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 第三章 产业主体:企业 第四章 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 第五章 产业组织:策略性行为,第二篇 产业组织,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 知识体系一、产业组织理论概述二、产业组织理论形成( )三、产业组织理论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概述,知识体系 (一)产业组织 (二)产业组织理论,(一)产业组织,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等,这种关系结构决定了该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产业组织的三要素:企业个体、企业相互作用形成的市场关系和产业组织环境。,(
2、二)产业组织理论,知识体系 1、产业组织理论 2、研究对象 3、研究内容,(二)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外,产业组织学(Industrial Organization)和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是同一学术领域。美国 流行“产业组织学”,而欧洲和日本常见的是“产业经济学”。在国内,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一部分,国内产业经济学的内涵大于国外的产业经济学。,1、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即资源占有关系、交易关系、利益关系、行为关系等,从而得出对特定市场绩效和竞争秩序状态的判断,为政府维持基本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 产业组
3、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一)产业组织理论,1、产业组织理论,(一)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一)产业组织理论,(1)产业组织内部企业的市场行为与有效竞争; (2)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及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 (3)产业组织的市场绩效及其影响因素; (4)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分析模式和经济评价; (5)产业组织合理化标准与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3、研究内容,二、产业
4、组织理论形成,知识体系 (一)萌芽期马歇尔冲突 (二)成长期垄断竞争理论 (三)形成期SCP分析框架,(一)萌芽期,知识体系 1、市场竞争机制 2、马歇尔冲突,(一)萌芽期,1、市场竞争机制,时间:1776年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 基本观点:自由竞争机制和市场秩序,即“看不见的手”原理 历史地位:最早阐述产业组织理论,(一)萌芽期,1、市场竞争机制,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和市场竞争理论。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了贯彻。,(一)萌芽
5、期,1、市场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竞争机制使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参加到促进社会全体利益的发展中去,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会 。“看不见的手”,就是由竞争的力量来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一)萌芽期,1、市场竞争机制,在完全竞争状态下,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Note: 帕累托最优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使任何两种产品对于任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任何两种生产
6、要素对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从而达到任何资源的再配置都已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的同时,使一些人的处境变好。,2、马歇尔冲突,时间:19C末20C初 代表人物:马歇尔(Marshall)夫妇 基本观点:将组织作为第四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分析,并揭示了“马歇尔冲突”。 历史地位:马歇尔称为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一)萌芽期,(一)萌芽期,2、马歇尔冲突,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书中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从而马歇尔被看作是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1890年,马歇尔在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它是产业组
7、织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一)萌芽期,2、马歇尔冲突,“马歇尔冲突”指大规模生产能够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一)萌芽期,2、马歇尔冲突,简言之,“马歇尔冲突”指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发展,而垄断的发展则会扼杀自由竞争,使经济失去活力。,(二)成长期,时间: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张伯伦(E. H. Chamberlin)、琼罗宾逊(J. Robinson) 基本观点:产品差异的存在使得个别厂
8、商在定价上具有垄断性;在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存在多种市场类型;分析了垄断竞争、同类产品的生产者集团、企业进入与退出、过剩能力下的竞争等问题。 历史地位:与马歇尔并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二)成长期,1933年,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剑桥大学教授琼罗宾逊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该理论彻底否定了纯粹竞争存在的条件,提出垄断竞争的概念。该理论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集团问题,即集团内的一个企业既受集团内其他企业,又受集团外企业制约而决定其行为的问题。,(二)成长期,该理论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产品差别有3层含义:商品的品质、包装
9、等产品本身的差异; 产品销售条件、服务态度的不同; 消费者“想象”的心理差别,如品牌、广告等。产品差别是形成垄断竞争的根本原因。该理论提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问题。即企业的成本收益比较决定了企业是否进入或退出市场。,(二)成长期,该理论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考察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分析了特定产业内的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相互关系。Note:马歇尔的经济学将行业的分析推向了前台,一个行业由许多生产完全替代产品的厂商组成;在张伯伦和罗宾逊的理论中,对行业的分析让位于对厂商的分析。,(三)形成期,时间:20世纪40-60年代 代表人物:哈佛学派的梅森(E. Mason)、贝
