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类型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流程.doc

  • 上传人:精品资料
  • 文档编号:10492748
  • 上传时间:2019-11-22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54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流程.doc
    资源描述:

    1、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流程1、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第 2 课,我们的营养)【实验目的】能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实验材料】碘酒、米饭、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实验步骤】1、把少量的米饭放在碟子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 23 滴碘酒,观察发现米饭变成蓝黑色。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发现白纸上留下了油迹。3、将瘦肉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头发或羽毛的气味【实验现象】米饭变蓝,花生在纸张上留下油迹。【实验结论】脂肪、淀粉、蛋白质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注意事项】1、使用酒精灯时注意安全,避免烧伤。2、熄灭酒精灯时一定要把灯帽盖两次

    2、。【整理器材】废物放入废物桶,仪器整理归位。2、面粉变蓝(第 2 课,我们的营养)【演示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面粉中含有淀粉。【实演示材料】碘酒、面粉、小碗、筷子、盘子、开水。【演示步骤】1、把少许面粉放在小碗里,加一点水用筷子搅拌。2、再倒上开水,继续搅拌。3、待冷却后,取一点放在盘子里,再滴上几滴碘酒。4、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实验现象】面粉变成蓝色。【实验结论】面粉中含有淀粉。3、提取面粉中的蛋白质(第 2 课,我们的营养)【演示目的】使学生知道面粉中不仅有淀粉,还有蛋白质。【演示材料】面粉适量、粗布一块、面盆、水。【演示步骤】1、把面粉放入面盆内,加入适量的水,把面粉和成面团。2、双手

    3、揉搓面粉约 10 分钟。3、用粗布将面团包起来,浸在水中不断揉搓,观察发现有白色面粉末,从布中渗出。4、待布中不再往外渗面粉末,打开粗布,观察剩余物的形状。【实验现象】布中剩余物粘性很强。 (俗称面筋) 。【实验结论】面粉中含有蛋白质。4、溶解试验(第 4 课,水变咸了)【实验目的】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理解溶解的定义【实验材料】三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实验步骤】1、先在三个烧杯中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2、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按顺时针方向搅拌。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再观察现象。【实验现象】食盐

    4、、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看不见了,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实验结论】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注意事项】1、实验前沙子一定要在水中淘洗干净,以免影响实验效果。2、搅拌时,玻璃杯不要碰杯壁。【整理器材】把水倒掉,将烧杯清洗干净,把仪器整理好。5、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第 4 课,水变咸了)【演示目的】通过实验对比,判断不同材料在水中是否溶解。【演示材料】烧杯(根据材料种类准备) 、玻璃棒、面碱、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实验步骤】1、先在烧杯中分别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2、用药匙取适量的面碱、面粉、食用

    5、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分别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搅拌。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观察现象。【实验现象】面碱、洗衣粉能在水中溶解,其它不能在水中溶解。【实验结论】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6、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第 5 课,怎样加快溶解)【实验目的】能够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水果糖(生自备) 、小锤、冷水、热水。【实验步骤】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将两块同样的水果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中的水,观察现象。2、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将两块同样的水果

    6、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十秒钟,观察现象。3、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导入等量的冷水,取两块同样的水果糖,将其中的一块研成粉末,然后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十秒钟,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搅拌的烧杯中糖块溶解得快;热水中的糖块溶解得快;研成粉末的糖块溶解得快。【实验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把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注意事项】1、所放入的水一定要等量。2、搅拌时一定要均匀用力,玻璃棒不要碰触杯壁。3、研成粉末时要注意安全,不要被小锤砸伤。【整理器材】废物入桶,仪器归位,桌面整理如初。7、沉淀实验(第 7 课,水里有什么)【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沉淀是净化水的

