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含义,定义:民众口头创作、流传的短篇韵文作品。 包括两部分,民歌和民谣。民歌:有旋律,口头唱。民歌有时有乐器伴奏,有时没有乐器伴奏。民谣吟诵,没有曲调的作品。 毛诗故训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民间歌谣,二、民间歌谣的起源与演进,劳动说 宗教说 模仿说 天性说 梦幻说 灵感说,鲁迅:“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三、民间歌谣的类别,朱自清:十五
2、种 音乐、内容、形式、风格、作法、母题、语言、韵脚、歌者、地域、时代、职业、民族、人数、效用 语言:吴歌、粤讴 地区:长安谣、京师谣 时代:周时谣、汉时谣 歌唱者职业:田歌、樵歌、牧歌、渔歌、采茶歌、夯歌,周作人:六大类 情歌、生活歌、滑稽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钟敬文: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儿歌,(一)按思想内容分,1.劳动歌 专门伴随劳动过程所唱的歌谣。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或计算工作量的作用。 礼记:古人劳役必讴歌,举大木者呼耶许。 淮南子道应训:举重劝力之歌。,号子: 歌声与劳动节拍极为和谐一致,内容主要是靠劳动的呼声组成,在一领众和的形式下,加入少量指挥劳
3、动和鼓舞情绪的此举。 四川抬工号子上坡时:啰个啰尔喂。,抒情式劳动歌: 一、触景生情,演唱一些带有风俗特征或者爱情内容的歌词。 石头抬到那里去,抬去修了檬子儿桥,檬子儿桥来修得好,两个狮子比人高。 周: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二、一些劳动歌里唱的是历史和传说故事。发展过程:呼声变创作 艺术特点:强烈的节奏感,2.仪式歌,在原始人类的劳动生活中自然形成。 原始人类经常期望大自然的“精灵”能帮助自己发展生产,于是就出现了向大自然呼吁、诅咒、祈祷之类的原始仪式歌。 随着阶级的产生,人们又觉得“精神”与“灵魂”的力量是不相等的。人们又分化出作为宗教意识出发点的”神“。 除咒语外,又出现了娱神驱魔、折福禳
4、灾,招魂祛病之类的仪式歌。,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就其艺术形式而言,固定套式,不即兴创作。 诀术歌一种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咒语、祛病禳灾的歌诀 (2) 节令歌用在与节令有关的各种民间节日庆祝和祭祀仪式中的歌,常与舞蹈和游艺相结合,多由农事活动决定。 (3) 礼俗歌男婚女嫁、贺生送礼、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场合。 (4)祀典歌重大祭祀和庆典时念唱的祈祷性的歌。民间祀典通常与节令结合。,猜,采人参时,对其大喊:棒槌,站下!,蜡词: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祭灶歌:一棵白菜一棵葱,打发您老上天宫。您老对给他老说,就说我老活不成。,
5、酒礼歌:人人坐到老,个个都健康,家家装满十二仓谷子,长寿到一百廿岁。,诀术,节令,礼俗,祀典,撒帐歌(广西):妇女向洞房的床上撒枣、栗子、花生等。同时唱: “撒帐东,床头一对好芙蓉; 撒帐西,床头一对好金鸡; 撒帐北,儿孙容易得; 撒帐南,儿孙不打难 五男二女,女子团圆: 床上睡不下,床下打铺连。 床上撒尿,床下撑船。” 赞美新人夫妇和美,祝愿他们多子多福。,上头时梳头婆边梳边说喜话,在澳门一般的喜话都为三句: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 船民、渔民,又有另一首相对详细的“上头谣”:一梳梳到夫妻从头到尾,二梳梳到夫妻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夫妻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夫妻荣华富贵,五梳梳到四条