10、恩(J. Bain)、谢勒(Scheler) 基本观点:提出了SCP分析范式市场结构(Structure)决定厂商行为(Conduct),厂商行为产生市场绩效(Performance),主张对垄断进行规制。 历史地位:建立了管理组织的理论体系,(三)形成期,1938年,哈佛大学教授梅森建立了第一个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机构(梅森联谊会),并在1939年出版的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提出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理论,完整地提出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理论分析范式,并提出著名的“集中度与利润率假说”,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
11、系的最终完成。,(三)形成期,1970年,哈佛大学教授谢勒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弥补了贝恩对市场行为论述的不足 ,并考察了微观和宏观的周边条件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提出了完整的SCP 范式,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完成。由于上述研究主要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展开的,因此被称为哈佛学派。由于他们十分重视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效果的决定作用,因此又称为结构主义学派。,(三)形成期,图2-2 SCP分析范式,贝恩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所以,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贝恩的“集中度与利润率假说”
12、认为,一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越高,各厂商间合谋的可能性就越高,而这些大企业的合谋将使得新企业的进入变得更为困难,最终导致产业的平均利润率提高。,(三)形成期,谢勒认为,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市场行为取决于市场结构,而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是反映产业资源配置优劣的最终评估标志;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又会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三)形成期,(三)形成期,图2-3 完整的SCP分析框架,(三)形成期,市场结构,指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即构成产业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之间的商品交易关系的地位和特征。
13、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和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是反映某一产业市场卖者或买者的规模结构。,市场结构,(三)形成期,产品差别指同类产品不完全替代的根本原因,因而扩大产品差别,就使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减少了可替代性,意味着该产业垄断因素的增长。进入壁垒是指准备和刚刚进入某产业的新企业在与已有企业竞争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即障碍。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壁垒、资源占有壁垒、产品差别壁垒和政策法律制度壁垒等。,市场结构,(三)形成期,市场行为,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市场上为赢得更大利润和更高市场占有率而适应市场并按市场要求调整其行动的行为。市场行为受市场结构的制约,又反
14、作用于市场结构,并直接影响市场绩效。市场行为可分为:企业的价格策略、企业的产品策略和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企业的价格策略,主要考虑如何通过降价、涨价或价格协调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三)形成期,企业的产品策略主要考虑如何通过开发和销售产品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主要包括:产品类型、款式、质量和性能等策略;产品的广告宣传和各种销售服务活动等策略;产品协调行为。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主要通过对竞争企业的削弱、压制和排挤,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或通过加强进入壁垒来阻止和排除潜在的竞争者的出现。,市场行为,(三)形成期,市场绩效,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
15、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率。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有:资源配置效率、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和技术进步等。,市场绩效,(三)形成期,资源配置效率,是反映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指标。贝恩认为,可用产业的长期利润率是否趋于平均化,来测量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生产相对效率,主要从产业内企业是否实现了规模经济性以及已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技术进步,指发明、革新和技术转移,最终通过经济增长的市场绩效表现出来。销售费用,通过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的比重是否合理来衡量。,市场绩效,(三)形成期,产业组织政策,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
16、场绩效,由政府指定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的政策。其实质是通过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市场关系,建立和完善正常的市场秩序。产业组织政策主要有:反垄断政策、政府规制、进入壁垒、税收政策、投资激励、雇佣激励等手段。,产业组织政策,(三)形成期,图2-4 SCP的分析思路,三、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知识体系 (一)芝加哥学派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三)新奥地利学派 (四)新产业组织理论 (五)新制度学派,(一)芝加哥学派,时间:20世纪60、70年代 代表人物:施蒂格勒(J. Stigler)、德姆塞茨(H. Demsetz)、波斯纳(R.Posner) 、佩尔兹曼(S.Peltzman