    7、一种方法。【实验材料】烧杯两个、玻璃棒两根、明矾、浑浊水。【实验步骤】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大半杯浑浊的水。2、用药匙取适量的明矾放入其中一个烧杯中,同时搅拌两个烧杯中的浑浊水。3、然后静置约五分钟,观察两杯水变清的速度有什麽不同。【实验现象】两杯水都沉淀,加明矾的水中的杂质沉淀得快。【实验结论】沉淀有分离水中不溶解杂质的作用,明矾可以加快沉淀。【 注意事项】加入明矾的量教师课前一定要试验好。【整理器材】废水废物入桶,其他仪器整理好8、过滤试验(第 7 课,水里有什么)【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过滤也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实验材料】铁架台(含漏斗架) 、玻璃棒、漏斗、烧杯、滤纸、待过虑的

    8、水和纯净水。【实验步骤】1、将烧杯放在铁架台底座上,再将漏斗放入漏斗架,调节高度和位置,使漏斗颈下口直面贴在烧杯壁上。2、将滤纸对折两次成四层,打开,使其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成漏斗状。3、将滤纸放入漏斗内,使滤纸上边略低于漏斗口,用纯净水浸湿,再用手按一按,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4、将玻璃棒斜放在漏斗内, (约 45 度) 。下端轻轻抵在三层滤纸的一边。5、将带待滤的水用烧杯沿着玻璃棒慢慢倒入漏斗内,水不要没过滤纸的上边沿,6、观察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有什麽不同。【实验现象】浑浊的水过滤后变清,滤纸上留下了细小的杂质。【实验结论】用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的细小杂质,使水变清。【注意事项】1、过

    9、滤用的混浊水必须是经过沉淀后的沉淀水。2、玻璃棒的倾斜度一定要规范。3、倒水的速度不要太快。【整理器材】9、根的吸水实验(第 9 课,植物的根)【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根有吸水作用。【实验材料】一株完整的香菜(或芹菜) 、大试管、花生油、滴管、水记号笔。【实验步骤】1、在大试管中加入约一半的水。2、把完整的香菜放入大试管中。3、用滴管在大试管里滴入几滴花生油,防止水分蒸发,同时固定好植物,并在杯壁水面处做标记。4、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试管中液面的变化。【实验现象】大试管中的水面会逐渐下降。【实验结论】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注意事项】1、所选取的植物因器材的大小而定。2、观察时间必须

    10、经过 510 小时(时间再长一些更好) 。【整理器材】废物废水入桶,保持桌面整洁10、分离叶绿素(第 11 课,植物的叶(二) )【演示目的】掌握分离叶绿素的方法【演示材料】烧杯、锥形瓶、新鲜的绿叶、酒精、三脚架、石棉网、棉絮、酒精灯、火柴、热水。【演示步骤】1、把采集的新鲜绿叶放入锥形瓶中,再加入酒精到淹没叶为止,用棉絮把锥形瓶瓶口塞住。2、把锥形瓶放入大烧杯中,在大烧杯中倒入热水。3、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把大烧杯放在石棉网上面,点燃石棉网下面的酒精灯,进行加热。4、过一会儿,观察有什麽现象发生。【实验现象】酒精颜色变绿,叶子变黄。【实验结论】将绿叶放在酒精中煮,能除去叶绿素。11、茎输导

    11、水分的实验(第 12 课。植物的茎)【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茎有输导水分的作用。【实验材料】芹菜、水、滴入几滴红墨水的水、锥形瓶、小刀。【实验步骤】1、剪取一段带叶的芹菜梗。2、把芹菜梗插入装有红墨水的锥形瓶里。3、将插好芹菜梗的锥形瓶放在较强的阳光下照射,使叶面迅速蒸发水分。4、当看到叶脉发红时,从瓶里取出菜梗,用清水冲洗,再用小刀切开观察。【实验现象】茎内导管被染红。【实验结论】茎由输送水分的作用【注意事项】注意安全,不要被小刀划破手。【整理器材】12、热气球实验(第 13 课,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演示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重量变轻,会上升。【演示材料】塑料袋、木块、

