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李煜词赏析——世上如侬有几人.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420536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0.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煜词赏析——世上如侬有几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李煜词赏析——世上如侬有几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李煜词赏析——世上如侬有几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李煜词赏析——世上如侬有几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李煜词赏析——世上如侬有几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世上如侬有几人绝代才子李煜之词赏析,关于李煜: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做个才子真绝代 可怜薄命做君王,相见欢 李煜 桃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 留人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词一:,相见欢赏

2、析,这首词上阙写景。“春红”之美,娇艳可爱,可惜已然凋谢!花木之凋零如美人之迟暮,令人感慨万分,紧随而来的“太匆匆”正是表现了这种无限惋惜之情。这匆匆的凋谢,不仅仅是时序推移的结果,更多的是朝雨暮风的摧残所致,“无奈”二字在叹惋中更有几分愤懑。这三句虽是写景,却字字含情时光流逝无以阻挡,春红早谢使人伤感,风雨无情更在无奈中添了几分辛酸!,相见欢赏析,下阙由景及人,抒写人生感慨。“胭脂泪”异样哀艳,既上承林花之凋谢,又让人联想到美人之憔悴,“林花著雨胭脂湿”,这艳绝凄绝之景,教人如何不惜之悲之,心如迷醉! 人生也如春花,虽是艳丽,却来去匆匆,更有风刀霜剑严相逼,又教人如何不愁之怨之!“自是人生长

3、恨水长东”,愁怨之情如滔滔江水,两个“长”字使这种愁怨显得如此绵长。美意不留,芳华难驻,此恨无穷,而一江春水无情,不舍昼夜地东流情何以已,人何以堪?,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二:,浪淘沙赏析,这首词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

4、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易见。,浪淘沙赏析,“帘外雨潺潺”,这雨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 孤冷的内心世界。“莫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 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 间般遥不可及

5、。“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 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 风格。,相见欢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词三:,相见欢赏析,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上阕:“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婉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亦故人

6、)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楼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承载着他人生的无常之悲。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痕。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相见欢赏析,下阕:“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

7、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或写愁之长,或写愁之重。而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确为千古妙笔。,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四:,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

8、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 “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

9、喘,历尽苦痛折磨。,虞美人赏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

10、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虞美人赏析,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鞠花开,鞠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词五:,此词为相思而写,人去未还,而独对菊花开菊花落,在花开花落间,任风月闲置,岁月更迭。上片以山起,一重山,两重山,以一、两起笔,却以重相接,言少而境多。而两“重”写出了山的时断时续,山环水复。笔在南北山势之妙,令人叫绝。下句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点明此为秋节,天高山远水清,枫叶如画,一派诗意的江南秋图。此句虽写了相思,却不见愁苦,只见飞动的少年情怀,沉

11、浸于的不可言状幸福之中。,长相思赏析,“菊花开,菊花残”写景也写时,菊花开了又残,一秋尽在相思中走远。而花开无人赏,花落无人扫,只余相思的人对着菊花瘦。最后一句“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雁从北方来,南归故地,而远行的人,却还在重山这外,至至今未还,只有一帘风月伴着词人寅夜独坐。而独坐的词人,对着无边风月,也只是无绪欣赏,一任风月在指尖流走。本词写相思,思念的很有可能就是新婚不久的大周后,与其前期的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完全不同的词风,用词简洁而又深远,由此词就可看出后主后来词是有本之作,不全因失国。,长相思赏析,捣练子 李煜 深院静 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

12、词六:,捣练子赏析,这首词所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孤独的人,独居小院,在月明的夜晚,听窗外风送捣衣声,无法入眠。词以实境起。“深院静,小庭空”点明词人所居之地。词人没有直写自己的孤独,却以只描写居所的空寂的无我之境加倍烘托出词人的孤独和由孤独而产生的无法名状的痛苦。“断续寒砧断续风”如果只是四下空静也没什么,也许词会很快入睡,然而无奈的是,时断时续的风吹送着不知何处的捣衣声敲打着词人的耳骨,更敲打着词人脆弱的神经。其实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这捣衣的寒砧已成为一种符号,代表着对远游不归的人的一种思念。此时,听到捣衣声,词人知道那不知身在何处的远人正被家人牵挂着、思念着,然而,却不知远在长江边的故国还有

13、没有人在怀念被迫远游于此的自己。此情此景,词人如何能平静得自己的心情呢?,捣练子赏析,于是,直接引出下句“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这样的长夜,本应早早入睡了,但无奈人依旧无法入睡,只能任凭砧声入耳,月到窗前。此句在说无奈夜长,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夜这么长呢?是因为人不寐所以夜长,还是因为夜长,所以人不寐呢?词人不再说,只将最后的收笔放在砧声与月色上,于是在月色与砧声里,历史模糊了,只有词人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守着寒窗出现在我们面前;于是,那敲得词人的心好痛的砧声竟似变成了词人的脉动,沉静而有力地冲击着千年以下的读者的心弦。词读到此处,词人是谁,为什么而永夜无眠,都已不重要,而共

