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1,微循环,43,2,简述微循环的组成、通路和功能。 有效滤过压。 简述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作用。 压力感受性反射过程。,43,3,五、微循环 P89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功能-物质交换(营养物、代谢物、气体)。,43,4,(一)微循环的组成与血流通路 P90图4-20所示 1、组成 典型的微循环由七部分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43,5,微循环的组成与血流通路,43,6,微动脉-总闸门,为前阻力。受神经、体液调节。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分闸门,决定其开放数。受局部
2、代谢产物调节。 微静脉-后闸门,为后阻力。,43,7,2、血流通路 P90 迂回通路:又称营养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此通路交替开放。安静时肌肉中仅有20%开放。 主要功能:执行物质交换。,43,8,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此通路经常开放。 主要功能;加速血流回心。动-静脉吻合支:微动脉、微静脉。此通路经常关闭。 主要功能;体温调节。,43,9,(二)微循环血流量调节 P91 1、微动脉、微静脉受交感缩血管神经调节,也受体液因素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时,微动脉收缩更明显,血流减少,血压下降。 交感神经抑制时,微动脉舒张更明显,血流增
3、多,血压升高。,43,10,体液因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使其收缩,局部代谢产物使其舒张。,43,11,2、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 当局部代谢产物浓度增高时,其刺激作用加强,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血流增加;当局部代谢产物浓度降低时,其刺激作用减弱,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血流减少。 真毛细血管交替开放,510次/分,运动时增多。,43,12,(三)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P91 真毛细血管结构:一层内皮细胞加基膜,厚度0.5m,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43,13,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 1、扩散:为最主要的方式,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 2、
4、吞饮:指大分子非脂溶性物质。 3、滤过和重吸收:液体分子。,43,14,六、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P92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P93 1、促进生成的力量(滤过力量):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2、促进回流的力量(重吸收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43,15,3、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43,16,4、测定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 P93图4-22 毛细血管血压:动脉端30mmHg,静脉端12mmHg; 血浆胶体渗透压:25mmHg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5、:15mmHg; 组织液静水压:10mmHg。,43,17,有效滤过压:动脉端为(30+15)(25+10)=10mmHg;静脉端为(12+15)(25+10)=8mmHg。 血浆经过毛细血管时约0.52%生成组织液,其中90%被重吸收,10%生成淋巴液。 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保持动态平衡。,43,18,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变化:,43,19,(二)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P94 1、毛细血管血压:心衰时,静脉回流受阻,引起水肿。 2、血浆胶体渗透压:肾病、肝病时血浆蛋白减少,引起水肿。,43,20,3、淋巴回流:肿瘤、丝虫阻塞,引起淋巴水肿。 4、毛细血管通透性:烧伤、过敏等,其通
6、透性增加,引起水肿。,43,21,七、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P94 1、淋巴管-由单层扁平细胞形成的单向活瓣,通透性高。 2、每小时生成的淋巴液约120ml,每日24L,回流入血。 3、淋巴回流的意义:回收蛋白质、运输脂肪、防御屏障。,43,22,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 P95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P95 心脏受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双重支配。自主神经系统。,43,23,(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节前神经元-脊髓1-5胸段中间外侧柱,末梢递质Ach。 节后神经元-颈交感神经节内,N型胆碱受体,末梢递质(Norepinephrine)NE。,43,24,作用:正性变时、变力
7、、变传导。 正性变时(4期去极化速度加快); 正性变力(钙离子内流增大); 正性变传导(0期去极化加快)。,43,25,机制:NE与1受体结合,激活AC,生成cAMP增多,离子通道蛋白磷酸化,钙通道激活,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增加,心率加快、心缩加强、心输出量增加。,43,26,(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P96 节前神经元-延髓迷走神经背核、疑核,末梢递质Ach。 节后神经元-心内神经节,N型胆碱受体,末梢递质Ach。,43,27,作用: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负性变时(钾离子外流增强,4期去极化速度减慢); 负性变力(钙离子内流减小); 负性变传导(0期去极化减慢)。,43,28,机制:A
8、ch与M受体结合,提高了钾通道开放概率,增大钾外流。 安静时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占优势。,43,29,2、血管的神经支配 P97 (1)交感缩血管神经 节前神经元-脊髓胸腰段中间外侧柱,末梢递质Ach。 节后神经元-椎旁、椎前神经节,末梢递质NE。,43,30,作用:与受体类型有关。 与受体结合能力强,结合后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 与受体结合能力弱,结合后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43,31,人体内大多数血管只受此神经单一作用。 该神经纤维分布特点: 皮肤、肾脏最密; 骨骼肌、肝、胃肠次之; 冠状血管、脑血管较少。,43,32,(2)舒血管神经纤维 少部分血管还受此神经支配。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递质
9、Ach,舒张血管。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递质Ach,舒张血管。如迷走神经、盆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43,33,(二)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控制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1、脊髓:初级中枢。 2、延髓:基本中枢,如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缩血管中枢。 3、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协调、整合、统一。,43,34,(三)心血管反射 P99 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P99图4-23P100,43,35,压力感受性反射感受器如图所示:,43,36,(1)反射弧 压力感受器(Baroreceptor)-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壁内神经
10、末梢。 传入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中枢-延髓: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缩血管中枢。,43,37,传出神经-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缩血管神经。 效应器-心脏、血管。,43,38,(2)、反射过程 P101 当动脉血压升高传入冲动增多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强、心交感中枢与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减弱心率减慢、心缩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小,血压下降。反之血压回升。,43,39,(3)、特点:如图4-25P101 灌注压在80160mmHg范围内变化时窦内压随之变化; 窦内压在 100mmHg附近 变化时该反射 最敏感。,43,40,(4)意义:监视和调节血压,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43,41,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P102 容量感受器(Volume receptor)-存在于心房、心室、肺循环大血管壁内。 传入神经-迷走神经。 接受刺激-机械、化学。 效应-大多数引起心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强,血压下降。,43,42,3、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 P102 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感受刺激-缺氧、氢离子浓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压增高。 调节-主要通过呼吸进行。,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