    12、瓷盘、酒精、火柴。【演示步骤】1、将瓷盘放在木块上,往瓷盘里倒入适量的酒精。2、将塑料袋展开,罩在木块上方。3、点燃磁盘中的酒精。4、过一会儿,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塑料袋充满气,膨胀变鼓,然后上升。【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变轻,热空气会上升。【注意事项】1、塑料袋不能漏气。2、塑料袋和磁盘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烧坏塑料袋。3、熄灭酒精灯时不要用嘴吹,要用铁片或玻璃片盖灭。13、纸蛇实验(第 13 课,热气球上升的秘密)【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重量变轻,会上升。【实验材料】纸片、支架、蜡烛、细线、铅笔、火柴、剪刀。【实验步骤】1、在纸片上先用铅笔画出螺旋纹

    13、,然后用剪刀沿纹路剪出一条纸蛇。2、把纸蛇用细线栓牢挂在支架上。3、点燃蜡烛,放在纸蛇下面,并观察纸蛇的变化。【实验现象】悬挂的纸蛇旋转起来。【实验结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注意事项】1、蜡烛和纸蛇要保持一定的距离。2、剪纸蛇时要注意安全,别伤着手。【整理器材】14、压缩空气实验(第 14 课,充气玩具里的科学)【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实验材料】注射器、橡皮。【实验步骤】1、将注射器活塞抽出,吸进空气。2、将注射器出口朝下,用橡皮堵住出口,放在桌子上。3、用力向下压注射器的活塞,手有什么感觉。4、等压不动时松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5、反复做几次,验证结果。【实

    14、验现象】用力压活塞,注射器内的空气体积变小;当松开手时,活塞又弹回来。【实验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注意事项】手压活塞时,用力要均匀,不要猛压。【整理器材】15、气球的反冲实验(第 14 课,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演示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反冲现象。【演示材料】气球、铁丝、塑料管、细线。【演示过程】1、 选择适当的位置拉上铁丝。2、 将塑料管套在气球口处,用细线扎紧。3、 用细铁丝做两个挂钩,一端固定在塑料管上,另一端挂在铁丝上。4、 把气球吹足气,然后松手,观察气球的运动方向。【实验现象】松手后气球开始滑动,方向与空气喷出的反方向相反。【实验结论】气球是依靠气体的反冲力运动的

    15、。【演示注意】铁丝要尽量拉直,气球不宜吹得太大。16、瓶“吞”鸡蛋(第 16 课,瓶“吞”鸡蛋的秘密)【演示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演示材料】火柴、熟鸡蛋、白纸、广口瓶。【演示步骤】1、将熟鸡蛋的外壳剥掉。2、用火柴点燃一张白纸,放到广口瓶中。3、迅速将剥了壳的熟鸡蛋的小头朝下迅速塞住瓶口,把瓶口堵严不要漏气。4、注意观察鸡蛋位置的变化。【实验现象】鸡蛋被“吞”进瓶子。【实验结论】燃烧消耗氧气,大气压力将鸡蛋“吞”进瓶子里。【注意事项】1、要选择瓶口略小于鸡蛋的瓶子。2、鸡蛋一定要剥去外壳。3、点燃纸条后要迅速将鸡蛋放到瓶口上。17、瓶“吐”鸡蛋第 16 课,瓶“吞”鸡蛋的秘

    16、密【演示目的】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演示材料】内装熟鸡蛋的广口瓶、凉水,热水。【演示步骤】1.在广口瓶里加入凉水,摇晃广口瓶,使整个瓶内的空气冷却下来。2.将两水倒出,将瓶口朝下放置在支架上。使鸡蛋正好堵在瓶口处,把瓶口堵严,不要漏气。3.从广口瓶上部浇热水,观察鸡蛋的位置变化。【实验现象】鸡蛋被“吐”出瓶子。【实验结论】瓶中冷空气受热膨胀,气压大于瓶外气压,将鸡蛋“推”出瓶子。18、大气压力实验第 16 课,瓶“吞”鸡蛋的秘密【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实验材料】玻璃杯,纸板、水。【实验步骤】1、先在玻璃杯中倒满水。2、将纸板盖在玻璃

