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459033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章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概 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在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并逐步深化,它摆脱了传统的对等、转换等语言学的翻译方法,针对语言学派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原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功能派翻译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于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凯瑟琳娜赖斯 文本类型,凯瑟琳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1923)是德国翻译功能学派早期重要的创建者之一,弗米尔的老师,毕业于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长期在高校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工作。

2、其主要论著包括: 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1971)与弗米尔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原理(1984) 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赖斯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文本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开展了以原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并把这样的翻译称为综合性交际行为(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然而,在实践中,她意识到,等值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有时并非是人们所期望的,因此应该首先考虑译本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早期理论:主要围绕

3、对等概念展开,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篇层面的对等,而不是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把翻译策略和语言功能、文本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 后期理论: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对等,于是她逐渐将研究的目光转向翻译的目的,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开创者。,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译文应该充分传达原文的指涉功能,信息翻译应该直白易懂。 E.g.: These statement are worth taking with a basketful of salt. 这些话的可信度应大打折扣。,表情功能文本(expressive)译文应传达原文的审美以及艺术形式,使用“认同法” (

4、identifying method),即译者应采用原作者的视角。 E.g.: After dinner mustard.饭后上芥末雨后送伞。无风不起浪。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操作性功能文本(operative)归化法(adaptive method),操作性功能文本(operative)归化法(adaptive method)。 E.g.: 芳芳Fang Fang海信HiSense联想Lenovo,在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文中,她在文本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了翻译过程的步骤,以及文本类型和体裁对翻译交际中出现的变化所起的作用。 分析阶段

5、(phrase of analysis) :要确定原文的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text variety),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重述阶段(phrase of reverbalization):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功能决定一般翻译方法,体裁决定语言和篇章结构。,类似的理论跳出了以往语言学纠缠词句等微观层面的框框,将语篇作为研究单位,关注翻译的交流目的,这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她的理论也有明显缺陷,受到不少学者质疑。如,语言的功能是否只有三种,不同类型文本之间的界限是否如其所言那样分明,仅凭文本类型来决定翻译策略是否可行,等等。,汉斯弗米尔目的论

6、,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1930-2010),德国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 Skopos Theory)学派的重要创始人,杰出的语言学家,谙熟十多种语言。 主要著作有: 翻译理论论文集(1983) 普通翻译理论原理( 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1984,与赖斯合著) 目的与翻译委任论文集(1989) 翻译目的理论:正论与反论(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 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1996),在目的语背景下,为目的语的目的,和目的语环境读

7、者,生产一个文本。(Produce a text at target setting for a target purpose and target addressee in target circumstances. ) 弗米尔认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是一种有意图、有人际关系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行为的结果导致“目的语文本”的产生。,他将翻译的目的(skopos)分为三个层面:在讨论翻译过程时,它指过程中的目标;讨论结果时,它指译本的功能;讨论翻译的形式时,它指形式的意图。 如果一个行为的过程、结果、形式都没有目标可言,那就不能称之为行为。文学创作也有目的,仅凭

8、灵感就能创作的观点不能成立。,有人认为,并非所有翻译都有目的。弗米尔回答说:其一,翻译原文,让预期的读者理解就是译者的目标;其二,特定的目的自然会排除某些诠释,但保留诠释的广度和可能是翻译的目标之一;其三,译者只要相信自已用他人可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就一定存在一定的读者对象,只是这个对象不明确而已。,目的原则(skopos rule)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译文文内连贯。 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译文与原文互文连贯。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翻译行为的

9、基本模式(赖斯和弗米尔 1984) 1.目的语文本由其目的而决定。 2.目的语文本是为目的语文化提供信息,目的语语言涉及的是原语文化和语言提供的信息。 3.译文文本不会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为原文文本提供信息。 4.译文文本必须 与原文文本在语义上保持一致。 5.以上原则中,目的论居于主导地位。,文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标准:译文所呈现的信息应该符合接受者语境。 E.g.: 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季羡林夹竹桃) As guests entered the gate, they would first smell