17、)、布罗曾(Y.Brozen) 主要观点:运用新古典的价格理论分析产业组织问题;市场绩效与厂商行为决定市场结构;判断集中和定价的依据在于是否提高了效率。 历史地位:创立了法学经济学和规制经济学;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对SCP范式的批判上和对政府产业规制的分析。,(一)芝加哥学派,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 一书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而不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故被称为“效率主义者”。芝加哥学派更多地是从企业行为出发,对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等问题进行剖析,故又被称为“行为主义学派”。,(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主张上,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
18、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坚信唯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效率、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 。在政策主张上,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进行干预。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也没有必要。,理论贡献,(一)芝加哥学派,在SCP范式上,否定了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的观点。认为企业自身的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即企业效率决定市场绩效,从而决定市场结构。在“集中度与利润率假说”上,认为某一产业中的高利润率完全可能是由于该产业中的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而不是哈佛学派认为的
19、产业中存在垄断势力。,理论贡献,(一)芝加哥学派,在进入壁垒上,斯蒂格勒认为是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而德姆塞茨认为是“所有权进入壁垒”,只要产权存在,进入壁垒就存在。他们认为由纯粹的经济力量所形成的壁垒是很少见的,真正的壁垒多半是由政府干预造成的。,理论贡献,(一)芝加哥学派,表2-1 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比较,(二)可竞争市场理论,时间:20世纪80年代 代表人物:鲍莫尔(WJ Baumol )、帕恩查(JC Panzar )和韦利格(R.D. Willig)主要观点:只要保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和不存沉淀成本,在传统的哈佛学派的理想市场结构之外,仍可以实现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
20、场绩效。 历史地位:对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的规制政策思路转变及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二)可竞争市场理论,1982年,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鲍莫尔(WJ Baumol )、帕恩查(JC Panzar )和韦利格(R.D. Willig)等人合作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 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 )”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二)可竞争市
21、场理论,完全可竞争市场,指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的重要标志是对快速进入缺乏阻止力。因此,完全可竞争市场条件下理想的竞争,可以作用于所有的市场结构形态。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集中度无关,即产业内企业的数量多少。,(二)可竞争市场理论,沉没成本,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打了就跑”策略(Hit and run entry),指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此潜在的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
22、现存企业对进入作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因此耗费特别的成本。,(二)可竞争市场理论,可维持定价原则,指潜在竞争压力的存在迫使现存企业无论处在何种市场结构形态中都只能遵循可维持定价原则,而完全可竞争市场的均衡,就是在现存企业的价格和市场地位的可持续(Sustainable)条件下达到的。这时,有效率的产业组织成为一种内生的结果。,(二)可竞争市场理论,在政策主张上,他们主张在近似完全的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在鲍莫尔等人看来,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
23、(二)可竞争市场理论,表2-2 哈佛学派与可竞争市场的比较,(三)新奥地利学派,时间:20世纪70、80年代兴起 代表人物: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主要观点:注重个体行为的逻辑分析,在理解市场时着重过程分析,而不是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分析,其研究目标是从个人效用和行为到价格的非线性因果传递,而不是为人熟知的新古典主义数学函数的相互决定。历史地位:与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取向、芝加哥学派的市场绩效取向不同,注重市场竞争的 行为性和过程性,属于行为学派。,(三)新奥地利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是在继承门格尔(C. Menger)
24、和庞巴维克(E. Bohn-Bawark)等奥地利学派早期经济学家的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并将米塞斯(L. Mises)的人类行为分析框架运用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而形成的理论流派。 新奥地利学派的突出特点是突破了现代经济学的静态均衡理论,强调市场是一个发现的动态过程,并从主观主义立场出发,把经济学看作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所谓的“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领域。,(三)新奥地利学派,否定新古典学派的均衡分析方法,即把经济学当作客观的科学并模仿物理学的分析方法来构筑经济理论模型的分析方法。 新奥地利学派注重个体行为的逻辑分析,在理解市场时着重过程分析,其研究目标是从个人效用和行为到价格的非线性因果传递。 重视
25、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否定现代数学方法作为经济分析工具。反对传统的哈佛学派的反垄断政策,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三)新奥地利学派,重视人类行为的研究,认为经济生活的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要受有创造性的人的行为的制约,这种有创造性的作用定义为创造精神。市场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只要确保自由的进入机会,就能形成充分的竞争压力,唯一能真正成为进入壁垒的就是政府的进入规制政策和行政垄断。,(三)新奥地利学派,新奥地利学派认为,社会福利的提高源于生产效率而非哈佛学派强调的配置效率,只要不是依赖行政干预,垄断企业实际上是生存下来的最有效率的企业,这导致新奥地利学派对大规模的企业组织持宽容的态度,认为市场