    17、杯上,杯口不要有气泡。3、先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慢慢松开手,观察现象。4、将倒过来的玻璃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将杯子倒过来松手,纸板不会掉下来;将杯口朝向四面八方,纸板也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下来。【实验结论】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温馨提示】玻璃瓶口要平滑无损;纸板不要太硬。【整理器材】19、水流有力量实验(第 17 课,水流有力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实验材料】小水轮、烧杯、水槽、水。【实验步骤】1、把小水轮竖放在水槽内。2、在烧杯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均匀地倒水。3、观察小水轮的变化。【实验

    18、现象】水冲小水轮,小水轮转动起来。【实验结论】水流有力量。【注意事项】1、小水轮转动要灵活。2、水量尽量保持均匀。【整理器材】废物废水入桶,仪器有序摆放。 20、热传导实验 (一) (第 18 课,杯子变热了)【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实验材料】铜棒、支架、火柴、凡士林、酒精灯。【实验步骤】1、将铜棒固定在支架上,在火柴头上抹少许凡士林,依次粘在铜棒的三个凹痕上。2、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铜棒传递,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注意事项】1、凡士林一定

    19、要抹均匀,否则影响实验效果。2、熄灭酒精灯的方法要规范。3、不要用手触摸正在加热的铜棒,以免烫伤。【整理器材】热传导实验(二)(第 18 课,杯子变热了)【演示材料】铜片、蜡烛、火柴、酒精灯、铁架台。【演示步骤】1、将铜片固定在铁架台上,在铜片上放上蜡烛。2、点燃酒精灯,分别从一边或中央加热铜片。3、观察蜡烛融化的方向。【实验现象】蜡烛在加热点开始融化。【 实验结论】热沿着物体(铜片)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方向传。【注意事项】1、不要用手触摸正在加热的铜片,避免烫伤。2、要用正确方法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21、观察锯末在热水中的运动(第 19 课,水变热了)【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

    20、知道液体主要靠对流传递热。【实验材料】烧杯、锯末、火柴、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冷水。【实验步骤】1、在三脚架上垫上石棉网,把装有冷水和锯末的烧杯放在上面。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注意观察水中锯末的变化。【实验现象】锯末从加热部位上升至水面,又从四周下降至杯底,在做循环运动。【实验结论】加热烧杯的底部,水受热变轻会上升,周围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上升冷水热水相对流动,使整杯水逐渐变热。这就是对流。【注意事项】 1、锯末不宜太多。 2、不要用手触摸正在加热的水,以免危险。 3、用正确方法熄灭酒精灯。22、探究不同物品是否会生热(第 20 课,它们会生热吗)【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

    21、道棉被、棉衣是否生热。【实验材料】温度计、毛皮、毛巾、海绵、棉线、棉花、皮筋。【实验步骤】1、在四支温度计上端分别拴好棉线,并记录下初始读数。2、分别用毛皮、毛巾、海绵、棉花包住四支温度计的液泡,用皮筋捆好。3、把捆好的温度计挂起来,每隔三分钟记录一次读数,记录三 次。4、观察记录结果。【实验现象】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实验结论】他们不会生热。【 注意事项】1、包温度计时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2、使用温度计时要小心,不要碰坏温度计。【 整理器材】废物入桶,其他器材分类有序整理。23、不同物体吸热本领实验(第 21 课,谁热得快)【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实验材料】两个较大的平底烧瓶、黑色塑料袋、白色塑料袋、浆糊、橡皮塞、直角玻璃管、红水、酒精灯、火柴。【实验步骤】1、把两个较大的相同的平底烧瓶的表面分别糊上白色或黑色的塑料袋,注意尽可能糊紧密。2、在瓶口的橡皮塞上接一直角玻璃管,管口预先放一段红色小水柱,使其位置大致相同。3、把上述装置放在太阳下晒相同的时间,观察现象。【实验现象】黑色瓶子的水柱 走得远。 【实验结论】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注意事项】1、黑、白塑料袋要糊紧。2、橡皮塞要密封好。【整理器材】废物入桶,其他器材分类有序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流程.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1049274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