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必修 疏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官 名,纪 年岁时历法,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避讳,谦辞敬辞,科举职官,姓名字号,古代年龄称谓,文化典籍,九卿三公,古诗文集命名例谈,天文地理山川,一、天文地理,二十八星宿 角、亢、氐d、房、心、尾、箕(j)、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o)、毕、觜(z)、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地理,赤县、神州 代称中国。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国”则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域。 九州、九土、八荒、五服 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
2、古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八荒即八方。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 三晋、三楚、三秦 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三楚”。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2、九州:冀州、青州、兖(y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3、 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四方:东、南、西、北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荒: 八方荒远的地方。(远离中原的地方。),、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
3、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10、江左:即长江以东。 11、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1、三山蓬莱(蓬壶)、方丈山(方壶)、瀛洲(瀛壶)三座仙山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1、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 湖。),中原、塞外、江表 狭义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区,广义则指黄河中下游或全
4、流域。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外,又称塞北。长江以南地区称江表,长江南岸苏南、浙江一带,又称“江东”,三国时为孙权统治。 都、鄙、邑 周时四县为都,夏制十为都;“都”也指京都。鄙是周代地方组织之一,五百家为鄙,也指小邑,又指边远地方。 两都、三都、两京、五京 东汉洛阳为东都,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合称“两都”;加上“南都”宛,合称“三都”。东汉洛阳、长安又称两京;宋代则以开封、洛阳为两京;明以后称北京、南京为两京。唐代有五京:东京、北京、南京、西京、中京。,六大古都 今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北京古称“蓟”,又称“燕京”。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久的古都,明时始称西安,古称长安
5、。洛阳为九朝名都。南京,秦汉时称“秣陵”,孙吴时称建业,晋称建康,南唐时称金陵,朱元璋改称应天府,清代称江宁府,太平军称天京,另有“石头城”“白下”之称,为 六代古都。开封古称大梁,汴梁,汴京,宋称东京。杭州古称钱塘,又称临安。 姑苏、维扬、京口 今苏州别称“姑苏”;扬州别称“维扬”“江都”;镇江古称“京口”。,1、古今地名 大都 东京、汴京 京口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 临安 姑苏 会稽 长安 奉天 直沽,北京 开封 镇江 南京 杭州 苏州 绍兴 西安 沈阳 天津,1、地名别称 冰城 花城 蓉城 春城 雁城 芙蓉国 星城 雾都 水城 牡丹城,哈尔滨 广州 成都 昆明 衡阳 湖南 长沙
6、 重庆 苏州 洛阳,P94 .,(1)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牛斗之间。(苏轼赤壁赋 ) (2)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 滕王阁序 ) (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 (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2、 (1)河内:河东: (2)山东: (3)河西: (4)关西: (5)江表: (6)淮左:,黄河以北。 黄河以东。 崤山以东。 黄河以西。 函谷关以西。 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淮水东面。,3、,(1)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 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北辰:以德治国的统治者。,(2)逝者:流逝的时
7、光。,3、,(3)知者乐水:智者是聪明人,善于思考,反应敏捷,像水一样灵动。仁者乐山:仁者是仁慈宽厚的,安于义理,不易冲动,像山一样稳重。,(4)日月之食:日食,月食。犯了错误,人们都能看到,知错能改,人们都会敬重他。,二、纪年纪时,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年法: 1、王公纪年。(我国最早的纪年法) 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年法: 2、干支纪年(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 “辛亥革命” “辛丑条约”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
8、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十年一个甲子,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年法: 3、年号纪年(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4、生肖纪年 由干支纪年的地支对应的生肖命名,如甲子年为鼠年。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 龙蛇马羊 猴鸡犬猪 地 支: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年法: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 公元纪年1949年、2016年,公元推干支 方法一: 分除余数法 公元年10的余数减3,所得数字为天干数(遇0或负数则
9、加10) 公元年12的余数减3,所得数字为地支数(遇0或负数则加12) 例1:1956年的干支纪年为? 195610的余数为6,63=3,第三位的天干为“丙” 195612的余数为0,03=3,3+12=9,第九位的地支为“申” 答:1956年的干支纪年为“丙申” 例2:1982年的干支纪年为? 198210的余数为2,23=1,1+10=9,第九位的天干为“壬” 198212的余数为2,23=1,1+12=11,第十一位的地支为“戌” 答:1982年的干支纪年为“壬戌”,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10、 鸡 狗 猪,纪 年,天干,地支,1911年 辛亥年2009年 己丑年2010年2011年,庚寅年辛卯年,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月法: 1、数序纪月一月、二月2、地支纪月 用十二地支与十二月一一相配。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为建子之月,则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次年一月为建寅之月或径称子月、丑月、寅月,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月法: 3、干支纪月至迟在汉代就已使用。即以每月固定的纪月地支配上天干。五年(60个月)为一周,周而复始。4、特定名称一月叫正月(秦代因避始皇嬴政讳改为端月),又叫孟陬;二月叫如,三月叫寎【bng】,四月叫余或除,五月叫皋,六月叫且,七月叫相,八月叫壮,
