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宗白华《晨兴》赏析.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497335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宗白华《晨兴》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宗白华《晨兴》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宗白华《晨兴》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宗白华《晨兴》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宗白华《晨兴》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情绪的动象表现宗白华晨兴赏析太阳的光,洗着我早起的灵魂。天边的月,犹似我昨夜的残梦。晨兴宗白华的诗集流云是中国新诗最早的几部诗集之一,他的诗情景交融、寓含真理,为中国的新诗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求学时代的宗白华常常挂在口边,尤其是在他独自一人散步的时候吟诵的唐人诗句。宗白华是中国散步的美学的创始人,散步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他说:“中国人不像浮士德追求着无限 ,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 ” 英国诗人布莱克天真之兆中也有“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堂手掌中把握无限瞬间即容纳着永恒”的句子。宗白华的诗即是如此,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虽短小但韵味无穷

2、,在有限中蕴涵着无限,从一枚贝壳中听一片海,从一粒沙中看世界。 “一本书象征一个人最高的精神活动,一首诗是这最高活动将逝的精英” 。 (李健吾)晨兴是宗白华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出作者在当时的思想状况和心灵轨迹,以及他思考人生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在这首短诗中有三组概念的集合:太阳、月亮;早晨、夜晚;灵魂、梦。本诗即是由这三组概念,六个名词的相互组合所建构成的。诗中所涉及的六个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而在这一文本的特殊语境下,词语间相互的关系,赋予了它们另类的意义。我们可以把这三组概念分为两类,其中太阳、月亮,是作为实体性概念存在的,在现实中可以找到对应之物。而早、晚,灵魂、梦,则是抽象

3、的概念。它们在现实中并没有具体的对应物。早、晚,是人们为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所起的名字,而时间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至于灵魂和梦,更是如此,它们较之时间而言更为抽象,更不易为人所把握。因为这二者是有关人类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灵魂”是脑波活动所构成的意识体,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生命能量的电磁波;“梦” ,更是被佛洛伊德称为“一大堆心理元素的堆砌物” 。早晨和晚上是相对应的,而在这两个时间段内除了人眼所能见的外界明暗的变化之外,最能指代两个时间段的就是太阳和月亮,它们是作为标志性物体出现在天空中的。早晚的交替,时间的运动本是自然界最平常的机械运动,当诗人把它们放到在自己的诗里时,则让人有了一种特殊的

4、感受,使人重新看待周围的世界万物。诗人的主观情绪、情感通过了理性的思考,以一种全新的手法表达出来,作者是在用全新的眼光感受世界,关照世界。本诗中“我”介入其中,诗中之物皆带“我”之色彩,在诗中存在着两个我,一个是2昨夜梦中的我,一个是今晨早起的我。从时间上看,昨夜、今晨作为两个不同的时间段,把两个我划分开。从空间上看,新一天的清晨,东方,火红的朝阳刚刚升起,而西边的天空中,因为太阳的光线还不是很强,一轮或一弯残月仍然悬在空中,而月色不再是昨夜的金黄而是白白的,淡淡的。在空间中两者的共存让人想到了时间上的联系。昨夜的“我”熟睡了一夜,在睡眠中, “我”做了梦。不管梦的内容怎样, “我”的灵魂昨晚

5、是在梦中度过的,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历,在梦中我们很少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虚幻的,在梦中的世界里我们也会有喜怒哀乐,有时会和友人一起交谈,有时会身在异处。当然,噩梦也是不会少的,谁没有从噩梦中惊醒的经历。在梦中的那个时候我们的灵魂所处所为恰似金黄的月亮,在黑暗中遨游,发着一缕缕幽幻的光。在梦中我们忘情、忘物,怡然自得或惊心动魄。而到了清晨, “我”的灵魂结束了虚幻的时空之旅,从梦境中解脱出来,身外的世界由黑暗变成光明,随着太阳的不断升起,月亮的颜色也随之变淡,并最终隐去。灵魂在阳光的普照下慢慢苏醒。由夜晚到清晨,从月儿落下到太阳升起,这其中有着一个时间的渐变过程,灵魂不可能一下子醒过来,它需

