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第19课,晨读 新课启航,识记 知识必备,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探究 文本研读,领悟 学海览胜,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积累 写作点滴,素材档案,佳作欣赏,应用体验之旅,课文对译,第14课诗经两首第15课离骚(节选)第1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第17课汉魏晋诗三首第18课汉乐府两首第19课南朝诗两首,志向 1亚历山大大帝斩绳结,横扫诸国,志吞亚洲;秦始皇嬴政志并六国,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一统帝国;西楚霸王项羽,早年见到始皇东巡,竟说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话,最后破釜沉舟,解巨鹿之围,使诸侯作壁上观,敬畏不已;刘邦当年做亭长时恰遇始皇出巡,感叹大丈夫当如此,后来击败项羽,平定诸侯,开国西汉,是为高祖高皇
2、帝;刘秀未发迹前曾立誓为官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以此激励自己,后来诛灭王莽,平定赤眉军,成为东汉开国光武帝,并娶了阴丽华做皇后。,2当年常遇春见到朱元璋第一句话就是:“我是来你这里当先锋的。”朱元璋笑了;前不久,朝鲜队主教练说:“我们的目标就是世界杯亚军!”观众们笑了。但一笑而过之后都变成了惊讶,是什么使嘲笑凝固?是志向!常遇春神勇无敌,战死沙场,最终成为明朝第一先锋,开国功臣;而朝鲜队最终小组未能出线,但与巴西队打起了对攻战,令巴西队险象环生。虽然他们一成一败,但人们脸上的嘲笑已不见,取而代之的都是敬佩。志向太远,不可怕;没有达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志向,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山水诗派
3、的开创者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迁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他的作品语言富艳精绝,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代表作品诗歌登池上楼;赋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从玄言诗中走出来的诗人谢朓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出身贵族,母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少有文才。先后做过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随王萧子隆的文学,又是竟陵王萧子良的八友之一。明帝时曾掌中书
4、诏诰。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后任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取帝位,谢朓遭诬陷,下狱死。其诗歌多描写山水景色,风格清逸秀丽,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颇为李白推许。有谢宣城集。,山水之间寄情志 登池上楼:晋初,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这首诗即体现了这种创作倾向。 池上楼,在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市)。谢灵运是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的七、八月到第二年(文帝景平元年)的七、八月在永嘉任太守的。这首诗应是写在423年的初春。,登池上楼是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前部分抒发官场失意的牢骚,中间描绘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最后表
5、达了怀人思归的情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使人感到生意盎然。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登山远眺思故乡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首诗可能是谢朓出任宣城太守,离开建业,路上经过三山时所作。诗中抒发了登山眺望时的思乡之情。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上有三峰,南北相连。京邑:指建业(今南京市)。,一、山水诗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
6、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二、永明诗体 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谢朓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四声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问题,提出了“八病”之说,开创了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8位文学家:萧衍、沈约、王融、萧
7、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沈约和王融。从齐永明至梁陈100余年间,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先后有90余人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qin,xn,k,qn,qin,qn,q,bn,s,mn,xin,cn,shn,cn,q,j,名词作动词,发出声音,使动用法,使惭愧,惭愧,增进道德,这里指仕途上的进取,追求禄位,形容词作动词,昏暗,揭开帷帘,打开窗子,山势险峻的样子,残余的寒风,验证,证明,水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色彩明丽,白绸,芳草遍地的郊野,雪粒,黑色的头发,潜虬媚幽姿,,薄霄愧云浮