26、竞争过程本来就是淘汰低效率企业的过程。,(三)新奥地利学派,表2-3 哈佛学派与新奥地利学派的比较,(四)新产业组织理论,时间:始于20世纪70年代 代表人物:泰勒尔(Tirole)、克瑞普斯(Kreps)斯宾塞(A.M. Spence)、奥多瓦(Ordover)、夏皮罗(Shapiro)、萨洛普(Salop)、施瓦兹(Schwartz)、施马兰西(Schmalensee)、迪克西特(A.K. Dixit)、蒂罗尔(J. Tirole)、韦利格(R.D. Willig) 主要观点:运用博弈论来分析企业的策略性行为,非合作博弈成为分析企业之间策略行为的基本工具,企业可以通过非市场的制度安排解决传
27、统的市场问题。,(四)新产业组织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业组织研究进入了“理论期”,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以突出理论研究为特征的 “新产业组织理论(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主要成果有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 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治理结构等 。 1988年,法国经济学家泰勒尔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是近10年来国外大学最具权威性的产业组织学教科书,标志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四)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力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量,并且不
28、存在反馈线路,寻求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 在研究方法上,80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在政策主张上,反对将反托拉斯政策仅仅局限于禁止水平价格的协调,提倡加强对大企业行为的反托拉斯管制。 新产业组织理论有3个特点: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的引入。,(四)新产业组织理论,(五)新制度学
29、派,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后 代表人物:诺斯(North)、威廉姆森(O.E.Williamson)、阿尔钦(Alchian) 主要观点: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作了系统的阐述,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对产业组织的深化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五)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将康芒斯(J. Commons)的“交易”和“未来性”的概念、科斯(R. Coase)的“交易费用”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引入产业组织分析。新制度学派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从企业内部产权
30、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以及对经济运行效果的影响。,小 结,思考题,(一)名词解释产业组织、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 (二)简答题1、什么是“马歇尔冲突”?2、简述“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内容及政策建议?并简要分析两者的区别。3、试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分析我国某一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你可能听别人说过:“我去施乐那个文件”(Im going to Xerox the document),而其意思是他要复印一份文件,并不一定是用施乐(Xerox)牌复印机。不过,直到70年代早期,“施乐”仍然被当作
31、“复印操作”的同义词。该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复印机,拥有超过17000件有关照相复印过程的专利,而在美国国内的复印机订单中,大约95%是开给施乐公司的。,案例1:施乐公司,1972年,美国联邦商业委员会起诉施乐公司,理由是该公司曲解专利法对发明创造实施一定时间保护的用意,而将其作为垄断复印机市场的一种策略,固步自封,而垄断是美国反垄断法明文禁止的。经过几年的调查和辩论,最后宣布施乐与该委员会“达成一致”。这意味着施乐并不承认自己做错任何事情,只是好歹同意改变过去的做法而已。,案例1:施乐公司,1975年7月,施乐同意允许其他竞争对手使用该公司的专利,甚至允许他们查阅部分尚未获得专利的新技
32、术,另外,施乐撤回对其他公司的侵权起诉。联邦商业委员会的发言人称这些步骤(连同其他一些步骤)将“减低施乐独占复印机行业的可能性”。因为不再担心使用施乐专利可能被起诉,复印机市场的大门洞开,以日本理光公司为首的厂商们一拥而上,复印机价格大跌。1980年,施乐在美国只得到46%的订货,对市场的占有率下降到31%。,案例1:施乐公司,为了重振雄风,进入80年代后,施乐相继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那就是进入计算机和金融行业。在90年代,它则全力投入激光打印机以及可连接计算机和传真机的智能复印机的研制,希望借助高科技力量重新夺回自己的领先地位。讨论:请用SCP框架分析施乐公司的情况。,案例1:施乐公司,19
33、94年,由原电子部、电力部和铁道部发起的中国联通公司成立。1998年,信息产业部成立。1999年至2001年,机构改革和产业重组。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拆分重组,将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拆分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等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此外,为强化竞争,政府又给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铁通公司颁发了电信运营许可证。,案例2:中国电信服务业改革,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电信企业进行重组,2002年5月新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挂牌。中国电信现有资源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
34、、内蒙古)、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河南、山东共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信公司归属中国电信北方部分;其余归属中国电信南方部分。,案例2:中国电信服务业改革,北方部分和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为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南方部分保留“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名称,继续拥有“中国电信”的商誉和无形资产。重组后的两大集团公司仍拥有中国电信已有的业务经营范围,允许两大集团公司各自在对方区域内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固定电话等业务,双方相互提供平等接入等互惠服务。南北两部分按光纤数和信道容量分别拥有中国电信全国干线传输网70%和30%的产权,以及所属辖区内的全部本地电话网。,案例2:中国电信服务业改革,电信重组后,我国电信业全新格局得以确立,即形成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卫通、铁通6家公司,将在我国的电信市场上展开竞争的局面。讨论:中国电信服务业的兼并重组行为?,案例2:中国电信服务业改革,