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戈春男:用刻刀镌刻自己的人生黄洁实习生谢明玉戈春男的工作室位于天平山鸡笼峰脚下,可以说这是记者采访过的大师工作室中最简陋的一个,几间临时搭建起来的棚屋和一个到处堆放着石料的院落,办公室里的桌子是以前乘凉的木板条床,抽屉都没有,但满屋的书、纸和苏州碑刻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碑刻技艺传承基地”的字牌却显示着这儿的丰厚底蕴。这个夏季天气太热,工作室放了一个多月的假,工人返场的还不多,记者去的那天,院子里只有两位师傅在做活。一位 69 岁的老师傅用传统的点坐标法在雕刻“蔡元培头像” ,还有一位师傅半趴着在给石碑上样。从给墓碑刻字开始,到狮子林图石碑、灵岩山印光塔院碑刻、寒山寺“天下第一诗碑” 、桃花坞
2、文山寺、山塘街白居易纪念馆、中国米芾书法公园、吴江文体广场历代名人碑刻文化长廊随着一项项工程的完成,戈春男也在用刻刀镌刻着自己的人生,用刻刀坚守着这份事业。机械化的冲击,让一天只能刻几十个字的纯手工碑刻似乎不被这个时代接受,但从戈春男到他的儿子张弘,这个家族从三十年前起,便守护着碑刻这一传统技艺。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所坚持的,不是一项简单的技艺,而是碑刻背后所凝聚的传统,是一颗匠心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不仅要艰苦创业更要艰苦守业,这是常被戈春男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戈春男不在乎吃穿,他考虑最多的就是传统碑刻技艺的传承,虽然目前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但他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社会对民族文化的日益重
3、视下,一定能将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保护好,让子孙后代有机会一睹它的风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苏周刊: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事碑刻这一行的?戈春男:我没有学过雕刻,倒是学过瓦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亚太地区设立了一个古建筑保护的机构,我是他们的古建修复师,雕刻对我来讲起初只是业余爱好。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木渎三中(现木渎金山高级中学)当老师。其实我们这个地方,村民靠山吃山,当地的公墓又多,不是开山采石就是做细石加工。家家户户都靠这个吃饭,可以说是耳濡目染。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太好,业余就给公墓上的墓碑写字,写一块碑两块钱,因为我从小学过毛笔字。有一次,天平山公墓来了几个上海人,捧着他们父亲的骨灰盒要来入
4、葬,碑上的字写是写好了,但还没有刻,客人就和管公墓的人吵了起来。那天刻碑的人正好出差去了,我说我来刻吧,我至今还记得那个碑的位置。刻完后,上海人看了很满意。就这样,我由为墓碑写字转到刻墓碑。而给许世友将军刻墓碑,让我的名气响了起来。当时,木渎镇最大的石料厂金山石料厂接到南京军区的一档活,他们要刻一块碑,正反面的字都是由著名书画家范曾写的。正面是“许世友同志之墓” ,反面是近千个字的墓志铭,每个字大概三厘米见方。石料厂派了两位老师傅来刻,先刻的反面。两位老师傅不识字更不懂书法,他们不会上样。其中一位是我的伯伯,他就跟我说你来帮帮忙。我用双勾空心字技法帮他们上了样,但他们因为不识字,很难知道哪里要
5、刻掉哪里不刻掉,而且范曾写的很多都是繁体字,更加难搞清楚。厂长又来找我,说他们刻不像,说你可不可以把这个空心字填黑,那么他们只要把黑的刻掉就行了。我说可以,因为字很小,填黑以后很多繁体字又很难刻。我就自告奋勇,要不让我来试试。其实心里还是有点胆怯的,毕竟当时对我来说是个“重大工程” 。反面的那些小字,我刻了其中的 70%,都是利用星期天或早晚的时间在刻,结果刻得还不错。军区同志和许世友将军夫人来验收很满意,说刻得很漂亮。这块碑影响很大的,当时刻的地点在金山石料厂一个大礼堂里,这个大礼堂平时是职工的饭堂,工人们进进出出,看见我在刻很稀奇,说老戈的儿子从来没学过石刻,胆子够大,能刻许世友将军的碑,
