应该略早于墓葬年代。以上材料说明至少在战国中期老子文本已经固定并流传。考古发现让人们看到了越来越早的本子,逼近了原来的面目,对老子其人其书真相的讨论将更加深入了。,二、老子的学说,.老子的哲学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

39、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1.“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道,一,老子本體論本然體性,道 絕對 形上 本體 超越,二對立 凡間 現象 比較 苦樂 執著,*,一,二,三,道,道,天 下 萬 物,無,有,老子宇宙論宇宙生成創造,老子的学说,老子的政治主张:,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

40、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源;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汉初黄老无为而治 文景之治 在汉文帝、景帝时期,由于二帝都以道治国,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与民休息,使国家长时间处于安定的状态,人民的生产日渐提高,国家日趋繁荣,史称文景之治。,老子:影响力,魏晋玄学之风,曹

41、丕自广陵退兵后曾说三世为将,道家所忌,故准备实行休养生息。 三世为将,道家所忌。 不论怎样的将领,其功名成就都是以士兵性命为基础的。一家三代不能连着都做过军中之将,否则灾祸就会降临在此家人头上,这是道家所忌讳的。,老子:影响力,嵇康 博学有奇才,为魏晋时期之名士,他不与世俗同流。好老、庄之学,与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六人为友,常于竹林下清谈玄学,世称竹林七贤。他极力反对名教,主张放任自然及养生之道,最终被司马昭所害。,老子因为姓李而交了大运,到唐代因为皇家姓李,又有唐玄宗的“做了皇帝想登仙”,老子此时仙气十足,竟被封为“玄元皇帝“。但这个老子,己不是我们要谈的老子了,而是道教的一个

42、偶像。,唐朝的老君像,道家与儒家 儒家经典礼记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之事,论语也记载孔子有志与老子看齐。汉朝王充、扬雄、清朝王夫之等继承改造道家思想为其所用。朱熹、王安石、魏源、严复等儒家和革新派都对老子推崇备至。 道家的天道思想、修养方法和生命哲学对儒学发展影响至深,并为它所吸取。道家思想与崇尚仁义礼乐、注重人伦、关心人生社会的儒家旨趣不同。道家由人生观和社会观扩展至宇宙论,提出道、气、自然等哲学概念,大大补充了以伦理为主的儒家思想之不足。,孔子、老子、墨子、莊子等先賢群像。,道家与法家 两家具有共同渊源,可追溯至姜太公的思想。韩非子学本黄老,将理与道加以联系,是历史上第一个注解老子的人。道法共

43、冶一炉,吸取儒家仁义思想,成为汉朝早期的政治哲学。 道家与兵家 姜太公的用兵之道为道家、兵家共同尊崇,老子的不以兵强天下、以奇用兵、以弱胜强等思想,对兵家的战争观和战略战术有深远影响,故后世有人将老子看作兵书。,老子:影响力,文学:山水田园诗,田園詩人陶淵明,中國第一位大力摹寫山水之作家 謝靈運,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曾為孟浩然筆下壯觀的景致。,竹溪六逸圖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歷史上一些文人雅士往往寄情於自然,追求淡泊脫俗的生活。,畫王維詩意圖軸正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別墅,專意於山水詩作的生活寫照。,艺术:中國傳統山水畫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老子被奉為太上老君,老子:影响力,宗教:道家与道教,安徽渦陽太

44、清宮老君殿是為紀念老子而建,道教尊老子為神,安徽渦陽太清宮老君殿內供奉的老子像,宗教:道家(教)与儒、佛教,儒家像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则是药店。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儒、佛、道三教皆为社会治理所必须之道。 儒家就像吃的饭,是人们经常的精神道义食粮; 道家在乱世是使社会走上正轨的好药; 佛家往往是人们死后来世的最终精神寄托而不可或缺。,宗教:道家(教)与儒、佛教,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道士以

45、研制出长生不死药为目标,他们在炼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积累了大量化学、冶金、矿物、植物、动物学等知识,产生不少重大发明(如火药等),而道家思想的确对现今科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如美国当代物理学家惠勒认为道家的有无相生是他的质朴性原理思想之先驱。美国粒子物理学家卡普拉探讨东方哲学的道、气与现代物理学场概念的关系。诺贝尔奖得主日本著名科学家汤川秀树强调直觉认识方法,始终对老庄哲学的兴趣不衰,从中寻找科学思想的启迪。,老子:影响力,科学发展,老庄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一种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智慧。基于道家的天道自然观、万物一体论等,故道家深恐因过分干预自然而危害人自身,故不赞同为了文明的需要而改造自然。道家

46、同时主张人物平等,互不相害。道家反对奢靡生活,要人节制欲望,不要向大自然无限度地索取。道家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只要采取无为的态度,顺应自然,生态便自可恢复秩序和平衡。这些思想,可谓现今环保观念的先驱。,老子:影响力,环境保护,以老庄为教祖的道教提出我命由我不在天的口号,发展出一整套健身长寿之道,许多道士是医药学专家,如药王孙思邈着千金要方等。依据道家顺乎自然的思想,中医指出按照四季变化安排生活起居、饮食习惯,这对现代医学重视自然疗法,并向心理、社会、自然综合医学模式转变有重要影响。气功来自道教的内丹学,老庄及其道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气功学的重要奠基者。道教武术也独树一帜,太极拳更是名扬

47、天下,普及全球。,老子:影响力,医药养生,二.天道与道,1.一些对“道”的描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4章)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忽。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章)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 这里老子虽然都是用“好像”(“似”)的字眼,其实是肯定了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但在老子体系中,他

48、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或“无为”原则,这样的“一”也就成为“道”的同义语。,“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正)。”(39章) “一”是形成和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则 老子这里讲“道生一”,既有指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的意思,又有道使万物获得统一原则的意思。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道之为(帛书老子甲、乙本均无为字)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49、二十一章) 这里说“道”是一种恍忽不定,深邃幽远不可捉摸的东西。在恍恍忽忽的情况中,好像有某种形象,又好像有某种实物;在幽远深遂的情况中好像有某种细微的东西,而且还很实在。但是,这一切都是“道”恍忽幽深的情况。,2.天道 道可道,非常道(1章)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