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4 第二部分、地产 TOP15 开发商 产品 标准化建设 及 对我司的借鉴 针对 2015 年销售额排名 TOP15 的房地产企业,我部通过相关内部资源,对各公司的标准化程度进行了深度摸查。我部根据标准化程度划分为三类,对不同分类的公司进行特点分析及借鉴思考。 第 一类:一致化 主要操作逻辑: “所有问题,一种分析” 代表企 业 : 万达、恒大 操作模式:有非常明确的产品标准化要求,所有项目由总部直管拍版,项目公司只有执行权利。规划、户型设计、装修标准执行高度标准化、一致化。 1、 此模式的 优势 : 1) 项目、资金的高速周转 ( 例如: 万达拿地 2 周内开售商铺、 1 个月内开
2、售公寓) 。 2) 部分城市可获取较优质土地。( 例如: 万达承诺政府建设一个万达广场,部分项目承诺建设甲级写字楼或酒店) 。 2、 此模式的 弊端 /后遗症 : 1) 产品定位设计的不准确导致滞销积存:所有项目均有总部直管,同时因为快速开工销售要求导致调研不充分,仅以标准产品组合直接复制,导致“千盘一面”,产品不接地气,导致产品滞销。 万达: 所有项目标准户型均设有 110 横厅设计,在部分南方城市遭到明显抗性,产生滞销 。 恒大: 大量项目尤其三四线区域,产品定位主力全部为 70 2 房与 90 3 房为主,缺乏对当地市场的认识和论证,导致大量三四线小面积户型滞销; 2) 随着市场成熟、取
3、地难度增加导致业务萎缩( 例如: 万达过往通过承诺政府建设商业换取位置较优区域取地的模式,随着区域发展与政府操作的规范化程度提高后,难度变大 ) 。 1、 借鉴点:“标准化”提升效率非常明显,但“标准化”不应发展为粗暴的“一致化” 1) “标准化”不代表“一致化”,“一致化”结果将大大增加企业整体风险。(所有项目同样产品,遇到政府政策性调整时将不具备调节空间,例如限购政策对改善型产品的抑制) 2) “一致化”缺乏对不用地域、不同项目类型(度假 /常住)、不同客户分层的差异化对待,直接导致同样产品在不同区域产生极端化的畅销 /滞销反应。 第二类:去标准化 主要操作逻辑: “一个问题,一个分析”
4、代表企 业 : 万科、中海、华润、融创、华夏幸福、世茂、龙湖 操作模式:没有标准化 /有简单标准化但执行力度非常弱,主要以项目公司 /区域公司自行根据当地市场情况,自行研究并确定户配、产品设计、装修设计等,报区域总裁 /总部审批后通过。 2 / 4 1、 此模式的 优势: 1) 定位准确、产品设计符合当地需求“接地气”,降低去化的市场风险。 万科: 区域根据城市特点,进行详细调研、客户研究等,可从内部户型库或外部聘请其他设计团队进行定制化设计,最终以区域总终审 ; 融创中国: 集团没有建立产品库,项目公司以当地畅销产品为蓝本进行深化 /优化设计,保证产品的适应性 。 2) 项目 /区域有一定自
5、主权,使项目有更多尝试创新的机会。 ( 例如: 万科在成熟市场万科每年均有 1-2 个项目作为本区域的创新试点项目,如广州的万科峰境、万科峰汇两个项目) 。 3) 项目创新的经验 /教训,成为其他项目相互“学习 模仿 再创新”的模板,通过内部的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各区域的整体水平。 ( 例如: 中海:集团项目的成功点借鉴,使区域不断修正客群需求、优化产品,使其产品始终位于市场产品水平前列) 。 4) 对当地深入的了解,为公司剩 下不必要的成本投入 (如调研精装修 /毛坯的需求情况;立面材质的需求情况;装修标准中的非主要关注因素) 。 2、 此模式的 弊端 /后遗症 : 1) 项目、资金的周转速度
6、不高 (涉及详细的市场 /客户调研,多轮的定位论证及方案调整细化) 。 2) 对前策人员、设计人员水平要求高,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较其他模式高 (部分企业选择顾问公司介入项目定位以及聘请当地 /国外高水平的 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 3、 借鉴点: “一个问题,一个分析”的解决方式对项目是最合理的也最稳妥,但对企业的资金周转以及从业人员的水平要求是最大的制约点。 成熟市场“去标准化”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突围,同时有利于树立公司品牌 1) 对人员素质要求高,人员素质与专业能力直接导致项目成败。专业人员在公司占较一般公司高,占用较多的人力成本。因此部分公司将部分职能外包以减低公司运作成本。(万科
7、:营销线只负责营销管理,实际销售全部以代理公司形式解决) ; 2) 去标准化模式对开发节奏、回款节奏、动态利润率等要求与我司的要求有较大的不同,选用时需要进行调节 第三类:标准体系 +个性调整 主要操作逻辑: “一类问题,一种分析” 代表企 业 : 绿地、保利、绿城、金地、招商 操作模式:有一定的产品库 /产品线设定,项目 /区域根据实际市场、项目情况进行挑选。挑选后可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甚至不采用标准产品重新设计,报区域总裁 /总部审批后通过。 3 / 4 1、 此模式的 优势 : 1) 通过对客群的分类研究,根据不同客群 /项目特性打造不同产品线,对应程度高。在理清项目所在区域及