8、,,倾耳聆波澜,,初景革绪风,,河阳视京县。,参差皆可见。,佳期怅何许,谁能鬒不变?,内容提要,1登池上楼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发了仕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结构概览,1登池上楼中诗人欣赏到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提示:诗人欣赏到了波澜、山峰、阳光、池塘、春草、园柳、鸣禽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温暖、色彩明丽、充满生机的春色图。,登池上楼,2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生”和“变”好在哪里? 提示:“生”是生长的意思,在此处显得极有活力。“变”充分写出了春天来临,
9、柳树上增加了很多鸟声的情景,突出了由冬到春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诗人对景物的细致观察。,3登池上楼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提示:表达了作者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感到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但是作者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晚登三山还望京邑,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这几句诗妙在何处? 提示:这几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澄清、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美景的热爱和留恋。技巧高超:色彩和谐搭配、晚霞之红艳、澄江之
10、碧透、交相辉映;动静有机结合,归鸟之喧闹,野花之茂盛,互为映衬。加之用了两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将霞光比喻成彩锦,将澄江比喻成白练,令人感到美不胜收。,5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 提示:(1)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等;动景:喧闹的小鸟。(2)调动多种感官: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3)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锦,澄江像白练。,6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美景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诗人描写美景的目的是表达对京城的留恋。景色越好,诗人就越舍不得离开,下文就自然转入对思念之情的抒发。,登池上楼 清新如画,自然天成 写景方面,诗人体察入微,描写生动;布局清晰而富有变化,由远及
11、近,从听觉到视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诗人在被权贵排挤之际,登楼而望,内心矛盾而痛苦,诗人笔下的景带上了浓厚的主观情感,诗人借景抒怀,寓情于景。“祁祁”“萋萋”两句用典,传达出伤春的意绪。最后写出了离群索居的孤独寂寞之感,并表示自己要保持高尚的节操,追求“遁世无闷”的隐居生活。,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写景传神,手法高妙 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诗人善于捕捉景物的特点,表现手法也相当高妙。“飞甍”“参差”生动表现了京城建筑的特点,“丽”字表现了夕阳返照下的绚丽色彩,“皆”字则显示了清晰的程度。全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对仗工稳,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课内素材,“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
12、鬒不变?”这句话能够代表许多游子的心声。杜甫有诗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的羁旅行人谁不会为思乡而流泪,谁能不说家乡好。谢朓也概莫能外,离别愁思蓬勃而生。 应用角度“乡愁”“离思”等。,鲜活素材,高中生临考救人交出道德“满分” 26日上午,海军总医院内,来京的湖北襄阳一中高三学生张文驰造血干细胞(俗称骨髓)采集工作完成。“我感觉良好,请尽快把采集的造血干细胞送过去吧。”他面带微笑地对医生说出这句话。此时,病房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去年张文驰与福建的一名4岁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他当即确认了捐献意愿。为了及时救助这名4岁的患者,正在进行紧张高考冲刺的张文驰,决定先来京捐骨髓,等身体恢复
13、后再赶回去投入高考复习。 (3月27日京华时报),热评一名临近高考的高三学生,宁可放弃宝贵的复习时间,也要远赴千里之外,为一个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儿捐献造血干细胞。读到这则新闻,顿觉心头洋溢着一股浓浓暖意。在这场救人还是备考、利他还是利己的两难境地中,张文驰以一个新时代青年的豁达与善良、自信与阳光,毅然选择了前者,因此也赢得了社会各界以及人们的一致赞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张文驰交出了一份人生考试的完美答卷,赢得了道德与良知的“满分”。,登江中孤屿谢灵运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
14、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美文评点这首诗描绘了江中孤屿秀媚幽丽的景色,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孤高傲世的性格、遭受排挤的幽愤和厌世求仙的思想情绪。此诗可谓匠心独运。欲写江屿之秀媚神奇,先写江南胜景历览之倦,一抑一扬,对比鲜明。然后又一笔宕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遥想昆仑山仙人姿容,神会古代安期生道术,进一步烘托和神化了孤屿的幽丽神奇。如此前皴后染,虚实交错,不仅突出了孤屿之美、之奇,也有效地寄寓了自己孤傲不遇的主观情感。结构绵密而意脉一贯,情景相生而物我融一。,此诗语言精丽工巧,表现在遣词用字的锻炼、传神,如倦、旷、趋、媚、灵、真等词的恰当运用,就使全句意态飞动而蕴涵深厚;而乱流、孤屿、云日、空水等意象,亦无不巉峭奇丽。诗中用了不少的对偶句,不仅十分精工,大致符合后来律句的平仄,而且皆能出之自然。这在声律学尚未建立之前,不能不令人惊叹诗人的神工巧铸、鬼斧默运了。,点击下列图片进入“课下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