6、我的名气也响起来了。之后,一发不可收,最多的时候我包了五个公墓的刻碑工作。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学校为了创收,允许部分有能力的老师停薪留职去创业,我就出来干这一行了。当然,平时我还是很刻苦钻研的。直到现在,我身上的衣服、鞋子没有超过 100 块的,但故宫博物院出版的一套 35 本的宫廷收藏书画作品大全的书几万块钱,我眼都不眨就买下来了。现在一般全国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不用给我看名字,我一看就知道谁写的。苏周刊:其实您当时决定下海是有底气的。戈春男:是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今年 7 月13 日,我到镇江的一个大学生创业夏令营给他们讲碑刻人生的时候,也强调了这一点。苏周刊:狮子林图石碑的雕刻让您
7、由刻墓碑逐步转向刻艺术碑?戈春男:狮子林图是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的力作,笔法出神入化,图上还有几十个印章和很多名人的题款,乾隆的题款是最小的,镌刻难度特别大,管理处负责人辗转找到我,我接受了任务,当时只是有意挑战一下自己。当然,我的努力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苏周刊:之后您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艺术碑的镌刻上了,对吧?戈春男:应该说是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个体手工业者也可以承担政府部门的一些工程,这给我创造了很多机会;二是经济的驱动,刻艺术碑的价格要比刻墓碑高好多;三是一些文物部门和专家也希望我日后为碑刻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做更多的事,这对我的影响很大,有一种责任和使命。苏周刊:刻艺术碑让您的刻碑技艺纯熟了不少,
8、在承接园林、寺观碑刻业务的过程中,您也结识了许多文化界人士,其中就包括您的师傅时忠德先生,虽然他只比您大了一岁。戈春男:当时苏州碑刻博物馆承接了一项为寒山寺法海和尚纪念堂刻碑的任务,由于人手不够,博物馆临时聘请我参与这项工作,而时忠德先生是这项工程的负责人。在镌刻“法海纪念碑”时,发现样稿上的美术字并不尽如人意,我在学校的时候还教过美术课,我便根据经验进行了修正,这让师傅很是欣赏,就收了我做徒弟。后来我的工作室就成了苏州碑刻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碑刻技艺传承基地” 。 要找热爱碑刻又耐得住寂寞的徒弟可不容易 苏周刊:您从事碑刻创作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戈春男:首先让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9、,这是毋庸讳言的。从历史信息流传来讲,碑刻是历史的记忆,现在看来碑刻是记载当时的历史最好的载体,由于它材质的特性,不容易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轻易销毁。从艺术上来讲,它是集书法、绘画、雕刻等技艺于一体的传统艺术。我国的书法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碑刻技艺也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体现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平台。从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开始,碑刻就成为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手工艺。一方完美的碑刻,需要碑刻艺人手起刀落一刀刀雕琢而成。而这雕琢的过程,则充满了外人难以承受的孤独,一人、一刀、一方石,无数次勾勒、无数次下刀、无数次敲击,才能成就一块看似简单的碑刻。但是随着时代变迁,机械化的碑刻逐渐兴起,随之而来