10、 a sweet fragrance and then see the waxy green leaves and the rainbow-red or snow-white flowers.(张梦井,杜耀文译),互文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 ) 取决于译者怎样理解原文,也取决于目的语的目的。 E.g.:至于才子佳人等书,更有一种风月笔墨(曹雪芹红楼梦) 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 type Even worse are those writers of the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

11、.(杨宪益、戴乃迭译) And the “boudoir romance” Still worse is the “erotic novel”(David Hawkers译),目的论将翻译研究的视线从原语转移到译入语,对突破对等思想的禁锢有重要意义。但是将“目的”作为翻译行为的首要准则,指导翻译策略。在本质上还是规定性的,很难避免应用理论的通病。目的论虽然声称是一种普遍的翻译理论,但事实上主要用于商业文本,其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可行性一直受到质疑。,贾斯特赫尔兹曼塔里(Justa Holtz Manttari ),德国翻译家。 主要著作: 翻译行为理论与研究方法(1984),贾斯特赫尔兹曼塔里行为

12、理论,在曼塔里的理论模式中,翻译被解释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通称“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翻译行为的目的在于传递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专家培养出的信息传递者发出。译员便是产生跨文化交际的信息传递者的专家。“信息传递者”的含义是,把翻译当做一种信息传递活动,传递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翻译目的和功能。,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

13、,以表示各种各样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曼塔里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角色予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克里斯蒂安诺德 功能加忠诚理论,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ne Nord,1943),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功能主义目的论第二代代表人物。

14、主要著作有: 翻译中的语篇分析(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1988,1991) 目的性行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阐释(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1997),纪实型翻译:在目的语交际中,记录原文所包含的信息,强调直接生成原文,不考虑目的语语境。(直译) 特点:异国情调翻译(Exoticizing Translation) E.g.: 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杀鹅取卵 (杀鸡取卵) 分类:逐行对照翻译、逐词对应翻译、

15、语文学翻译和异国情调翻译。,工具型翻译:在目的语文化中实现不同功能的翻译。 特点:(1)尽可能取代原文功能。(2)发现文本其他功能。(3)取代原文的效果,如诗歌翻译。 分类:(1)功能保存翻译(Function-preserving Translation)或等同功能翻译(Equifunctional Translation) E.g.: 产品说明书翻译 (2)异质功能翻译(Heterofunctional Translation) E.g.: 把格列弗游记翻译成儿童读物 (3)相似翻译(Homologous Translation) E.g.: 诗歌翻译,功能加忠诚理论( function

16、plus loyalty )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照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改写,甚至删减) 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忠实(Fidelity, Faithfulness)与忠诚(Loyalty)区别 “忠实”是指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关系。 “忠诚”则是人际范畴,是指一种翻译上的一种伦理道义原则。,E.g.: Is life worth living?It depends on the liver!生活值得继续吗?那就取决于活着的人和他的肝好不好了。他决心洗心革面,脱胎换骨。He is determined t

17、o turn over a new leaf.,诺德的翻译理论主要用于译者培训。她在目的、忠诚及翻译中的惯例一文中指出,“教师与其一味要求学生遵循那些模棱两可、自相矛盾的翻译标准,不如告诉他们明确详尽的翻译目的即功能。” 她认为,目的论的首要观点目的或功能是影响译者决定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是翻译中的一个普遍理论,并没有涉及具体文化中的惯例(convention),而惯例对译本读者的期待关系重大,所以译者应该在违背惯例的同时下,向读者申明他/她如何译,为何如此译,这是译者的责任。,诺德提出的功能和忠诚模式其实走的是折中路线,貌似完备,但在实际运作中,尤其当原文目的和译本目的不相同时,要做到忠实于各方,难上加难。,贡献目的论学派翻译理论的目标语转向推翻了原文的权威地位,使译者摆脱对等论的羁绊,在翻译理论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方面成就突出,并在商业文本及政治文本翻译中取得较大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