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科版 四上 单元教学计划.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488532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 四上 单元教学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科版 四上 单元教学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科版 四上 单元教学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科版 四上 单元教学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科版 四上 单元教学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天 气1、我们关心天气2、天气日历3、温度与气温4、风向和风速5、降水量的测量6、云的观测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溶 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溶解的快与慢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声 音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的变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7、保护我们的听力我们的身体1、身体的结构2、骨骼、关节和肌肉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6、口腔里的变化7、呵护我们的身体科学四年级下册

2、单元教学计划第一单元 天气一、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电就有许多密切的联系。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1、单元定位:“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 “天气日历” 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

3、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2、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 1 课和第 2 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 天气日历” 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第二阶段,第 3-6 课。学生将分

4、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天气特征的数据。最后,进入第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三、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2、科学探究目标:用感官观察天气;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

5、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3、科学态度目标: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四、单元教学材料准备测温器材: 温度计;制作雨量器器材: 高于 15 厘米的直筒透明杯子。五、设计理念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倡导探究式学习,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

6、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6、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7、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8、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六、单元教学进度周 次 单 元 课 题11、我们关心天气2、天气日历23、温度与气温4、风向和风速35、降水量的测量6、云的观测4第一单元天 气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单元总结科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计划第二单元 溶 解一、学情分析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四年

7、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 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整个单

8、元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 14课,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第二部分为第 5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 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第三部分为第 7课,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本单元的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完成既定的观察研究活动的同时,思考、提出一些新的可研究的问题,以使学生对溶解

9、的研究逐步深入并扩展开去。三、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科学探究目标: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0、。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过程。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设计“100 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科学态度目标:发展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认识到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测量的必要性。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科学知识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四、单元教学材料准备过滤器材: 烧杯、 漏斗、 滤纸、 铁架台;气体溶解器材: 带有橡皮帽的注射器;蒸发器

11、材: 蒸发皿、 三脚架、石棉网、 酒精灯;其他器材:放大镜、搅拌棒。五、设计理念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倡导探究式学习,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6、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7、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8、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六、单元教学进度周 次 单 元 课

12、 题5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6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75、溶解的快与慢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8第二单元溶 解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单元总结科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计划第三单元 声 音一、学情分析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声、鸟鸣声,城市里的汽车声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儿童怎么能学习声音呢?他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他们能感受到它并能提出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为什么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弱、有的强?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是怎么变化的? 我们能控制声音吗

13、 ?“声音”这一单元共 7 课时,是为四年级学生设计的,里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上述问题以及他们可能还会问到的一些声音问题的答案。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在本单元的前半部分,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在第 1 课,学生将用不同型号的音叉制造出声音,并讨论他们听到的声音的异同;在第 2 课,当学生们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第 3 课和第 4 课,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通过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使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可以识别的

14、。学生在仔细观察尺子振动快慢变化的同时,可以倾听到音高的相应变化。讨论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观察到的振动和相应音高的关系,可以建立较高的音高是由较高的振动频率产生的这一概念;第 5 课,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 包括气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在第 6 课,学生通过一个耳鼓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这种经历会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第 7 课,突出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在这一单元,学生不仅能找到他们关于声音问题的答案,而且会对他们的不断发现感到骄傲。随着学生用不同的装置做实验并发现他们听到的声音和他

15、们能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理解会得到持续加强。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发现,同时配上简单的图表,进行归纳和分析,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科学解释的能力。三、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科学探究目标:按照教科书的步骤和要求做各种声音的实验。运用文字和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将观察到的现象或数据记录在表格上。比较和讨论不同声音的音高和音量,通过描写和画图交流结果。通过描写和

16、讨论反思声音实验。通过阅读获得关于声音、听力和声带的更多知识。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对声音调查的兴趣。认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科学知识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四、单元教学材料准备发声器材: 大小不同的音叉和铁钉、 锣、 鼓、 钢尺 ;传声器材: 铝箔 (能折叠成 1 米长的铝箔尺)、 木制米尺、 尼龙绳。五、设计理念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倡导探究式学习,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7、。6、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7、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8、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六、单元教学进度周 次 单 元 课 题10第三单元声 音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13、声音的变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2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37、保护我们的听力单元总结科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计划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一、学情分析当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观察身边事物的时候,他们观察和研究的对象在逐渐增多,他们也能够自觉地把这些事物纳入到

18、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去。此时的学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也是一个可以研究的对象,而当我们引导学生对身体关注的时候,熟悉的身体活动与陌生的身体结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非常熟悉的身体一下子变得陌生了。诸如身体为什么会动?人体外形为什么是对称的? 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运动以后呼吸与心跳为什么会有变化,等等。平时习以为常的现象变成了问题接踵而来。学生对于自己身体的研究可能就在这样的状况下展开了。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我们的身体”这个单元包括七部分教学内容,为学生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第 1

19、课“身体的结构”是整个单元的总起,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结构。并尝试着以功能的不同划分身体的结构,引出深入的思考。第 2 课“骨骼、关节和肌肉”,通过观察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上肢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功能、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并以活动之后身体的各种变化及需求为线索帮助学生建立人体各个部位协调工作的认识。第 3、4 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一)”和“运动起来会怎样(二)”,从学生活动后,每分钟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增多这一现象人手通过采集数据,讨论“跳动起来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和“跳动后心跳为什么会加快”两个问题,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并建立保护心脏、保护肺的意识。第 5 课“食物在

20、体内的旅行”,主要让学生在对消化的原有理解之上,通过比对消化器官图,猜想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和进行模拟实验,初步认识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并建立起食物的消化需要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完成的认识。第 6 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将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最容易观察的部位口腔作为研究重点,认识食物在口腔里面的变化与牙、舌头、唾液的关系,再一次感受身体内多器官协同工作的特点。第 7 课“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发挥着总结和提升的作用学生在讨论中要回顾、梳理本单元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通过画图等方式将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直观地表现出来,将“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

21、律后,爱护它们,促进它们更协调地工作”作为对健康的理解。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这将是一个有趣而神秘的单元。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暗箱,学生能够感受到但不能直接观察。而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模拟各部分器官功能的活动,发现身体在工作中的协调工作特点之后,又将会感受到人体那种精密、和谐之美。三、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能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人体根据外观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

22、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同的结构划分方法。人体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和心脏的血液输送作用十分重要。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良好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科学探究目标:应用感官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在观察的基础上,做观察记录,并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和完善。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人体的知识,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尝试使用气泡图表示身体在活动过程中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科学态度目标: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

23、巧与和谐之美。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研究结果。认识到研究中会有不完善的结果,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的重要性。能够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科学知识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四、单元教学材料准备模型:人体结构模型、人体骨骼模型、心脏模型;其他器材:哑铃、吸耳球,大约 1 米长的塑料管。五、设计理念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倡导探究式学习,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6、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7、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8、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六、单元教学进度周 次 单 元 课 题141、身体的结构2、骨骼、关节和肌肉15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16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6、口腔里的变化17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7、呵护我们的身体单元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