14、同的对于家乡、对于亲人、对于曾经的岁月的不舍与怀念就变得那样的真实,让所有的人情不自禁的叹息、落泪。,渔父 李煜 浪花有意千重雪, 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 世上如侬有几人?,词七:,渔夫赏析,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李煜这首词,继承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开篇选取两个场景来表现渔父的生活玩境,一是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一望无际,境界阔大。浪花翻滚,本是“无意”,而词人说“有意”,就写出了渔父与大自然的亲和感。江涛有意卷起雪浪来娱乐渔父的身心,衬托出渔父心情的快乐轻松。岸上,一排排的桃花李花,竞相怒放,把春天装点得十分灿烂。江上岸中所见,尽是美景。,

15、渔夫赏析,接着写渔父的装束和生活,身上挂着一壶酒,手里撑着一根竿,想到哪就把船撑到哪里,想喝酒随时可以喝上几口,高兴了就唱首渔父歌,多自由,多快活!这世上像我这样的自由人,能有几个。结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实是作者对渔父的羡慕。李煜与世无争的天性和对文学、艺术的倾注,使他能够“精究六经,旁综百氏”,“通晓音律,精别雅致”,这些足以感应文人的心灵,加上极特殊的生活经历,从而文学史上有了一个亡国之君的千古绝唱,并流传至今。李后主不想也不会做皇帝,却无意中做了词中之帝,被后世推崇在所有帝王之上。作为君主虽是“算来一梦浮生”,但作为词人“世上如侬有几人?”,子夜歌 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

16、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词八:,这首词是李煜亡国后的作品,写了对故国的向往、故事的留恋、以及自己极度的绝望之情。词的第一句话,就直抒胸臆的说自己的愁恨,一开始就给读者一种作者已经被愁恨填满胸腔的感觉,似乎是不吐不快。自己的人生愁恨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也只有自己才知道、才理解什么是无限的愁恨,它已使作者达到了销魂的地步。 “独我”使得李煜对自己的愁恨有深刻的看法,具有个体性、特殊性。李煜的愁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只属于李煜的,只有李煜能理解的。一觉醒来,为什么会眼角湿润。回忆梦中的场景,不禁再次垂泪。为什么会梦到自己的国家,难道仅仅是

17、因为长时间没有回去的缘故么。梦中才知道以前的好,梦醒的时候才更容易看到反差。朝思夜梦,也是常情,囚拘的生活注定了寂寞、愁怨。,子夜歌赏析,既然是故国难回,诗人也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眺望家乡,眺望故土。登高之时,一单人,一孤楼。以前的富贵闲逸已经不可能再回来,留下的只有现在的孤独伶仃。囚拘的生活中就连登高眺望这样的事情也不能够达到,李煜的愁恨不是你我可以知晓的。往事里的一切荣华富贵,气派舒适都已经隔空。痛事终归是痛事,还不如一直生活在梦中。不知道诗人有没有设想过自己的将来,应该不会,他也不敢。往日掌握着别人的生死,今天自己的生死却被别人掌握。我们也不会想到昔日的江南王,竟然会有这样的落魄遭遇。知道

18、李煜的一名人臣,即使连连遭贬,也没有权利放弃希望。但是李煜不可以,因为他是皇帝,无论他是不是具有文韬武略、忠臣良将,一山不容二虎的规矩,容不下一个违命侯,容不下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文人。,子夜歌赏析,乌夜啼 李煜 昨夜风兼雨, 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倚枕, 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 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 此外不堪行。,词九:,乌夜啼赏析,此词表现的是后主对人生的感悟,艺术特点是情境和谐,细节传神。上片以倒叙的方式开篇,写“昨夜”风雨交加,风声雨声树声等“秋声”阵阵传入帘内,构成一种凄凉的氯围。“烛残”二句由室外景转入帘内景。室内残烛摇曳,光线昏暗,夜尽更阑时分,主人公还卧床在枕

19、上翻来覆去,表明他彻夜未眠。失眠人情绪本来就烦躁,而窗外的秋风秋雨,仿佛点点滴滴都在敲击着失眠人的心头,更增苦楚。心头的烦闷无法开解,“起”来挥之不去,“坐”下也无法平静。“起坐”两个细节动作传神地写出失眠人无法平静的心境。,乌夜啼赏析,下片转入沉思。回想人生世事,往日的南唐早已土崩瓦解,自我曾经拥有的一切辉煌、幸福都被剥夺。这人生世事,有如流水不返,好似梦境虚无。所谓“梦里浮生”就是后来北宋苏轼所说的“人生如梦”。梦的特点有三,一是短暂,二是易变,三是不可把握。所谓“梦里浮生”,是对人生命运的短暂性、易变性和不可把握性的概括。后主对人生命运的悲剧性和悲剧的不可避免性有着深刻的体验,他对未来早

20、已失去信心,在现实中又找不到解脱、超越痛苦之路,只好遁入醉乡求得暂时的麻醉和忘却。意识到人生的悲剧,却无法加以改变,是作者的一大人生悲剧。,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词十:,清平乐赏析,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砌下”二句,承“触目”二字而来。“砌下”即阶下:“落梅如雪”,一片洁白。 “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

21、?“乱”字尤语意双关。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面”,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清平乐赏析,下阕仍承“别来”二字,加倍写出离愁。“雁来音讯无凭”是说雁来了,信没来;雁归了,而人未归。“路遥归梦难成”,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极写离人道途之远,欲归未能。信亦无,梦亦无,剩下的只有情天长恨了,于是逼出结尾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诗家习惯用春草以赋离情。李煜则用以入词,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