6、银笋尽标齐。,男家以小船接新娘。新娘在挂了红布长条的花伞下,过船到男方的船上来。新娘平时光脚,结婚时穿袜子,但不穿鞋,以免把男家踩低。婚礼多在午夜举行,新郎去新娘家迎亲时要下跪听岳母训话。“过大礼”和向长辈奉茶时不用跪,双手捧到长辈嘴边即可。 婚礼上新娘还要“唱四句”:手持茶盘家过家,有钱人女落在穷人家,功夫要做不在话下,做人新妇要服侍老人家。,祀典歌 祭灶:一棵白菜一棵葱,打发你老上天宫,你老对他老说,就说我老活不成。,3.时政歌 民众从自己的观察和切身感受出发,以歌谣形式对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社会风气等所作的评价和议论. 特点:产生的及时性和传播的迅速性.观点的鲜明性和
7、讽刺的尖锐性反映的真实性和评价的权威性,4.生活歌 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的民歌,表现各行各业的社会生活,反映家庭生活,咏叹妇女苦难生活等 (1)农民生活歌 (2)妇女生活歌 (3)新的生活歌,十八岁大姐嫁个七岁郎 说他郎,郎又小 说他孩儿不叫娘 替他脱鞋抱上床 半夜三更哭叫娘 年纪小,困睡长 一觉睡到大天亮 二人去抬水 一头低来一头仰 行路君子胡思想 不是母子就是孽障 若不看着公婆待我好 毁不杀你小东西 算你活的长,5.情歌 反映爱情生活的民歌 (1)表达互相爱慕和选择情人标准的歌 例子:(钟)要吃那砂糖化成水,要吃那冰糖嘴对嘴。 (秦)一碗那凉水一张纸,谁坏了那良心哟谁先死。 (钟)半夜里想起
8、了干妹妹,狼吃了哥哥不后悔。 (秦)天上的星星数北那斗,妹妹那个心上只有你一人呢。(钟)井里面那绞水桶桶里倒,妹妹那个心事哥知道。 (秦)墙头上那跑马还嫌那纸,面对面那站着还想你。 (钟)阳世上那跟你交朋呀友,阴曹那个地府咱们配夫妻。 (秦)一碗碗那谷子儿两碗碗米,面对面那睡觉还想那你呀。 (2)表离别相思的歌 (3)表现对爱情的坚定不移以及同封建势力进行坚决斗争的歌 (4)新情歌,6.儿歌 又叫童谣,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 摇篮曲 广东“月光光” 月光光照地塘虾仔你乖乖训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罗阿爷看牛要上山冈 哦哦哦 虾仔你快高长大罗帮手阿爷去看牛羊 哦哦哦 月光光照地塘虾仔你乖乖训落床
9、听朝阿爸要捕鱼虾罗阿妈织网要织到天光 哦哦哦 虾仔你快高长大罗耕田撒网就更在行 哦哦哦 月光光照地塘虾仔你乖乖训落床,b.游戏歌 c.教诲歌 辽宁儿歌小耗子,上灯台: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奶奶,奶奶不来,唧溜咕噜滚下来 d.谶谣 小儿传唱的对社会局势、政治事件的走向、政治人物的命运等进行评价和预言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歌谣。,三月三日到江头,正见鲤鱼波上游。意欲持钓往撩取,恐是蛟龙还复休。 宫木阴浓燕子飞,兴衰自古漫成悲。他日迷楼更好景,宫中吐焰奕红辉。,e.随感谣 记载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经验和感受的童谣例子:月亮粑粑(长沙童谣)月亮粑粑, 肚里坐个爹爹, 爹爹出来买菜, 肚里坐个奶奶,
