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于解决策略语文的“语”指口头语, “文”就是指书面语。人们的交际,一般是通过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的。因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语文的人文性其实就是要求作为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做人,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共同和谐发张。因此,实行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也就是眼中不能只有语文,只有语文的分数,还要有人,人的生命,人的发展
2、,人的精神的成长。在常规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困惑:一、 新课改的理念不能很好的在课堂当中体现出来。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进行“以案导学,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清楚我们进行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因为现在社会和家长评价好学校的唯一标准仍是考试的成绩和升学率,它并没因为课改而改变。虽然近些年来考试的内容和题型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和改革,课程也一改再改,但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并不能真正使学生从传统的升学考试制度中解脱出来。于是很多教师就在新课程理念的理想和重成绩重高考升学率的现实中茫然了。二、 教考分离,使得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进入高中之后,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数理
3、化上,数理化难度大,练习多,于是把大量时间放在做理科练习上,而忽视了语文练习,省略了阅读题的训练。还有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不学考试一个样”这种意识下,对语文更是不重视。再加上,学生联系课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他们总是觉得语文考试课本上只考 6 分,就是名句默写,所以在老师上的时候很少会认真听课。学生的这种误区使得语文教学就比其他科目要难。三、学生阅读面太窄,阅读能力较差,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我们的学生来自农村的较多,从小看课外书的机会不多,中外名著看得较少,名家作品几乎不接触。大多数学生阅读文章的水平还停留在类似故事会、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难以理解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四、学生对诗词鉴赏情感把
4、握不到位,甚至根本不知道诗词鉴赏应该从何下手。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们的学生对于诗词也就仅仅停留在熟读、背诵上。 “多记性,少悟性” 。没有人深入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即使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讲清楚诗词的情感,学生还是如坠云里,不明白为什么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情感。更不用说选自课外的诗词鉴赏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解决的措施:一、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语文学科,从而使语文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有乐趣,打破学生“学不学语文考试一个样”的旧观念。二、教师要大胆地“放” ,变“灌”为“引”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教师必须大胆地放
5、弃,放弃老经验、旧方法,放弃教参、资料库,甚至放弃师道尊严,将自己融成学生中的一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掌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也唯有如此学生才敢于讲真话,讲出新思想,因此教师的“引”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教师要能创设出情境,并把学生引导到这样的情境中自由地采摘闪光的思维之果。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放弃束缚之后并没有真正轻松,担子更重,因为要使全班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讨论,生成出自我教育的力量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自主活动的主体,其作用必然是不容忽视的。三、加强诵读、积累存储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的积累。充分利用这一时期的记忆优势,多背诵积累一些典范的诗歌和文章,增加一个人的语言库藏,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所以我们确定了以“读”作为学生自主活动的首要原则。在教学中我们留在学生记忆深处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己“读”来的,而不是教师“教”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