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梳理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本文波澜起伏的情节,理出贯串全文的线索。3.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典型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千秋史笔溯龙门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公元前145年生于龙门(今山西河津),是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公元前108年,父亲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接替父亲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被捕,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获赦,做了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 00
2、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破釜沉舟挫强秦,约法三章得民心 陈胜、吴广起义后,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于会稽起义,刘邦在沛起义后,投奔项梁。后项梁被秦将章邯击杀。秦军围赵,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
3、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破釜沉舟,在巨鹿击溃秦军主力,章邯率部投降。 刘邦顺利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废除苛政,约法三章,深得民心,想做关中王,驻军霸上。项羽得知,破关入咸阳,驻军鸿门,准备消灭刘邦。形势剑拔弩张,“鸿门宴”这场戏便开演了。,一、主旨预览 本文通过记叙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斗争,描写了刘邦从被动转为主动的经过,着重刻画了刘邦和项羽的不同性格,形象地说明了沽名钓誉、自大轻敌必然失败的道理。,二、结构图示,善 素善留侯张良(动词,结交,交好) 不如因善遇之(副词,好好地),军 沛公军霸上(驻扎) 为击破沛公军(军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军营
4、),幸 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 故幸来告良(幸亏,幸而) 幸可广问讯(希望) 相 未得与项羽相见(副词,相互) 使子婴为相(名词,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 及时相遣归(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代指“我”),于 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对) 贪于财货(介词,引出动作的范围,“在方面”) 长于臣(介词,表比较,比) 之 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1)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
5、色,这是天子的气象啊。/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判断句。“为”“也”分别表判断/者,也,表判断 ),(2)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状语后置句。“以事”后置,“以”是状语后置的标志。省略句。“告”后省略了“之”,指张良,“与”后省略了“之”,指项伯 ),(3)孰与君少长?(他)和您相比,谁小谁大?( 省略句。开头省略主语“其”,指项伯。固定句式。孰与,固定结构,跟比,谁更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一五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
6、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B.范增是项羽的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但他不善于给自己定位,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这一主张并不高明。,C.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D.张良要刘邦“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解析】选B。“这一主张并不高明”错,范增以命令的口吻提出建议,只是态度欠妥,但这一主张是非常英明的。,霸上今地霸上一作灞上,
7、又名霸头,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于西戎,为显示霸功,改名霸上。霸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二十里处、灞河和沪水之间的白鹿原。白鹿原是秦岭北麓一直向北伸延的黄土塬,地势险要,塬面宽广,实为屯兵的理想之地,且是入长安城的必经之地,在战略上,攻能进长安,退可出关中,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以 具告以事(介词,把,将)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介词,用来)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把,将) 所以遣将守关者(与“所”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 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常以身翼蔽沛公(介词,用),军中无以为乐(与“无”构成固定结构,意思是“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表修饰关系) 以待大王来(连词,表
8、目的关系),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省略句。“战”后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于河北”“于河南”后置 )(2)得复见将军于此。能在这里再见到将军。( 状语后置句。“于此”后置 ),(3)不然,籍何以至此?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呢?( 宾语前置句。介词“以”的宾语“何”前置 )(4)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省略句。省略“他”),(5)客何为者?你是干什么的?( 宾语前置句。动词“为”的宾语“何”前置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此亡秦之续耳。他是沛公的