10、的,是碑刻艺人的逐年减少。同时,纯手工刻就的碑刻也在逐渐减少,一天刻几十个字的速度,似乎已经不被这个时代所接受。但是我这个戈氏艺术碑刻工作室还坚持手工镌刻。现在好手艺的工匠师傅越来越少,而要找一个热爱碑刻艺术,又耐得住寂寞的徒弟可不容易。这也是我这几年在技艺传承方面比较忧心的一件事。苏周刊:这种孤独,让坚守变得不易。您儿子张弘目前正从事着碑刻技艺的传承工作吧。戈春男:这也是我欣慰的地方。当时他苏州大学毕业后经过一番周折。决定做碑刻这一行时,我跟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我说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不说“天降大任”,但家庭责任肯定是要担的,你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还要耐得住寂寞。不管八年还是十年,从头
11、开始学,我也是从头开始的。他说行。最近他刚完成了北宋张即之书妙法莲华经两百多块石碑、七万多字的镌刻,花了五年的时间。 传统工艺不一定要做大但一定要做精 苏周刊:除了人才,还有哪些方面问题亟待解决?戈春男:还有传承的理念和思路。日本等国在传统技艺传承方面的一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2008 年,我为日本北海道刻过几百块碑,他们是放在一个很大的森林公园,作为全国书法教育基地。落成典礼邀请我去了。他们的理念是,传统工艺不一定做大但一定要做精。如果你是这项传统工艺的代表性人物,那政府就会给你提供一个场所,你可以自己去建房子,同时减免税收,但你也要承担义务,你要带徒弟,要免费教,团队可免费来参观。结合当
12、地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观光景点,这样就可以进行更广泛的推广。但说实在的,目前我还是居无定所,今天坐在这里,可能明天就要搬了。虽然戈氏艺术碑刻工作室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碑刻技艺传承基地” ,但还是属于个体工商户,目前一些大的项目,还无法承接。去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杜甫千诗碑”项目向全国招标,就是要把杜甫留世的 1500 多首诗全部刻成碑。此前博物馆刘洪馆长在全国带队考察,最后一站到了我这儿,他说了一句话:“终于找到纯手工刻碑了。 ”他叫我 9 月份去成都招投标。当时我还建议他,可以设一个现场“比武”的项目作为招投标的内容,这样你就可以挑到刻碑最好的人。果然,我们去成都以后,设了这一项。上午
13、,14 个参加招投标的单位每个单位发了一块石头,当场镌刻。我是带着我弟弟和徒弟三个人去的,结果我们的成绩最好,但这只占总分的 30%。下午是评标书,我们当时就被评委否决掉了,因为我们是个体工商户,资质没达标,我们就回来了。到了 12 月份,刘洪馆长打电话给我,叫我赶紧去成都,说中标单位的刻碑质量不行,要聘我做专家组成员。这让我想到一件事,故宫博物院不是正在大修嘛,预计到 2020 年结束,但 2014-2015 年其实停了一年,原因是单霁翔院长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有一个宫殿的漏雨问题老解决不了,而且越修越漏。因为没有懂维修的人,单霁翔说了一句“招得到标的不会修,会修的招不到标” 。后来故宫特事
14、特办,找民间艺人来做。说实话,杜甫草堂的碑刻给我做的话,我也做不了那 发现大休上人的墓纯属偶然 苏周刊:大休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诗僧,民国时期曾历任苏州寒山寺与包山寺的主持,之后归隐圆寂于无隐庵。据说他的墓地还是您发现的,而在之后的整个修复过程中,您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戈春男:大休上人可以说是清末民初时期一代艺僧。1930 年,大休看着包山寺修得差不多了,寺中事务也有人接手,便萌生了退隐的念头,他主动让出住持的位子,在苏州城郊的一些小庵冷庙驻锡修行。得知大休有归隐之念,1932 年,当时的苏州报恩寺住持昭三上人找到了他,将自己管辖的天马山无隐庵让给他居住,还把自己在无隐庵旁的生圹(生前预留的墓地)
15、一并让给大休。大休领受了昭三的好意,就招了石匠和泥水工开始修建。就在圆寂前半个月,大休专程到藏书小王山拜访了李根源,请他为自己的墓题写铭文,李根源专门给他题了“大休息处”四字。后来,无隐庵遭到破坏,大休上人的墓也受到牵连,慢慢就无人知道他的墓了。发现大休上人的墓纯属偶然。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在天平山南麓范家场看见一范姓人家门口放着块洗衣石板,看上去像块大的残碑,出于好奇就上前看了一下,发现此碑上面布满字迹,还有“大休和尚”等字样,看过之后也就算了,也没过多关注。过了几年,苏州洞庭西山包山寺方丈贯澈大和尚请我为包山寺重修刻碑,在介绍寺院的寺志上发现了大休和尚的简历,还有他圆寂于无隐庵的介绍。