6、要阳光的洗礼而得到净化。当梦境结束时,个体一下子还很难接受这个由虚拟转为现实的现实。在梦中,个体可能经历了一些或欢喜或悲伤的事情,我们的思维在一段时间内还是会被凝固在梦境的模式下,思想沉醉其中,灵魂陷于其中。当这一状态一下子发生转变,我们的意识、思维、情感还跟不上变化的节奏,灵魂尚徘徊于虚拟和现实之间,因而有人说:“总觉得梦醒了无路可走。 ”这时,人就要逐渐接受梦醒这一事实,使自己的思想、意识恢复到现实生活中来。为了说明这一过程,作者在诗中用了太阳的光和天边的月来加以说明。这两种事物和人梦醒的过程从表面看没什么太大的联系,但在作者特殊的情感关照下他们之间显出了相似相通之处。太阳和月亮分别作为现

7、实和梦境的象征,人的灵魂即是徘徊于这两者间。随着太阳的渐渐升起,月亮由黄变白,越来越淡,当太阳由红变黄变亮时,月亮在天边彻底消失,人的灵魂也在此刻彻底醒来,摆脱梦境的束缚,直面现实,直面阳光。此时的天空,不再是黑暗中几许星光和淡淡的月光,而是蔚蓝的天空中片片的云朵和满眼的灿烂,让人不由的产生一种拥抱光明的冲动。 “早起”两字更是道出了“我”对光明的渴求的心态。本诗正是通过实体性概念和抽象性概念间的相互作用,使词语间产生复义,表现出一种悠远的意境,充满了哲思。罗丹说:“我们在一部作品中能同时看见第一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眼前了。 ”这虽是他针对雕刻和图画而言的,

8、同样适用于诗。宗白华在新诗略谈中也提到:“诗恰是用空间中闲静的形式文字的排列表现时间中变动的情绪思想。 ” 从本诗中我们能看出作为第一现状的月亮在天边的痕迹和朝阳升起的“影子” ,在我们的头脑中一副动态的画面渐渐清晰的呈现出来,灵魂浴于晨光,残梦悬于天边,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时间中变动的情绪思想” 。通过文字的特殊排列,绘出了作者“心灵所直接领悟的物态天趣,造化和心灵的凝合。 ”宗白华:美学散文第 69 页,3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这首诗达到了形与质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了一种蕴藉丰盈、灵动洒脱、天人合一的境界。言语不是思想的内容乃是思想的符号。 “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

9、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 ”(叶圣陶)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首小诗借了简单的具象外形,通过太阳、月亮;早晨、夜晚;灵魂、梦,六个意象使作者的一个意识或几个意识的集合具像化。通过象征使得其所要表现的之物从内到外、从潜到表、从隐到显。宗白华在诗中表现出的精神是和他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一脉相承的。早在他的处女作问祖国中即表现出他的忧愤深远的爱国情怀,在诗中他充满深情的写到“祖国!祖国!你这样灿烂明丽的河山怎蒙了漫天无际的黑雾?你这样聪慧多才的民族怎堕入长梦不醒的迷途?你沉雾几时消?你长梦几时寤?我在此独立苍茫,你对我默然无语。 ”在回忆少年中国学会的朋友们的情况时他说:“浪漫精神和纯洁的

10、爱国热忱,对光明的憧憬,新中国的创造,是弥漫在当时的许多青年心中的基调。 ”在流云小诗的序言中他更是写了这样的一段话:“当月下的水莲还在轻睡的时候,东方的星辰已渐渐的醒了。我梦魂里的心灵,披了件词藻的衣裳,踏着音乐的脚步,向我告辞去了。我低声说道不嫌早么?人们还在睡着呢!他说:黑夜的影将去了;人心里的黑夜也将去了!我愿乘着晨光,呼集清醒的灵魂,起来颂扬初生的太阳。 ”正如宗白华所说“诗是人类的光和热的鼓吹者。 ”本诗虽然是写作者早晨起来时的感受,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新生的影子。虽然只是经过了一夜,但对整个民族而言却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世纪。宗白华的诗代表了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的心声,表达那个时