11、九月叫玄,十月叫阳,十一月叫辜,十二月叫涂。,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月法: 4、农历时节纪月法农历各月还有月令别名,如下: 正月:端月,元月,寅月 ; 二月:花月,仲阳,杏月,仲春 ; 三月:桐月,佳月,季阳,桃月 四月:梅月,清和,麦月,孟夏 ; 五月:皋月,蒲月,榴月,仲夏; 六月:积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相月,瓜月,巧月,凉月,孟秋 ; 八月:壮月,桂月,观月,仲秋; 九月:玄月,菊月,剥月 十月:阳月,良月,坤月,孟冬; 十一月:德月,葭月,龙潜,仲冬 ; 十二月:腊月,涂月,季冬。,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日法: 1、干支纪日法 崤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
12、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日法: 2、月相纪日法 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fi】,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 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日法: 3、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戊申晦”即“戊申这一天是月底”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13、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 、日入、黄昏、人定。 2、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 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搭配关系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纪时关系表。,天色计时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di 】
14、 晡时【b 】 日入 黄昏 人定,地支计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序数计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刻: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百刻制:每刻14.4分钟 九十六刻制:每刻15分钟 午时三刻问斩: 大约中午11点45分问斩,古代计时工具: 圭表 、漏刻、日晷,元旦:
15、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花朝: 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三、传统节日,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寒食 清明前二
16、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
17、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称为“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伏日夏至三伏,伏日指进入初伏的那一天。 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
18、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P
19、95 1、,A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B 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C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D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E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F 暮春三月。 兰亭集序 G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H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2、 遥知兄弟登高处 箫鼓追随春社近 清明时节雨纷纷,重阳节 社日 清明节,3、汉武帝 建元清代 康熙 61年乾隆 60年南宋皇帝年号变更频繁,如徽宗,曾经用过大观,政和,宣和等年号。企图借不断更换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难免亡国命运。,四、姓名字号,许慎说文解
20、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姓,姓作为一种族号,他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姓的由来已久,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嬴、姚等都有女字偏旁。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在母系社会中就有了姓的分别。 例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昊是嬴姓,太昊是凤姓。到了周代,王室及同姓封国鲁、晋、邓、卫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姓,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 一种蒙
21、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 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 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增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夏侯、诸葛、尉迟、皇甫、公孙、慕容、长孙、宇文、司徒、司空、,中国100大姓氏排名,看你的姓氏排名第几?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22、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23、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名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名,名,字是成年举行冠笄礼时,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的,用以表德,它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如: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文天祥字宋瑞。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关系:如王绩字无功;管同字异之。,字,字,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号往往即兴而起,不一定和名之间有联系。但号往往用一些漂亮或高雅的字眼,因此号又俗称雅号。,号,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父亲 起的,弱冠仪式 后起的,自己 起的,古
24、人名字号,人名称谓(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诸葛亮 孔明 白居易 乐天 文天祥 宋瑞王绩 无功 管同 异之,五柳先生 青莲居士 六一居士 香山居士 东坡居士 易安居士 稼轩居士,名,字,号,李白:,青莲居士,半山,王安石:,贺知章:,四明狂客,少陵野老,杜甫:,白居易:,香山居士,李商隐:,玉溪生,欧阳修:,六一居士,苏轼:,东坡居士,黄庭坚:,山谷道人,秦观:,淮海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陆游,放翁,罗贯中,湖海散人,陶渊明,五柳先生
25、,秋 瑾,鉴湖女侠,辛弃疾,稼轩,梁启超,饮冰室主人,唐伯虎,六如居士,张志和,烟波钓叟,姓名字号,1.直呼姓名 用于自称: 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厌恶的人: 不幸吕师蒙构恶于前 用于给人作传记: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幼时由父亲命名 2.称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成年(男20,女15)由父亲或尊长取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白居易:字乐天。(乐于顺应天命,引申为乐于自己的处境而无忧虑乐天知命,故不忧。易系辞上 ) 3.称号 (1)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2)对人称号,是一种敬称。 自己取,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26、(1)不然,籍何以至此?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苏武传),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如: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班固苏武传,李陵称苏武的字) 2.“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商隐李贺小传,李商隐称李贺的字) 3.“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孙权称鲁肃的字),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班固,字孟坚:孟,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曹操,字孟德:孟,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退”为约束、退守。,屈原 孟子 李白 杜甫 王维 苏轼 苏辙 岳飞 毛泽东,名平,字原 名轲,字子舆 字太白 字子美 字摩诘 字
