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 1)报文分组,加首部 ( 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 ( 3)在目的地合并 2、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答:为了完成计算机间的通信合作,把各个计算机互联的功能划分成定义明确的层次,规定了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和相邻层之间的接口服务。这些层、同层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接口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有: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 有兴趣的可以 看一看 物理层:任务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物理层主要描述传输媒体的接口特性,如 机械特性、电气特性 、功能特性、过程特性。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
2、( frame )为单位的数据。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网络层:网络层的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发送站的运输层所传下来的 分组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实现数据包的转发,并交 付给目的站的运输层。 运输层: 运输 层的任务是向上一层的进行通信的两个进程之间提供一个可靠的端到端服务,使它们看不见运输层以下的数据通信的细节。 应用层: 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3、 什么是计算网络协议?什么是服务? 答: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 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能被高一层实体“看得见”的功能。 4、 物理层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3、物理层的接口有哪些特性? 答:物理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物理层要尽可能地屏蔽掉物理设备和传输媒体,通信 手段的不同,使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只考虑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 ( 2)给其服务用户(数据链路层)在一条物理的传输媒体上传送和接收比特流(一般为串行按顺序传输的比特流)的能力,为此,物理层应该解决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问题。 ( 3)在两个相邻系统之间唯一地标识数据电路 物理层的主要特点: 机械特性 指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 等等。 电气特性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功能特性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意。 规程特性
4、 说明对于不同功能 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5、 基带信号和带通信号各指什么? 答: 基带信号 :来自信源的信号 。 带通信号 : 经过载波调制后的信号 。 想考高分的详细答案: 基带信号:信源( 信息源 ,也称发送端)发出的没有经过调制(进行频谱搬移和变换)的原始电信号,其特点是频率较低,信号频谱从零频附近开始,具有低通形式 带通信号: 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的信号,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信道 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6、 数据在信道中的传输速率受哪些因素的限制? 答: 根据 香农公式 C=Wlog2( 1+S/N) 可知: 数据在信道中传输受到信道
5、的带宽和信道信噪比的影响,信道的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则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就越高。 有兴趣的可以进一步了解: 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中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信道对数据传输率的限制,推导出了带宽受限且有高斯白噪声干扰的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C=Wlog2( 1+S/N),其中 W为信道的带宽(以赫兹为单位), S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为信道内部 的高斯噪声功率。 7、 共 有 四 个 站 进 行 CDMA 通 信 , 这 四 个 站 的 码 片 序 列 分 别 是 , A :( -1-1-1+1+1-1+1+1), B:( -1-1+1-1+1+1+1-1), C:( -1+1-1+1+1