9、参乘名叫樊哙。/这是重蹈已灭亡的秦朝的覆辙罢了。(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没有标志的判断句 ),4.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向项羽谢罪,表明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可谓老谋深算、随机应变。而项羽“留沛公与饮”也是精心策划的阴谋,于是上演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惊心动魄的一幕。B.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他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却没有反应。,C.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
10、刘邦的,反映了项羽的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愎自用。D.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解析】选A。不能认为项羽“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座次安排中透露出人物性格 古人以东向为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鸿门宴”在军帐中举行,排座次如同室内。按照礼仪,刘邦是客人,本应坐最尊位东向坐。但项羽自己东向坐了(项伯是项羽叔父,辈分高,故与之同坐首席),次席也安排自
11、己谋士范增坐了,而把客人摆在第三等位置,连范增也不如。至于刘邦的谋士张良,更只有“西向侍”陪坐的资格。这种颠倒了的座次说明什么呢?它表明了项羽的目中无人、妄自尊大、刚愎自用的性格,也可见刘邦忍辱屈从、顾全大局的性格。,为 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皆为龙虎(动词,成为,此处可引申为“呈现”) 谁为(介词,替,给)大王为(动词,制定)此计者 且为之奈何(介词,对) 何辞为(语气助词,呢),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旧交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连词,所以,因此)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4.下列对人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一向待人傲慢,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
12、所不至,出来未辞而觉得于礼不合,表现了他能伸能屈的性格。 B.刘邦留下张良代为辞谢, 放弃车骑,只带四个亲信,并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C.沛公也是一代枭雄,但是在西楚霸王面前,却也不免卑怯,因此,在发怒的项羽面前 ,带来的礼物也不敢拿出。,D.项羽虽是西楚霸王,曾取得了赫赫战绩,但是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最后终不免于失败。【解析】选C。“卑怯”一词不当。这不是卑怯,而是一种顾全大局的策略。,项羽伤在年轻 董建昌 初识项羽是在上中学的时候,那时书上有篇文言文叫鸿门宴,读后,深恨项羽糊涂至极。后来渐渐明白,
13、项羽当时不过二十来岁,只相当于现在在校大学生的年龄,我们岂能奢望一个毛头小伙子斗赢一个年龄比他大两轮、政治经验又比他丰富得多的老痞子刘邦呢?项羽实在是太年轻了,也正因为他太过年轻,才令他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天下。,项羽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易于冲动。在古时冷兵器时代,大吃小、强吞弱是很正常的事,但要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凭借年轻人特有的勇猛和自信,不仅以五万左右的兵力完胜章邯三四十万的绝对主力,而且打得还十分漂亮,这不得不令人对他的军事能力感到惊叹。,除了冲动,要面子是项羽的另一个致命伤。项羽进关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出名之后,如果不回家乡,就等于晚上穿了一
14、身好衣服没有人看到一样。所以他入关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把火将秦朝的咸阳宫烧个精光,然后带着珠宝美女,回老家彭城光宗耀祖去了。都说冲动是魔鬼,其实好面子同样不可小觑。为了面子,项羽竟然放弃咸阳。事实上,项羽只要定都咸阳,然后再经营数年,凭殽函之险、关中之资,依秦国故事,东向以争天下,即可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一个面子让他失去了诸多战略上的优势,还被刘邦乘机端了他的老窝。,哥们儿义气,这似乎又是年轻的项羽无法避开的。分封诸侯时,他的标准是以人划线,即凡是跟他参加“巨鹿之战”,追随他进入函谷关的人,一律得到封侯。殊不知,这种缺乏政治素养的决定直接导致了齐人田荣谋反。同样是分封,刘邦做得就高明多了,他只
15、是找了一个他最恨的人雍齿,然后封他一个什邡侯,就将混乱的军心安定了下来。刘邦的老练是项羽能比的吗?,再回头说鸿门宴。彼时,项羽已是总盟主,且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自古以来,政治无是非,只有强弱之分。也就是说,项羽什么时候想杀刘邦都易如反掌,而且不会有人说三道四。然而项羽却因为刘邦的一段慷慨陈言,不仅放了他,还听从张良的话,将整个秦岭以南的陕西全部划分给了刘邦,这不是驱虎归山又是什么?,有人说,项羽的失败是其性格使然。其实,此话只说对了一半。试想,海岸边那些原本有棱有角的石头,为什么一个个光溜溜的贼圆?就因为它们经受了海水长时间不断地冲刷。人的性格也形同此理,哪怕一个人再有个性,当你在经
16、受岁月的洗礼之后,再有棱角的个性也会被时光打磨得“圆滑”起来。所以我想,如果老天再给项羽一点时间,不用多,哪怕是十年,或者五年,刘邦还会是他的对手吗?(扬子晚报2010年07月21日,有删节),【赏析】关于项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批评者有之,仰慕者有之。对于项羽的评价,你关注于哪方面不是问题,重要的还是要看本质,更客观地说。历史人物都是有是非功过的,万不可一棒子打死,也不必立牌坊当神。无论是批评者,还是仰慕者,大都从项羽的思想性格入手,而本文独辟蹊径,从年龄入手,分析青年项羽所作所为,指出年轻人所具有的特点,有时候容易成事,有时候也容易坏事。从而借项羽来含蓄地告诫年轻人,要克服自身的弱点,才
17、能走向成熟,使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成功走向成功。这可谓别开生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写作要创新,必须善于思考,想别人所不想,发别人所未发。找到别人的盲区,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开发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史记鸿门宴),分析点评:要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对待不同的意见自己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一边是“急击勿失”的铮铮忠言,一边是“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的蓄意相谏,并不纷纭的争论却扰乱了一个自矜功伐的心,失败自在情理之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关键处需审慎,但要果敢,勇于决断。 运用角度:“主见”“抉择”“果敢”“集思广益”“当机立断”“见仁见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