27、子瞻 字子由 字鹏举 字润之,鲁迅原名 艾青原名 郭沫若原名 冰心原名 琼瑶原名 毛泽东曾用名 毛泽东之女,周树人 蒋海澄 郭开贞 谢婉莹 陈喆 “二十八画生” 李敏,李讷,立德 立功 立言,马 三 立,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姓名字号,4.称谥号谥号:周代才有的。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根据身前的品德行为来定的。 例子:周武王、范文正、靖节先生 5.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例子:聊斋先生、饮冰室
28、主人 6.称籍贯 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 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人称柳河东; 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7.称郡望韩愈 昌黎人(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姓名字号,8.称官名 琵琶行“江洲司马春衫湿”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 9.称爵名名将郭子仪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10.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
29、长沙;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 世称陶彭泽; 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世称柳柳州;,姓名字号,11.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谦称,12.谦称与敬称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
30、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 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谦称,(2)古代帝王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 (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 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谦称,(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大舍小令外人) “家” 对别人称自己家年
31、纪大的亲属 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 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 在下-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晚辈或地位低的人 小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 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老人; 妾-女子; 寡君-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谦称,E.称谓前加上“家”或者“舍”表示对自己的谦称 家父、家严、家君- 家母、家慈- 寒舍- 家兄- 舍妹- 舍弟- 犬子- 内子、内贤- 加“先” 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 如:先大母、先帝,自己的父亲 自己的母亲 自己的家 自己的兄长 自己
32、的妹妹 自己的弟弟 自己的儿子 自己的妻子。,敬称,敬称:表示尊敬客气,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使节-节下;,敬称,(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
33、, 尊上(称对方父母)、尊驾 (称对方)、 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丈、丈人专指岳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敬称,(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 称已经死去的父亲-先考或先父, 称已经死去的母亲-先慈或先妣, 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等; (8)对尊长者朋辈之间的敬称-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 卿或爱卿。 (10)对品格
34、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敬称,贤侄 贤弟 仁兄 令尊:- 令堂:- 令爱:- 令兄:- 令婿:- 令郎:- 令妹:- 令正:- 府上:- 跨灶: - 高足: -,别人的父亲 别人的母亲 别人家的女儿 别人家的兄长 别人家的女婿 别人家的儿子 别人家的妹妹 别人的妻子 别人的庭院 别人贤能的儿子 别人的学生,(2)敬称 对对方用敬称: 令、尊、贤、仁,姓名字号,【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
35、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姓名字号,(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
36、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贱称,【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谥号,贬斥类 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 不勤成名曰灵 好祭鬼怪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变动民曰躁 不悔前过曰戾 怙威肆行曰丑 壅遏不通曰幽 动祭乱常曰幽 好内远礼曰炀 去礼远众曰炀 名与实爽曰缪,褒扬类 民无能名曰
37、神 靖民则法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扬善赋简曰圣 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 谮诉不行曰明 经天纬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刚强直理曰武 威强敌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怜悯类 早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年中早夭曰悼 在国遭忧曰愍 祸乱方作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P96 1、,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 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1)不然,籍何以至此?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苏武传),2、 班固,字孟坚:孟,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 曹操,字孟德:孟,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 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退”为约
