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判断题 201. ( )人体细胞生活在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中。2. ( )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3. ( )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 ( )内环境包含组织液、血液和淋巴,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液。5. ( )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正常情况下,借助机体的调节作用,这种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6. (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7. (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
2、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实现,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8. ( ) 红楼梦中有句名言: “女人是水做的。 ”其实,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9. ( )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3)细胞外液包含血浆、组织液和淋巴。10. (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11. ( )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会影响血浆 PH 值而使内环境偏离稳态,进而影响细胞代谢。判断题 211. ( )内环境的稳态需要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
3、调节共同发挥作用。2. (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称为反射弧。3. ( )神经元接受到内、外环境的刺激会产生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内,兴奋以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导。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突触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4. ( )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单向传导的原因是因为在突触处,由突触后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前膜的受体上。5. (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6. ( )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4、。7. (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8. ( )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着下丘脑- 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9. ( )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时间较长、作用范围准确且比较局限。10. (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这属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1. ( )大脑皮层有许多高级神经中枢,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2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判断题 221. (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紧密联系、密切配合,相互影响。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等都是神经调节和
5、体液调节协调一致作用的结果。2. ( )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并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构成完整的调节网络。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淋巴细胞发挥作用。3. ( )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即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针对特定的病原体发挥免疫作用。4. ( )体液免疫通过效应细胞毒 T 细胞分泌产生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5
6、. (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6. ( )能产生免疫记忆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特征之一。7. ( )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8. ( )打疫苗使自身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属于被动免疫。9. ( )因外伤而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注射的是抗体,属于被动免疫10. ( )婴儿从母乳中获得抗体而不生病,属于主动免疫11. ( )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的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
7、、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的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12. ( )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细胞。13. ( )由植物体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14. ( )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15. (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16. (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即能促进生长,也能抑
8、制生长,即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17. ( )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18. (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19. ( )生长素和乙烯对果实的成熟起到催熟作用20. ( )生长素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浓度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促进作用相同。321. ( )赤霉素和生长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起拮抗作用22. ( )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两种激素起拮抗作用。23. ( )细胞分裂素浓度高于生长素时,会诱导愈伤组织生根判断题 231 ( )种群是由同种生物的个
9、体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组成的群体,并出现个体层次上所没有的一系列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2 (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 ( )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Nt=N0 , 呈“J”型曲线。 4 ( )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5 ( )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K 值。6 ( )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一定空间存在一定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
10、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7 (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8 ( )运用标志重捕法可以调查群落的丰富度。9 ( )科学研究中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揭示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是科学研究追求的目的之一。10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种群数量常常出现波动,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11 ( )用抽样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种群密度时,要使试管中的酵母菌沉降到底部。12 (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13 (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14
11、( )同一群落的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统一的整体。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和物种的丰富度差别很大。15 ( )群落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6 (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就叫做演替。17 ( )初生演替(原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冰川泥地、火山岩。18 ( )次生演替是指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19 ( )初生演替(原生演替)时间短,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20 ( )人类为了一定目的开发
12、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1 ( )在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生态工程。422 ( )生命系统具有从细胞到生态系统的多个层次。种群和群落是其中的两个层次,都是从“群体”的视角来观察和研究生命系统。从不同的层次研究生命系统,会发现不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认识。23 ( )人类活动会对种群、群落的存在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付出沉重代价后得出的教训。判断题 241 (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 (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
13、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3 ( )生态系统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等基本成分。4 ( )各种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是生产者5 ( )次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6 ( )生态系统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其中物质是可以被循环利用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能量流动则是单向和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7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8 ( )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
14、的能力就越强。当今全球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就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环有关。9 ( )在捕食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10 ( )对系统内的组分和种种过程进行分析时,数学方法有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11 ( )整体的观点、相互作用的观点、动态平衡的观点等,是随着对生态系统的分析探讨而加深理解的,这些观点也是认识和理解其他许多问题的基础。12 (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3 (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流向后面的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15、。14 (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一般来说,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 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15 (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把作物秸秆当燃料烧掉,人类就不能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如果将秸秆做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16 (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例如:合理确定草场的载
16、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517 ( )在人工构建的生态农业系统中,可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18 ( )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均可以倒置。19 ( )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初级生产量=自身呼吸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的量。20 ( )鼠的同化量中不包括它粪便中所含能量判断题 251. ( )组成生物体 C、 H、O、N、P 、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 (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
17、(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3. (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4. (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5. (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分为物理性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6. ( )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7. ( )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8. ( )河流受到严重污染,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生态系统的结构
18、和功能被破坏,停止污染后也无法恢复。9. (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0. (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11. ( )生态系统中正反馈调节会使生态系统趋于稳定。12. (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13. (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例:如果要使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需要不断
19、施肥、灌溉,以及控制病虫害,还可以人工建造“生态屏障”防护林。14. (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15. (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16. (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6节功能的间接价值和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17. (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18. ( )在生态农业的设计中,能提高能量在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9. (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20. ( )只有绿色植物才是生产者,只有细菌等微生物才是分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