10、 奶奶出来绣花, 绣扎糍粑, 糍粑跌得井里, 变扎蛤蟆, 蛤蟆伸脚, 变扎喜鹊, 喜鹊上树, 变扎斑鸠, 斑鸠咕咕咕, 和尚呷豆腐, 豆腐一匍渣, 和尚呷粑粑, 粑粑一匍壳, 和尚呷菱角, 菱角溜溜尖, 和尚望哒天, 天上四扎字, 和尚犯哒事, 事又犯得恶, 抓哒和尚剁脑壳。,民间歌谣的思想、艺术特色,一、情真意切,坦露心声 二、格调优美、形式多样 信天游、爬山调、花儿 三、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二)按形式分类,1.山歌 在山野间劳动、集会、社交等活动中所唱的形式较为自由、音调高亢悠长的歌谣 平原地带,明丽流畅 高原地带,粗犷高亢 草原地带,热烈奔放两只小山羊 山野地带,嘹亮悠
11、扬,花儿 甘肃、青海、宁夏部分地区,由回、汉、东乡、撒拉、土、保安、藏等族民众用汉语歌唱,以爱情为主的山歌。 “花儿”命名来源:男女情事称为“花事”、“缠花”、“花案”,女情人称为“花儿”。根据“花儿”的发源地,分为三类: “河湟花儿”(河州花儿)发源于河州地区,即今甘肃省临夏县,现在遍及临洮、康乐、和政、广和、永靖、夏河等县,有的流传到宁夏。四句一首,每句七至十一字,划为三顿,上下两节相对称。 “洮岷花儿”,在洮岷地区,即甘肃临潭、岷县、单尼一带。 “西宁花儿”,发源于西宁地区,即现在青海省的西宁、湟源、贵德、乐都、循化一带。 莲花山花儿会。,“花儿”是在山里唱的情歌,多是在田间劳动、山中放
12、牧、赶车上路、河里淘金时,即兴顺口编唱的。由于是情歌,得回避长辈与家人,不仅家里不能唱,村子里禁唱,平时,即使是过年过节或有什么喜庆,也是从来不唱“花儿”的。只有到“花儿”会上,才可以放开喉咙尽情地唱。 “花儿”共同的基本的格调是高亢、嘹亮、悠长、爽朗,音韵和谐,情真感人,雅俗共赏,回味无穷。,“花儿”有句、令、调之分。 “花儿”的句,要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河湟花儿”与“西宁花儿”为四句一首,少数为六句一首:“洮岷花儿”一般三句为一首,少数六句为一首。 前半段引用典故,后半段表达感情。 “令”即曲名。“花儿”的令,一般为地区和民族的名称,如“河州”令、“马营”令、“土族”令、“东乡”令、“
13、保安”令等,有数十种至上百种。 另外一种是由于在歌中有不同的衬词,就成为各种不同的“令”,如“水红花令”、“白牡丹令”、“花花尕妹令”、“金晶花令”等。各地区的令又没法统一,因而各不相同。 “调”即“花儿”的歌谱。不同的令有不同的唱法,也就有不同的歌谱。,b.爬山歌 也叫爬山调、山曲儿、曲曲儿、曲儿, 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阴山山脉、黄河西畔与土默川草原)的一种短调民歌,有后山调、前山调、河套调之分。 后山调流行于阴山北麓,主要以武川县、四子王旗、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固阳县、乌拉特前旗等地为主,旋律高吭悠长,音程跳动大; 河套调流行于黄河两畔,以巴彦淖尔市(俗称后大套)与鄂
14、尔多斯市(俗称河套、前套)为主,旋律优美,感情细腻; 前山调则主要流行于土默特平原,以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为主,爬山调的形成,凝聚着晋陕人民走西口垦荒谋生厚重的历史,属于移民文化,更准确的说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物。故而可以说:没有走西口的人们,就没有爬山调这个曲种。 山西的山曲儿与陕北的信天游,其历史较爬山调更为长久,都是爬山调的母体。晋陕蒙三大文化版块的撞击,蒙古族土著文化吸收晋陕农耕文化的特点,词随地改,音随地变,形成了融蒙汉文化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爬山调。,想亲亲,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 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花乱, 煮饺子下了一锅山药蛋。头一回眊妹妹你不(那