6、+1-1-1),D:( -1+1-1-1-1-1+1-1),现收到这样的码片序列:( -1+1-3+1-1-3+1+1),请问哪个站发送数据了?发送的数据是 0 还是 1? 答: SA=( 1 1 3 1 1 3 1 1) 8=1, A 发送 1 SB=( 1 1 3 1 1 3 1 1) 8= 1, B 发送 0 SC=( 1 1 3 1 1 3 1 1) 8=0, C 无发送 SD=( 1 1 3 1 1 3 1 1) 8=1, D 发送 1 8、 为什么在 ADSL 技术中,在不到 1MHz 的带宽中传送速率却可以达到高达每秒几个兆比特? 答:靠先进的 DMT 编码,频分多载波并行传输、
7、使得每秒传送一个码元就相当于每秒传送多个比特 9、 数据线路与数据链路有何区别?(题目应为: 数据链路 (即逻辑链路 )与链路 (即物理链路 )有何区别 ? ) 答:数据链路与链路的区别在于数据链路出链路外,还必须有一些必要的规程来控制数据的传输,因此,数据链路比链路多了实现 通信规程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 10、 数据链路层需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 (1) 帧定界问题:分组交换的必然要求 (2) 透明传输问题:避免消息符号与帧定界符号相混淆 (3) 差错检测功能:防止合差错的无效数据帧浪费后续路由上的传输和处理资源 11、 说明 10BASE-T 中的“ 10”、“ BASE”和“
8、 T”所代表的意思? 答: 10BASE-T 中的“ 10”表示信号在电缆上的传输速率为 10MB/s; “ BASE”表示电缆上的信号是基带信号 ; “ T”代表双绞线星形网 ; 但 10BASE-T 的通信距离稍短 ,每个站到集线器的距离不超过 100m。 12 太网交换机是如何建立转发表的? 答:通过学习接收到的数据帧的源 MAC地址而建立的一个 VLAN+端口 +MAC 地址的一个表项, PC1( 192.168.1.1/24) -(接口 1)交换机(接口 2) -PC2( 192.168.1.2/24),如果 PC1要 PING PC2(第一次通信), PC1先判断出 PC2和自己处
9、在同一个网段,由于两台 PC是第一次通信, PC1的 ARP表项中没有 PC2的 MAC地址,于是 PC1就发一个 ARP 请求(请求的内容是 PC2 的 MAC地址),这个 ARP 请求的源 MAC地址是 PC1 的 MAC 地址,目的 MAC 地址是全 F(广播包),交换机的接口 1 接收到 ARP请求,把 PC1的 MAC地址加入接口 1的 MAC地址表,来表示 PC1在我接口 1下面;同时交换机向除了接口 1之外的其他同一 VLAN的端口转发这个 ARP请求(含接口 2),接着PC2接收到到这个 ARP 请求,发现这个请求就是发给我的,于是生成了一个 ARP响应包,来响应这个请求,这个
10、响应数据帧的源 MAC 地址为 PC2 的源 MAC 地址,交换机的接口 2接收到这个响应数据帧之后把源 MAC地址加入接口 2的 MAC地址 表中。 13、 网桥中的转发表是用自学习算法建立的,如果有的站点总是不发送数据而仅仅接收数据,那么在转发表中是否有与这样的站点相对应的项目?如果要向这个站点发送数据帧,那么网桥能够把数据帧正确转发到目的地址吗? 答:没有与这样的站点相对应的项目 ; 网桥能够利用广播把数据帧正确转发到目的地址 14、 说明下列协议的作用: IP、 ARP 和 ICMP。 答: IP 协议:属于 OSI7 层参考模型中的网络层协议。它提供两个基本功能:寻址和分段。寻址即常
11、说的路由功能;分段是指对数据包的大小进行重新组装,以适应不同网络对包大小的要 求。 ARP 协议: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其功能是将 IP 地址 解析为对应的 MAC 地址 。 CMP 协议:功能是报告无法传送的数据包的错误,并帮助对这些错误进行疑难解答。 15、 说明 IP 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为什么要使用两种不同的地址? 答: 区别: IP 地址放 IP 数据报 的首部,而硬件地址则放在 MAC 帧的首部; 在 网络层 和网络层以上使用 IP 地址, 数据链路层 及以下使用硬件地址。 原因:在因特网上,是使用 IP 地址独一无二的标识每个主机(或 路由器 ),但在发送 数据时,使用 IP 地址
12、的 IP 数据报向下要交给数据链路层,被封装成 MAC 帧,而 MAC 帧在具体的 物理网络 (如 局域网 )中传送时使用的是物理地址。连接在 通信链路上的设备(主机或路由器)在接收 MAC 帧时,其根 据是 MAC 帧首部中的硬件地址。只有在剥去 MAC 帧首部和尾部后将 MAC 层的数据上交给网络层,网络层才能在 IP 数据报中找到源 IP 地址和目的 IP 地址。 16、 IP 数据报中的首部检验和并不检验数据报中的数据,这样做的有什么优缺点? 答:优点:可以减少 IP 数据报的处理复杂度,把检验的任务交给了上层协议(如传输层) ,增加了上层协议的复杂性,提高数据报的处理速度。 缺点:
13、IP 数据报对传输的数据不做检验,许多主机并不检查投递给他们的分组是否确实是要投递给它们,从而引起重复和多余,一个坏的地址可能导致分组被投寄到错误的主机 ,这样做可以加快分组的转发,它们假定网络从来不会把本来是要前往另一主机的分组投递给它们在首 部中的错误比在数据中的错误更严重。 17、已知地址块中的一个地址是 140.120.84.24/20。求这个地址块中的最小地址和最大地址。地址掩码是什么?地址块中共有多少个地址?相当于多少个 C 类地址? 答:因为“ / 20 ” 已进入第 3 字节,则写成: 140.120.84.24 140.120.(0101 0100).24 最小地址是 140
14、.120.(0101 0000).0/20 140.120.80.0 最大地址是 140.120.(0101 1111).255/20 140.120.95.255 地址掩码是: 255.255.1111 0000.0 255.255.240.0 地址数是 212-2=4096 。相当于 16 个 C 类地址。 18、 什么是路由选择算法和路由选择协议? 答: 路由选择协议的任务是: 为路由器提供他们建立通过网状网络最佳路径所需要的相互共享的路由信息。 路由选择算法就是确定最佳路径的过程 的算法。 (路由选择协议的核心就是路由算法,即需要何种算法来获得路由表中的各项目。) 19、 什么是 VP
15、N,有哪几种类别? 答: VPN: 利用公用的因特网作为本机构各专用网之间的通信载体,这样的专用网称为虚拟专用网 VPN。 划分的类别: (1)按 VPN 的协议分类: VPN 的隧道协议主要有三种, PPTP, L2TP 和 IPSec (2) 按 VPN 的应用分类:远程接入 VPN、内联网 VPN、外联网 VPN (3) 按所用的设备类型进行分类 : 路由器式 VPN、 交换机式 VPN、 防火墙式 VPN 20、 什么是 NAT? NAT: 网络地址 转换。 功能: 使用此技术可以在专用网络内部使用专用 IP 地址,而仅在链接到因特网的路由器使用全球 IP 地址,大大节约了宝贵的 IP
16、 地址。 21、 为什么在 TCP 首部中有一个长度字段,而 UDP 的首部中就没有这个字段? 答: TCP 首部除固定长度部分外,还有选项,因此 TCP 首部长度是可变的。 UDP 首部长度是固定的。 22、 主机 A 向主机 B 发送 TCP 报文段,首部中的源端口号是 m,而目的端口是 n。当B 向 A 发送回信时,其 TCP 报文段的首部中的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分别是什么? 答:源端口号是 n,目的端口号是 m。 23、 在 TCP 的拥塞控制中, 什么是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和快恢复? 答: 慢开始: 在主机刚刚开始发送报文段时可先将拥塞窗口 cwnd 设置为一个最大报文段 MSS
17、 的数值。在每收到一个对新的报文段的确认后,将拥塞窗口增加至多一个 MSS 的数值。用这样的方法逐步增大发送端的拥塞窗口 cwnd,可以分组注入到网络的速率更加合理。 拥塞避免: 当拥塞窗口值大于慢开始门限时,停止使用慢开始算法而改用拥塞避免算法。拥塞避免算法使发送的拥塞窗口每经过一个往返时延 RTT 就增加一个 MSS 的大小。 快重传算法规定: 发送端只要一连收到三个重复的 ACK 即可断定有分 组丢失了,就应该立即重传丢手的报文段而不必继续等待为该报文段设置的重传计时器的超时。 快恢复算法: 当发送端收到连续三个重复的 ACK 时,就重新设置慢开始门限 ssthresh 与慢开始不同之处
18、是拥塞窗口 cwnd 不是设置为 1,而是设置为 ssthresh 若收到的重复的 AVK 为 n 个( n3),则将 cwnd 设置为 ssthresh 若发送窗口值还容许发送报文段,就按拥塞避免算法继续发送报文段。 若收到了确认新的报文段的 ACK,就将 cwnd 缩小到 ssthresh 24、 在 TCP 的拥塞控 制中,乘法减小和加法增大各用在什么情况? 答: 乘法减小: 是指不论在慢开始阶段还是拥塞避免阶段,只要出现一次超时,就把慢开始门限值 ssthresh 设置为当前的拥塞窗口值乘以 0.5。当网络频繁出现拥塞时,ssthresh 值就下降得很快,以大大减少注入到网络中的分组数
19、。 加法增大: 是指执行 拥塞避免算法后,在收到对所有报文段的确认后 ,就把拥塞窗口 cwnd 增加一个 MSS 大小,使拥塞窗口缓慢增大,以防止网络过早出现拥塞。 25、 为什么建立 TCP 连接时要使用三次握手? TCP 握手协议 在 TCP/IP 协议中, TCP 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个连接。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 syn 包 (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 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 syn 包,必须确认客户的 SYN( 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 SYN 包( syn=k),即 SYN+ACK 包,此时服务器进入 SYN_RECV 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 SYN ACK 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 完成三次握手。 26、已知下列主机 IP 地址: 202.101.224.65、 202.101.224.3、 202.101224.253、202.101.224.110,子网掩码均为 255.255.255.192,分别写出每台主机对应的网络地址,并判断是否划分了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