11、代的中国少年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和追求光明的求索精神。注:小诗体现的是诗歌的哲理性和瞬间感悟,体现了新诗的表现力,表达趋于简约化,具有文体的过渡性质。附:星河(宗白华)一为什么,我的双眼,总是不停留的,向着天边那颗星儿看着?啊,在这四周的黑夜中,只有灼热的他映着了我心中的一点光明。二我愿听星河绕月的歌声4我愿听白云流空的歌声我愿听摇篮边慈母的歌声、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赞美,以及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光明的向往和期望。这首诗告诉我们:就算自己身处在黑暗的世界中,也要保存着心中那一丝光明和希望!诗意:本诗通

12、过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丽的街市和美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黑暗现实的痛恨;激发了作者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向往自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赞美,以及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光明的向往和期望。这首诗告诉我们:就算自己身处在黑暗的世界中,也要保存着心中那一丝光明和希望!作者使用了“通感”的写作手法把星河绕月的歌声和白云流空的歌声融会贯通。我们要打破黑暗,追求光明和自由。晨兴作者:宗白华(18971986)太阳的光洗着我早起的灵魂。无边的月犹似我昨夜的残梦。王寿鑫:宗白华,原名宗之櫆,字伯华。江苏常熟人,祖籍浙江杭州。哲学家、美学家、诗人。他是我国

13、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他的诗与冰心齐名,同为 20 世纪 20 年代“小诗体”代表人物。他的小诗作品多是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和对艺术的哲理性体验。朱自清称“这是所谓哲理诗,小诗的又一派” 。5这首晨兴正是其代表坐之一。晨兴一诗静谧幽深,超旷空灵,其中不乏至微至深的禅意。从结构来看,这首诗分为上下两节,具有类似对仗的结构特征,其比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太阳与月亮、早晨与昨夜、灵魂与残梦构成了整首诗歌的两极结构框架。太阳和月亮作为两种实体性存在,通过他们不同品质的光辉与“我”的意识(灵魂与残梦)直接相关联。同时, “早起”与“昨夜”分别做了“灵魂”

14、与“残梦”的时间定语,暗示并强调了“灵魂”与“残梦”所具有的情感特征。而这种情感特征与“太阳的光”和“无边的月”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样,这首诗就形成了一种内在情感的比对。也就是说,从深层次来着,太阳与月亮、早晨与昨夜、灵魂与残梦的比照都可归结为一种内在情感的转换和比衬。其二,诗歌的上下节又构成了两种美学气质的并立。前者是现实的,因而刚健清新;后者是虚幻的,因而飘忽悠远。前者代表了光明、正义、正义与强力,具有浓重的酒神气质。后者是一种超现实的梦幻,可视为日神精神的象征。因此,整首诗又是酒神与日神两种美学气质的对照和统一。从内蕴来看,这首诗虽然是两极构架中进行言说的,但诗人的着眼点却既不是太阳也

15、不是月亮,即非今晨也非昨夜,而是一种“之间”状态。这种“之间”状态不是单纯的时间或空间概念,而是人类的“此时此刻”!俗常看来,人类的存在状态无外乎现实与虚幻两种,但现实和虚幻并非静态固着的空间存在,而是通过互相占有而绵延于时间之中。单纯的现实或虚幻都是不存在的,它们总是由无数的“之间”状态所维系和凝结。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之间”状态正是人类的根本存在状态。而此诗正是在将此种状态慢慢敞开和揭示着。当太阳的光与天边的月同在的时候,当昨夜的残梦还未从早起的灵魂中抹去的时候,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刻。我们似乎听到了人类前进的号角,在每一个擦洗与抹去、强化与遗忘的瞬间。但如何敢断言今日灵魂的演绎不会成为明日的残梦,那昨夜的残梦正是旧日的被人反复擦拭和强化的灵魂呢?无法!人类的前进正是在这种宿命式的轮回中完成,而那无数的“之间”状态正是人类这伟大的行者不息的脚步!另外,在我看来,诗人先言“太阳的光”而后才写“天边的月”也是有深意的,这体现了诗人一种积极的憧憬和向往。对此,我愿引用宗白华在流云小诗序言中的一段话作为对此最好的注释:“黑夜的影将去了;人心里的黑夜也将去了!我愿乘着晨光,呼唤清醒的灵魂,起来颂扬初生的太阳。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