38、束、退守。,2、 刘禹锡,字梦得:“锡”同“赐”,“禹锡”为“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饿死,李商隐字“义山”与名呼应。,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 陆游,字务观: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 姜夔,字尧章:传说“夔”是上古帝王尧的乐官,“章”即“乐章”之意。,3、,(1)登东皋以舒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王勃腾王阁序) (4)
39、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腾王阁序),六、礼仪制度,宗法,七出:古代社会丈夫休妻弃子的七种理由:一无子,二淫乱;三不事姑舅,四哆言,五盗窃,六妒忌;七有恶疾,有此七条之一者,丈夫便可将其离弃。 七庙:古代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右三昭三穆(东向;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朝南,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称穆 )共七庙。,布衣、百姓、考妣 布衣,是用麻或葛织成的布所做的衣服,为平民百姓代称,后来也多指未做官的读书人 。百姓,是战国以前对贵族的总称,因为那时只有贵族称姓,战国时渐成为平民的通称。父母别称考妣,后指死去的父母
40、。 望族、寒族 有声望的世家豪族为望族,寒素之族叫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 黎民、黔首 黎民,即平民、民众。黔首,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宗法,礼 俗,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典、封禅 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 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举行,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封;在泰山脚下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
41、功,称禅,避讳 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北面、南面、东向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称南面,臣子称北面。如“室坐则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西向最下”。,礼 俗,坐、跪、跽、箕 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态度。 婚 礼 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归宁,
42、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礼 俗,丧葬、祭礼 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古人丧葬有棺有椁(外面的套棺)。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如穴叫“葬“.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斩衰”“齐哀”等五服之说 ,丧服又统称“缞绖”。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个太牢;诸侯五庙,用一个太牢;大夫三庙,用少牢。为人饯行要祭路神,叫“祖”;要洒酒于地,称“酹”。 拜 古人把拜分为九种。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头扣地多时
43、,是臣事君之礼。顿首,以头叩地,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辞。,礼 俗,歃血、衅钟 古人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钟、鼓制成,啥牲或杀人以祭,将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礼 俗,各年龄段称呼,不满周岁,婴儿,二三岁,七八岁,幼年,幼年 童年,童年 少年,女子十三四岁,十五岁(为成年),男子二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九十岁,百 岁,耋:7080岁耄: 8090岁,官 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
44、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六部隋代开始,中央政府尚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首长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副职为员外郎。,地方官职:州、郡、道、路、府、省 “州”为行政区划,历代数目不同,上古说九州,汉时十三州,三国十八州,唐三百多州。大洲又称”府”。汉时,州设刺史,又改称州牧,为军政最高长官;宋代州的长官 为“知州”,都由朝臣担任。 “郡”,行政区域名,秦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隋唐时改郡为州,郡长官为郡守,汉时称太守,后来作为知府或刺史的别称。 “道” ,唐代始设的行政单位,略相当于汉代的州;宋时改”道“为”路“,清回复为”
45、道”,属省管,比州,府大。 唐代“府”隶属于“道”,宋隶属于“路”。省本事中央官署名,指中书省,后来成为行政区名 。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职官,参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又叫车右、陪乘。 曹 :古代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 刺史: 汉分全国为十三州,布置刺史一人,掌管郡守、县令之权,与秦御史监郡相似,也称州政牧后成为掌一州大权的长官。 国子监:官署名,掌管五品以上官僚子弟,或称国学或称太学,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 将军:武官名。先秦以卿统率军队,故卿亦称将军。 郎:帝王侍卫官的通称。执掌护卫配从,是皇帝的近臣。有议郎、中郎、郎中、外郎、侍郎等各种名称。,御史:先秦为在君主左右
46、掌文书档案,记录等事的官。秦汉以后开始有弹劾纠察过失之权。 左右拾遗:唐武则天时置,负责进谏,荐举。唐代门下省称左省,中书省称右省,故属于门下省者,称左补阙,左拾遗;属于中书省者,称右补阙,右拾遗。 枢密使: 官名。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枢密,其后握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涉朝政甚至废立君主。 庖厨:师。夏代有庖正之官执掌王的膳食。 卿:古代高级官员与爵位之称。有上卿,亚卿,少卿,九卿之名。,职官,三老:秦时乡一级的所置乡官,掌管教化。 三闾大夫 :楚官,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屈原曾任此职。 司马:治军最高长官,一般称大司马。 太常:九卿之一,秦代称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47、太史:掌撰文修史及天文历法,祭祀典籍管理的官。 太守:战国各诸侯在边地置郡,其长官称守尊称太守又称二千石,隋朝称刺史,宋改设知州,明清称知府。 亭长:战国时各诸侯国之间 邻接地设亭,置亭长以防御敌人。秦汉时为地方基层行政区划,约十里一亭,设亭长,掌管缉拿盗贼并管旅宿及治理民事。 县令:县的行政长官,也称县长,知县,。其下设县丞,协助县令,掌办事、文书、仓谷、监狱。,职官,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斥:屏弃不用。 去:去
48、职,被调离。 授:封给官职。 擢:提拔、选拔。左迁:降低官职调动。退:撤销或降低官职;自己辞职。,九卿三公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九卿: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三公: 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 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科 举,校、序、庠、学、国子监 学校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学,太学,国子学,是国家的高等学府;隋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设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等科,主管官称祭酒,学官称博士,入学者称监生。 贡举、察举、制举 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科”贡举,也称科举。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除贡举外,皇帝亲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