8、主要客群时即可对应挑选合适的产品线,缩短匹配过程 (保利:林语系 郊区、花园系 城郊结合区、心语系 城市刚需、香槟系 城市中心区改善、公馆系 城市中心区高端) 。 2) 成熟的产品线有标准“套餐”,包括规划排布、户型设计、立面 (风格 /材料) 、装修 (风格 /材料)、 园林、售楼处、示范区等。项目一旦选定产品线后,套餐内容直接生成,保障项目推进速度。 3) 生成产品线后可由项目 /区域根据实际市场情况进行“个性调整”,增强产品适应性,一定程度减低风险。 2、 此模式的 弊端 /后遗症 : 1) 产品线 /标准体系的搭建程度直接影响效果,对标准制定有较高要求 (金地:设有褐石、名仕、世家、天
9、境等系列,也有针对的目标客群。但产品线的内涵只是有简单的立面风格与社区调性,对户型产品、装修、园林、示范区等范畴均没有成型细致的标准化设定,导致其产品线实质只是一个风格选择) 。 2) “个性调整”的范围、弹性、依据、深度的设定要有合理的设定与监管 (深度过浅将无法实现“根据市场特性调整产品,降低市场风险”的目标,深度过深将增加时间,减低项目周转效率) 。 3、 借鉴点: “一类问题,一种分析”具有前两种模式的部分优点,相对折中,弱点也没有前两种突出 , 但产品的标准体系搭建是否成熟以及选取标准、调整标准的设定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1) 产品线 /标准体系的搭建非常重要,不成熟的产品线最终只
10、会流于形式; 2) 产品线 /标准体系的“选择标准”同样重要,一旦选错就表示整个定位的错误,并且是彻底的走偏 ; 3) “个性调整”的范围、弹性、依据、深度的“设定标准”是平衡深度 /效率的重要手段。 第三部分、我司的产品标准化工作推进思路 通过总结碧桂园已有的产品标准化成果,以及借鉴地产 TOP15 开发商的产品标准化经验,我们认为, 产品标准化工作一定要推进,但一定要审慎推进 。 地产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最大差别,在于地产项目每一个都不同,每个项目自身地块条件不同,每个项目周边环境不同,每个项目面对的市场环境和客群都不同。 同样在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客户的产品需求不同;同样在三四线城市,中
11、国的不同省份之间,同一省份的不同区域之间, 如粤东和粤西、苏北和苏南, GDP 和人均收入都相差巨大,客户购房偏好自然也差以千里。作为即将迈上 3000 亿销售额,覆盖一 、 二 、 三 、 四线,横跨几个大洲的碧桂园集团,产品标准化一定是极其科学和符合各项目实际情况的,否则极易造成系统性偏差,引发结构性风险。 现有 产品标准化有三种模式: 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B 类型问题类型分析; C 所有问题一种分析 。 这三类模式中 ,后果最差的是 C 类“所有问题一种分析”,即不管什么情况,都是同一种解决方案,这种模式抹杀项目个性,采用“一致化”解决方案,风险巨大 。 而 A 类“具体问题 具体
12、分析”最容易在现实中走形,即项目基层操作人员什么水平,就做成什么水平 。现在我司的产品标准化,是 A 类和 C 类 模式 同时存在。 基于公司的实际情4 / 4 况,我们的产品标准化工作,要做的工作是: 1、 校正 C 类情况,即让“一致化”的产品标准更能符合项目实际情况,具有更丰富的适应性; 2、 将 A 类情况标准化,即虽然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每个具体问题分析的逻辑和方法论要标准化。这种标准化是“逻辑和方法”的标准化,不是有形成果的标准化; 3、 逐步发展 B 类标准化,在科学总结各种具体问题的基础之上,形成各种有指导意义的“标准化类型”,降低判断成 本,提升项目发展效率和质量。 但
13、基于房地产项目开发的个性化特性,未来公司产品的标准化也一定是 “类型问题类型分析” +“在科学逻辑和方法论 指导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结合。 未来“类型问题类型分析”总的思路,是先区别不同类型项目,再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类型划分的标准包括:按城市级别划分 (一、二、三、四、五线) 、按客群类型划分 (小太阳家庭、二胎家庭、三代同堂等)、 按物业类型划分 (别墅、洋房、公寓等)、 按项目属性划分 (刚需、改善、投资、度假等) 、按地域分 (东北、华东、华南等)。 无 论是“在科学逻辑和方法论指导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是“类型问题类型分析”,产品标准化工作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关 系公司命运的根本问题,涉及到 横向的 多个业务 流程理顺,纵向的 集团、区域与项目间关系 的再厘定 , “小步快跑”与“大干快上” 工作原则的 冲突,定位 规划工作高度 专业性和一线人员能力 严重 不足等等矛盾,不一而足。 基于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也拟定出推动集团产品标准化的路线图,作为今年工作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