15、个)在, 你妈妈劈头打我两锅盖。想你呀想你实格在在想你, 三天我没吃了一颗颗颗米。,茴子白卷心心十八(那个)层, 妹妹你爱不爱受苦(那个)人灯锅锅点灯半炕炕明, 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你穷庵庵房房土的炕炕 烂大了个皮袄伙呀么伙盖上雪花花落地化成了(那个)水 至死了(那个)也把哥哥你随咱二人相好一呀一对对 切草刀铡头不呀不后悔。,阳婆里抱柴瞭哥哥 阳婆里那一落你烧着那一把火 因推那抱柴哎瞭呀么哥哥 瞭见那村村瞭不见那一个人 瞭见那烟筒上哎冒呀烟尘 红丹丹那个阳婆那个蓝茵茵的天 瞭不见那我哥哥哎泪呀麼泪涟涟 这是一首流行在内蒙西部的爬山调传统情歌。歌曲抒发了一个姑娘一心想念离别情人时的焦急、愁郁的心
16、情。其旋律在汉族民歌的基础上又汲取了蒙族民歌的音调,而两个民族的音乐色彩特征揉合得非常巧妙。,c.信天游 陕北地区流行,又称“顺天游”,曲调纯朴、高远、悠扬,节奏自由。 歌词为两行一节即兴诗体,七字句较多,七言四顿语句长短又有一定的伸缩性,不要求整齐划一。每节既可独立存在,又可蝉联成篇,以多行多节表达出丰富的内容。短者仅一段,长者可达数十段。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内容多反映劳动及爱情生活。 艺术手法多采用触景生情的比兴手法,第一句比兴,第二句正文。歌中大量地运用当地口语中的叠词,如:山沟沟、野鹊鹊、泪蛋蛋、一伙伙人、白格生生脸脸等。演唱中还加进一些表示语气和称谓的衬词,如:啊、来
17、、呀、那、亲亲等。,d.打歌 “踏歌”、“跳歌”,西南地区白族、彝族、苗族、佤族等民族中流行。拉祜族 e.双歌 水族民歌,每句七个字,中间有停顿,前三后四,讲究对偶 f.香哩歌,2.小调 主要在街巷之中演唱的、曲调与词句较为固定的民间小曲。常有歌本,句式以五七言为主,常用衬字,曲调轻快流畅 华北、东北小放牛四季歌 山西绣荷包 山东沂蒙山小调 安徽凤阳花鼓 江苏采茶曲 北方放风筝,赵州桥河北小放牛,天上梭罗什么人来栽? 地下的黄河什么人来开? 什么人把守三关口? 什么人出家未曾归来么 嗯哪哎咳哟。 天上的梭罗王母娘娘栽, 地下的黄河,老龙王开, 杨六郎把守三关口, 韩湘子出家未曾归来么 嗯哪哎咳
18、哟。,赵州桥什么人来修, 玉石的栏杆什么人来留? 什么人骑驴桥上过, 什么人推车压了一趟沟么嗯哪哎咳哟。 赵州桥鲁班师傅修, 玉石的栏杆古人把它留, 张果老骑驴桥上过, 柴王爷推车压了一趟沟嘛嗯哪哎嗨哟, 柴王爷推车压了一趟沟嘛 嗯哪哎嗨哟。,杏花村安徽小放牛,女声: 三月里来桃花儿红,杏花儿白,月季花儿红,又只见那芍药牡丹一齐开放哪哈呀晦! 来至在,青草儿坡前,见一个牧童,头戴着草帽,身披着蓑衣,手拿着牧笛,口儿里唱的俱是莲花落哪哈呀咳! 牧童哥呀你过来呀我问你,我要吃好酒在哪儿去买哪哈呀咳。,男声:牧童哥我开言道,我尊声女客人呀 你过来呀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就南指北指 前面的高坡,有几户的人家,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 呀女客人呀你过来,你要吃好酒在杏花村哪哈吁呀咳! 合:你/我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歌俗、歌节和歌手,歌节类型: 以祭祀神灵为主的 以祭祀神灵与求偶游乐并重 以求偶娱乐为重,祭祀极为简化 现代社会的新型歌节,两只小山羊 新疆民歌,两只小山羊 爬山的呢 两个姑娘 招手的呢 我想过去吧,心跳的呢 不想过去吧,心想的呢 两只小山羊,吃草的呢 两个小姑娘 在等我的呢 白天过去吧,有人看的呢 晚上过去呢,狗咬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