16、我就想到了那块用作洗衣石板的残碑,去范家场那户人家询问残碑的来历。原来残碑是从天马山脚抬来的,顺着这条线索,很快就找到了大休和尚的墓地。找到时,整个墓地已经被山泥冲击堆满,只是在墓后石壁上隐约可见李根源所题少许摩崖石刻笔画。当我们清理掉山泥,除发现灵骨和五分之一的残碑外,已经没有石龛和其它石构件了。随后在众家的努力之下,大休墓地得以重修。我带领十几个徒弟,自己设计、采购石材并加工、运输,特别是运至墓地很是困难,当时没有路好走,就自己修路。重的单件石碑和石龛屋面要一千多斤,加上墓地在无隐庵后山上,上百吨石材硬是靠人肩抬手扛拉运到墓地的。后来还与研究大休和尚的诸家瑜先生一起出版了蜀僧大休一书,书中
17、除了介绍大休上人的事迹外,还记录了大休墓的整修过程。由此结缘,与诸家瑜先生、柯继承先生、潘振元先生及寒山寺、包山寺的大德高僧,还有其他琴人还结成了无隐雅集。 碑刻拓片搭乘神舟十号飞船上天 苏周刊:据说神舟十号飞船上天的时候,飞船上搭载了一张书有“中国梦”字样的碑刻拓片,而这张融书法、碑刻、拓碑技艺于一体的作品,是由您镌刻而成的。戈春男:“神十”上天的时候需要搭载一些东西,当时有关部门请书法家佛涛写了个书法作品“中国梦” ,准备与一些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物件一起打包送上去,来展现我们民族的文化力,我的理解就像是中国的精神种子。后来佛涛建议,可以写一幅书法刻在碑上,让拓片搭乘“神十”飞天,这样不但可
18、展示书法、碑刻、拓碑三种文化元素,而且碑可以永久保留下来,这一创意很快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佛涛写好字,把刻碑和拓片的工作交给了我。中间为横书的“中国梦”大字,右边为竖写的“此为中国文化力搭载神舟十号进入太空所题 癸巳四月”小字,左边的落款为“佛涛”和“戈氏艺术碑刻工作室戈春男镌” 。经过排样和多方沟通,有关部门最终确定,将这一书法镌刻在长 3.5 米、宽 1.2 米、厚 0.25 米的石碑上。当时已是 5月中旬,时间紧迫,我们加班加点,用一周时间完成了磨料,又花 10 多天时间上样、镌刻,终于赶在“神十”飞天前一周完工,拓片顺利搭上了“神十” 。现在拓片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宕口复绿可搞摩崖石
19、刻 苏周刊:听说您有个心愿,就是让天平山南麓一带的采石废弃宕口处,以摩崖石刻的形式刻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以及名人格言,逐步建成一条文化教育风光长廊,让大家一同来感受文化的魅力。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戈春男:我们这一带原来主要是靠山吃山,以开山采石为主,所以光从灵岩山到天平山这一段就有 7 个宕口,我们这儿山的结构是纯石材结构,虽然石头的出产率很高,但现在要修山复绿,难度就很高了,种树成活率很低,要绿化很费劲的,能长些草就不错了。苏周刊:那现在的情况如何?戈春男:恢复了点绿化,但在石头上种树是很不容易的,种了这么多年的树,很难成活,今年一个夏天死了不少。我认为与其花大价钱绿化还达不到效果,不如依山
20、石特点搞一些摩崖石刻,文化加绿化,这样山体修复不是也挺好的嘛。苏州西部,沿太湖流域历来是块风水宝地,从木渎开始向太湖延伸,到处都是人文古迹,几乎俯拾即是,所以说我们很多地方还没有好好地发掘。我们这儿还有乾隆御道,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要走到这儿。你想想看,灵岩山到天平山,区区两公里路当中,不说别的,光名人墓古迹就有 13 处。现在宕口修复,种树绿化不尽如人意,那就不妨换一种思路,可以搞摩崖石刻,苏州的人文底蕴这么深厚,不愁没有内容,光写苏州的诗句就不知道多少了,范仲淹就写了三百多首诗,而且可以有计划地将人文古迹与湖光山色及我们的吴文化开发和宕口修复结合起来,化破败为神奇。所谓道法自然。浙江有个柯岩景区,就是在开山的宕口建起来的,它就有大量的摩崖石刻,也修复了一些建筑,形成一个很有特色的景区。它的范围当然比我们大多了,但我们的宕口也是基本连着的,可以一个宕口一个宕口修建,恢复一点我们这里的名人古迹,不是很好嘛。 人物简介戈春男,1956 年出生,高中毕业后当民办教师,其间就读江苏师院,毕业后继续教书,1991 年后停薪留职,从事碑刻生产和技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